|
|||||||||||||||||||||||||||||||||||
2008年11月,麥克.克萊頓因癌症猝逝,留下了只完成三分之一的新作,家屬和出版者經過仔細評估挑選之後,決定由另一位暢銷書作家繼續完成這本書。 「當我第一次讀到麥克.克萊頓這份未完遺稿時,我可以實際感受洋溢在字裡行間的興奮,」接手完成《微境殺機》的理查.普雷斯頓(Richard Preston)這麼說,「這本小說凌駕克萊頓之前的成就之上。生性熱愛冒險的他帶讀者進入一個令人毛骨悚然、不可思議的世界,對我來說,要完成這部小說的創作是一個難以拒絕的誘惑跟挑戰,最大的動力來自於向這個時代最有遠見和創意的作家致敬!」 大自然與科技的對抗,是克萊頓作品一貫的關注,卻總有出人意表的角度。由科普作家普雷斯頓完成這充滿懸疑冒險、結合科學知識,而且讓人脈搏狂飆的《微境殺機》,是一部深奧微妙又具娛樂性的大師級作品。人物介紹 七個被縮小的哈佛大學研究生, 面對一個充滿昆蟲、蜘蛛、蜈蚣、蝙蝠、鳥類、植物的巨大雨林, 他們沒有任何防衛武器,只能靠著自己的專業知識,設法逃生…… ■ 李克.哈特(Rick Hutter):民族植物學家,研究原住民族所使用的藥物 ■ 凱倫.金(Karen King):節肢動物學家(專精蜘蛛、蠍子與蝨),精通武術 ■ 彼得.傑森(Peter Jansen):研究毒液,以及蛇與昆蟲的毒液作用 ■ 愛瑞卡.摩爾(Erika Moll):昆蟲學家和鞘翅目昆蟲學家(甲蟲專家) ■ 艾默.辛夫(Amar Singh):植物學家,研究植物荷爾蒙 ■ 珍妮.玲恩(Jenny Linn):生物化學家,研究費洛蒙,亦即動物與植物所使用的信號氣味 ■ 丹尼.麥奈特(Danny Minot):博士生,正在撰寫論文〈科學的語言學編碼與典範轉移〉 故事大綱 三具屍體在檀香山一間上鎖的辦公室裡被發現,現場沒有打鬥掙扎的跡象,三人身上布滿狀似雷射刀切割的細微傷口,唯一的線索就是其中一名死者剛去過納尼金科技公司,那裡沒有任何警報系統或是保全人員,不過卻有一批大大小小、讓人讚嘆的精細機器人。 在歐胡島蒼翠茂盛的森林裡,一種創新的科技正被引進生物探勘領域,這項革命性的發展牽動著數以兆計的微生物、成千上萬的細菌種類可能被發現,將有助於開發前所未見、價值不斐的藥品及其他應用。 來自麻州劍橋大學七位在生化領域有優秀表現的研究生,接受了納尼金科技公司的招募邀請,到夏威夷一處神祕的微生物科學實驗室,將加入一項「開啟科學新疆域」的計畫。當他們到了歐胡島的雨林,這些年輕的科學家被推入危機四伏的荒原之中,唯一擁有的武裝就是他們對自然界的知識。他們發現自己追尋的科技非常基本又難以控制,為了生存,必須利用大自然中蘊含的原始力量。 |
|||||||||||||||||||||||||||||||||||
【前言】我們生活在什麼樣的世界裡? 二○○八年,自然學家大衛.艾登伯祿(David Attenborough)對現代學童無法辨識在大自然所發現的植物與昆蟲表達憂心,因為前幾個世代的孩童向來都可以辨識無礙。看來現代學童遠離了和大自然接觸的經驗與在大自然裡嬉耍的機會。可以歸責的原因很多:都市生活、缺乏開闊空間、電腦及網路、沉重的課業。但最重要的是,孩子不再親近大自然,不再有和大自然直接接觸的經驗。在西方世界更加重視環境,建議採取更積極的步驟保護環境的此刻,這個現象著實充滿諷刺。 為孩子灌輸正確的環境意識是綠色運動的宗旨,也就是說,我們要教導孩子去保護他們根本就一無所知的東西。不容否認的,這也正是過去許多立意良善卻導致環境惡化的政策之所以產生的主因。美國國家公園的變質即是一個顯例,美國森林野火防範政策也是一例。如果大家不能真正瞭解他們所企圖保護的環境,就不可能制定出真正有效的政策。 問題是他們以為自己瞭解。有人或許會說,新世代學童對事情會更有把握。別的不說,學校教導他們任何的問題都有解答。只是,在真實的世界裡,年輕人卻發現生命的許多面向都是不確定、神祕,甚至無法探知的。如果你有機會在野外玩耍,有機會被甲蟲的噴液噴到,有機會用手指抹掉蝴蝶翅膀上的顏色,有機會看著毛毛蟲結繭……,你必定會感受到神祕與不確定感。你看得越多,自然界就越神祕,而你也會越明白自己所知甚微。除了大自然的美麗,你很可能也會體悟到大自然的豐饒、揮霍、侵略、無情、寄生與殘暴。這些特質都無法在教科書中完整傳達。 直接接觸所能學到的最重要一課或許是:擁有諸多元素與互聯關係的大自然是一個複雜的體系,因為我們無法瞭解,也無法預測其行為。假裝我們可以,就像假裝自己可以預測另一個複雜的體系──股票市場,都是癡心妄想。如果有人宣稱自己可以預測股票市場未來幾天的發展,我們知道這人不是個騙子就是個郎中。如果環境學家也宣稱可以預測環境或生態系的發展,我們卻還沒學會把他當成冒牌預言家或傻瓜看待。 人類與複雜系統的互動非常成功。我們向來如此。但我們是透過管理,而不是宣稱自己瞭解來進行的。管理者與系統互動:他們採取某些行動,等待反應,然後再採取其他行動,努力取得他們所想要得到的反應。這是個永無止盡循環不休的互動,因為我們承認自己並不知道系統會怎麼做-我們只能等著瞧。我們或許會對即將發生的事情有預感,也常常猜對了。但是我們永遠無法確定。 和大自然的互動,我們沒有確定可言。而且永遠不會有。 那麼,年輕人如何獲得大自然的經驗?最理想的情況是在雨林裡待上一些時日──那廣袤豐沛、不適難安、處處驚險,卻也美麗非常的環境,馬上就會讓我們拋開先入之見。 未完 ——麥克.克萊頓 2008年8月28日 |
|||||||||||||||||||||||||||||||||||
|
|||||||||||||||||||||||||||||||||||
麥克.克萊頓一直是我崇拜的作家,他的每一本充滿科學見解(詮釋、批評、預言、警告)的科幻小說,都曾經讓我廢寢忘食,一方面當然是他創造的故事情節離奇,引人入勝;另一方面則是他對未來科技發展的想像力,總是令讀者(包括嚴謹的科學家)大開眼界,而且引述文獻,緊緊抓住實驗的證據,把遙遠的臆測巧妙轉換成當前的危機,讓讀者不得不屏息以待,故事裡的主角如何以更高的智慧去化解前所未見的困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