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曲的翅膀》

茹絲.紐曼(Ruth Newman) 著
宋偉航 譯
定價350元,
特價276元


《骸骨與沉默》

雷金納.希爾(Reginald Hill)著
定價320元,
特價253元


《聰明的瑞普利先生》

派翠西亞.海史密斯(Patricia Highsmith)著
定價320元,
特價99元


 ◆延伸閱讀
 《地之煉》
 《兒戲》
 《謀殺的解析》
 《謀殺理性批判》

「她眼睛的顏色很怪,淡褐幾近金黃,他只覺得那眼神好犀利,當她的面撒謊,不太可能不被她當場拆穿。忽然,他感覺和他一起在這房裡的,不是某位青春曼妙的女郎,而是一隻心魂深渺的貓頭鷹……」

劍橋大學發生了一連串分屍兇殺案,死者都是該校的學生,媒體將這個連續殺人犯取名為「劍橋屠夫」。但是屠夫在第三次行兇時失手了:奧莉薇亞是連續兇殺案中的唯一倖存者,偵辦員警把希望寄託在奧莉薇亞身上,只要她能開口,哪怕是蛛絲馬跡,都可能是幫助破案的關鍵。

奧莉薇亞籠罩在兇殺案的陰影中,被送進精神病院觀察,心理醫師麥修丹尼森受警方之邀,前來評估奧莉薇亞的心理狀態是否能夠接受警方詰問。

一次次徐緩而冷靜的告白,卻一步一步引領麥修走入黑暗的深淵,甚而混亂了他的判斷,讓他遭逢了職業生涯中最強勁的對手……

茹絲.紐曼(Ruth Newman),成長於倫敦。從6歲起就開始嘗試寫短篇小說,後進入劍橋大學,於國王學院就讀心理學及犯罪學,為之感到著迷,持續浸淫其中,至今也在劍橋服務。初試啼聲的作品《扭曲的翅膀》便一舉奪得「Long Barn新人小說獎」榮譽。
◆沒有絲毫減弱的驚悚/jjzero:
命案所帶來的批判,還不只如此。隨著真相急轉彎指向另一個人時,讓人幾乎無法思考,完全陷入毛骨悚然的黑暗世界裡,原來從好早好早以前就逃不開邪惡的控制。而邪惡就像微小的寄生蟲─「撚翅蟲」Strepsiptera,或稱Twisted-wing Parasites,書裡稱為「捻翅蟲」)一樣讓人無法察覺,寄生在人心內,一點一滴啃蝕善念和屬於人的情感,最終剩下的只有人體一個空殼,而裡頭塞滿了惡魔所擁有的憤怒、復仇和死亡。

《扭曲的翅膀》真的是一個毫無冷場、高潮迭起的故事,因為,作者充分利用所埋下的伏筆,不但讓人一開始對血腥殘忍的命案感到恐懼,直到故事結束而真相查明時,恐懼感還完全沒有絲毫的減弱,反而推向更深更黑的恐怖驚悚。
〈更多好評請看 四周都是風景

◆細密編織的暗黑心理陷阱/藍色雷斯里:
作者本人的犯罪心理背景在本書中發揮的得心應手,不僅掌握讀者的情緒,全書幾乎毫無冷場;也精心佈局不著痕跡的伏筆,結尾的高潮雖非全然不可預料,但確實震撼力駭人。雖說故事設計中帶有部分的巧合成分,不過整體而言作者根據心理學設計的關鍵情節堪稱縝密。讀到最後,真正令人竄起一陣冷顫的不是血腥的謀殺場景,反而是謀殺背後的扭曲內心,以及結局漫出的凜冽後勁。

雖筆調尚不如米涅渥特絲(Minette Walters)那般犀利與深沉,但從《扭曲的翅膀》中,我們可以嗅到一絲以渥特絲作代表的當代英國犯罪懸疑小說之氣息。此外雖不然湯瑪士哈里斯(Thomas Harris)那般的冷靜暗黑,但本書中撲朔迷離的心理學攻防及塑造出的高智慧殺人魔確實令人聯想到哈里斯筆下著名的「人魔」漢尼拔萊克特博士。
〈更多好評請看 藍色雷斯里的陰暗地下室

◆絶對純粹的惡意/琹:
讀完《扭曲的翅膀》,不由自主地想起米涅.渥特斯的《女雕刻家》。這兩本書其實沒有太大的關係,甚至探討的東西也不盡相同,但就是無法克制的憶起我當時讀完那本小說時的感覺,是悵然。也許是兩本書的結局,同樣的讓我感到悵然,那種來到最後的無可奈何,讓我腦袋停擺了好一陣子,都不知道應該要怎麼訴說感想。

其實我覺得情節是很殘忍的,尤其是對女性來說。那些鮮血淋漓的描述、破碎不堪的死狀,無論是哪一個女性被害者,都死的如此淒涼。死神就這樣大喇喇地從身邊走過,對艾瑞爾學院的人來說,是一種強烈的衝擊。幾度看那些敘述都忍不住作嘔,是怎樣的心態,才讓兇手辣手摧花?整體而言,佈局非常的精彩,幾次的翻轉讓我目不暇給。每次拋出來的答案,都讓我信以為真直到最後,兇手的最後一著,著實漂亮。
〈更多好評請看 琹の心靈角落

◆蘇菲.漢納(詩人,驚悚犯罪小說家,「艾瑞克.格果利獎」得主):
我太愛這本《扭曲的翅膀》了,緊緊揪住你的心,一直捨不得故事結束。它令人害怕,完全猜不出如何發展,讓你很難很難把書放下來。

◆凱特.萊兒.葛蘭(Simon & Schuster出版公司編輯):
茹絲.紐曼引人注目的首部小說讀來令人入迷也同時膽戰心驚,出人意料的迂迴曲折情節讓我從頭一路猜到最後一頁。這位作者著實是位不可多得的人才。

◆薇薇安.葛林(Sheil Land 影片公司著作經紀人):
《扭曲的翅膀》令我完全為之傾倒。就一本首部小說而言,它實在十分卓越。人物塑造得如此出色,精采絕倫。我從頭至尾深深著迷。新增一名具有這種水準的犯罪小說女性作家,真是太棒了!

麥修.丹尼森覺得一陣反胃。上一次他看到命案死者,是在唸醫學院時的停屍間裏。那一次,他費了一番力氣才沒砰一聲在解剖室的地板上癱成羞死人的一團。這時候,他覺得自己直冒冷汗,心跳加速;只是,他這時候離命案現場連遠著哪。萬一他在命案現場一見屍體就吐了出來,那可怎生是好?一想到會把證據吐得一塌糊塗,他就忍不住唉了一聲。

刑事組長史蒂芬.魏勒斯開車疾駛,乜斜著眼扔給他一瞥。「你還好吧?小麥?你不必一定要跟著去啊。」

丹尼森搖下車窗,吸一口新鮮空氣。「反正我剛好人就在這裏,那你就好好利用一下吧。」

「這一次的命案……還不清楚有沒有關係,」魏勒斯回答他,順手扭開收音機。丹尼森沒答腔:但兩人心裏同都有數,艾瑞爾學院又出了命案,不這樣還會是怎樣?

劍橋區電台的DJ已經在談命案了,可是,魏勒斯自己才剛接到電話,而且,這時間是半夜欸。丹尼森這才忽然想到,記者可能已經等在學校裏了,馬上開始整理領帶,伸手順了順頭髮,只是手略有一點抖。

車子一路逼近,熟悉的艾瑞爾教堂雙塔,就漸漸浮現在房舍、商店的屋頂上緣。他們繞過一處街角,艾瑞爾教堂哥德風格的壯麗全貌,瞬間映入眼廉。丹尼森瞇一下眼睛。感覺這教堂像會發亮,而且,是鮮豔奪目的粉紅色。

即使還在街底,也看得到一堆廂型車、汽車橫七豎八停在那一帶,一堆男男女女手都拿著麥克風、攝影機或是筆記板。有三輛警方的熊貓車已經在那裏,車頂閃著藍色的光,不過警笛沒開。

魏勒斯想辦法把車停得離艾瑞爾大門近一點,兩人從蜂擁而上的記者群中擠過去,攝影機的閃光燈一記記像閃電不停打過來。丹尼森始終把頭壓低,但一度還是在有意無意之間伸手扶了扶眼鏡,有一點不好意思,因為,他知道他這樣是為了讓大家看一下他手上沒戴手銬,以免萬一有記者誤會他怎麼會跟一個刑事局的警官走在一起。他自己寫過一篇論,談妄想症的傳染力。這時候,連他自己也忍不住納悶他耗在病人身邊的時間是不是太多了。

一名小隊長送他們走進一扇小門,校園門口的大木門裏另外再開的一道小門。進了門,迎面看到裏面有上百名學生,人人身穿晚禮服,分成幾群擠在一起。有的坐在草地上面像喪家犬。許多女生身上披著男友的外套,蓋在身上的華服外面,有幾個甚至是披著警方發的毯子。很多人都在低聲交談,但口氣一點沒有一絲開心。人人臉色頹喪,曬成小麥色的肌膚透著蒼白,一名女生抬眼看到了丹尼森,兩隻眼睛的眼眼窩像塗了兩團煤灰。

「他們在開夏日舞會(*譯註),」小隊長悄聲說道,「所以,教堂才亮得跟耶誕樹一樣,前院的草地也有充氣城堡。」

「他們知道出命案嗎?」他們幾個從成群學生裏面穿過去時,魏勒斯問了一句;夜色裏,這些學生的身影活像戰場上灰暗的幢幢鬼影。

「他們不知道是誰被殺;但說的是啊,他們知道又出命案了。」

他們走進一道拱門,拱門就在學院圖書館的正下面,拱門走進去就是凱勒維爾院(Carriwell Court)。碎石子在他們腳下踩得吱吱嘎嘎。中國燈籠透著光,朝陰影灑落五顏六色。這裏的警察更多,學生卻只有兩個,一男、一女,正在院子對面跟幾名警官說話。

丹尼森先吸飽暖和夜色的清新空氣,才跟在魏勒斯和小隊長後面走進門去,沿著一道石梯往上爬。聽得到人聲。爬到了石梯頂,也聞到了不太好聞的味道。怪怪的銅器腥味,混著阿摩尼亞和嘔吐物的臭味。

丹尼森在梯頂停住腳步,手裏緊緊抓住木頭欄杆。半小時前還在灌啤酒,他心裏想,媽的我跑到這裏來幹嘛?

魏勒斯回過頭來,「你不跟進去也沒關係,小麥,」他說了。

丹尼森想聳肩,只是,嘴好乾。「幫得上忙就幫忙吧。」

魏勒斯點一下頭,沒多說什麼,就轉頭讓丹尼森跟在他後面走進房間裏去。房裏擠滿了人,鬧哄哄的。

一名年輕男子穿了一身晚禮服,雙手和長褲沾的都是鮮血!天知道還有些別的什麼,白襯衫也抹的都是血。「我想塞回去,」他一直跟一名女警喃喃說道,「我只是要塞回去。」

另一角落,一名年輕女子蜷縮成胚胎狀,全身紅得發亮,沾的全身是血。乍看之下,丹尼森以為她身無寸縷,後來才發現,她是連胸罩和內褲都染透了血。一名救護人員正拿小火電筒照她的眼睛。丹尼森憑本能,馬上走上前去幫忙。那女孩不停搖晃身體,兩眼視而不見,瞳孔放大、漆黑,周圍只有一圈細細的虹膜。雙唇在動,但沒發出聲音。

「她受傷了嗎?」他問那救護員。

救護員搖頭,「我看是沒有,至少,從身體看不出來。這些血好像不是她的。」

「我的天!」丹尼森聽到魏勒斯輕呼一聲。他站起來,那幾名救護員、警官、法醫的位置一有變動,他隔著晃動的人影就看到了屍體,四肢張開,呈大字型,躺在地上的一大灘血泊裏面,屍體遭開膛破肚,內臟全被掏出,攤在地板上面。

【譯註】
夏日舞會(May Ball):劍橋傳統的狂歡週,原本在五月期末考前舉行,後來改成六月期末大考後舉行,即暑假第一個禮拜。

◆關於金鑰獎
MLR推理文學研究會推動主辦,期能建立本土推理評論脈絡,並鼓勵更多人投身寫作推理評論。活動項目共分為「導讀獎」與「解說獎」,歡迎所有愛好推理文學的讀者熱烈參與。

◆第二屆「推理小說評論獎(金鑰獎)」活動辦法
‧ 金鑰獎導讀獎:以導讀形式,針對《聰明的瑞普利先生》、《骸骨與沉默》、《扭曲的翅膀》其中任一本書予以論述,同時文章中不可敘及小說謎底、結局或其他足可影響讀者閱讀期待之情節,字數限定為2000至2500字。
‧ 活動時間:即日起至2009年7月26日止,以電子郵件之收件日期為準。
‧ 活動獎項:「導讀獎」得獎者可獲得一萬元獎金,同時可為遠流出版未來出版之推理小說撰寫導讀並刊登。
‧ 參加辦法:詳細辦法請見推理文學研究會網站

◆第二屆金鑰獎「導讀獎」指定閱讀用書——
《扭曲的翅膀》、《骸骨與沉默》、《聰明的瑞普利先生》

《骸骨與沉默》
雷金納.希爾(Reginald Hill)著
定價320元,特價253元
★ 榮獲犯罪小說界最高榮譽「金匕首獎」,入圍「匕首中的匕首」
★ 英國犯罪作家協會終身成就「鑽石匕首獎」得主,英國媒體譽為「遙遙領先、毫不需往後看一眼的犯罪作家」
★ 詹宏志導讀;李家同、曾志朗、張國立、冬陽、既晴、紗卡、張東君、黃羅、藍霄 推薦


《骸骨與沉默》僅以一樁極為單純的女子槍殺案為始,卻在希爾神乎其技的精采描述下,各種機鋒、驚奇、喟嘆、絕倒層出不窮,情節開展有鋪天蓋地之勢,解謎擒兇有石破天驚之局,不愧是當代英國解謎推理的超級經典!——既晴(恐怖推理小說作家)
《聰明的瑞普利先生》
派翠西亞.海史密斯(Patricia Highsmith)著
定價320元,特價99元

在本書當中,小說作者和犯罪者站在同一角度,詳細記錄犯罪者的一舉一動,記錄他的內心起伏,記錄他的思考邏輯。當你和犯罪者一起度過這些「犯罪歲月」,讀完之後你會感到道德崩潰,懷疑自己出了什麼問題,你害怕起自己內心黑暗的成分,看到自己犯罪的潛力,你開始覺得餘夜難安,覺得disturbing,呃,覺得擾人。這部作品當年驚動了「英國犯罪小說協會」,使得評審委員爭議不休,從此更建立了特立獨行的「海史密斯流派」!文學大師葛蘭姆.葛林說:「她屬於自創一個世界的作家,那個世界幽閉而非理性,每次我們步入其中,都不由得感到危險……」——詹宏志

《地之煉》
雷金納.希爾(Reginald Hill)著
定價350元,特價276元
★《倫敦週日電訊報》:「難以忘懷的謀殺巧計,炫目神迷的散文體書寫,使希爾成為有史以來最傑出的犯罪作家。」

一方面,雷金納.希爾緊守著古典推理小說的格律,以正統的佈局解謎為主軸,每一部小說都包含一個構想嚴密的精彩謎題(甚至包含了一個多重發展的情節架構),偵探(和他的搭擋)也還充分發揮查案思考的本份,閱讀上猶可感到推理小說的「古風」,我們仍可覺得這是「黃金時期」的樂趣再現。在另一方面,他在古典推理小說中融入許多現代文學才有的角色心理深度,以及犯罪型態的現實感,這就不是古典推理小說常看得見的了。——詹宏志
《兒戲》
雷金納.希爾(Reginald Hill)著
定價350元,特價276元
★ 《泰晤士報》:「最偉大的犯罪小說家之一。」
★ 《財星電訊報》:「第一流推理小說的代名詞。」
★ 《波士頓環球報》:「當今推理文壇的第一把交椅。」
★ 曾志朗、詹宏志、既晴 推薦


看完《兒戲》,有趣的不只是曲折懸疑的故事,更重要的是書裡有許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其中最令我念念不忘的,是那位胖胖的、言詞有些粗魯、但行事卻潛藏著無限柔情的狄埃爾刑事主任,他思維的形成,令人激賞,我真想多聽一些他的故事。——曾志朗
《謀殺的解析》
傑德.魯本菲爾德(Jed Rubenfeld)著
定價380元,特價300元
★ 2007年英國國家圖書大獎年度之書
★ 文化評論家劉森堯導讀;楊照、莊裕安、詹宏志、喻小敏、陳雨航、袁瓊瓊 推薦

這是一本事實和虛構互相交錯的犯罪偵探小說,作者透過對虛構犯罪故事的描寫,展現他對佛洛伊德的至高敬意,好比康寧漢寫《時時刻刻》為了展現對吳爾芙女士的崇敬之意,同樣都形成了他們各自突出的「後設」風格。如果說《達文西密碼》有蒙娜麗莎的微笑和聖杯傳奇,《玫瑰的名字》有福爾摩斯和亞里斯多德,《謀殺的解析》則有精神官能症和伊底帕斯情結,在敘述策略上又有後設的斷裂敘述架構和狄更斯的敘述觀點變化,多麼豐富呀!——劉森堯
《謀殺理性批判》
麥可.葛雷哥里奧(Michael Gregorio)著
定價380元,特價300元
★ 國際媒體讚譽推薦:出版人週刊、蘇格蘭人報、文學評論、犯案時間雜誌、獨立報、伯明罕郵報、書單雜誌、科克斯評論
★ 《獨立報》:「這本小說最出色的一點,就在場景的勾勒:罩著陰森血紅幽光的柯尼斯堡,萬物冰封,邪惡,腐敗……葛雷哥里奧為我們掀開歷史另一面罕見的圖象。」


1803年,普魯士王國的柯尼斯堡發生了一連串的殺人命案,動機不明,一時之間風聲鶴唳,人人自危。一位年輕檢察官在哲學大師康德的安排下前來調查,將康德批判哲學的原則運用在刑事辦案上,循著犯罪現場留下的蛛絲馬跡,追到人類理性的邊緣,腳下是人心深淵的無盡黑暗。真相,總是令人膽顫心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