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書封
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出版 遠流出版公司/製作發行

【客庄生活影像故事】
全套 6 冊
單冊定價380元
套書定價2,280元 優惠價1,800

放入購物車 俱樂部選書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客庄生活影像故事」系列,包括《看見北埔.鄧南光》、《拾影竹東.李增昌》、《凝視頭份.張阿祥》、《守望苗栗.硬頸攝影群》、《顯影六堆.李秀雲》、《定格美濃.劉安明》等六冊,這是遠流台灣館對台灣影像資產的致敬之作。

從一年四季尋常生活的片段點滴、街頭巷尾小人物的喜樂憂愁,到各地客庄的獨特風貌,「客庄生活影像故事」不但忠實記錄了許多客家人的成長歷程,同時也見證了台灣地區的生活樣貌。而從撰文作者所深入挖掘、細膩爬梳的文字故事裡,我們不但得以窺見攝影家的傳奇生平,透過對作品的描述,我們還能感受攝影家對人、對土地、對生活的深切注目,甚至轉化為一種對藝術的尊敬與禮讚。

【媒體報導推薦】

中國時報/開卷:「書展期間不可錯過的新書.非文學類」
 推薦
中國時報/文化版頭條:客庄生活攝影鏡頭細說從頭
聯合報/文化版頭條:75年前「客庄情」 鏡頭下活跳跳
自由時報/文化版:96歲攝影師 記錄80載客庄風情
自立晚報:《客庄生活影像故事》發表 紀實客家年代
中央日報網路報:《客庄生活影像故事》發表 深度紀實客家
 百變風華
新頭殼:《客庄生活影像故事》 老照片展客家風華
欣傳媒:客庄生活百年影像 客委會新書展原貌
中央廣播電臺/現代客家:《客庄生活影像故事》
中央社:客庄生活影像 呈現客家風華
客家電視台:「客庄生活影像故事」深入認識客庄
大愛電視《經典.TV》書摘─客庄生活影像故事【影音】

【名家推薦】

按下快門,是以秒計,但留下的影像紀錄,卻是永恆中的一瞬;台灣多年來,不少攝影家為自己的鄉土,留下了歷久彌新的珍貴畫面,身為台灣第二大族群的客籍攝影家,更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群人。客委會和遠流出版公司所合作的此套客籍攝影家影像故事集六冊,留下的不僅止是客家人的硬頸精神畫面,而且,在台漢民族中的客籍生活紀錄,也必永遠彰顯。

──莊永明(台灣文史專家)

 

back to top看見北埔.鄧南光

書封

放入購物車 放入購物車

生趣人生 影如其人/鄧南光的微笑快門

出生於新竹北埔的攝影家鄧南光(1908-1971),從故鄉出發,走向日本,回歸台灣;從一個客籍大戶人家子弟,歷練成為台灣攝影界推動本土寫實攝影的頭號旗手,深刻影響了台灣的攝影風潮。本書即以他所出發的土地為原點,以涵養孕育他的故鄉為主軸,選出一百餘張珍貴的影像作品,予以深入爬梳與解讀,從山城北埔的風俗、親族家人的故事,到鄉間田園的農事……,交織出日本時代到光復後新竹地區的影像史詩。

鄧南光(1908-1971)
從小受到叔叔姜瑞昌的影響,鄧南光對拍照、暗房等並不陌生,且引發了興趣。一次,他帶著柯達老相機和腳架,到咖啡館拜託一位女士當模特兒,沖印後寄給日本的攝影雜誌《Camara》,沒想到竟獲刊登,第一次投稿就獲選,激勵效果非同小可,從此對攝影更加熱切著迷……。

不論拍攝哪種主題,始終如一的在追求並實踐他的現代動態寫實攝影觀,並留下珍貴重要的文化資產。終其一生,不論身處何處何職,他總維持著一貫的溫婉性格,從容自在,優雅溫暖。

古少騏/撰文
1970年生於台灣南方農村手巾寮,台大中文系畢,曾任唱片企畫、作詞人、報社記者、文史工作者、紀錄片攝影、導演。
部落格:光腳丫 Be barefoot! http://littlefoot2.pixnet.net/blog

內文試讀
照片 照片 照片
中元節的獻眾隊伍,從慈天宮廟坪一路綿延到北埔下街尾端,幾十對鑼鼓鏗鎗作響,他們經過的這片街屋,是1915年進行街屋改造後的面貌。 盛夏炎炎,屋外蟬聲作響連天,北埔鄧家的房間裡,瀰漫著新生的喜悅氣息。大腳盆裡盛著溫熱的水,渾身黏答答的嬰兒(又作嬰孲),乖乖的讓大人為他沐浴。房裡的婦女,臉上都洋溢開心的笑容,因為頭胎平安出生的健康男嬰,為大家帶來了無以言喻的幸福感。 一條不算小的溪邊,婦女們聚在大樹蔭下,彎腰努力搓洗著一家人的衣服,周圍或近或遠的鵝,對這些每天都來報到的浣衣婦女再熟悉不過,牠們毫不怕生的在旁邊戲水,一派悠然自得,人與鵝和平共處,流露著農業時代的恬靜與自然。

back to top拾影竹東.李增昌

書封

放入購物車 放入購物車

四季流轉過家尞/李增昌的生活寫真

對出生於新竹竹東的攝影家李增昌(1927-)來說,從50多年前第一次按下快門,每天打開自家雜貨店門,映入眼簾的即是以122縣道往外延伸的「公路電影」,而他也用生命的「長鏡頭」留下街頭巷尾小人物的喜樂憂愁,和鄉村農家的田野紀錄。本書以四季更迭中的生活影像、人物場景,搭配抒情優美的敘事、別具文化底蘊的客家諺語和童謠,堆疊出竹東、橫山一帶,一段人情味濃厚的客庄庶民史。

李增昌(1927-)
鑼鼓喧天的各式客家慶典帶來每個節氣時令的高潮,固然是鏡頭的焦點;但填滿更多底片的也許是,一年四季尋常生活的片段點滴──對李增昌來說,隨時拿出來看,且怎麼都看不膩的照片,會讓人感動的,才是他的冠軍照片。

李增昌的照片故事是每天隨意進出「家」與「路」之間,記錄家人和朋友的生活:街路上騎著腳踏車的人、販夫走卒的挑擔叫賣或左鄰右舍的閒話家常等,黑白老照片總是不經意地透露出光影的流動和人物的優雅,搖散出一種樸實的趣味。

徐彩雲/撰文
國立藝術專科學校戲劇科,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廣電系。

曾為中視客語新聞主播、氣象主播、中央電台客語節目主持人、兒童節目企畫及主持、公共電視《我們的島》文字記者,以及自由撰稿人,文字作品曾獲第五屆客家新聞獎平面媒體類第二名(2009)。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第一屆「築夢計畫」成員,參訪主題為「藏在嬰兒眼睛裡的願望」,至日本交流三個月。

父親的故鄉是新竹縣峨眉鄉水流東,與頭份鎮流東里相鄰,母親的故鄉則是苗栗縣造橋鄉。

雖然在台北市出生、長大,2001年轉換生活重心至客家農村,從快節奏到慢下腳步,在百餘年的頭份黎屋夥房與五個孩子展開童年生活,被農村的養分滋養和圍繞著。
也用部落格分享生活點滴:
台三線個人新聞台 http://mypaper.pchome.com.tw/hakah
光の家族──苗栗自主生活教室 http://blog.sina.com.tw/homeofpeace/
太陽の家──黎屋夥房華德福樂園 http://blog.yam.com/user/waldorf.html

內文試讀
照片 照片 照片 照片
本圖攝於1970年的竹東,一群孩童們頑皮地對著鏡頭比劃玩具手槍。其中一個還在研究該怎麼拿才好。

一群泰雅族女學生,放學後來到一片河床地,她們深邃的明眸,立體的五官,是祖先留下來的印記,白衣黑裙的秩服,把臉龐襯托得分外清純。大家或站或坐,淺淺的溪水就在大小不一的石塊中川流而過。

碩大的池塘裡,鵝群三三兩兩,有的在岸上閒話家常,有的在水中優游嬉戲,幾根木頭或浮或沉,波光粼粼的水面,倒映著如羽毛般潔白的雲朵,真是天涼好個秋啊! 接近中午,天空灰撲撲的,冷冽的空氣在鼻間掃過,顧不得寒,十幾個婦女正擔著看似食物或牲儀的擔子,配合著幾乎一致的腳步,一個接著一個,走過油羅溪上的麻竹橋。過橋時,每個人肩頭上的竹擔竿(扁擔)有節奏地上下搖晃,麻竹橋也發出嘎嘎的聲響。

back to top凝視頭份.張阿祥

書封

放入購物車 放入購物車

見證時代的流轉/張阿祥的相館人生

出生於苗栗頭份的攝影家張阿祥(1916-),為台灣目前碩果僅存,於日本時代開業的攝影師;他的生命歷程即是台灣近代歷史的縮影,而他樸實的影像作品,也為時代的流轉留下重要的見證。本書即是將其影像史與生命史,嵌入台灣歷史及頭份地區發展史,解讀從日本時代後期的皇民化運動、產業概況、戰爭局勢,至光復初期的改朝換代、1950和60年代經濟發展等歷史背景,及以頭份、三灣等地為主的常民生活樣貌。

張阿祥(1916-)
現年96歲的張阿祥,從16歲開始學攝影到現在,已經拍了近80年的照片。他的「珊瑚照相館」,從1945年開業到2002年停止營業,在頭份屹立了將近60年,忠實地記錄了許多頭份人的成長歷程,也見證了頭份地區近一甲子的發展。

從1930年代的青春年少至今,張阿祥和他的鏡頭,一起走過了皇民化運動,經歷了戰爭年代的緊張與動員,體會了光復初期改朝換代的動盪,見證了社會穩定後的庶民生活風貌;他的一生就是台灣近代歷史縮影,是活的歷史見證。

黎振君/撰文
台大政治學系,清華人類學研究所。

現為黎屋夥房文化工作室負責人、自由撰稿、苗栗縣社區大學講師。

曾任立法院法案助理、電視台及報社記者、新竹縣社區營造中心專案執行。

2010年獲得第五屆客家新聞採訪報導獎(文化總會新活水雜誌《好客丰采》客家文化創意系列報導)。

目前與五個孩子一同移居南庄,實踐與自然共生的和平生活。

部落格:
光の家族──苗栗自主生活教室 http://blog.sina.com.tw/homeofpeace/
台三線個人新聞台 http://mypaper.pchome.com.tw/hakah

內文試讀
照片 照片 照片 照片
本圖攝於頭份中港溪畔,一群年輕女孩坐在卵石上,最左邊的是張阿祥的新婚妻子李香妹。這群姊妹淘裡面,除了張阿祥的表姊(右二)穿著西式上衣及長裙,大家都還是穿傳統的七分袖大襟衫及大襠褲。 1944、45年間,太平洋戰爭末期,台灣遭到美軍無休止轟炸,不但居住在城市的民眾往鄉村疏散,日本的部隊和軍事設施也疏散至山區,尤其是在空襲中遭到重創的新竹機場,原本駐守的日本海軍航空隊,往頭份斗換坪及三灣銅鑼圈等地移防,甚至挖了一個大山洞,把所有的軍事設施移到洞裡藏匿,成為地方居民的一段歷史記憶。一批海軍航空隊疏散到三灣銅鑼圈山區,並動員地方壯丁興建了左邊這座儲藏洞。 1945年8月15日中午12點,收音機傳來日本天皇的「玉音放送」,正式宣布無條件投降,一場血腥的戰爭終於結束,被日本殖民五十年的台灣,再度成為中國的一部分;不過在政權交替之初,大家還是照著以前的習慣過日子,一下子要從「日本人」變成「中國人」,當中不免有許多認同上的矛盾與困惑。看他們的穿著,有的是洋服西裝,有的是中式斜襟衫,也有的穿日式浴袍及國民服,讓人有時空錯亂之感。 1954年台灣第一次全面換發身分證,張阿祥和好友胡裕祥出差到鄉間拍攝身分證相片,當時拍照設備相當簡易,在河邊搭起布幕,由公所人員根據身高編號,一次六個人成排坐著照相,對大家來說都是相當新鮮的經驗。

back to top守望苗栗.硬頸攝影群

書封

放入購物車 放入購物車

在地的注視/硬頸攝影群的鄉土寫實

硬頸攝影群,由一群土生土長於苗栗、跨世代、跨族群的攝影家於1991年創立,堅持以黑白影像記錄自己的家鄉。從海之濱到山之巔,從一座老伙房、一條鄉間小路、一棵樹到一片山水,再到一張張刻苦耐勞的容顏……,攝影家們鉅細靡遺地記錄農村的各種面貌;看似微不足道的生活片斷,潛藏著他們對於即將消失事物的關懷。本書即以詳實深入的解說,呈現硬頸攝影群長期以來對苗栗客庄的「在地注視」。

硬頸攝影群
1991年2月3日,距離農曆過年僅十來天。一如往常,農家田裡的芥菜已採收,進入滷鹹菜時刻。就在空氣中飄著淡淡的鹹菜酸氣之時,苗栗「硬頸攝影群」宣布成立。十一位成員,當時年紀最長者,70歲;最年輕的,34歲。

這個時代,照相機由奢侈品變成普及品,攝影從畫意到寫實,從黑白到彩色,題材五花八門,將人們帶進一個令人眼花撩亂的影像時代。拍照不再是一件困難的事,土生土長於苗栗的他們卻在此時一起組團,希望用嚴肅的心情重新面對攝影。回到攝影的最初,以黑白影像記錄自己家鄉,是他們以客家「硬頸」之詞自勉,要堅持到底的信念。

陳淑華、鄭慧玲、鄭嘉明/撰文

陳淑華
台大農業推廣學系,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文化資產組。 曾任《經典》雜誌採訪召集人;《大地地理》雜誌撰述;宜蘭縣蘭陽博物館叢書專案主編;胡氏圖書、創意力等出版社特約主編。現為自由撰稿。 報導曾獲雜誌類金鼎獎;台灣永續報導獎文字報導獎;中國時報開卷美好生活書獎。 著作有:《島嶼的餐桌──36種台灣滋味的追尋》、《噶瑪蘭族》、《掌中天地寬》、《台灣檜木》(合著)、《攜手造家園:社區》(合著)、《發現南島》(合著)、《台灣原住民學習知識庫》(文字部分)、《問候台灣明信片全集》(文字部分);其他作品散見《大地地理》、《經典》等雜誌。

鄭慧玲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電影系三專部、國立台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研究所。 曾任國家電影資料館專案、票房雜誌編輯、台北電影節編輯。現為影像紀錄片工作者。 歷年作品曾獲金穗獎、地方文化紀錄影帶獎、入圍女性影展、金鐘獎及日本NHK日本賞。 近年作品大部分關注在客家耆老影像紀錄、客庄生活歷史演變。

鄭嘉明
東海大學中文系、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 曾任躍昇文化事業出版社編輯。 承辦第一屆客語能力認證考試。 獲第二屆中央大學「膨雞頦」客家創作小說比賽第三名。 獲「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國內研究生出席國際學術會議」──香港「第七屆國際客方言研討會」;論文「海陸客語語氣詞研究」獲客委會96年「獎助客家研究優良博碩士論文」。

內文試讀
照片 照片 照片 照片
穀粒脫落,雙手握住的禾稈擲了出去,桴桶(脫榖機)踏板上的腳仍採著,等著後頭細人仔手中的禾把遞來。這一瞬,不斷重複的打禾(打榖)動作,成了輕快的田間舞步。 客家人有句話「舂粢打粄」,粢,粢粑;粄,粄圓。粄圓與粢粑都是深具客家味的食物,好事到來了,它們會出現,遇事大家團聚在一起,也少不了它們。粄圓就是一般所謂的湯圓,不過,隨著祖居地不同、客語腔調的差異,在客庄裡也出現不同的稱呼。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都會以為礦場的工作只有礦工,事實上礦場裡的工種有很多,坑內有掘進工、爆破工、挖炭工、機電工、管線工、改修工……,坑外還有選媒工、水洗工、品管工、跟車工、捲揚機駕駛員等等,加起來超過50種工種,是一分工細密的行業。本圖是一位管線工揹著一大捆管線巡視各處線路。 戲班的後台十分狹窄,因為要四處巡演的關係,所有演員的家當和戲服都裝在一箱箱的木櫃中。而演員要上妝了,沒有桌子可以放化妝用品,該怎麼辦呢?只好跟祖師爺「田都元帥」借個桌子,即這位正在畫臉的演員正對著的小小神壇。

back to top顯影六堆.李秀雲

書封

放入購物車 放入購物車

戀戀吾鄉/李秀雲的土地素描

出生於屏東竹田的攝影家李秀雲(1919-2001),雖然中年才展開攝影之路,卻具有獨特的影像風格。他的作品選材以熟悉的農村環境為主,舉凡農村中的景物、田事、建築、節慶、庶民,悉皆入影,構成1960、70年代以六堆為核心的大屏東地區的土地素描。而在逆光的偏好和構圖經營下,他的寫實影像散發出從容雋永的詩意,並展現舒緩的節奏和氣度。本書即以扎實且細膩動人的書寫,引領讀者走進李秀雲鏡頭下田野阡陌、村頭庄尾……所譜成的六堆客庄故事。

李秀雲(1919~2001)
一位作者的故鄉、出身和童年,通常會在他的作品裡烙下影響的印記。直到45歲(1964年)買下生平第一台相機,中年才展開攝影之路的李秀雲,選材以熟悉的故鄉六堆客家庄農村環境為主,舉凡農村中的景物、田事、建築、節慶、庶民,悉皆入影。

他擅用小廣角、標準鏡、小望遠來經營構圖,明明是碌碌的勞動人間,卻往往被他拍得平淡素樸,形神皆淨。或許是因為年代,或許是因為農村的本質,他的作品影像是如此平靜平和,形成獨特的影像風格。

古秀妃、古秀如/撰文

古秀妃
1972年出生於台灣南方農村手巾寮,東海大學歷史系畢,就讀期間創東海客家社,接觸參與美濃反水庫運動,畢業後投入美濃社會社區運動,編纂《美濃鎮誌》。曾任職中央研究院徐正光教授研究助理,服務於台北市政府、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台灣省政府、屏東縣政府。現任職高雄市政府。

古秀如(少騏)
1970年生於台灣南方農村手巾寮,台大中文系畢,曾任唱片企畫、作詞人、報社記者、文史工作者、紀錄片攝影、導演。
部落格:光腳丫 Be barefoot! http://littlefoot2.pixnet.net/blog

內文試讀
照片 照片 照片 照片
最原始的打穀方法是把稻束往石頭用力摔打,日本時代,普遍使用木桶,並在桶子上方圍起三面網子,以免打穀時穀粒彈跳出去。後來桶子改用較省力的「桴桶」,即桶內裝置了長圓形的打穀筒,筒上鑲著如齒輪的鐵齒,並連結一個腳踩踏板,讓打穀更省力更有效率。不過桴桶沒有輪子,移動要靠人力,圖中的割禾班將桴桶用繩子吊掛起來,串在竹竿上扛著走。 清晨的陽光斜斜的射進了廚房,灶上的大鍋子在煮一家人要喝的開水,水滾隆隆冒著大煙,可是好像突然快沒火了?小女孩趕緊蹲到灶口,學著大人,塞進一堆柴薪,再拿竹管吹氣,小小身影在大灶頭下的模樣,真令人疼惜。 一大群大人小孩在水溝裡彎腰尋寶,看大家提著水桶帶著畚箕,認真的往泥水和草叢裡又撈又挖,此刻的氣氛是又歡樂又緊張,因為接下來幾天的餐桌可有魚蝦好料加菜,手腳不快一點,就被別人撈光光啦! 小女孩挑著柴草,赤腳走過龜裂的大地,她的家不知是否很遠?這來回的路途要走多久呢?她有去上學嗎?遙遠的山村,孤獨的孩子,貧弱的家計,這荒山荒地的惡地形,有一種孤寂窮困的蒼涼。

back to top定格美濃.劉安明

書封

放入購物車 放入購物車

心無雜念的寫實家/劉安明的田野紀實

出生於屏東海豐的攝影家劉安明(1928-),慣用28mm廣角鏡逼近主體,抓取對比性強或夾帶諷喻的幽默性影像。自1960年代投入寫實攝影後,足跡遍布屏東平原,捕捉美濃及其周遭地域流動的、變遷中的、多面向的真實面貌。本書透過他的鏡頭,及對影像內涵及相關時代背景的詮釋,從美濃核心聚落出發,向外擴張經河川新生地農場,直到與異文化交界的移民村和河川的自然邊境,突顯美濃客庄的獨特風貌。

劉安明(1928-)
在屏東海豐庄出生、到潮州鎮上的照相館當學徒、回老家耕田養鴨、再到內埔大哥經營的照相館學習修片及沖印等攝影技術,最後在屏東市開間自己的照相館當起老闆。有著客家的血統的劉安明,卻在一個講福佬話的閩南人聚落-「海豐」成長。

投入「寫實攝影」的劉安明,攝影現場並非全在客家庄。他不是一個「為客家而客家」的人,他心中追尋的只是如何透過鏡頭呈現真實的世界。他的足跡遍布屏東平原,更有閩南地區的東港、潮州和山地部落。其中,他在五溝水和美濃找到了豐富的客庄生活面貌。

黃智偉/撰文
台大電機工程學系,台大歷史研究所。現任漢珍數位圖書股份有限公司總編輯。

紙本著作:《省道台一線的故事》(獲2002年開卷年度十大好書中文創作類)、《古地圖台北散步:一八九五清代台北古城》、《台灣史小事典》(撰文)、《台灣世紀回味》(交通篇撰文)。 數位出版主要編製作品:《台灣日日新報數位資料庫》、《台灣總督府府報全文資料庫》、《臺灣百年寫真/GIS資料庫》。

專案計畫執行:《台灣文化生態地圖》(國科會);《鐵路隧道遺跡之現況調查與歷史研究》(國藝會);《具保存急迫性之土木類文化性資產初步調查計畫——以1945年以前興建之構造物為範圍》(文建會)等。

內文試讀
照片 照片 照片
客籍婦女的髮型,與閩籍婦女的多變化相比,較為單調,但也因為單調一致,反而形成了族群的識別符號。照片中的婦女正是梳著典型的客家婦女髮式,稱為「髻鬃」。這種特殊的形狀引來日本人的好奇,甚至戲稱客家婦女在頭上帶了把手槍。 苦力頭和他找來的臨時工,迎著大武山的晨曦,準備上工。 苦力頭頭戴斗笠,穿著短袖襯衫,胸前口袋裡有一枝筆和小記事本。兩位女工則袖套、長褲包得緊緊的,迎接一天的防晒大作戰。她們肩上的扁擔是自備的工具,左邊女工挑著的筐裡頭還擺著水壼和中午的飯包。在苦力頭領隊之下,她們即將前往今日的作業區插甘蔗。 這麼壯觀的昌基堤防,多虧有大樹、牛、農夫襯托,否則真的很難表現震懾人心的場面。 昌基堤坊是隘寮堤防的起點,20公里的長堤一氣呵成,規模之大,全台第一。1938年竣工之後整整半個世紀,論長度、論高度,都沒有任何堤防工程能超越它。不過,它地處荒僻,沒有知名度。

back to topBV書籍短片

 

back to top新書分享會

「客庄生活影像故事」系列講座:從《客庄生活影像故事》談客庄生活美學的影像思維
透過具代表性的客籍攝影家(包括鄧南光、劉安明、李秀雲、李增昌、張阿祥及硬頸攝影群等)的影像作品及撰文者的田野調查紀實,除可窺見早期臺灣客家的歷史足跡,且體會到客家文化的傳世價值與質樸精神;透過一張張珍貴的攝影文化資產,也能瞭解客家獨具特色的文化與生活風格。

時間2012年2月18日(六)20:00-21:00
地點|誠品書店園道店3F文學書區:台中市公益路68號3樓
   *主講者:陳淑華

時間2012年2月25日(六)15:00-16:00
地點|誠品書店台南店B1書區舞台:台南市長榮路一段181.183號
   *主講者:古秀妃

時間2012年2月25日(六)20:00-21:00
地點|誠品書店高雄夢時代店:高雄市中華五路789號3樓
   *主講者:古秀妃

●「送你金庸機──遠流博識網《客庄生活影像故事》抽獎活動」得獎名單:魏先生(桃園縣龍潭鄉)

 

back to top

 

YLib遠流博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