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跟著年輕女孩,見識多元精采的台灣草根浮世繪~~
故事啊故事,島國之上的故事數也數不清,而這些個故事,是我將台灣走上
一圈時,台灣小民用口述的方式,說與我聽的生命歷程,至今回想起來,他
們說話的用字遣詞、臉上豐富的表情,依然在我心中不斷重播,或許,他們
的部分靈魂,已經透過了那短短幾小時的互動中暗渡陳倉,成為我心靈拼圖
中的一些小塊了吧。…
~~戴瑜萱
年年拿書卷獎,跟著老師參與研究計劃,到補習班打工掙零用錢,明明日子過得充實又忙碌,她卻突然對生活中的一切失去了興致。等待上彩的青春生命,從未遭逢任何重大的打擊,為何對一成不變的生活與明確設定的未來感到如此地厭倦與迷惘?
或許多數人都已忘懷年少時第一次經歷的徬徨時刻,較之其他人生階段真槍實彈的困境瓶頸,初發生命的徬徨多麼容易被輕忽略過!女孩選擇不逃避,而且決定正面迎向「它」,21歲那年的大三暑假,她展開了人生第一次的出走。一個人環島,透過採集陌生人的的生命故事,試圖為自己生命的難題找答案。
她遇到歷經滄桑的建商大哥、魚市裡呼風喚雨的旗魚盤商、台灣犬的伯樂、公園長椅上閉目養神的老兵、烈日下勞動的蕉農、義民廟前唱山歌聊天的客家老人、原住民部落奉獻一生的牧師、燒餅鋪的老闆、夜市裡賣雞蛋糕的年輕女生……旅途中,25個你我身邊再平凡不過的小人物生命,與女孩正面撞擊遭逢,在一段又一段夾纏柴米油鹽的生活敘述與迭盪起伏的生命經歷分享中,陷入谷底的女孩窺看到可能迎向未來的曙光,而一部青春視野的島嶼浮世繪也於焉誕生。
故事就在現場,召喚我們出發
── 洪震宇 (作家、小旅行推動者)
瑜萱筆下二十五個台灣小人物的故事,看似散漫,卻也少了刻意的機心,從一個年輕女生的角度,將許多看似理所當然的事情,經過細細挖掘,呈現出精采有趣的多層次面向。
透過瑜萱的筆,讓我們看到一個個小人物的故事,看到島嶼的堅韌生命,彷彿也看到我們自己。
自在自信,見識人生好風景
── 詹怡宜 (TVBS《一步一腳印發現新台灣》節目製作主持人)
我認為瑜萱自己說得沒錯,「能夠一路支撐下去,最重要的就是堅毅的意志力。」這年頭在職場上看到太多有夢想有抱負、也有創意和規劃力的年輕人,但最後卻因為種種說服得了自己的理由,沒能把一件事完成。我真的相信,能夠獨自完成這項環島任務、寫出一篇篇觀察手記, 而且竟沒有替自己找到不能完成它的藉口,這太厲害了。
看見別人,找到自己
── 廖學誠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系教授)
這本書除了記錄部分的台灣百姓圖像外,更重要的是呈現作者的生命探索之旅。在文中作者提到:「旅行是甚麼呢?我覺得真正的旅行,是自己一個人的對話時間,是自我反省的過程,是知道我是誰、認識我自己的道路。」這趟環島之旅也可以說是作者的人生追尋,透過對 別人生命經驗的瞭解,來反觀自己、回顧自己,只為了追尋一個答案——「我是誰?」
可意會可言傳的好故事
── 許孝誠 (台北市立中正高中教師)
《環走島嶼遇見你——21歲女孩的草根見學記》這本書,是一個大學生勇敢開口、主動挖掘、貼近土地的赤誠真心之作,有活生生的對話口白,有酸甜苦辣的行旅經歷,每一則故事主人翁的理想與實踐在在反映台灣社會的傳承及價值。雖然大家都說,「社會」這門課需要親自去體驗,但「人情」這檔事在瑜萱書中不僅可以意會也可以言傳,草根見學記本身就是很棒的故事。
愛觀察的孩子長大了
── 黃永美 (新北市立竹圍國小老師 瑜萱媽媽)
當瑜萱大三時,有天告訴我,她想利用暑假走台灣一圈。 我心想,是因為最近流行背包客嗎?沒想到她果真背起背包,掛上臉盆出發了!爸爸預估她可能兩天就打道回府,媽媽卻覺得她的確需要走出去磨練磨練、增加自己的膽識,而在那一個半月中,晚上我們全家最期待的事,就是聽瑜萱打電話回來敘述今天發生的趣味事。
1 台北淡水•山居老農 在河之濱,九十五年行腳
他一輩子,都是個勤勞肯幹的農夫,一雙手能照顧出無數欣欣向榮的植物,雖不擅言詞但特別會做事。
2 雲林四湖•建商 流光之芒
他說,拎爸雖然是混流氓出身的,但一輩子不偷不搶、騙財騙色,凡事從不會太計較,要做啥,只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就好了。
3 雲林北港•傳統糖果屋女兒 一輩子的甜滋味
對她而言,每鍋糖都是需要用心對待的東西,每天遇到的天氣、溼度都截然不同,要維持糖飴最佳的口感,日日面對的都是全新的挑戰。
4 嘉義新港•交趾陶師傅 笨港陶之華
在他年幼的眼睛裡,朝天宮裡有趣的東西,從來就不是那些尊高高在上的神明,而是在廟宇各個角落神出鬼沒的梅蘭竹菊、龍虎鳳雀、陶人陶偶。
5 嘉義新港•現代農婦 菜豆哲學
歷經中年失業的她說,人生就要像菜豆,如果橫衝直撞的往上衝,風雨一來一下子就被打斷了,菜豆這樣東攀西爬,抓穩之後再往上邁進,才是真正的成長。
6 嘉義市•草藥鋪老闆 現代草藥師
就算自己在藥草上沒甚麼驚人的成就,但至少要做到阿公告訴他的,做事情時應該有的認真態度。
7 台南市•江蘇燒餅的傳人 火雲神掌
人總會自己尋找出路,用眼睛看、用耳朵聽、用鼻子聞、用觸覺去摸。失去語言,學習的方式仍有無數種,只要肯學,處處都是自己該注意的暗號。
8 台南市•打鐵師傅 鎏金雨
打鐵人生帶給他的人生領悟,就是打鐵要趁熱,做任何事情都一樣,就像菜冷了就難吃、事情不做就會後悔。
9 高雄鳳山•老兵 我志為撫夷
我問他,上戰場怕不怕?他哼笑一聲說,怕!怎麼不怕?但怕還是得打!打了為保命,怕都會變不怕!
10 高雄旗山•廟公 所謂,客家精神
對於人生他很滿意了,從甚麼都沒有,到現在有家有地、有子有孫。他笑著說,如果能健康終老,那真的是人生中最幸福的事了。
11 屏東東港•旗魚大盤商 全東港最有價值的男人
捏兩下魚肉,就可以判斷整隻旗魚優勝劣敗的獨門絕技,就是幹這行最重要的技能,剛入門時事事辛苦,如今,他已是這一行二三十年的老手。
12 屏東市•剉冰店老闆娘 南台灣小太陽
她的生命歷程,就像一碗白白淨淨只裝碎冰的大碗公,隨著成長,漸漸豐富澎湃了起來。或許有時,會不小心掉下眼淚,但最後都會淋上一匙甜蜜蜜的黑糖漿。
13 台東大武•排灣老婦 當一切都很好
台灣雖然不長,但迭宕起伏的精采歷史,在她身上顯露無遺。我問她有沒有甚麼了不起的夢想,她雲淡風輕的說,忘記了,或許這樣才是最聰明的吧。
14 台東鹿野•蝴蝶復育員 當蝴蝶與榕樹相遇
他現在的夢想,就是營造出一條縱貫社區的蝴蝶生態廊道,廊道上種滿蝴蝶喜歡的各式植物,將社區打造成一塊人蝶和平共處、共存共榮的美麗淨土。
15 台東鹿野•蕉農 一位快被烤焦蕉農的自白
他是台東縣最近剛成立的一支新的原住民族,名喚「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的蠟燭(族)」,他是那種生活越不如意,笑的越大聲要和老天嗆聲那一型的硬漢!
16 花蓮壽豐•火車業務員 後山追火車
成長過程中,父母的言教身教,在在都影響著他,他總認為當一天和尚敲一天鐘,該做的事就應該要做到完整圓滿,服務業本就應該盡力去幫助有需要的人。
17 宜蘭大同•泰雅手創工作者 ㄚ姤
身為一個住在台灣島上的泰雅族人,她的夢想很小,她希望過著簡單的生活,健康平安、受到尊重的活著。
18 宜蘭頭城•討海人 等待沒有黑潮的季節
當我質疑他是否有看農民曆的習慣,他不齒的回說,哪需要農民曆,他只靠自己的腦袋瓜子算個兩三下,就能知道今天海中哪裡有哪種魚。
19 台北金山•行動咖啡屋老闆 對妻子的承諾
開一家咖啡店,讓全家人都能以咖啡店為聚集核心,只要誰有空,就回來幫忙,這不就把全家人都綁在一塊,濃得都化不開了嗎?
20 台中市•青年創業者 雞蛋糕的夜市人生
這是她喜歡的生活方式。就像雞蛋糕一樣,簡單的味道,卻不會讓人生膩,代表著她自己的幸福。
21 彰化鹿港•泉州阿嬤 民國三十四年。過渡黑水溝
她在這裡結婚,生了五個孩子,直到現在的兒孫滿堂,她知足的說,現在的她很快樂,健康平安就是福。
22 南投集集•台灣蛾研究者 森林夢
台灣的山林自古就長在那兒,人人看它是一片山幾條溪,而他從最開始對山林一見鍾情,進而慢慢的,發現它更深藏的面容。
23 苗栗三義•木雕師傅 老獅看台灣與沒甚麼好說的木雕
他一直相信,水往下流,人往上爬,因此也不斷給自己立下新的挑戰,去研究沒刻過的東西,並努力克服,透過這樣的過程,他覺得特別有活力。
24 新竹尖石•泰雅牧師 如何定義信仰
信仰基督教並不意味著,泰雅人放棄自己的傳統,如何將兩者做一個完美的結合,是其更重要的課題。他說,牧師最重要的工作,是用信仰的力量,改善族人的生活。
25 桃園大溪•犬商 台灣犬的伯樂
要懂台灣犬,「不問原住民,還能問誰?」於是,他從全台各地的原住民口中,得到了許多不曾被整理、被記錄、被流傳的珍貴知識。
戴瑜萱
台灣島民,1991年出生於屏東,不過在台北長大。或許因為爸媽一直採取自由放養的態度,雖然從小是個乖乖牌,但骨子裡最討厭別人管東管西,所幸高中念了一所沒人管的自由學校,而後依著「地理學就是以天地為教室」的浪漫想像,順利的成為台師大地理系的學生,至今已是第四個年頭了,倒也從未後悔過當時的決定,而喜歡到處跑,尤其喜歡自己的家鄉台灣、想要多多認識她,更是從未改變過的初衷。
自覺做事情總是三分鐘熱度,甚麼都只會一點點的她,總是身處一種灰色模糊地帶,終於在大三那年陷入前所未有的「人生絕境」,想為自己重新找到一個棲身之地,於是開啟了一場環島的生命之旅。雖然寫作的經歷,頂多就是國高中的作文被老師拿來當著全班朗誦的程度,仍有許多要學習之處,但她仍然在旅途中的每個夜晚,一字一句寫下白天所遇每一個啟發她的人的故事,除了是送給自己的一份畢業禮物外,更想藉由這本書,向所有台灣小民的母親:台灣,致上最高的敬意。
戴瑜萱FB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00406657721
還好我遇見了你
這是一個以身為台灣女兒而為傲的小島民,在成年與未成年、青黃不接的轉換年紀時,所發生的故事。這名出生在屏東、卻二十多年都在台北長大的島民,天天過著的生活,就是起床、搭捷運去上課、和同學哈啦、搭捷運回家、睡覺。日復一日重複進行的模式,隨著年紀漸長,她開始發現,奇怪,自己的反社會化人格,怎麼有種越來越嚴重的感覺?
一直都在同樣的生活圈過活,就算出去玩,也只是像死抓著從小成長的地方,在身邊當護身符一般,凝視的方式永遠千篇一律,看到的東西,總以她想要的樣貌出現,然後進行重覆不變的對話。旅行,只是換了個地方,並沒有帶給她不同的視野,反而讓她看事情的角度越來越狹窄,眼見著就要變成這名島民心中最厭惡模樣的原型。
於是, 2012年,大三暑假的前夕,她開始有了出走的念頭,想要獨自一人出去走上一圈,看看台灣這個小島上,和自己一樣同為島民的人們,他們過的是怎麼樣一種生活?又擁有怎麼樣的夢想?畢竟,島國人民的特權,就是可以環島,而這樣一件小人物在尷尬年紀出走,希望透過認識和自己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讓陷入某種人生困境的自己有所突破,有所成長的小事,或許也可以被賦予其他意義。
身為一個以找尋台灣私房景點、吃私家小菜為人生一大樂事的地理系學生,仍不得不承認——台灣不好玩。雖然,台灣的地形豐富多元,造就了豐富而多樣的景觀,可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要雄壯氣勢、要溫柔婉約都摸的到邊,但都不是傲視群倫、天下無雙的。台灣的山不比別人高,水也不比別人深,那麼台灣到底有甚麼獨一無二的特質?
出走之前,左思右想,腦筋打結了數個禮拜以後,我心中得到的答案是:人。我以為,住在台灣島上的這群人,他們抉擇、他們定奪未來的方向,決定了台灣的面貌,最重要的是,他們永遠樂觀且永不放棄,小小島嶼卻生長著這麼一群勇敢的人,島國如何不遼闊?而這群人,就是台灣最美且獨一無二的風景。於是用自己樸拙、不曾經過文學訓練的文字,記錄行旅中偶遇福爾摩莎子民的模樣,分享他們的生命經驗,他們的真實想法、情感際遇,成了我這趟出走最重要的任務。
而在真正走出家門,開始我的人生出走後,這些老實說,有些自傲到不要臉的想法,只有更加堅定而從未受到質疑。台灣擁有極為特殊的歷史地理背景,兼為移民、殖民、遺民之島,其歷史記憶和原鄉經驗,向來揉雜了許多迷魅,從來都不是一目了然的純粹,而是渾沌不清的曖昧,生活在這個島上的人民,總得經歷不斷的外來衝擊,和對於自我身分的質疑,但在這一路上偶遇到的人,不論甚麼族群、哪些職業、多大年紀、來自何方,我總覺得,他們各個都是台灣小民旺盛生命力的象徵,代表著看不見摸不著的力量,勾勒出一個婆娑之洋、美麗之島的輪廓。
小到在世界地圖上幾乎看不到的島嶼,因為居住其上的生命,而有無限大的未來和可能,不過就是柴米油鹽醬醋茶構成的一個整體,但從這些瑣碎的日常生活,卻可以看到一個個的人生剪影,都有著不一樣的生活和夢想。小民的軟實力,讓我理解到生活在台灣島上的人們彼此之間是多麼相似,大家都以身為台灣人為傲、都擁有夢想、而且,從不放棄希望。
這本書故事中的主角,全是我為期一個半月的旅程中,獨自一人全台灣趴趴走時,偶然遇到的台灣人,有些在鄉間路旁遇到了,因為一個彼此友善的笑容,而打開了話匣子;有些是我大街小巷漫無目標的亂走時,或因為躲個及時雨、或因為被食物香味吸引、或因為對方手上在做的東西很吸睛、或因為我迷路快哭了而來救人,而與我產生了緣分的台灣人。
緣,是成為圓的偶然,他們願意花時間與我這個小鬼聊天,還是一個第一次見面,就要求人家說出自己人生故事、不知天高地厚小鬼。這一路走下來,有些人一開始會尷尬的笑著說,我哪有甚麼故事啊!有些人則是哼哼著說道,我的故事啊,三天三夜都說不完!問到後來,我逐漸發現,一個人的故事,其中的深度與厚度,似乎不是我最短兩三個小時、最長一整天這樣短短的時間內,就可以全部被我問出來的,除此之外,觀看、言語、文字不同意義載體間的轉換,都有著深深的鴻溝。因此,我希望描述出來的故事,至少,要能夠說出這一個我遇到的人,他生命中的經歷、生活的方式、對每一階段時期人生的感受,以及最重要的,他的夢想是甚麼,或許,還有一些他帶給我的感受。
若不是一個人,我就不會有認真面對那個赤裸自己的機會,不會有面對那個將自己埋起來不願見到真實的時刻。那是個怎麼樣的東西我說不出來;「它」是何時出現的我也講不清楚,或許是一種不同的價值觀、或許是一種看事情的方法、或許是一種對我過去無謂堅持的質疑,我不知道,但至少我知道,透過認識了其他台灣小民的生活態度,理解了與我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自己變得有些不一樣了,而這樣的不一樣,是我樂於接受的,我猜,這大概是一種找到新的「我」的過程吧!
(以上為部份摘文)
火雲神掌
南台灣的晨光,從來無法套上「溫暖、舒適、撫慰人心」等等溫和的形容詞。這裡的陽光只要一現身,放送的,就是熱到全身上下所有毛孔,都要出汗的火辣熱忱,若是在此等烈陽下,去那店裡買個燒餅夾油條,汗水就不是「出」汗那麼溫文儒雅,而是毫不客氣的,用千軍萬馬的氣勢奔騰而出了。
那是一間很有溫度的店,更是火塘文化的最佳代表,由一缸陶筒輻射而出的數百度高溫,熱烘烘的燒燙了,每個睡眼惺忪來買餅的府城人心。那是一家麵粉與炭灰橫行霸道,比人還囂張的店,店裡絡繹不絕的客人,每個都規規矩矩的排隊買餅,就這兩個黑白無常,混在滾滾熱氣中,在幾隻沾滿白粉黑灰電風扇的助紂為虐下,吹的漫天飛舞,沒啥漫天柳絮因風起的詩情畫意,倒是人人都成了大花臉。
店裡的牆壁大約在數十年前,是美麗的一片天空藍,不過至今已是徐娘半老而風韻完全不存,也不幸這位徐娘長年定居在燒餅店,焦炭煙燻,並沒有讓她像上了煙燻妝一般,充滿嘻皮風情,反倒整張臉被不均勻的抹上一層土黃,像個沒人愛的黃臉婆,又因為她本身的膚色是水藍的,黃藍交雜之下,變成了悽慘的青綠,更可怕的是,徐娘慘遭毀容後,不知哪年哪月想不開,燒炭自盡未成,臉上又多出了幾塊黑到不行的燒疤。
在火爐旁一方小天地忙的不可開交的,是一個平頭的台灣漢子,穿了件沾滿白撲撲麵粉,上面還印著「love hurt」,以及一顆血淋淋被一箭穿心圖樣的墨綠吊嘎,有雙瞳鈴大眼,和片刻不得閒的古銅色粗壯手臂。這家燒餅店沒有名字,現今的老闆,來自南投,娶了一位長於府城眷村的姑娘,而姑娘家裡祖籍江北,老爸是個賣燒餅的老兵,於是,南投漢子就這麼當起了江蘇老丈人的學徒,做起了因緣際會下渡過黑水溝,在府城落腳的江蘇燒餅。
老師傅的外省口音沒人聽得懂,身兼學徒和女婿的他,一天到晚挨罵,被罵了些甚麼也一知半解,聽的最懂的永遠只有一句「你還想不想混呀!」但語言溝通上的無效,人總會自己尋找出路,用眼睛看,師傅十根手指在青蔥、芝麻、絞肉間跳躍的姿勢;用耳朵聽,爐中焦炭燒到適宜溫度時,是怎樣的聲音;用鼻子聞,發酵好的麵糰是如何的味道;用觸覺去摸,衡量做一塊餅時,麵糰該有的重量。失去語言,學習的方式仍有無數種,只要肯學,處處都是自己該注意的暗號。學做餅最難的地方,就是眉眉角角的小動作很多,一個不注意就全盤泡湯。有長有短的形色揉法,現在要灑蔥花、等下又要抹芝麻,這個要包砂糖,那個要抹糖水,或許,還要黏上一層和了酥油的黃麵糰,尤其爐中火候的控制,稍有不慎,就會出爐一堆全得自己吃完的火咬餅。
他的燒餅店,完全反映出台灣多元文化在一爐的特質,不同地方的口音,在同一空間中流轉;不一樣的梳妝打扮,在同樣的時間出現,而他和誰都能聊,口音隨著談話對象不同而有所變化,用字遣詞也能因應不同年齡、不同世代的人而有所不同。因此,他的客人有草根氣息濃厚、操著閩南語的老阿公;有全身包得密不透風防太陽的家庭主婦,以及耳朵上掛了十幾個耳環、龐克頭、黃框墨鏡的年輕人;更有頗有民初少奶奶氣息、打扮端莊高雅的外省老太太坐著計程車,在傭人攙扶下前來。他自豪的說,他做的餅好吃又不會脹氣,自然人人都愛!而他和客人的關係,就像朋友般,說起話來,大喇喇的百無禁忌,有客人說沒錢,拿了餅就吃,他也無所謂,只笑罵不准客人拿紙袋;也有大學中文系講師,吃完餅後驚為天人,寫了一首詩送他;店裡的三個員工,一個煮豆漿、一個洗鍋子、一個擀麵糰,全是路過店門口,順道進來買個餅的客人,沒想到從此「羊入虎口」,全給他騙來賣燒餅,他笑著說,人生就是要這樣過才有樂趣啊!
在台南做了二十一年的燒餅,歲月都刻在他那兩隻粗壯手臂上的點點紅疤中,二十餘年能發生的故事也數不清,令他記憶最深刻的是他賣餅也能賣到變成「張老師」的一段陳年舊事。記得那天早晨,他一如往常做燒餅,招呼客人,還有和當時年紀尚幼的小女兒閒話家常,不同的是有一個沒見過的女孩來到店裡,說是要買燒餅,拿到餅了也不走,就安安靜靜的坐在店裡,也不出聲。
他邊做事邊瞄她,發現女孩好像在注意聽自己和小女兒間的對話,當聽到他叫小女兒「老大」時,她眼眶有淚在打轉了,那時他不敢多問,女孩就起身離開了。沒想到一個禮拜後,店裡莫名其妙的來了一對超熱情的夫妻,一進店裡就對他又是道謝又是擁抱,還要求合照,一問之下才知,那個女孩就是他們的小女兒,從小就是三千寵愛在一身,是家裡被稱為「老大」的小霸王,脾氣很硬很倔,和父親發生一場口角後,十餘年沒和父親說過半句話,讓全家人既傷心又心寒,沒想到這次回家,卻一進家門就抱著爸爸大哭道歉,家裡人直呼小妹轉性之餘,也好奇她怎麼轉瞬間改變了態度,知道原委後,這對夫妻就專程自台北驅車到台南,再三表達感謝之意,買了袋燒餅後,又立刻開回台北。說起這段往事時,他本來就炯炯有神的眼睛瞪得好大,不可思議的直說,世事真是無奇不有,他甚麼都沒做,就成為影響他人一生的重要人物耶。
這是一家有溫度的燒餅店,而且溫度還很燙,不但如此,它還是一家利用各種感覺刺激,深入台南人生命的店,燒餅濃郁傳千里的焦香、烘爐暖烘烘撲面而來的熱氣、麵粉焦炭沾滿臉的黏膩、各種聲音混雜的狹窄空間,還有一個日日在店裡坐鎮,演練著燒餅絕技的他。府城的市井生活,自有其精彩之處!
(以上內容為部份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