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吳若權
定價:340元 特價:269

 

換我照顧您 

「照顧者」與「被照顧者」的角色,很難清楚界定,
只要心甘情願去體驗,苦與樂、施與受、得與失……都是幸福的滋味。
而當幸福充滿其中,酸甜苦辣皆是美好的享受。

為了到海峽對岸參加心理諮詢師的資格檢定證照考試,大約有超過四個月的時間,我謝絕所有的邀約與聚會,在百忙的工作與照護生活之餘,每天熬夜苦讀。拿出當年考大學的拚勁,只差沒把教科書與複習題庫翻到破爛缺損的地步。

尋常日子裡,我本來就幾乎已經沒有任何屬於自己的休閒娛樂,這段時間即使按照表訂行程陪媽媽去陽明山,在細雨中靜賞櫻花,當她累了坐在公園椅子休息時,我手上還是捧著教科書複習,她很能體會我全力以赴、志在必得的決心。

春初的台北,連月陰雨,重雲不開,很多朋友說連心情都要發霉了,媽媽也受到天氣影響,難免比平常的日子更愛碎唸。

之前覺得自己歷經多年的修練,應該足以免疫了,卻仍抵不住近來為應付考試而累積的身心壓力,還是在出門上班前以俐落的建議,果決地結束話題,停止她的繼續嘮叨:「媽,您可不可以不要在我快出門前一直唸我,這樣我連開車都會不專心。我知道您是一番好意,提醒我別忘了帶雨傘、鑰匙、眼鏡、手機……但我這時候最需要的不是您的擔心,而是您的祝福,我希望您對我說:『加油』這類的話,而不是一直唸東唸西的。」

轉身離開家門的那一刻,我帶著宣洩情緒後的瀟灑快意搭乘電梯下樓,但隨即湧上一陣殘忍不孝的歉疚——我怎麼可以這麼欠缺耐性、這麼毫無同理心地回應已經無法行動自主的媽媽對我的殷殷關切。 

 

一次又一次的提醒,變成一課又一課的修行

類似的矛盾與掙扎,似乎是每個人從小時候、青少年到長大成人,都有過似曾相識的體驗。我們知道爸媽的嘮叨是出於好意,但又不喜歡他們永遠對子女如此不放心。

倘若親子關係也可以比喻成鳥和樹,追逐與等待,翱翔與守候,衝突與相愛,彷彿就注定沒完沒了的糾結。更何況,我常常覺得自己連飛鳥都不如,沒有足以展翅的自由,徒然辜負無垠的天空。

我只能允許自己是一隻風箏,被親情的線索牢牢地牽繫著,即使飛得再高再遠,依然無法掙脫心中的那條線。或者,潛意識裡明明也擔心著斷線之後的結果,會是頓失所依,連飛翔都失去意義。

所以,我常在和父母的爭吵或摩擦之後懊惱不已,而事後立刻意識到連是否認錯也沒有多大意義,只能要求自己下一次面對長輩的嘮叨時更加戒慎恐懼,不要過於膽大妄為。於是,這一次又一次的提醒,變成一課又一課的修行。

回頭審視照顧長輩病老的二十年歲月,看到自己一路行來的變化,我的脾氣改好了、稜角磨圓了、個性成熟了。自從爸爸離開,我更懂得珍惜陪伴中風多年的媽媽,在生命中倒數饅頭的時光,交疊著辛酸與幸福的滋味,讓彼此之間的衝突愈來愈少、氣焰愈來愈小。我從來就沒有想過要成為孝子的典範,僅僅卑微地期盼著將來不要留有任何遺憾。我不再期待被病容掩蓋微笑的媽媽,可以做出任何改變;只要求自己多做改變,讓彼此可以在日復一日的生活磨難裡,苦中作樂,再展歡顏。 

 

愛,讓所有的不可能,都變成可能

二十年來,經歷母親中風倒下;隨之父親離開人世。靠著無比的韌性努力不懈,得到老天的垂憐,讓我們這對相依的母子,通過重重的考驗。我不但在每天的鍛鍊中,得到一個更好的自己,也常在不期然的意外當下,看見母親的改變。

那天,我收拾好行李,準備到對岸考試。離家前,恭敬地與媽媽擁抱道別,剛剛要輕輕闔上大門,發現門內有一股巨大的力量,再度將門拉開。從門縫中,我看到媽媽拚著老命,吃力地從沙發椅爬起來,移身坐在玄關邊的矮櫃上,猶如高中學校的啦啦隊,竭盡所有的力氣喊著:「加油,加油!祝福你考試過關。」她因為過度用力而微微脹紅了臉,五官蹙擠在布滿皺紋的線條中,深刻動人的力量震撼著即將遠行的我——想不到這位八十歲的老太太,真的很在意我的話,不但都聽進去了,還化為具體的行動。

愛,讓所有的不可能,都變成可能。

媽媽跟親友說,我這次主動要到對岸參加心理諮詢師資格檢定證照考試,猶如古時候書生「赴京趕考」。她雖不懂我為什麼年過半百,還要花心力做這些並沒有想要拿來當作謀生工具的事,但依然支持我想要挑戰自己的決心。

經過一整天的考試,包括:上午兩堂筆試及申論,下午的論文答辯口試,媽媽透過手機通訊軟體的留言,知道我一切還算順利,在看護的協助下,她錄了一段話傳給我:「兒子,你一直很認真,也很顧家,我相信你一定考得很好,會順利取得證照,我以你為榮!」

 

生命的功課,要慢慢做!

印象中,這是五十年來,媽媽第一次親口對我說出讚美的話。中學時,我在校學習能力很差,考試成績不好,當她責備我,我就隨口抱怨:「學校把我分在放牛班,是要考多好?」她就搬出連串的台灣諺語:「提籃子,假燒香(意即:形式上做個樣子,沒有很認真。)」「不會駛船,嫌溪灣(意即:技能不足,替失敗找藉口。)」「水底睏,沒一處燒(意即:要主動適應環境,才能生存。)」試著鼓勵我,但在當時自卑無知的我聽來,都好像是一種更嚴重的奚落。

而今,即使是很難聽的話,我終於聽懂她每一句話裡的好意,更看見她為了愛我所做的大幅改變,竟能說出溫馨勵志的祝福,替我加油打氣。

每當我看見媽媽在突破生命挑戰課題中的精進,一方面很敬佩、很安慰,另一方面也會很心疼、很不捨。八十歲的她,究竟是費了多大心血、盡了多少努力,才能讓自己又持續地往前走了一步?而生命的功課,要慢慢做啊!即使人生何其匆匆,但我仍私心渴望著母子彼此護持,一路可以緩緩地走。

在異鄉微涼的夜晚,街燈錯落在樹影中迷離。重複聽著媽媽鼓勵我的留言,想起小學在台中山上的小學就讀,老師選我參加合唱團擔任第二部合聲,縣級比賽的指定曲是〈遊子吟〉,我擔心演唱時會因為一時緊張被另一聲部影響而走音,回家認真練習。

當年我們舉家從台北市區遷居新社山上,媽媽在鄉下已經闖出名號,是一級棒的洋裁師,上門的客人絡繹不絕。她一邊專注踩著機械式的縫衣機,一邊聽我唱著:「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小時候的我,真的只是單純唱歌;長大後回想起這一幕情景,對照母子相依的半生歲月,才知道那一針一線縫進去的,都是我們對生命的珍貴回憶,充滿愛、懺悔與感恩。

隨著人生階段不同,父母和子女擔任「照顧者」與「被照顧者」的角色時而有所轉換。二十年前媽媽中風以後,從世俗的眼光來看,我既主動擔任「照顧者」,也不得不親上火線,付出金錢、時間、心力,讓父母可以安享晚年,但在我心底卻很明白,自己依然是個盡情享受雙親庇蔭的「被照顧者」。

 

陪伴爸媽老後的人生,唯有樂於學習,才能自在相處

「照顧者」與「被照顧者」的角色,很難清楚界定,有時候是一體兩面。猶如:苦與樂、施與受、得與失,並不容易切割劃分。其中一方付出時間或勞力的同時;從對方身上獲得更多經驗與智慧。另一方接受照顧與支持的當下;也給予對方學習與成長。彼此之間究竟是誰在照顧誰?其實並不是單向提供的護持,而是雙方互相的陪伴。只要心甘情願去深刻體驗,都是幸福的滋味。而當你能覺察幸福充滿其中,也就不必分明細說,酸甜苦辣皆是美好的享受。

在台灣人口急速邁向高齡化的此刻,無論單身或已婚的中年子女,都有機會面對陪伴爸媽老後的人生。這是我們過去生命階段中不曾有過的經驗,唯有樂於學習,才能自在相處。

我以這二十年來的微笑與眼淚,書寫此生的第一百零六部作品《換我照顧您——陪伴爸媽老後的21堂課》,分享陪病伴老的經驗與心得。希望讓讀者在照顧自家長輩時,以我所犯過的錯誤為戒,不要重蹈覆轍;也能參考我在挫折中所覺悟的道理,增加處理家事勞務的智慧、提升鍛鍊內在靈性的信念。既能安頓自己的身心,也讓長輩度過歡喜自在的晚年。

讓他覺得自己很有用

好好傾聽長輩的意見,
進而請教他們的專長,讓他們感覺自己很有用,
幫助他們很自然地找回自信與自尊,相處就容易很多。

身邊漸漸出現一些邁入中老年之後開始為人長輩的朋友,極有自我意識與瀟灑勇氣,退休時就預先提醒即將成家的子女說:「將來你們結婚生子後,要自己找保母,我絕對不幫你們看小孩!」

然後,他們背起包包呼朋引伴,遊山玩水;或學東學西,把年輕時為了生活打拚而錯過的興趣或專長,慢慢地撿回來。這些自我覺醒時猶未晚的朋友懂得看透人世,把握餘生,活出自己真正想要的模樣。

這個主張之所以不簡單,在於能夠趁早掙脫很多金錢、情感、道義等世俗的枷鎖,無視於同儕或晚輩的眼光,下決心要愛自己、發誓努力要做自己,而不想把時間耗擲在處理婆媳或岳婿關係。

至於含飴弄孫的天倫樂趣,就留在週末或假期,以短短的享受,取代日常的摩擦。他們都認為,這才是明智之舉。

相對於另一類型的中老年長輩朋友,六十出頭剛退休,好不容易存了點老本,不愁沒人奉養,卻不知道如何安排生活,回家享受不到幾天清福,像是被從前的程式自動設定好了要長期處於「忙碌模式」似地,隨即陷入繁瑣的家務和看護中,不但得照顧比自己更年邁老弱的父母,還要幫助子女帶孫輩小孩,充分發揮人生的剩餘價值。

這個決定,若非出於心甘情願,而是被時勢所逼,一定會很不快樂。一邊做就一邊怨,明明是基於好意才為家人付出,結果卻搞得身心俱疲,不是自己陷入憂鬱,健康亮起紅燈,就是家庭失和,甚至眾叛親離。


無論活到多老,都希望自己有用

相對地,如果是出於真心自願,退休後把人生下半場的重心再度調整回家庭,伴隨著銀髮孱弱的父母終老,或是幫子女拉拔小孩,因而覺得自己很有用、餘生過得極有價值,這也是美好的選擇。

觀察上述這類型的人,其中較值得關心的是,若哪天碰到責任已了,比如父母活到八、九十或百歲而先後離世,或是孫子孫女進入青春期,不再需要自己付出太多心力,生活將會因為驟然失去重心而感到萬分空虛,只剩感嘆。

當中老後的人生走到這個局面,彷彿隨著歲月年輪轉到七十歲,才突然對未來感覺到前所未有的茫然,甚至懷疑自己是否有好好活過。

電視裡的保健食品廣告,刻意以誇張的口氣,一語雙關地說:「男人不能說不行!」固然是意在言外地另有所指,但撇開那方面的聯想,僅就自己的存在價值而言,其實並無性別之分,每個人無論活到多老,都希望自己有用。

原來,「一直覺得自己有用」,是讓人生繼續快樂的基本條件。中老年人常有「覺得自己愈來愈沒有用」的隱憂。有的嘴上不承認,實則心中非常擔心;有的是到處找人訴苦、埋怨,卻依然沒能找回自己真正的價值。

 


找回存在的價值,重拾快樂因子

無論是以上哪一種人,都會因為自信心降低而出現以下的言行特徵:整天碎碎唸、愛找晚輩麻煩、即使事情不嚴重也很容易被惹到而動怒發飆、搭車時看到年輕人沒讓位,甚至當場就發了一頓無名火……

說穿了,不過就是氣自己。無奈歲月的老去、體力的消退、情感的疏離;又無力挽回這一切,只好任由自己坐困於逐漸衰老的愁城。

找不到自己存在的價值,就會常常鬧脾氣!

這些不快樂的中老年長輩朋友,正是我們的借鏡。從他們身上可以看出,如何隨著年紀增長,愈來愈「覺得自己有用」,是最關鍵的快樂因子。只要能夠找回自己存在的價值,就可以因為快樂而延年益壽,更有勇氣面對生老病死的種種挑戰。

我生平第一次見識到所謂「退休後的無名怒火」,是在家父留下的一張A4大小的字條裡。

那時,我不到三十歲,退伍後進入社會工作幾年,和父母同住在一幢小公寓裡。房子是我小學六年級從台中搬回台北時,用爸爸的退休金,再加上親友借貸的錢,十分刻苦買下的。已經住了十幾年,逐漸有些老舊,需要整修。

為了改善居住品質,我很甘願地拿出上班多年的積蓄,不但負擔所有開銷,還找來熟識的設計師進行空間規劃,就是想給父母最好的居住品味和生活機能。雖然和設計師的溝通過程漫長,內容鉅細靡遺,來往的書面傳真多達一百頁,但進度還算順利。

沒想到,在施工前夕,父親突然留了一張紙條在我的書桌上:「房子要賣了,不用再裝修。」這十個大大的字,至今仍震撼著我的記憶。

 

「被聽見」和「被尊重」之間,存在一個很重要的等號

印象中,父親個性溫和敦厚,體貼細心,但因為重聽而沉默寡言,有時候難免會壓抑情緒。趕著要上班的我,請母親代為溝通。

下班後才知道父親生氣的原因是:房子的產權百分之百是他的,但裝修的大部分決定都是我做的。

這段期間雖然溝通多次,我卻沒有完全採納他的意見,也沒有說明無法照著他的意思去執行裝修施工的理由。

父親退休前曾經在農場擔任總務課長,自認為對行政庶務、施工估價很有經驗,我非但沒有求教於他的專長,反而為了效率而獨斷獨行,此舉澈底惹惱了他。後來花了很多時間,以請教代替賠罪,才讓裝修工程順利進行。

舊屋重新裝修完成,父親很滿意,當他的好友來家裡參觀重新裝潢的住處時,露出喜悅與驕傲的神色。

我後來知道,父親最在意的,不是我在裝潢的溝通過程中沒有採納他的意見,而是我沒有足夠的機會和時間,讓他充分表達意見與看法。

原來,「被聽見」和「被尊重」兩者之間,存在一個很重要的等號。和長輩相處,只要跟他有關,無論什麼事,都要邀請他充分表達意見與看法,讓他們覺得自己「有用」,就能感受到自己真正地被尊重。

不過,經常本末倒置的是,我們和長輩溝通時感到畏懼的,並非是「不願意傾聽」,而是怕聽完後無法如其所願,於是乾脆就不去認真傾聽,這自然會讓長輩感到不受尊重。

其實,站在長輩的立場,意見能被聽見固然最重要,若能夠被採納,當然很開心;若實在無法執行,誠懇地說明原委,長輩是一定能體諒的。

 

尊重是一切溝通與相處最重要的基礎

這次悔悟的經驗,在我後來的作品《傾聽──幸福的心聲》(高寶出版)裡,化為一個分享給讀者重要的觀點:「被聽見,就是代表被尊重。」

小說家伍綺詩(Celeste Ng)的第一部長篇作品《無聲告白》(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 ,悅知文化出版)中的這句話:「沒能說出口的,往往是最想被聽見的話。」打動很多人內心深處想要被了解、被尊重的渴望。

在英國出版界被稱為最會說故事的心理分析師史戴分.格羅茲(Stephen Grosz),短篇小說作品授權來台灣出版,書名也被翻譯為《說不出的故事,最想被聽見》(The Examined Life ,圓神出版)。

可見尊重是一切溝通與相處最重要的基礎。尤其和長輩相處的時候,若能好好傾聽他們的意見,進而請教他們的專長,讓他們感覺自己很有用,幫助他們很自然地找回自信與自尊,相處就會容易許多。

 

多向長輩請教他的興趣與專長

就在我們將小公寓重新裝修了幾年之後,母親突然腦幹出血中風,因為重度昏迷而被留置在加護病房,觀察與治療了滿長的時間,才度過危險期,移到普通病房持續接受醫療照護,之後出院開始進入漫長的復健期。

母親年輕的時候是個洋裁師,設計眼光好、縫製手藝巧,顧客絡繹不絕。在那樣的年代,女性可以靠自己的技藝獨立賺錢,像現代SOHO族一樣不看老闆臉色,就能賺錢貼補家用,在經濟與能力上,自然讓她成為充滿自信的女人。

中風的打擊,不只完全挫敗她的職場能力,連她最擅長的美食烹飪技術,都被迫放棄,加上復健的進度非常緩慢,我們又經常給她錯誤觀念,自以為是好意地引導她說:

「您只要好好吃藥,就會好起來!」
「您只要好好復健,就會好起來!」

兩、三年之後,她發現並沒有如預期中的「好起來」,所有的努力,只不過是延緩惡化,並不是真正的痊癒,她為此陷入灰心喪志的低潮期,可能又加上中風後影響了腦部變化,母親罹患了憂鬱症。

初期母親不願意就醫,出於錯誤的刻板印象,覺得到「精神科」就診,會被當成「神經病」。我曾自行託朋友幫忙購買「百憂解」,謊稱是旅居美國開業醫師姨丈寄給她的藥品,幾個月後,經過我的連哄帶騙,略施小技,她才願意讓我陪她就診。

經過醫師正式處方的服藥,母親的憂鬱症狀已經有所改善,但依然無法痊癒。在治療過程中,我發現母親的自尊感非常低落,自信心已近瓦解。

為了幫助她重獲自尊、重建自信,也為了幫助我自己脫離水深火熱的生活,我研議出新的解決方案:邀請母親教我做菜。

她只需動口,不必動手,母子分工合作,在小小的廚房裡,透過自家烹飪的美食,療癒彼此心理的創傷。

多向長輩請教他的興趣與專長,讓他在經驗傳承中,自然而然地重獲自尊與自信,是一個很有效的方式。刻意找機會在親友面前,誇獎長輩過去的強項,也能讓他多開心好幾天。


每一位長輩的存在,都是晚輩的福分

非常關注銀髮趨勢的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醫師,是我主持廣播節目《媒事來哈啦》的固定來賓,我們曾經對「未來高齡社區」這個主題進行專題企劃討論,為「老有所用」描繪美好的遠景。他的構想之一是:邀請老人替兒童或青少年講自己年輕時的故事,藉以傳承經驗、分享智慧。長輩能在敘述故事中,重新肯定自己的價值,年輕世代既給予掌聲鼓勵,也能在學習典範或記取教訓中獲益。

雖然有句話說「好漢不提當年勇」,但我認為照顧長輩可以反其道而行,多讓他們聊聊年輕時代覺得開心或光榮的事。今昔對照後,補上這一句:「您看看從前經歷這麼多辛苦的過程,現在就該放下煩惱,好好享福。」將十分受用。

有時候,我媽還是會鍥而不捨、以自怨自嘆的語氣窮追猛打地說:「沒路用啦,我已經沒路用了。」

我會再打一劑強心針,真心地說:「怎麼會沒路用呢?至少,你還能陪著我啊。」這絕不是阿諛諂媚的話,人過半百還有母親可以侍奉,真是人生一大幸福,我很珍惜呢!

每一位長輩的存在,都是晚輩的福分;每一位長輩的病痛,都是晚輩的功課。我們享受福分,也學做功課。等待彼此功德圓滿的時候,含淚微笑告別。彼此學習人生智慧,這真的很有用,也很實用。

 

  讓長輩感覺自己老有所「用」

1.用心觀察長輩,誠懇而客觀地找到他值得被肯定的一件事,或一項特質,在適當的場合公開表達感佩的訊息,讓他知道自己老有所用,並非只是兒女的負擔。

2.多在親友面前大力誇獎長輩的強項,讓他自我感覺愈來愈良好,更能正面樂觀看待未來。

3.好漢多提當年勇:多向長輩請教,讓他們發揮專長幫助別人,不斷對社會或他人有貢獻。

4.重視長輩的意見,適度交出決定權:家裡的大小事,在付諸行動前,一定要事先請教他們的意見。日常生活瑣事讓他們有決定權,比如使用哪些日用品牌、三餐做什麼菜等,遇有大事需徵求同意時,他們通常也願意相挺。

5.「敬」要在「孝」之前:努力盡孝時,記得把敬字擺優先,讓長輩感受到被尊重,孝順才有真正的價值。比如可以寫信或寫卡片表達感恩,讓他了解自己是如何被需要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