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野樹的人》
The Wild Trees: A Story
of Passion and Daring
定價350元
新書優惠價99元(79折)

理查‧普雷斯頓作品

《眼鏡蛇事件》
定價380元

  在美國西北部,隱藏在多霧的溫帶雨林裡,有許多全世界最巨大、最高聳的生物--那是神秘的千年紅杉森林。地球上已有百分之九十六的紅杉遭到砍伐,但在深遠不為人知的加州森林裡,依然保存了少數未曾有人發現的巨樹,最高可達一百多公尺,相當於三十五層樓高,樹幹更達九公尺寬,整棵樹宛如一座巨大的尖塔般教堂,伸入山中雲深不知處。

  長久以來,人們認為紅杉實在太高了,根本不可能爬到一百多公尺高的樹冠層,因此樹上的生態系是一片前所未知的處女地,有人認為那是「生物荒漠」,完全沒有任何生物;有人則認為那是極其驚人的寶庫,生物種類高達大自然所有物種的一半。終於,結合了植物學家、自然愛好者、攀岩好手、矢志尋找世上最高樹的怪胎等一群人的傻勁與力量,勇敢闖入美麗而危險的紅杉森林,攀上前人未曾攀爬的「野樹」,也逐漸揭開高聳樹冠層的神秘面紗。

   作者普雷斯頓是多本《紐約時報》暢銷書的作者,原本只是為《紐約客》雜誌撰寫攀樹專文,過程中一邊尋找資料、一邊學習攀樹,意外與這群奇特的「攀樹人」相遇。他親自深入這片為人所遺忘的神秘紅杉森林,隨著植物學家攀爬全世界最高聳的巨樹,寫出這本令人難忘的冒險故事。

top

  理查‧普雷斯頓(Richard Preston)是美國著名科普作家,普林斯頓大學博士,自1985年開始為《紐約客》雜誌長期撰稿,作品《伊波拉浩劫》(The Hot Zone)曾高踞紐約時報非小說類暢銷排行榜61週,並改編為電影《危機總動員》,與他的另外兩部作品《試管中的惡魔》(The Demon in the Freezer)及《眼鏡蛇事件》(The Cobra Event)並稱「黑色生物學三部曲」,備受好評。

  他曾獲頒麻省理工學院「麥德莫特人文類獎」、美國物理學會科普寫作獎、美國海外新聞協會獎「最佳環境議題報導類」,也是迄今唯一榮獲美國疾病防制中心「防疫鬥士獎」的非醫師人士,美國天文物理學曾還以他的名字命名一顆小行星。普雷斯頓住在紐約市郊區。

※普雷斯頓個人網頁:www.richardpreston.net

top

普雷斯頓將故事主人翁比擬為達爾文、奧杜邦等偉大的探險家,準備揭露世界上最巨大生物的魅力與崇高。讀者也不免在這幾位攀爬巨樹之博士科學家、發明家和怪胎的身上,隱約看見那些挑戰世界最高峰的登山家身影。─《華盛頓郵報》

這群年輕人極為執著,彼此之間不但建立了強烈深刻的友情,也發掘出現存最驚人、最奇特的生物。普雷斯頓以持續不懈的研究精神、玲瓏剔透的寫作風格及說故事的天賦,把這個題材寫得淋漓盡致。─《出版家週刊》

一頁頁讀下去,你會發現自己跟書中人物一樣越來越著迷,到最後跟他們一樣完全沉迷其中。─《洛杉磯時報》

普雷斯頓以親身參與的角度切入故事,並以懸疑的手法描寫這些巨樹專家的人生與冒險精神,甚至對巨樹的壯麗與生態重要性都有極其精采的描述,讀來目不轉睛。─《書目》雜誌

《眼鏡蛇事件》作者普雷斯頓這回將眼光轉而仰望大樹,那是崇高而雄偉的領域。……這個故事極其迷人且引人深思,作者以非常精采的筆觸,與我們分享他對那些擎天巨樹的深刻熱情。─《娛樂週刊》

top

※ 發現空中生態系/金恒鑣(亞熱帶生態學學會理事長)
※ 懷著傻勁,追求大樹一般的理想/蘇俊郎(專業攀樹教練)
※ 有樹,就還有希望/李偉文(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

發現空中生態系文/金恒鑣(亞熱帶生態學學會理事長)

  樹是當今生物界最龐大的活生物體,其中最大者為北美巨杉,最高者為北美紅杉,這些都是北美洲的原生種。這本《爬野樹的人》便是敘述尋找全世界最高樹的精采故事。作者理查.普雷斯頓(Richard Preston)挾著他前兩本暢銷書(《試管中的惡魔》與《伊波拉浩劫》)的威力,《爬野樹的人》問世後,立即成為他的第三本暢銷書。

   在這本書中他完全換了一條跑道,談的不像前兩本書那麼令人驚恐悚慄的故事。這次他親自披掛上陣,偕本書的主角史提夫.斯雷特(Steve C. Sillett)一起探勘溫帶雨林,爬上離地面上百公尺的樹冠。那些樹有衝入雲霄般的筆直樹幹,有十多人才能合抱的胸徑,地面是由無數層倒木橫架而成,人站在樹下是踏不到泥土的,也望不到樹梢。

   本書主角史提夫就讀洪堡州立大學的時候,於一九八七年赤手空拳攀上一棵九十公尺高的「無名」紅杉,發現了一個「空中植物園」,是離地數十公尺高的「空中生態系」,從此,他便一頭栽進這個生態學的陌生新世界。他取得博士學位後,一方面教書與研究樹冠生態學,另一方面持續苦尋全世界最高的樹。

   史提夫歷經千辛萬苦的餐風飲露、冒著隨時有粉身碎骨的風險,終於在爬樹的第十九年(二○○六年)生涯後,他的兩個夥伴記錄到全世界最高的樹,一百一十五點五公尺高的紅杉,他們取名為海柏利昂(Hyperion),意指「天地」的結晶,改寫金氏紀錄一百一十二公尺高之「門多西諾紅杉」。

   樹冠研究已是當今熱門且受重視的生態學新領域。樹冠截住大部分的日光,只讓一成日光照射到下面;樹冠是重要的光合作用地區,幾乎是所有陸地生命的糧食生產區。森林對環境的重要功能主要是由樹冠負責,例如降低大氣污染、釋放氧氣、固定二氧化碳、水土保持、淨化水質、調節氣候、穩定水文循環等等。樹冠層是陸生態系中生物多樣性極高的部分,也是珍貴的基因資源。要知道森林對人類及其他生命的重要性,必須了解樹冠層內的生態過程。科學家對棲息在樹冠層的植物(尤其是附生植物,如兜衣)與動物(尤其是節肢動物)的種類與生態所知極為有限,因為受到很難抵達樹冠的限制,許多較貴重的科學儀器設備也運不上去,加上樹冠生態學的研究經費沒有著落,使得這處生態系極為重要的領域乏人問津與受到冷落。讀者在閱讀《爬野樹的人》一書便可體會到。

   樹冠生態學家史提夫有一個先進卻辛苦萬分的研究計畫,他以阿特拉斯林叢為中心,劃出一個狹長方形一公頃的試區,詳細調查區內每一株樹及其上的附生植物,並估算總生物量,目標是要知道森林生態系的動態學。他動用了同事、大學生、研究生及朋友完成普查工作,同時為區內的一株「伊露維塔」(九十一點四公尺高,胸徑六點二五公尺)巨無霸紅杉的樹冠,製作三度空間結構圖。這個創舉有了許多新發現,例如那株樹的材積為一○六二立方公尺(約為最大紅檜的兩倍多)。這類研究工作之辛苦、費時與花費之浩大,外人難以體會。台灣的若干類似森林研究大工程也鮮為人知,例如研究者在福山試驗林設置一個比史提夫的試區大二十五倍(二十五公頃)的森林動態學試驗區,調查區內所有植物,花了一整年時間,動用了六千人次,總共發現有十一萬四千五百零八棵木本植物與三百二十八種維管束植物。

   當今數千萬物種已面臨氣候變遷與全球暖化的威脅,樹冠的光合作用與物候現象(開花、結實、抽芽等)最先受到衝擊,全世界森林的未來命運堪慮。加強樹冠生態學研究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即刻任務,研究成果要成為擬定森林管理政策(尤其是生物多樣性的保育)之基線資料。

   筆者是學森林的,起先為這本書名所吸引,看了第一頁立即被故事緊緊吸引住。讀這本書不但享受作者精采、緊湊、高潮迭起的故事及增加的生態學新知,也看到科學家堅忍與執著的求知本性及其生態倫理的一面。我學習到如何撰寫一本既科普又小說的引人書籍,真是意外的收穫。

懷著傻勁,追求大樹一般的理想文/蘇俊郎(專業攀樹教練)

  我是個愛樹的人,看到大樹就不自覺地想靠近去摸摸它。一旦摸著它就會有股莫名的愉快感覺。直到二○○三年突發奇想,隻身跑到美國喬治亞州亞特蘭大市,找「國際攀樹人協會」(Tree Climbers International)的彼得‧簡金斯(Peter Jenkins)學習攀樹技術。

  學習攀樹的一年多訓練當中,也曾在巴拿馬隨著喬‧梅耶(Joe Maher)、提姆‧柯法(Tim Kovar)兩位師兄進出危險重重的雨林,防著蟲子叮咬、毒蛇和毒蠍攻擊、毒蛙毒蜘蛛欺身等危險,進入雨林大樹的樹冠層四處探索。

  一旦到了樹頂真是樂趣無窮。吼猴群宛如交響樂的吼叫令整個森林震動,二公尺長的獵蜥在我們腳下的另一側枝曬太陽,成群的巨嘴鳥飛過下方尋找樹上果實,金剛鸚鵡更是成天在各棵樹上嘎嘎地叫。

  待在樹上的同伴都不動聲色地欣賞雨林頂的風光,幾個小時過了也沒察覺時間的流逝。這就是攀樹人在樹上所享受到的。

  本書作者普雷斯頓與我同是師承彼得的攀樹技術。普雷斯頓與本書的男主角史提夫‧斯雷特對攀樹簡直就是「瘋子」,不只在美國加州與俄勒岡州森林裡一直尋找最高、最大的紅杉,找到之後更想盡辦法爬上去,還要登上最高的樹梢,幫大樹量「樹高」。

   他們那麼熱中於爬上紅杉巨木,無非是想找出有哪些生物生活在紅杉樹冠層裡面,拼湊出一個生態系或棲境的基本樣貌,讓人們了解巨木群裡隱藏的奧秘,也喚起人們注意到巨木中的生態其實是與人類息息相關的。

   沒攀上過一百公尺高大樹的人,無法想像在巨大的紅杉上有多危險。數千年成長的粗枝幹一旦枯萎,第一位先鋒攀登者若不小心把它踩斷了,粗大的枝幹從八十公尺高處往下掉落到地面,一般人無法想像那有多可怕。

   我在巴拿馬雨林那段日子帶領研究生時,每兩天就聽到一聲轟然巨響。那是雨林高樹上的大枯枝斷裂掉落到地面的巨響。

   森林中,無時不刻潛藏著許多危險。

   再者,一百多公尺高的大樹頂遇到強風時,地面上的人也許只看到樹梢輕微擺動,但在樹頂的攀樹人卻要抱著大樹隨著強風吹,面臨二公尺長的巨幅擺盪,鐘擺似的不停搖晃。那種滋味在初學時很可怕。這種在樹上遇到強風的滋味,我們叫做「樹上衝浪」(tree surfing)。在樹上經過不斷的訓練與成長,攀樹人多半會習慣各種狀況,經驗老到的攀樹人更是對這種「樹上衝浪」感到非常享受。

  閱讀《爬野樹的人》這本書,讓我感到驚訝。書中的人物都是真有其人,發生的事也都是真實故事。作者必然花了許多時間,飛到美國各地訪談書中的所有攀樹人及相關的人物。

   像是我的老師彼得和師兄提姆,還有我的乾姊姊蘇菲亞‧史帕克絲(Sophia Sparks),蘇菲亞經營一個生產攀樹裝備的著名公司「新部族」(New Tribe),以及我的好友史考特‧奧騰霍夫(Scott Altenhoff),史考特在紅杉巨木群國家公園的樹頂有超過一千小時的經驗,也是本書主角、樹冠層生態學家史提夫的攀樹搭檔。

   這些人物都一一出現在書中,而且描述得很仔細。

   作者普雷斯頓對攀樹的熱愛,使他不僅找到了「攀樹瘋子」史提夫與他太太瑪麗(Marie Antoine)作為書中主角,也針對攀樹這門技術的近代發展史訪談了很多人,詳細說明攀樹技術的發明及不斷演進的許多技法,例如最常用的活動繩結是在什麼年代由誰發明的?攀爬大樹為什麼要用特攻隊用的黑繩?在高樹上如何運用短繩四處活動?短繩又要多長才夠用等等。

   除了對攀樹人和攀樹技術詳查精通,本書作者也對美國西岸紅杉林的形成歷史、紅杉林裡的植物群、蕨類、地衣、昆蟲和附生植物都考察透徹,他透過幾位攀樹人對樹冠層的深入探究,使得原本枯燥無味的植物學變得生動有趣。

  瀏覽《爬野樹的人》這本書,除了看到美國人對於古老樹林的永續保護觀念,更可看到幾位「攀樹狂」的精采故事。他們先像「忍者」偷偷攀到樹頂一探究竟,進而加入學術界,以學者身分攀上一百多公尺的高樹詳加研究,甚至搭了吊床,「睡在樹梢」!

   看在一般人眼裡,也許會將他們歸類為「神經病」,然而我去美國學習攀樹之後才發現,那兒有許多人早已「睡在樹梢」,神經病還真多!事實上,這些人展現了獨立開創的精神,他們對事物產生興趣,想辦法一探究竟,遇到困境則找出解決之道。他們對於腦中浮現的問題不只列為「謎」,更要日夜思索、想辦法突破問題、找出答案,這種堅持不懈的心態、「神經病」般的毅力,在作者這本書中描述得活靈活現。

   這是我們要教導下一代的精神——對於熱愛的事一直追求,懷著一股傻勁,堅持不懈地探究下去,永不放棄。

   本書將是熱愛大自然、熱愛攀樹、喜愛植物、甘於冒險、追求理想不達目的不善罷干休者愛不釋手的一本書,更是啟發青年人勇於尋找答案的好書。

有樹,就還有希望 文/李偉文(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

這是一本非常奇特與令人著迷的書,描述一群怪胎與大樹的故事。

   這群人表面看起來似乎很正常,有在大學裡教書做研究的教授,以及喜歡大自然的上班族,可是隨著作者生動的筆觸,我們看到一個患有懼高症卻著魔於紅杉、偏執地想找到世界最高樹木的超商職員,以及個性陰鬱、喜怒無常、整天掛在樹上的教授,還有一位長大後迷上苔鮮地衣的叛逆不良少女,這群社會邊緣人聚集在高聳入雲的巨木裡,讓我們看到原來我們以為很熟悉的樹木,竟然如神秘的外太空一樣,存在著我們從來沒有想像過的世界。

   森林的樹冠層是地球生物最後的生存疆域。一般人恐怕很難想像,在雨林裡,多數昆蟲生活於樹冠層內,鳥類當然更不用說,甚至還有許多哺乳動物終其一生不曾離開樹冠層。地球上,竟有將近三分之二的生物棲息在這個人類所知甚少的空間中。

   然而,當我們走入森林,卻往往忘記抬起頭來,將思維向上攀升到樹梢。直到近年來,因為爬樹方法的突破,才使我們得以窺見這立體多樣的半空領域。

   一座成熟的森林可以分為五層,由下而上分別是地被層、草本層、灌木層、林下層及樹冠層。樹冠層是一座森林最高的地方,這段大多是橫向生長的樹枝,叢生的枝葉交疊成一片隱密的世界,成為許多生物舒適又安全的家園。根據統計,目前已知的生物種類有超過百分之六十棲息於樹冠,包括會飛翔的鳥類、部分有飛膜的齧齒類,以及善於爬樹的靈長類動物等。

   在台灣,林務單位每年每季都會進行一項很重要的工作:採種。「採種」就是採集樹的種子做為造林、物種保存及研究之用。有些樹木的種子可以等到果熟落地之後收集,但有許多樹的種子容易隨風飄散或被鳥類連果實一起吃掉,就必須在樹上採集。由於用來採集的竿子最長不超過十公尺,所以過去的採集或研究工作,大都僅止於十公尺以下。如果必須採集更高處的種子,除了用鋸樹截枝的方法外,只能聘請山地青年徒手上樹,但不慎摔下的傷亡意外時有所聞,更遑論繼續往上深入研究了。隨著爬樹技巧的引進,近年台灣學術界與林務單位也開始探索樹冠層了。

   書中的攀樹人所尋找與攀爬的紅杉林,在台灣也有相近的種類,全世界這類植物共有六種,台灣有紅檜跟扁柏兩種,通稱為檜木。目前全世界只剩下北美、日本及台灣還存有這種二億多年前遺留下來的活化石。

   這些地方之所以還有小區域的原始檜木林留下,是因為太平洋兩岸(日本、台灣在太平洋西岸,加州在太平洋東岸)多山且濕潤的海洋性氣候所形成,因為生長緩慢,所以木質堅硬、不會腐爛且昆蟲病菌無法生長,是人們最喜歡也是最昂貴的木材,多年來也是木材商人覬覦的目標,因此世界上現存極少數的紅杉(檜木)林,都是歷經悠悠歲月,幸運逃過人為砍伐的古老生命。

   看到本書作者描述一九七八年,美國政府買下一萬九千頃天然林地設為國家公園前夕,木材商人進入森林,將能砍倒的紅杉通通砍倒,等到法規生效時,百分之八十面積的森林已遭採伐,實在心有戚戚焉,因為台灣一直到一九八八年,宜蘭棲蘭山的檜木林也遭到同樣的命運,退輔會的森林開發處假借「整理枯立倒木」的名義,殘害這珍貴且對國土保安非常重要的檜木林。

   當時林業開發單位與生態保育界曾有許多激烈的論戰與討論,贊成砍伐的學者說,森林必須「經營」,否則「無法更新」,必須把老樹砍掉,新的小苗才能健康長大,用一大堆什麼林相改良、林相變更、林下補植、複層造林……等等專有名詞把大家搞得迷迷糊糊的,可是一般人只要用常識來想就知道,這片天然檜木林隨著台灣島浮出海面後不久就存在,至少活了二、三百萬年,至今生生不息,老中青各代檜木都存在,何曾有人來「經營」?若是如那些學者所說,不砍掉老樹就不能更新,那麼現在這些檜木林難道是幾千年幾萬年前的外星人所「經營」的?

   當年「砍伐」與「保育」兩股力量拉扯時,民間團體也多次上街頭,呼籲成立棲蘭檜木國家公園,將這世界珍貴遺產保留下來。

   其實樹木除了可以提供我們果實與木材使用之外,森林可以穩定氣候、清淨空氣、吸收二氧化碳而產生氧氣,還可防止土石流與山洪爆發,一方面使人類免於水災,一方面也使我們免於乾旱之苦。一棵樹木等於一個小小的生態系統,有許多藤蔓、蕨類與蕈類都依賴著樹存活,還有數不盡的微生物、昆蟲、鳥類與哺乳類也都棲息在樹上。我們可以說,森林是生物多樣性的根源,也是人類生存的命脈。

   因此,在這個日益瘋狂不正常的世界裡,只要有樹,人類就還有希望。

top

第一章 無名樹

  一九八七年十月中的某一天,一輛七○年代生產的本田喜美破爛老爺車,沿著俄勒岡海岸高速公路疾馳,經由陸岬向南駛去。車身是粉藍色,掛有阿拉斯加車牌。激浪拍擊著公路下方的浪蝕岩柱,濺起浪花,使得空氣中瀰漫著薄霧般的水氣。這輛車轉彎駛入靠近海邊一處無人的停車場,停了下來。

   有個看來很結實的年輕人從駕駛座這邊下了車,一頭棕髮已經出現少年白,由於戴了一副金絲邊眼鏡,增添了幾分知識份子的神態。他名叫馬伍德.哈里斯(Marwood Harris,大家都叫他馬諦),是波特蘭市瑞德學院(Reed College)的大四學生,主修英文和歷史。他往停車場旁邊走去,拉開褲襠拉鍊,接著響起一陣水濺在地上的聲音。

   與此同時,有個高瘦的年輕人從車子另一邊的乘客座下了車,他有張瘦骨嶙峋的臉,棕眼,亂蓬蓬的棕髮夾雜著一綹綹曬成淺色的髮絲,脖子上掛了觀鳥望遠鏡。史考特.斯雷特(Scott Sillett)是亞利桑那大學的大三學生,二十一歲,趁著學校放秋假到俄勒岡一遊。他舉起了望遠鏡,開始觀察順著激浪飛跑的一群水鳥。

   這輛本田喜美車的內裝是用藍色樹脂做的,後座堆滿了露營用具,滿到頂著車窗。眼下這堆東西動了起來,有條腿伸出來,接著是一聲咒罵,第三個年輕人好不容易才從車裡下來,站起身。「馬諦,你這車子遲早會害死我們大家。」他對馬伍德說。這人是史提芬.斯雷特(Stephen C. Sillett),史考特的弟弟,大家叫他史提夫。史提夫十九歲,在瑞德學院念大三,主修生物學。他比哥哥矮,但肌肉更發達,頭上紮了天藍色頭巾,像頂扁帽,蓬鬆如羽的淺棕色頭髮從頭巾下沿垂了下來。他雙肩外擴,方臉上有雙凹陷的深棕色眼睛,眼神小心謹慎。兩兄弟並肩站著觀鳥,湧湧而來的秋天捲浪,濤聲連綿不絕,襯托出兩人的身影。史考特把望遠鏡遞給弟弟時,兩人的手接觸了一下,兩兄弟的雙手看起來很像,都很細緻靈巧、動作靈活。

   史考特轉身對馬伍德說:「馬諦,我想你的車應該改名叫『藍色樹脂墓窖』,這是說,萬一我們掉到懸崖下,或者被運木材的卡車狠狠擦撞到的話,就會變成這樣了。」

   「好小子,你遲早會給我們搞出一場超恐怖的撞車,」史提夫對馬伍德說:「你得讓史考特來開車。」(史提夫自己不會開車。)

   但馬伍德一點也不想讓史考特幫忙開車。「這車很自成一格的。」他向斯特雷兄弟解釋。理論上,他是自己修理車子;實際上,他很擔心這車。最近他留意到車子引擎開始發出像縫衣機的喀啦喀啦響聲,也警覺到車蓋底下冒出一股不祥的怪氣味,有點像是火爐上乾燒著一口空鐵鍋卻忘了拿開而發出的氣息。馬伍德凝神想著這些現象,並思索其中究竟,他又想到:是不是該幫車子換油呢?他相當肯定大概兩年前在阿拉斯加換過油,差不多就在車牌到期的時候。從那之後,這輛車子又行駛了三萬二千公里,既沒有登記,也沒有買保險,更沒有保養維修過,完全不合法又不合機械規格。「我擔心你會搞砸了。」他對史考特說。

   史提夫把望遠鏡遞給哥哥,然後爬進這藍色樹脂墓窖的後座。「兩個好小子,上路吧!」他說:「我們得去看看那些高大的紅杉。」

   他們打算跋山涉水去遊覽加州一個州立小公園,這個小公園擁有多座古老紅杉林。三個年輕人都沒有見過紅杉。對此史提夫似乎非常來勁。

   那一天,史提夫在北加州紅杉林小徑一路快步領先,終於來到一條向西流的溪邊,停下腳步打量周圍。小溪附近有一叢大樹,他想要看清楚一點,於是離開小徑,開始朝林下灌木叢中開路前進,馬伍德也跟在他後面進入密叢中。

   史考特匆匆追上來,發現史提夫正領著他們,走進拱立在溪流之上、宛若隧道的綠樹蔭中。這條綠樹隧道突然中斷,眼前豁然開朗,只見一叢高大的紅杉林。史提夫和馬伍德放下背包,探查起這個領域,最後站在一棵大紅杉的樹底下望著樹冠。

   「樹獾,你有什麼看法?」馬伍德低聲問史提夫。

   「這棵樹讓我猛流口水。」

   史考特問他們打算做什麼,兩人沒有正面回答,反而開始繞著樹底周圍走著,一面抬頭盯著樹上。這棵紅杉大約有九十公尺高,差不多等於三十層樓高,靠近根部的樹幹直徑約有四點五公尺。樹幹本身是樹皮嶙峋的龐大圓柱體,下半部根本沒有側枝,到了離地面很高的地方才有幾簇小小的側枝從樹幹冒出來;接著,再往更高處出現了大團糾結的主枝,一路伸展到視野之外,埋沒在大片綠葉之中。他們根本見不到樹頂。之前(起碼是從歐洲人來到這個地方至今)是否有人曾經留意過這棵樹,實在令人好奇。最早住在草原溪周圍一帶的是尤羅克人(Yurok),就我所知,他們並沒有為紅杉個別命名,不過必然對這些巨木很熟悉。這棵無名樹是紅杉中的巨人。

   「沒辦法。」馬伍德抬頭凝望著樹幹,若有所思地說。

   「我倒看出一個辦法。」史提夫說。

   史考特就站在他們身邊。「你們兩個傢伙該不是要去爬這棵樹吧?」他說。

   沒有人回答。史提夫往後退幾步,然後連跑帶跳,往矗立在無名樹旁邊的一株小紅杉躍上去,抓住了那株小樹離地大約二公尺的一根側枝,突然間就已經站在側枝上面了——他的動作流暢,一個翻身就晃上去。接著他從一根側枝爬到另一根,步步高升往小紅杉上方爬去。馬伍德看了史考特一眼,一臉「心思已經專注到別處去」的表情,拂拂兩手灰塵便往樹上躍去,跟在史提夫後面。兩個瑞德學院的學生就這樣赤手爬起樹來,既沒有繩索也沒有安全設備。

   「嘿,你們兩個傢伙,我真的認為這樣做不太聰明耶。」史考特在他們背後大喊:「知道嗎?我們得繼續往前走才對。你們聽到沒有?史提夫?馬諦?史提夫?」

  不到十分鐘,史提夫已經快爬到這棵小樹的頂上。樹的最頂部稱為「領枝」(leader),有點像是樹朝太陽生長時用來探路的手指。

   史提夫開始沿著領枝往上爬,爬在那些細弱的側枝上,動作非常小心而緩慢,就這樣爬到一根比他手腕還細的側枝上,側枝因承受他的體重而搖晃起來。這時他發現自己竟然站在離地面二十公尺的高處,一手抓著領枝,在這側枝上保持身體平衡。他已經爬到了盡可能的高處,望著對面那棵巨大紅杉無名樹。

   叢叢側枝從他對面龐大的樹幹上糾結向外伸出,在這高度的樹幹直徑大約有三點五公尺,看起來像堵弧形牆壁。這堵牆壁正好有一根小側枝伸到他面前,他想抓住這根側枝,於是慢慢朝向它挪動過去,腳下這株較小紅杉的領枝也隨著他的體重逐漸彎曲。

   小紅杉和無名樹側枝之間隔著一段距離,馬伍德和史提夫在地面仰望時並沒有看出這間隔,還以為小紅杉的側枝和大紅杉的側枝銜接在一起,大可從側枝走過去。

   史提夫研究情況之後,認為要是能伸展得夠遠,說不定可以抓住無名樹的那根小側枝。他想,這可得讓自己大大伸展才行,於是一手夾住領枝,另一手竭盡所能地伸長出去,像隻展翅的老鷹。他傾身向前,小紅杉開始彎曲接近無名樹,但是仍然碰不到那根目標側枝。

   這下子他陷在難題裡。

   馬伍德攀住史提夫下方的側枝,透過金邊眼鏡仰望著他。

   史提夫暫停下來,舉頭望向無名樹的樹冠,深不可測、充滿爆炸性、神秘難解。他又往二十公尺的下方看看。

   史提夫有懼高症,這是一種對高度不由自主產生恐懼感的反應,大多數人多少都有一點,有些人則特別嚴重。他的懼高症還不至於很嚴重,不過會突如其來發生。位於高處時,他會開始感到有點頭暈,一陣驚慌感襲上心頭,充滿了對下方空蕩空間的恐懼,不由得低聲自言自語起來,嘴裡說著「喔……喔」,然後有種愈來愈強的失重加速感,到最後可以確實感受到自己身體掉了下去,穿過空間,落入死亡。離地面十五公尺的高處是攀樹者所知的「紅標線」,他們的經驗法則是這樣的:如果你從十五公尺高處掉到堅硬的地面上,那就大有可能死掉。事實上,一個成年人從三公尺高處墜落也很容易死掉,這是說假如腦袋先著地的話。

   一個人如果穿越空間掉下來,通常是頭朝下先落地。之所以會有這種情況,是因為大多數人都是上半身比下半身重,因此在落下來的過程中,整個人會顛倒、頭下腳上,就像是尖端加重的箭。從三公尺高處頭朝下掉下來,先是會撞破頭骨,接著折斷脖子、摧毀腦子,撞得脊髓和頭骨底部脫離,當場死亡。無論墜落者是以什麼方式落地,落地時的撞擊通常會摔斷背部,造成癱瘓(要是倖免一死的話)。萬一是腳先落地,衝擊波會向上傳導到雙腿,造成多處骨折,還會震散下半部脊椎骨,於是切斷脊髓。肺部也會遭到衝擊力震壞,或是被骨折的肋骨戳破,這時壓扁或破裂的肺就會灌進血液,使墜落者溺死於自己的血液中。主要的內臟如肝、腎、脾、膀胱和大動脈,都有可能因為這樣的撞擊而破裂,造成體腔充血,那是嚴重的內出血。

   史提夫差不多等於置身在大馬戲團的最高處,他開始覺得肚子一陣不舒服,彷彿就要全部屙在褲子裡。這可不妙,因為他就站在馬伍德頭頂上方。他盡力集中心思到眼前的難題上。這間距其實並不是很大,他心想。他得躍離這株小紅杉、跳向那棵大紅杉,然後用雙手抓住一根側枝,就像抓住高空鞦韆的橫桿一樣。他必須往上跳高,否則身體不會俐落地離開這株小紅杉的側枝,反而會被側枝纏住而掉下去。要是站在地面上必須這樣跳高的話,我就做得到,他心想。所以就物理法則來說,如果在地面上做得到,那麼在這樹上又有什麼理由做不到?他強迫自己放開抓住小紅杉的那隻手。只要放開就好。

~~摘錄自《爬野樹的人》內文

top

跟著攀樹教練與植物科學家,一同體驗攀爬大樹的知性與感性之樂

30個機會‧買書讀者專屬

活動名稱:「快樂爬樹人」--讀者專屬體驗活動

主辦單位:遠流出版公司 協辦單位:《科學人》雜誌

活動時間:2008年8月23日(六)上午8:30-11:30

活動地點:台北市長官邸後廳廣場(臺北市徐州路46號)

抽獎時間:2008年8月14日(四)

得獎名單如下:

丁帝元(中壢市)、方小文(高雄市)、王頌仁(台北市)、王顓頎(台北市)、田麗卿(台北縣)

吳明頤(新竹市)、呂明純(台北縣)、李佩君(新竹縣)、汪子瑄(台北市)、林柏壽(台北市)

施竣文(台北市)、范瑞燕(台北市)、袁雲英(台北市)、高嘉惠(台中縣)、高嘉蔆(台北市)

涂文惠(苗栗縣)、張潄美(台北市)、張捷茵(台北市)、張犁茵(台北市)、陳丁魁(台北市)

陳君典(台北市)、陳奕儒(新竹縣)、辜瀅璿(台中市)、黃馨儀(台北市)、楊正青(桃園縣)

楊翠玲(台北市)、廖郁英(桃園縣)、廖凰朱(台北市)、劉湧欽(台北市)、蔡仕皇(台北縣)

「快樂爬樹人」--讀者專屬體驗活動流程

8:15 讀者報到
8:30 主持人開場
8:30-8:50 爬野樹的觀察之樂--樹冠層上的神奇世界
 -鍾國芳助理教授(台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
8:50-9:10 爬野樹的體驗之樂—攀爬野樹的神奇體驗
爬野樹的準備說明
 -蘇俊郎教練(專業「攀樹」教練)
9:10-11:10 「快樂爬樹人」活動
11:10-11:30 自由分享《爬野樹的人》閱讀與體驗之樂
11:30 活動圓滿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