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珍美味
小孩吃東西,視覺的感受先於味覺,因而外觀是否吸引他,是重要的。我小姪女小時不肯吃薏仁,說那是小牙齒;不吃豆豉排骨,說裡面有蟑螂蛋。而許多小孩喜歡吃花椰,我想,花椰長得像棵小樹是主要原因。還有菇類,長得像小雨傘,大部分小孩都喜歡。我就是這種小孩。
從小所有菇類來者不拒,最好是整朵給我,不要切片,放在碗裡還要先欣賞一番。香菇是柄短短的傘,給矮人拿的;金針菇柄長、傘面小小的,是給瘦長的竹節蟲撐的;磨菇本身就是個小胖子,傘面和柄同高,只能讓螞蟻躲在裡面;草菇最漂亮啦,送給蝴蝶;鮑魚菇沒辦法當傘,倒像個大蒲扇。小時候沒見過杏鮑菇,不然會分發它去當涼亭;不知有巴西磨菇,不然會說它是英國衛兵吧。
我媽說她小時候吃香菇會醉,我無法理解,後來也不曾聽過,「是因為那鍋香菇雞加了酒吧?」她堅持沒有酒,真的是因為吃了香菇而醉。太怪了,但後來我聽過有人茶醉,便想著人各有體,什麼可能都有的。
自古人們說「山珍海味」,「山珍」就是指香菇。吃素的人,最重要的蛋白質來源便是菇類,一些模仿肉類的素菜加工食品,仿得維妙維肖,就是菇類做的,有人還稱它是「蔬菜中的牛排」。這可怪了,長得分明像植物的菇,質感卻像肉?像牛排?以前在雜誌上讀過一篇討論,關於菌類應歸屬動物還是植物的爭議,非常有趣。原來這個問題在生物界始終懸疑。
查維基百科,現在菇類所屬的真菌,與動物、植物及原生生物並列為真核生物中的四個界。這是根據基因研究的現代分類法,但若論生物的特質,菌類仍令人困惑。
早年的生物學家普遍把菌類歸在植物界,它們由極細微的孢子來傳播繁殖,只是沒有葉綠素,不能進行光合作用。但有科學家在真菌中發現一種與水螅相似的小「動物」;且真菌在地球生命史的早期就已出現,加上沒有葉綠素,不能自行製造食物,認為不應屬於植物界。
說起來,菇類就像寓言故事裡的蝙蝠,哺乳類、鳥類都不認牠!而最有趣的,早年還有一派學者觀察真菌的形態,皆是植物組織「分泌出的產物」,認為它們就像植物身上的廢料,根本不能劃入生物的範疇,說它們更接近礦物。當然,現在我們知道那些植物的「分泌物」,就是真菌本身,是生物無誤。
脫離植物獨立出真菌界,是到了二十世紀初的事。現在普遍認為,它們兼具植物和動物組織的特質,例如它能直接進行氮交換,接近動物;而細胞構造有細胞壁和細胞膜,則近於植物。還有人說,真菌出現在這個世界上,似乎就是為了刁難研究者用的。爭論似還延續中,但從我的觀點,如果菇類也算動物,那麼吃素的人未免太可憐了,單憑這一點,就絕不能把它們劃入動物界啊!
也有一種瑜伽素,把食物分成悅性、變性和惰性食物三大類,認為不能行光合作用、躲在陰暗處、寄託腐木生存的菇類,與肉類同樣是沒有生命能量的惰性食物。我想,媽媽聲稱她吃香菇會醉,一定是她的本質太勤勞了。至於我呢,覺得浮生悠悠,有時「惰性」一下又何妨?香菇多糖能抑制癌細胞的生長,天生萬物各有所用,各有奧祕;只可憐了痛風症患者,它的普林多蛋白含量較高,一如豆類、香蕉,不宜多吃。
亦葷亦素、不葷不素的菇類,在飲食中其實無所不在。看阿基師的食譜,炸豆包燒白菜,香菇先切粗條備用;蛋酥滷白菜,乾香菇泡發後切小塊備用;紅燒匏瓜,香菇切絲備用……。備什麼用呢?跟蔥蒜等等作料一起炒香之用。幾朵香菇,便能使自身缺乏氣味的食材增添濃郁的香氣。
菇類氣味的極致在松露,動輒一株數百萬元,嚇死人!尋常人家,我們吃點香菇、磨菇、杏鮑菇便非常滿足了。
現在市面上流行起一小包一小包的雪白菇、鴻禧菇、柳松菇、珊瑚菇,真空包裝,漂漂亮亮,簡直天天吃山珍美味。有時去Costco,買回一盒超大的波特貝勒菇,切片清炒、燴蠔油、單獨鹽烤,或是上頭鑲肉、鑲蛋烘烤,又或者,使用西式香料醃過後油煎成牛排模樣,味美鮮香,卻低卡又增免疫力,管它是動物、植物還是惰性食物呢!
食光食譜:
孜然蒜香乾煸杏鮑菇
材料:
杏鮑菇二百克、蒜末一大匙、孜然粉一茶匙、胡椒鹽適量。
做法:
一、杏鮑菇切厚片。
二、熱鍋,小火用橄欖油把杏鮑菇煎黃,加點蒜末續炒至乾香。
三、起鍋前撒上胡椒鹽和孜然粉炒勻。
註:這道菜也可鋪在義大利麵條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