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黃美秀,是國內第一位針對台灣黑熊進行長期野外研究的女性 ,乍看平凡宛如鄰家女孩,卻擁有不凡的見識與勇氣。談起她的研究歷程,那可以追溯自攻讀台大動物系碩士班期間,其論文研究是小型肉食性動物,這段過程讓她對動物研究產生濃厚的興趣。畢業後,為能獨立從事野外研究,黃美秀興起攻讀博士的念頭,進入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生物保育研究所。 一九九六年起,黃美秀投身台灣黑熊的研究,並進入海拔一三五○公尺、人跡罕至的玉山國家公園深處,在這一年多的時間裡,她逐熊而居,追蹤黑熊的動向,身歷險境,卻不以為苦;她背負著20-30公斤的裝備,翻山越嶺,克服天氣及體能,卻甘之如飴。雖從事野外調查工作,並無性別差異,但在男性居多的研究領域裡,更凸顯出她的與眾不同。 本書源自於黃美秀從事野外研究期間的記錄手札。讀者除可一窺黑熊習性、研究方法、原住民文化,也能從一位年輕女子的心情點滴,看見她如何堅持理念、擁抱夢想。終究,黃美秀衷心期盼的還是,在世人對「瀕臨絕種」的黑熊有更多正確的認識與了解後,尊重與珍惜能取代莫名的恐懼。 黃美秀 嘉義縣人。台灣師範大學生物系、台灣大學動物學研究所碩士、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生物保育研究所博士。因為博士論文研究之故,成為第一位實地深入觀察台灣黑熊生態的研究者,在人跡罕至的山區捕捉繫放和無線電追蹤台灣黑熊,並自此走上熊徑,持續縱橫山林尋覓飄忽不定的黑熊蹤跡,努力為瀕危的黑熊發聲。原住民則習慣稱她為「Ali-Duma」(黑熊媽媽)。現任台灣黑熊保育協會理事長、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副教授。
洪蘭
李香秀 范欽慧 追熊女俠的求道之旅
小野
李偉文
邱一新
林淵源
張富美
蘇秀慧
一九九七年六月,匆匆結束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的課業,我急著飛回台灣,希望能在這個暑假選定幾個比較有希望及潛力的地點,進行台灣黑熊的實地野外探勘。 七、八月上旬,我先後探勘了專為保護黑熊及其棲地而成立的拉拉山保護區、出雲山保留區,以及玉山國家公園西境的楠梓仙溪林道之後,我開始擔心,在預定的三年野外調查期間內,能否捕獲任何黑熊。在這些被認為最有黑熊出沒可能的地點,我設置的約六十個黑熊餌食站,都沒有食餌的記錄,也沒有發現新鮮的黑熊活動痕跡,只有極少數黑熊留在樹幹上的爪痕,這些痕跡看來十分陳舊。如今,希望只能寄託在瓦拉米山區(玉山國家公園西南境)的餌食站調查結果了。 當我流連在花蓮卓溪鄉的布農族原住民部落,尋問黑熊的消息時,經驗豐富的原住民獵人不約而同地告訴我:「要捉熊,要到大分。那兒有許多『Harvida』(布農語,殼斗科的青剛櫟)。十月到十二月『Harvida』時,黑熊就會集中在那裡吃果子。」 要到大分,談何容易! 不入熊山,焉得熊子 大分位於玉山國家公園的中心地帶,雖然離南安登山口只有四十公里的步道距離,卻是人跡罕至。據說,步道上有的只是日據時代遺留至今的危險吊橋及棧道,大部分路段則是雜草蔓生、無路可循,光是一趟路程便要三、四天。 這個遙遠的「大分」讓我心生莫名的恐懼。我該選這個危險而遙遠的地方來做研究嗎?然而,交通便利的山區往往因為人為活動頻繁,使得熊跡難尋。無論如何,在尚未覓得合適的研究地點前,只要有任何希望或機會,似乎都沒有理由放棄,好歹總該一探究竟。「不入熊山,焉得熊子」。 於是,我自告奮勇向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說明我的黑熊研究計畫。雖然管理處對此計畫的可行性似乎半信半疑,仍同意由園內極受推崇、山野經驗豐富的林淵源先生協助我進行此次探險。林淵源先生對大分並不陌生,因為園區東境正是他的祖先的活動競技場。對於我的邀請,他欣然接受。電話中,他說:「一個女孩子研究黑熊,很奇怪,不簡單,一定要幫忙。」 八月二十二日早上,在玉山國家公園南安遊客中心,我正和吳俊達、吳嵩慶、李靜峰(綽號五木)等義工們,打點著今早要啟程的裝備時,一位頭頂上綁著毛巾、腰繫山刀、腳著雨鞋(鞋筒還向下翻折)、一身運動衫褲的原住民男子,朝我們走來。這身裝備,和我印象中的登山行頭(排汗衣、Gortex 登山鞋、登山杖)相比,顯得很不正式且怪異。我正納悶怎麼會有這樣一個人出現在這裡,等他走近,我才發現他就是我們這次深入玉山國家公園東側山區的嚮導林淵源先生(之後我都暱稱他「大哥」)。 看到他從背後拿下來的背架時,我心裡涼了一下。 他的背架很簡單,只是一片木板,肩帶上繫住背架的紅色塑膠繩已脫了線,看起來隨時可能斷裂;背架上還有一個用黑色橡皮帶綁著用來裝家畜飼料的尼龍袋(後來才知這背架是大哥父親的遺物)。我不自覺地回頭看了一下自己的名牌登山背包,顯得突兀且太光鮮。 一陣寒暄後,大哥突然要我們將他事先吩咐買來的四瓶米酒拿出來,然後他將四瓶米酒倒入他帶來的兩個寶特瓶內,瞬間就減輕了四個玻璃瓶的重量。大哥不經意間露了一手! 一切就緒後,我們開始朝大分地區前進,並且計畫於途經瓦拉米時檢視一個月前在該地設置的誘食站。 由南安登山口到瓦拉米的十四公里,沿途所見,不時把我喚回在師大生物系三、四年級的時空隧道裡。那時,我經常利用課餘(或是蹺課)跟隨著王穎老師大江南北到處跑,參與野生動物的田野調查。學姊陳怡君及吳幸如當時就在這裡進行山羌及山豬的研究。我隨著她們穿梭在幾乎未開放的步道上,以及和齊肩高的「過貓」(過溝菜蕨)林中,進行動物捕捉繫放和無線電追蹤工作。如今,她們二人都已成家立業,野外研究也告一段落。我雖是舊地重遊,那份熟悉感卻無法驅趕掉一個人即將獨挑大樑的恐慌與壓力,因為再也沒有人能夠告訴我下一步應該怎麼走。畢竟,這是我一個人的研究計畫。 在這條草木叢生的步道上,我仔細地觀察記錄此時有哪些果實成熟、數量有多少。所謂「民以食為天」,了解動物的食性,通常就成了研究野生動物的第一要務。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熊類是食肉目的動物,因而誤以為熊只吃肉。其實,除了專吃肉類的北極熊,以及吃箭竹的貓熊外,世界上其他的六種熊類,都是標準的雜食性動物。季節性成熟的各種果實,都是牠們重要的食物來源。然而,對於台灣黑熊所吃的食物,除了從零星的文獻得知牠們可能會吃一些容易捕捉的瘦弱草食性動物外,我一點概念也沒有。 一路上大哥不忘告訴我,黑熊吃的植物果實包括Harvida、Himus、Doan’an、Vak、Naga’stragano……這些布農族語讓我聽得一頭霧水,連發音都抓不準,搞得他啼笑皆非。然而這些也都是他長期在山野活動的個人觀察心得,或是老一輩承傳的經驗。如獲至寶的我,趕緊用羅馬拼音記下來。 原住民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歷代累積下來的傳統生態智慧及知識,源於人與自然環境互動的經驗,攸關族人的存續。然而這些知識,對於一窺黑熊生態習性,也是極具參考價值。等到後來看到實際的植物,在森林系出身的志工五木的辨識之下,才知道這些植物依次為青剛櫟、土肉桂、台灣雅楠;至於Vak和Naga’stragano 則可能是楨楠屬的大葉楠、假長葉楠,結果期剛剛結束。(以上內容摘自《尋熊記》第一章「叢林裡的活百科」) 第一個熊窩 我終於看到傳說中的「熊窩」。部落訪查時,原住民告訴我︰黑熊會在地面上折芒草做巢。我有點不相信,因為我所閱覽過有關亞洲或美洲黑熊的各種文獻,都沒有這種報導。熊窩位於步道旁懸崖邊,被壓折並扭轉的芒草已經乾枯,圍成一個碗形或像大鳥巢的構造,外徑約一百五十公分、內徑六十五公分,看來已有些時日了。我的訝異及讚嘆似乎讓大哥及魏大哥感到十分欣慰,好像在宣告著:「現在,你相信我們以前告訴你的話了吧!」這也是此番入山以來的第一筆黑熊觀察記錄。 在抵新崗(二十七公里處)之前,大哥忽然停下來說:「你看。」我朝他指的地面看去,卻沒發現什麼。他加強語氣說:「熊大便!」我愣了一下,趕緊蹲下身尋找。滿是落葉的地面上,有團像麻花捲的咖啡色排糞,全是動物毛髮,測量的直徑是三.五公分,裡頭主要是山羌毛,竟也有小山豬的獠牙。這是我在野外看到的第一個熊大便。後來,我們又在多美麗駐在所(三十三公里處)附近,發現二個熊排遺,一個排糞裡頭都是山羊毛和少許的骨頭碎片,另一個則是十分新鮮的橄欖綠色,裡頭有未消化完全的植物草莖和種子。我一一把它們裝入封口袋內,當作寶貝般;它們可以透露野外黑熊的食譜,什麼時節吃些什麼食物。 在新崗傾斜而破舊的鐵皮工寮內,被柴火燻黑的臉盆底部,有清晰的熊爪痕;丟棄在新康營地(二十九公里處)的塑膠罐、保特瓶、空罐頭,也有熊啃咬的痕跡。新康過後的某瀑布下方(三十公里),碎石坡的路徑上,我們發現了熊腳印,但後腳跟的部分並不明顯,我在筆記本上寫下十五公分長、十三公分寬的紀錄,這是我第一次足以辨識的熊腳印。沿著腳印的方向,可以看出這熊跟著步道走,與我們同向。 才相處幾天,原住民長期活動於山野而鍛鍊出來的敏銳觀察力,在兩位大哥身上一覽無遺,通常都是他們先看到有趣的東西,再喚起我的注意。(以上內容摘自《尋熊記》第二章「有熊國『大分』」) 一馬當先,或是被放鴿子 今天,我一直走在前頭,除了在土多滾(十八公里處)停下來和大家吃午餐外,一直獨自慢慢地走著。天雨時,反而較少看到動物;也許是礙於視線不佳或是無暇東張西望,我什麼動物也沒見到。因為連日下雨,地上潮溼,加上背負重裝,不能走快。所幸之前每次上、下山時,多少都會做路況的清理,移除橫阻路徑上的大石或樹枝,所以這次上山的路況走來感覺好多了。 下午三點,雨勢更兇,我到了新崗駐在所(二十七公里處),全身濕透。我在路旁芒草綁上鮮紅色的色標,提醒他們我在路旁的工寮裡。我想應該和大夥商量是否夜宿兩公里後的新康營地,抑或留在這裡。 但是,等了一個多小時,還是沒有見到人影,我開始擔心他們是否已經路過此處,但沒有發現我留下的路標。原本打算乾脆就夜宿這兒,卻發現鐵皮工寮到處漏水,也僅能勉強容納兩人。驚慌下,我趕忙穿起雨衣,揹起背包,往上回紮營時架起雨布的新康走去。我不知道還得走多遠,但起碼那兒足以容納我們四人,而且更接近大分。出發沒多久,我就發現他們仍在我的後頭,因為地面上並沒有人經過的痕跡,還是大雨沖刷掉他們留下的足跡?怎麼一回事?是他們揹得太重了嗎?(我也背不輕呀,至少三十公斤)抑或路上逗留而耽擱時間了? 該前進、還是退回?大雨中,我加快腳步繼續走著,不再停下來捉螞蝗了。約一個小時後,抵達空無一人的新康營地;下午五點左右,天還亮,他們應該會跟上來吧?我生了火,烤一烤溼透的全身。還好附近有一堆木柴,用不著冒雨找柴。只是因為沒有山刀,光要生火就用掉我一疊的筆記紙。此時,林大哥「在山上生活的生命是山刀,其次是火」的話縈繞耳際。他說山刀可以保衛自己,防止動物攻擊,也可以用來砍材、切肉,什麼事都用的到。有火,動物會怕,不敢靠近,也可以用來保溫及煮東西。所以要帶打火機,以前是用火柴,更早之前則是敲打石頭產生火花,再點燃削薄的乾木屑。現在上山,必備之物為山刀、打火機、鹽巴即可。 我燒了一盆水,希望他們一到這裡就有熱呼呼的水喝。我喝了一碗熱茶,吃了幾塊餅乾。清點身上的糧食,只剩下兩條巧克力棒、一包餅乾、兩個白菜和一包小黃瓜;背包裡多是研究器材(無線電追蹤器及頸圈、相機、望遠鏡、對講機……)。 天色漸暗,然後全黑了,雨勢沒有稍減的趨勢。他們沒有出現,我孤伶伶地坐在新康山下的日據古道上。他們三人應該是在新崗工寮過夜了,而且不會有人來找我。我並不是很害怕,因為有火。雖然自己在做熊的研究,此時卻是擔心「只要熊不要來侵襲營地,我就會平安無事」。想到這,我大笑起來,只是笑聲在此時顯得十分詭異。 沒有大哥,這一路上總覺得缺少了什麼。「如果他在的話,我會落單嗎?」 頭一遭,我獨自一人在陌生的深山裡過夜,我試圖把這一切合理化,卻又有許多問號。出發前,我們不是預定紮營目標是新崗或新康,雖然他們可能為雨所阻,但這樣讓我一人離群而夜宿荒野,也算放我鴿子,不是嗎?(還是我放他們鴿子?)他們知道我身上有食物嗎?話說出差上山,他們得保護我,但此時有人在乎我的安危嗎?然而,「為什麼人家要照顧我?」也許他們相信我有足夠的能力照顧自己。 總之,看來除了自求多福之外,我實在想不出更好的解決之道。只是以後不管走到哪兒,身上一定要有刀、打火機和乾糧。我依在火旁,寫著日誌,心漸安住,而問號卻仍一個接著一個……。 我喜歡山上的簡單生活,一個人的時間很多。記得大一時,第一次與登山社去爬南湖大山之後,便陷入了一種不可自拔的戀山情結。每個人會迷上爬山的理由都不盡相同。記得有位學長曾說,爬山的超然享受在於那份「」專注——專心走路(不然會跌倒,或命喪崖谷)、專心吃飯(不然沒力氣、走不動)、專心睡覺(不然沒精神)。除此之外,我還發現,另一個恩寵在於能夠專心地面對自己,與自己對話。 野外研究不同於登山健行的遊憩性質,除了個人興趣及血汗工作之外,研究工作是孤寂的,是執著與耐力的考驗,是一種自己選擇的生活方式。環顧籠罩四周的漆黑,還有除了雨聲之外的寂靜,不禁自問:「這就是我要的日子嗎?」這裡的營地,只是我們上回經過時架起來的一張雨布而已。我找了一處不會漏水的角落,將睡袋鋪在經稍加擦拭的廢棄塑膠布上。(以上內容摘自《尋熊記》第四章「出師不利」) 世界的熊
台灣黑熊
台灣黑熊正面立身圖 熊窩
爪痕、食痕
「認養黑寶、支持保育」誠摯邀請您的參與! 保存瀕危黑熊族群的存續,是保育的最終期望。知道我們生長的這塊小島上,也擁有傲人的動植物及生態環境,甚至還有其他大陸所沒有的物種,這何嘗不是我們的驕傲。 現在,支持「台灣特有種-黑熊」的保育計畫亟待您的熱血加入,凡購買《尋熊記》保育組合(一書加「黑寶」熊布偶,定價510元,公益推廣價399元)的讀者,「只要您認養一隻黑寶,我們就提撥80元給台灣黑熊保育協會做為今後的保育基金。」 推廣時間:2012/06/01~2012/07/31。 【黑寶小故事】 他對事物充滿好奇心,總是在想森林的另一頭會不會有一隻跟他長得很像的小熊、小鹿,甚至是人類喔。他每天都期待可以遇見這位新朋友,然後一起爬樹、追蝴蝶、栽培小幼苗。 「愛小草」這款黑寶的頭上所長出的這株小幼苗,其實是黑寶自己細心灌溉的,生長於大自然的黑寶與大自然的萬物和平相處,他用最基本的方式為自然付出,也投射了落實保育是從最微小的地方做起。 友好連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