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價300元 特價79237

地球的那一端,以《哲學的慰藉》等著作聞名的英倫才子艾倫.迪波頓,去年底出版《新聞的騷動:狄波頓的深入報導與慰藉》新作,大談各類新聞出了什麼問題,以及如何洞見新聞的本質。

地球的這一端,在環保運動掀起溫柔革命,近年則以親子作家著稱的李偉文,把他和兩個孩子的「假日餐桌對話」集結成《看新聞學思考》,讓讀者瞭解,他如何帶領孩子思考與解讀新聞。

從艾倫.迪波頓到李偉文,他們相隔如此遙遠,心裡所想與付諸實踐的卻是同一件事:媒體識讀。他們都不是用傳播院校的方法論來解讀新聞,但他們分析新聞的方式卻更可能深入人心。

讀者會發現,他們共同指向當前新聞的最核心問題:「破碎化」,並提出了相同的出路:重新將新聞「脈絡化」,說清楚重要新聞的來龍去脈,才能真正瞭解重要新聞的意義。

儘管如此,艾倫.迪波頓與李偉文的書寫方式卻完全不同。艾倫.迪波頓基本上是在跟知識分子、中產階級對話,字裡行間流露濃濃的菁英氣息;李偉文的努力方向則是「讓高中生也看得懂」,書中對話相當平易近人,任何家長都能引用各章節與孩子輕鬆交流。

我想,這是李偉文一以貫之「童子軍精神」的再次展現。

六年前,我在《中國時報》負責「我的小革命」專版時,曾與同事黃哲斌到新店牙醫診所專訪李偉文。

那次深度訪談,讓我瞭解眼前這位曾經擔任童軍團長,每週平均只看診二十三小時,卻花另外二十三小時擔任環保志工的非典型牙醫,如何拒絕高薪挖角誘惑,堅持「錢夠用就好」,然後用童子軍的服務精神實現成人的夢想,努力創建一支生態志工大軍。

那時候,李偉文剛出版《傾聽自己的鼓聲》,與讀者分享他的人生上半場經歷。但他的兩個女兒還小,還沒辦法跟父親針對公共政策進行討論。而積鬱壓抑的台灣年輕世代,也還未集體發出怒吼。

如今,李偉文的兩個女兒已經上大學,正是人生最好奇與最疑惑的時刻。台灣年輕世代則繼一九九○年野百合學運之後,在去年三月的太陽花學運中勇敢發聲。李偉文把攸關世代正義、土地正義、居住正義的各項公共議題帶進家庭,至今已有七十多堂「假日餐桌課程」,足見其陪伴孩子成長、引導孩子關懷社會的用心。

而翻開本書各章,讀者更可清楚看見,儘管網路時代資訊爆炸,民眾卻未必能夠全面掌握重要議題的面貌,家庭中的媒體識讀教育因而更形重要。

面對媒體亂象,主流媒體的收視率掛帥、新聞破碎化當然難辭其咎,追求點擊數、缺乏查證但影響力驚人的網路訊息,其負面效應同樣不容小覷。在這種情勢下,父母於生活中協助孩子培養獨立思考能力,其角色其實比以往更加關鍵。

當然,家庭媒體識讀教育也應避免,父母以由上而下的權威,將自身價值觀強加於孩子身上,導致孩子帶著同樣的偏見看待世界。就此而言,李偉文雖對孩子明確傳達了環保優先、反對全球化等既定價值,卻是以討論、對話的民主方式進行,而且不提出「標準答案」,相信孩子的自由心靈終會找到出路。

畢竟,從牙醫師、荒野保護協會理事長到作家,無論李偉文從事什麼工作,無論是在診所或是家庭,他的內心深處,應該都還是那個樂於助人、好交朋友、喜歡討論、勇於行動、強調平等分享的童子軍大男孩。

這篇新聞,可以讓孩子學到:
政策推動往往有利有弊。
一件事要成功,
不斷修正與瞭解民意,
還有熱情努力的心很重要!
一個好的公共政策也能夠發揮蝴蝶效應,
改變整個城市的面貌,
進而影響每個人的生活習慣及價值觀。

 

微笑單車已成台北象徵

假日,兩個女兒悠然地坐在陽台吃早餐,B寶忽然問A寶:「你猜猜看,從外縣市來台北讀書的同學,他們最喜歡台北的什麼地方?」

A寶哈哈大笑:「我知道,這個問題我也問過我們學校的同學,包括一些外國來的同學,第一是捷運的舒適與方便,再來就是微笑單車。有人還讚美說,台北街頭有點像單車大國荷蘭阿姆斯特丹的感覺呢。」

我聽到她們聊微笑單車,也湊過去:「微笑單車已經變成台灣在國際上做形象宣傳的典範了,外國許多城市都來台北觀摩學習。在城市的公共自行車設施裡,台灣也創下幾項世界紀錄,首先是平均每輛車每天有十多次的周轉率,是世界第一,同時失竊率與耗損率也非常低。」

我再問她們:「你們猜猜看,全世界有多少個城市設置有公共自行車?」

A寶猜:「大概有七、八十個了吧?」

B寶更保守:「我猜大概五、六十個?」

我誇張地說:「哈!差太多了,全世界有將近七百個城市的政府都積極在推動呢。」

A寶恍然大悟:「喔!我知道了,這些年各國都在響應節能減碳的綠色城市概念,難怪台北的微笑單車會這麼成功。」

我正色反駁A寶:「其實台北微笑單車的成功,並不只是因為呼應環保的趨勢或年輕人覺得很『潮』的時髦,許多對的政策並不見得會成功。之前我們討論過的教育改革,不就是『把好事搞砸』的例子嗎?微笑單車沒多久之前還是一項被大家視為失敗、甚至錯誤的政策,後來是由許多人的努力才能逆轉勝的。」

AB寶睜大眼睛,好奇地等我詳細說明。

我嘆了口氣:「自二○○九年,台北市開始試辦第一期微笑單車,同時也在敦化南北路規劃自行車專用道。結果因為使用的人少,加上自行車、機車與汽車彼此的動線關係混亂,招致很大批評,也被檢討為何浪費許多錢設置了荒謬的敦化南北路自行車專用道,整個微笑單車差一點胎死腹中。那時候市政府要設置自行車站,到處碰壁,不斷被社區或商場拒絕。」

A寶插話:「為什麼?」

我想了想:「大概是怕佔據了原本的汽車或摩托車的停車位吧!總之,當時不僅市政府被罵得很慘,連配合的單車廠商也虧損連連,據說每年賠一千五百萬元以上,眼看原本的試辦三年期一結束,整個政策就會停擺了。」
AB寶很緊張:「那怎麼逆轉勝的?」

 

高品質的騎乘經驗

我很感慨地說:「幸好從政府公務員到企業,有一群不死心又很聰明,也非常努力的人,透過試辦的各項數據分析及民意調查,發現原本辦會員租借單車的步驟太麻煩,而且租借站太少,使用不方便。所以,他們很勇敢地投入更多資源,進行第二期的規劃,除了設置更多的租借站,可以甲地借乙地還,前半個小時免費等誘因外,同時在租借現場憑悠遊卡與手機門號就可以當場入會,使用車子,不需要跑到市政府用雙證件辦理入會。

「當然,配合廠商也非常努力。像日本著名的雜誌曾來台北採訪,探討為何台北能成為亞洲第一個成功推動自行車系統的城市,反而多年前就喊出要打造自行車城市的東京一直無法成功?記者認為,微笑單車高品質的騎乘體驗,是非常關鍵的因素,車子好騎、安全又不會故障,讓人很放心。」

我停了停,又說:「最好笑的是,當初那些拒絕設置單車站的社區或商場,現在不單搶著要,有的還透過里長或議員來遊說市政府,甚至說,不在我們這裡設,是瞧不起我們社區嗎?」

A寶大笑:「真是太現實了!」

B寶也感慨:「西瓜偎大邊,看人成功就錦上添花,若是失敗就落井下石。」

我也點點頭:「這就是人性吧!」

A寶想了想:「我覺得微笑單車能夠成功,是到處可以借可以還,方便性很重要。」

我點了點頭:「過去十多年來,全台灣流行的自行車風潮,都只是將單車視為休閒或運動的工具,但是,唯有把單車變成交通運輸工具來使用,才能算是推動綠色城市。要變成都市人上班的交通工具,租借站就必須要多。台北市政府曾評估過,全台北市至少要有三百個租借站,也就是只要走兩、三百公尺,出門三、五分鐘就有一個站為目標。如果不方便,有心想節能減碳的民眾,還是不太容易選擇騎單車,畢竟現代人時間寶貴,若因為要租借或歸還車子浪費太多時間,耽誤到正事或與人約會的時間,當然就不會使用。」

A寶說:「我也看到新聞說,全台灣幾乎所有城市都在積極規劃設置公共自行車,包括新北市企圖心更大,打算在這一兩年內設置兩、三百個租借站,真是太酷了!」

 

對話之後:
一件事情,量變往往會帶動質變。一個好的公共政策也能夠發揮蝴蝶效應,改變整個城市的面貌,進而影響每個人的生活習慣及價值觀。這個逆轉勝的案例告訴我們,只憑著做好事的初衷,不見得別人會領情,還要輔以更多的技巧,深思熟慮後的策略,當然還要注意細節的執行力。

《教養,無所不在》
定價:290元

《讓陽光灑在心上》
定價:300元

《傾聽自己的鼓聲》
定價:28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