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文導讀
關於作者/譯者
台灣的未來
一山二虎
未知的海峽
精采試閱
名家推薦
書封 未知的海峽
── 兩岸關係的未來
定價 390 元 特價 308 元
放入購物車 俱樂部選書
本書檢視從李登輝以來的美中台三邊關係,並集中探討馬英九第一任任期的兩岸關係。卜氏觀察入微,分析精闢,其觀點相當程度代表了美國主流的想法。
書封

一山二虎
── 中日關係的現狀與亞太局勢的未來
定價 380 元 特價 300 元
放入購物車 俱樂部選書
中國崛起,勢力向太平洋延伸,中日關係首當其衝。卜睿哲針對兩國的統治者、政府部門的實際行為推估東海未來可能的發展方向,做出了全面、務實的描述與分析。

書封 台灣的未來
── 如何解開兩岸的爭端?
定價 390 元 特價 308 元
放入購物車 俱樂部選書
主權是兩岸關係的核心議題,也是兩岸所有歧異的根源。卜睿哲就主權概念、制度、作法等根本問題作了學理及制度面的分析,並提出解決方向。

專文導讀

「上海圈」內的激流與暗潮      

溫洽溢(世新大學通識中心助理教授)

套書書封

卜睿哲【台灣三部曲】(全3書)

定價 1,160 元 75 特價 870 元
放入購物車 俱樂部選書

中美關係的癥結在台灣,東亞安全的樞紐在台灣。台灣問題的重要性,超乎想像。
卜睿哲對亞洲問題的見解深刻而宏觀,即使亞洲的學者也未必能看得那麼透徹。

隨著中國的崛起,在國際政治經濟學上有一種所謂「上海圈」(Shanghai Circle)的說法,亦即以上海為中心點,若搭乘飛機,在三個小時之內可以抵達日本、南韓、香港、台北、中國大陸內地、澳門各主要城市。譬如,上海飛首爾,兩小時;上海飛東京,三小時;上海飛北京,兩小時;上海飛香港,兩個半小時;上海飛台北,一個半小時。

就經濟數據而言,上海圈的經濟表現十分亮眼,以2008年為例,其重要數據如下:

  人口 GDP (兆美元PPP) GDP/ 全世界的PPP GDP (兆美元) GDP/ 全世界(%) 貿易/ GDP(%) 貿易/ 全世界(%)
上海圈 1.51 (十億) 14.9 21 10.7 17.7 58.7 18.3
歐盟 313.9 (百萬) 15.1 21.3 13.5 22.4 29.3 11.1
北美自由貿易區 430 (百萬) 17.5 24.7 16.7 27.6 31.7 15.7
世界 6.4 (十億) 70.9   60.6   59.5  

     數據取自The Making of Northeast Asia ( Singapore: NUS Press, 2011 ), p.5

自一九九○年代初以來,這塊區域內各國經濟的相互依賴程度越來越趨於緊密。二○○八年,日本、中國、南韓、香港、台灣之間的貿易總額超過一點二五兆美元,而它們與美國的貿易總額僅七千八百億美元。就個別國家而言,二○○四年,中國超越美國成為南韓的第一大貿易夥伴。二○○六年,中國同樣超越美國成為日本第一大貿易夥伴。而台灣對中國大陸的投資,在二○○五年,超過一千億美元。

這所謂的上海圈,就地緣政治而言,約等於東亞地區。誠如上述,隨著中國崛起,區域內各國經濟相互依賴的程度日趨深化。但經濟互動的活絡,並未能緩和歷史的矛盾,甚至可能連帶影響到全球的和平與繁榮。釣魚台的主權、附近海域的能源歸屬,無意間掀開了中、日、台之間的複雜情結;台灣海峽表面上平靜無波,但是終極解決方案又見不到曙光。隨著美國在安全戰略上逐漸轉移反恐作戰的目標,對東亞實施再平衡的戰略部署,使得東亞的國際局勢更為暗潮洶湧、撲朔迷離。卜睿哲近年來陸續發表的「台灣三部曲」─《台灣的未來:如何解開兩岸的爭端》、《一山二虎:中日關係的現狀與亞太局勢的未來》、《未知的海峽:兩岸關係的未來》,提供讀者觀照這複雜東亞局勢的清晰架構。

卜睿哲對中、美、日、台關係的分析,既有歷時性的敘事歸納,也有共時性的結構分析,內容鉅細靡遺。對於這皇皇三部曲,我個人認為,可以從國際格局、國家體系、領導人三個層次來掌握卜睿哲一貫的分析邏輯和推論取徑。而這三個層次雖屬分立,但在卜睿哲的論述中,其實是環環相扣,彼此相互影響。細心的讀者,應該不難察覺。

首先,就宏觀的國際格局而言,冷戰期間,中國依附蘇聯集團,而日、台作為美國在東亞圍堵共產集團的第一島鏈,這種美、蘇兩大集團二元對立的結構,雖然緊張對峙,但終究是敵我分明。不過,隨著蘇聯垮台,中國因改革開放而逐漸崛起,台、日,甚至美國本身不斷加深與中國的經濟互動,甚且依賴中國市場,但在安全戰略上又遺留有冷戰圍堵戰略的鑿痕,這便構成中國在與美、日、台互動時,「經濟熱、政治冷」的矛盾格局。

其次,就微觀的政治體系而言,美、日、台都是民主國家,其中國政策必然受到政黨政治、民意輿論、利益團體、公共知識分子等社會力量的左右,決策冗長,整合不易。反觀,中國是威權主義國家,中國共產黨吸納的全體社會力量,決策力量集中,較易形成政策共識。不過,由於馬列主義意識形態的破產,近年來中國共產黨竭力以民族主義為統治的正當性基礎,反倒使得民族主義成為中國外交政策和對台工作的緊箍咒。

最後,領導人的能力與特質,以及他們所面臨的政治環境,決定了他們如何去面對矛盾的國際結構和複雜的國內政治。以李登輝和陳水扁為例,他們在擔任總統期間,都曾設法在主權論述上保持妥協式的折衷,企圖吸納台灣政治光譜左右兩方的支持;同時,又利用美國因應蘇聯垮台而調整對中國戰略的機會,爭取美國作為政治資本的槓桿。而在中國無視於台灣複雜的政治環境,依託僵化的主權概念認知,李、陳自然難脫分離主義的標籤。這樣的定調,結果惡化了兩岸關係的互動。

近來,中國研究已繼蘇聯學而成為美國學術研究的顯學,以中國為軸心,而輻射出的對外關係,隨著中國崛起而可能引發的國際體系變化,又格外令人矚目。美國的中國研究本屬區域研究的一環,其研究方法十分倚重社會科學的研究成果。閱讀卜睿哲的「台灣三部曲」,很容易體會到作者的研究路徑,是有別於中港台所慣見的宮廷窺探和政治鬥爭,著重學理分析和邏輯推論,其豐富性、嚴謹性令人嘆為觀止,也真教人汗顏。

關於作者/譯者

作者:卜睿哲 Richard C. Bush作者簡介 卜睿哲 Richard C. Bush

整個職業生涯都環繞著美、中、台議題,是美國國內對兩岸問題接觸最廣、瞭解最深、地位最高的專家:曾任職亞洲協會(Asia Society)、美國眾院國際關係委員會(Hous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Committee)、國家國家情報局(National Intelligence Council),曾任美國在台協會(American Institute in Taiwan)理事主席,現任美國智庫布魯金斯研究院(Brookings Institution)外國政策研究資深研究員,兼東北亞政策研究中心(Center for Northeast Asian Policy Studies)主任。卜睿哲曾就中美關係與兩岸議題,出版《台灣的未來──如何解開兩岸的爭端》、《一山二虎──中日關係的現狀與亞太局勢的未來》等多本專著。

譯者簡介 林添貴

國立台灣大學畢業,歷任企業高階主管及新聞媒體資深編輯人,譯作極豐,包括《惡兆:中國經濟降溫之後》、《蔣經國傳》、《裕仁天皇》、《季辛吉大外交》(合譯)、《大棋盤》、《李潔明回憶錄》、《轉向:從尼克森到柯林頓美中關係揭密》、《買通白宮》、《蔣介石與現代中國的奮鬥》、《宋美齡新傳》、《雅爾達:改變世界命運的八日秘會》等。

卜睿哲給中文版讀者序

大約自一九九○年起,我逐漸形成一個印象:雖然美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愈來愈關心台灣的行動方向,甚且他們在其中所涉及的利害極大,他們卻未必真正瞭解台灣領導人所關切的重點。我仔細研究李登輝所說的話、所寫的文章;我和他的官員以及我在民進黨中的友人有過長談。雖然我未必完全認同他們的見解,從美國利益的角度,卻看得更清晰:北京必定、華府偶爾從台灣的決策得出不完整的結論。

這個觀察導致我在二○○二年夏天離開政府公職、加入布魯金斯研究院工作後,開始撰寫《台灣的未來》這本書。我在本書試圖就台海議題如此難以管理或解決,提出我的解釋。它整理了一些不同的因素,如國內政治、決策制度、國際體系的競爭、美國的角色等等,但最核心的仍是北京和台北對台灣的主權和安全有不同的看法。兩岸最根本的爭議迄今仍不脫這兩個核心議題。我也發覺,提出具體構想以解決僵局還不夠,仍然必須找出一個程序,在兩岸相互不信任的氣候下,要有可能性讓雙方同時採納有創意的構想。

我明白,要解決兩岸根本歧異,不可能太快成功,因此我提出所謂「中程」──穩定──的討論。穩定不是讓一九九○年代初期以來即存在的現狀持續下去,而是在更可預測、更加合作之下改善現狀,降低雙方之間存在的相互畏懼。穩定不僅符合台北和北京雙方的利益,也符合美國的利益。

不論是好、是壞,主權和安全這兩個核心議題勢必要在穩定的過程中浮現,也必須妥善予以處理。它們不會消失。我希望我的分析和建議會對台灣人民有所貢獻,畢竟兩岸死結是否解得開、如何去解開,他們才是最重要的利害關係人。

* * *

「黑天鵝」一詞突然在美國等地大為流行。這個名詞並非全新,也算不上是個新概念。一隻美麗的天鵝,其顏色與預期大相逕庭,它以生動的方式警醒了我們,世事有一種特殊的樣態。也就是說,有些事件和趨勢極不可能發生,但若一旦發生,後果非常深遠。我家被閃電擊中而焚毀的機會相當低,但是對我的安全福祉的影響至鉅。這種低可能率與高衝擊之間的對比,讓我們做某種設想和某種審慎的準備。以我家為例,我家被閃電擊中的危險的確存在,且後果不堪設想,我接受這一點,所以我未雨綢繆,裝了避雷針,也調整了家庭保險。

以我之見,中日兩國雖有彼此合作的理由,但中日關係也有黑天鵝效應的可能性。我決定從二○○五年開始研究分析起,當時發生的一連串事件把這對彼此都很重要的國際關係帶到一個新低點。而《一山二虎》就是研究的成果。本書意不在廣泛探討當前日中關係,而是集中在兩個我認為重要的面向。第一個是兩國在海上的互動,這個面相受到的關注太少。東海並不是日本對外活動的新場域。海上自衛隊已經在此與美國合作執行勤務數十年。而對中國來說,這塊海域則是新的,它是為了戰略目的而進入這個海域(一部分是為台海戰事做準備──這是另一個黑天鵝事件)。

我在《一山二虎》所強調中日安全關係的第二個面向是國內的因素在對外政策的制定、實施中所扮演的角色。研究國際關係的學者往往把國家當成一個黑箱,而忽略了在箱子裡頭的發展會影響他們想要瞭解的結果。我認為這降低了分析的價值。以我個人的經驗和研究所見,在國家內部和在政府內部所發生的事,對於國家的行為方式可以產生深遠的影響。而從文官與軍方的關係、戰略文化、官僚機構想要增加任務和預算的企圖、政府決策系統(尤其是在危機發生時)、輿論的角色(尤其是民族主義者的輿論)等方面來看,中日關係也印證了這一點。這些因素都在中國和日本發揮作用,影響他們在若干議題上的互動。因此,中日之間在海上競技場創造了「黑天鵝」的潛因與兩國的海軍、空軍及其他海事機構之間的互動模式並不盡相同。

我希望《一山二虎》的中文版讀者會從我試圖理解並解釋一個複雜課題的努力中獲益。

台灣的未來

台灣的未來書封台灣目前的地位是二次大戰戰後所決定:作為日本的前殖民地,台灣究竟是因為國民政府所佔領而成為一個胎死腹中獨立國家,還是已經歸還給中華民國而成為其中的一部份,進而成為中華民國治權所及的唯一部分?或是,台灣應該歸屬於取代中華民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所有?

半個多世紀以來,從冷戰到後冷戰,到中國的改革開放與崛起,這個問題沒有共識,至今懸而未決,甚至盤根錯節,成為影響東亞區域安全的關鍵變數。卜睿哲在本書中探討兩岸問題的核心:北京和台北對台灣的主權和安全有不同的看法。

唯有釐清問題的根源,才能有效解決兩岸的根本歧異,在更可預測、更加合作之下改善現狀,降低雙方之間的互不信任,卜睿哲以清晰的文筆,結合對歷史與時事的掌握,在這個領域做出重要貢獻。

目錄

第1章 導論|第2章 來到現在|第3章 經濟合作、政治死結| 第4章 主權|第5章 安全|第6章 國內政治與兩岸關係|第7章 決策系統| 第8章 槓桿遊戲|第9章 美國因素|第10章 紓緩壓力 調和歧異|第11章 如果不可能和解的話?|第12章 往後的抉擇

一山二虎

一山二虎書封中國的崛起及其影響,是全世界在二十一世紀必須面對的課題;而這對於東亞諸國──南北韓、日本、臺灣、菲律賓、越南、印尼等國──意義又有所不同。

1990年代之後,中國的海權意識抬頭,「鄭和熱」炒得火紅,解放軍海、空軍預算倍增,裝備升級,不僅對美國自冷戰時期延續至今的戰略思維構成挑戰,也增加了和周邊國家發生衝突的可能性。

中日兩國潛在衝突更因為彼此經濟海域的重疊、未決的歷史恩怨、受領土糾紛所激化的能源開發問題,以及與兩岸問題共伴所衍生出的不確定性,種種因素使得中日關係的前景蒙上陰影:兩國發生大規模軍事衝突的可能性不高,然而一旦發生,後果極為嚴重。

不管是主權觀念分析兩岸問題的《台灣的未來》或是探討未來中日關係的《一山二虎》,卜睿哲所關切的都是一個西方國際關係亙古不變的核心議題:當新的強權崛起,改變了均勢,會對既有的強權造成什麼影響?

而卜睿哲在此更側重體制、制度、組織文化切入,從兩國的統治者、政府部門的實際行為去推估未來可能的發展方向,做出了更全面、更務實的描述與分析。

目錄

第1章 導論|第2章 序章:一九三○年代的中、日軍事衝突|第3章 中日關係簡述|第4章 解釋中日關係倒退|第5章 海軍、空軍、海巡及網軍|第6章 短兵相接|第7章 中、日軍事體制的特色|第8章 中國的決策結構|第9章 日本的決策結構|第10章 中日關係中的中國政治|第11章 中日關係中的日本政治|第12章 中、日制度在壓力下|第13章 美國所面對的局面|第14章 解決之道

未知的海峽

未知的海峽書封卜睿哲論述兩岸關係最新著作
清楚•全面•深入
不僅有歷史的縱深,也是觀察中共十八大之後局勢走向的座標

《未知的海峽》在美國「一個中國」的政策脈絡下,把焦點放在分析馬英九總統第一任任期的兩岸關係,作為評估未來發展的依據。

  • 兩岸分治至今超過六十年,歷經雙方領導人的歷史恩怨、軍事衝突,台灣民主化/中共專政,台灣本土意識/中國統一思維各種因素造成過往兩岸關係跌宕而迂迴的進程,目前北京和台北之間的交往雖然降低了台海局勢的緊張,但之後會發展出什麼解決方案?何時解決?如何解決?
  • 中國的力量快速增長,中共已經視「領土完整和國家統一」為其核心利益,在這種情形下發展雙邊關係,會不會加速兩岸的政治統合?北京會不會在「力量不對稱」的優勢下,對談判失去耐心?
  • 美國向來是東亞安全的重要因素,也一直以「一個中國」政策、中美三個聯合公報和《台灣關係法》作為指導原則,但是隨著中國崛起、美國全球影響力走下坡,時空環境發生變化,既定的政策方針能維持多久?

台灣與中國的關係一旦變化,不僅會影響兩岸人民的生活,改變亞太區域權力均勢,從韓國、日本、菲律賓到越南,無一能置身事外,中美兩國的戰略關係也將起變化。

目錄

第1章 緒論|第2章 歷史與政治脈絡|第3章 分析馬英九第一任的兩岸關係|第4章 經濟穩定|第5章 政治與安全穩定|第6章 二○一二年過渡及未來的劇本|第7章 力量不對稱的動態|第8章 台灣能怎樣自救|第9章 中國可以做什麼|第10章 美國的政策意涵|第11章 尾 聲


編輯手記

卜睿哲出書,金正恩來照路

吳家恆(遠流出版公司副總編輯)

4 月 9 日上午,在遠流別境為卜睿哲的新書《未知的海峽》辦了一場新書發表會,預定十點一刻開始,但別境才開門,就有媒體等候。卜睿哲到了現場,才一坐定,照相機的喀擦聲此起彼落,不大的別境書店,擠進五十位記者,近十架攝影機一字排開。幾個月前,拿到英文原稿,決定盡快趕譯;此刻,使得當時的那個苦了譯者、累了編輯的決定顯得有理。

更早之前,卜睿哲來台灣時,談到《未知的海峽》的寫作計畫,當時對於出版時間,另有一番設想,中英文版本皆然。只能說世事難料,後來的出書時間點不是那麼回事,當初也沒想到,中文版問世時,會碰上金正恩弄出個舉世矚目的危機。只能說在均勢正在變化中的東亞,許多因素難以預見,有些看似偶然的事件,底下已經醞釀許久。說不定,就在卜睿哲寫作書稿,而台北這邊安排翻譯出版事宜時,金正恩也正在盤算著如何布置一場核子危機。

許多因素或許難以預見,許多盤算在攤牌之前,旁人也看不清楚箇中用意,但是放在大的脈絡裡頭,還是可以有相當的掌握。而卜睿哲的三本書──《台灣的未來》、《一山二虎》與《未知的海峽》──正是用清楚的邏輯來梳理問題的癥結。

因為中國把台灣問題看成關乎核心利益的問題,所以兩岸關係的發展一定牽動中美關係,也會影響東亞的區域安全。而兩岸問題的根源則在於雙方對於中華民國主權的認知,這個問題沒有共識,所謂「先經後政,先易後難」就不成其為一個議程(agenda),這是為什麼卜睿哲這次在回覆記者提問時,表示並不看好政治協商和簽署兩岸和平協議。而他在《台灣的未來》中已經清楚分析了兩岸問題的根源。

《一山二虎》則是試圖評估中國崛起之後,對於太平洋西岸均勢的改變及其後續的影響。中國的陸地邊界線雖然長,也有些領土糾紛,但是相對單純。而在東海、南海海域,隨著解放軍海軍和海監總隊「下餃子」般的造艦計畫,勢必激化已經存在的矛盾。這裡頭牽涉到難解的兩岸問題和中日歷史舊帳的問題,各個國家經濟海域重疊的問題會因為海底資源的開發而浮上檯面。《一山二虎》用中、日、美的問題來談,但同樣的架構也可以納入韓國、越南、菲律賓在這塊海域會發生,以及已經發生的問題。

《未知的海峽》又回到台灣的問題,但是跟《一山二虎》一樣,都是放在發生了「中國崛起」這個因素下來進行討論。在冷戰時期,台灣海峽的兩邊不只是台灣和中國大陸,而是美蘇兩個陣營對峙,誰也不敢越台灣海峽這個雷池半步,事實上,台灣和中國大陸也沒有持久的能力越海峽半步。但是,冷戰結束,美蘇不再對峙,台灣的戰略地位改變;中國在經濟與軍事上的崛起,更是改變了天平的角度。在這個狀況下,台灣的未來會如何?有哪些選項,各個選項的利弊與機率如何?這是《未知的海峽》所要探討的。

在卜睿哲的「台灣三部曲」(也可以說是「東亞三部曲」)中,只有《未知的海峽》書名是照字面 Uncharted Strait 翻譯過來的。《台灣的未來》是「解結」(Untying the Knot),《一山二虎》是「接近的危險」(The Perils of Proximity)。嚴格地說,Uncharted 並不是「未知」,而是還沒畫定海圖。在歐洲的航海史上,沒畫定的海域是未明的,有可能底下暗礁密布,或是藏了一道淺灘,足以讓過往船隻沉沒擱淺。卜睿哲用了 Uncharted 這個字來說明兩岸問題的難解。

有趣的是,英文裡頭 risk 這個字,據說是源自葡萄牙文,指的就是「沒有劃定海圖的海域」,而卜睿哲這本書談的不也正是處理兩岸問題的風險嗎?(吳家恆 2013.04.11)

媒體熱烈報導

•2013.04.09【聯合影音網】:卜睿哲新書中文版 聚焦兩岸互動
•2013.04.09【聯合影音網】:卜睿哲:兩岸政治對話 未準備好
•2013.04.09【新頭殼 newtalk】:兩岸簽和平協議? 卜睿哲:並不看好
•2013.04.09【新頭殼 newtalk】:朝鮮若再核試 卜睿哲:雖挑釁但危險低
•2013.04.09【中央社】:卜睿哲:陸不應急於政治協商
•2013.04.09【中央社】:卜睿哲:北韓行動對台衝擊不大
•2013.04.10《中國時報》:兩岸簽和平協議 卜睿哲:很難
•2013.04.10《聯合報》:兩岸政治談判? 卜睿哲:台灣還沒準備好
•2013.04.10《自由時報》:卜睿哲:兩岸和平協議 無助台灣安全
•2013.04.10《自由時報》:朝鮮半島拉警報/卜睿哲擔心 報復惡化衝突
•2013.04.10【中央日報網路報】:兩岸/童振源:對卜睿哲專書《未知的海峽》的評論
•2013.04.10《蘋果日報》:卜睿哲籲藍綠共識 李登輝:美國人想法天天變
•2013.04.10【新唐人亞太電視台】:【全球焦點_國際新聞】北韓再挑釁 卜睿哲:對台影響不大
•2013.04.11《旺報》:卜睿哲談兩岸 維持現狀最可行
•2013.04.11《旺報》:台日漁權發展 卜睿哲按讚
•2013.04.11【中國評論新聞網】:卜睿哲倡設兩岸和平發展委員會凝聚台灣共識

精采試閱

 

台灣能怎樣自救
──為政治與安全談判做好準備

即使近期內進行政治與安全談判的可能性很低,台灣仍然應該未雨綢繆做好準備。顯然,如果北京願意接受九二共識做為基礎,台灣會更願意進行政治談判。但是胡錦濤已經表示,前提是北京所界定的一中原則,而台北迄今仍拒絕接受。因此,雙方就僵在那裡,部分原因即是對中華民國的地位有根本的歧異。如果這些議題會出現互相可接受的進展、如果中國仍維持相互說服的典範,那麼雙方就必須更努力彌合他們之間的概念鴻溝。如果台灣能改進它對政治與安全事務的談判做法,它最好是為任何要舉行的談判做好準備,讓北京存有談判的希望、別讓它放棄相互說服。

如果台灣如馬英九所宣示要捍衛主權,它或許需要更清楚意識它要捍衛的是什麼。台灣領導人自從一九九○年代初起,就標明主權是改善關係的關鍵障礙(我同意這個觀點)。可是,對於為什麼會是如此卻欠缺清晰,會使台灣在進行兩岸關係時舉步維艱。

分析而論,或許有些層面的主權攸關台灣的生存,必須如馬英九承諾的,不惜一切代價捍衛。反之,也有些層面對未來不是那麼重要,可以讓步而無虞。當然也有些層面介乎兩者之間。但是,為了一旦要和北京談判解決基本爭議,以及在穩定階段談判和協議,了解其間的差異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在近期內對重要的事做出讓步,將有損台北長期談判的地位。在任何階段,力守枝微末節、卻對重要事項妥協,都十分不智。主權有不同的層面(西發利亞式主權、國際主權等等),讓談判的工作益加複雜。

在台灣內部,最受注意的主權層面是它的國際角色受到限縮。李登輝選擇這個戰線,首先挑戰中國的對台政策,一方面固然是他要化解民進黨的挑戰,一方面也因為向世界「走出去」是島內絕大多數人的心願。辯論不在於是否應該擴大國際空間,而是要如何擴大國際空間。一般老百姓所在意的主權概念,就是國際層面的主權意識。

至於其他層面的主權,情勢就不能一概而論。本書第五章已經提到,只有張亞中非常仔細地探討西發利亞式主權。他很清楚理解這個概念,以及為什麼它對台灣十分重要,可是隨著時間進展,他對其內容愈來愈不明確陳述。他在台灣內部也因被視為「親中」而發揮不了力量。台灣不太有人注意國內主權(誰在國內統治)這個問題,但是中國學者如余克禮曾說,台灣必須驅除掉「台獨的幽靈」,節制它的民主,這種思維正好與島內人民的認同南轅北轍。

主權問題可以以很明確的方式浮現,例如,台灣人民接受中國公家機構的人事任命是否合適。二○一二年三月消息傳出,某些在大陸長期居留的人士(例如,台商)出任中國公職。這些組織中最具爭議性質的是政治協商會議(政協)各地分支機構。政協這個半官方機構設置來含納及控制非中國共產黨員、但通常支持其目標的人士。技術上來講,接受這類人事任命不僅違反台灣現行法令,也代表當事人是中國的公民,因此會有損中華民國公民的完整性。消息傳出之後,使得政府難以招架,北京又呼籲台北對這個議題「採取正面、有建設性的態度」。

尤有甚者,主權議題在政治上有爭議,在概念上也很複雜。哪一個層面的主權無關緊要、哪一個層面又事關重大,這個問題從一九九○年代就困擾台灣政壇。綠營人士一般認為堅持主權是台灣唯一的防線,而且他們聲稱馬政府在各個層面對中國的讓步,已弱化台灣的基本立場。例如,他們反對讓北京對台灣參與國際社會握有他們認為的否決權,他們也認為經濟自由化傷害主權。馬政府當然駁斥這些說法,認為凡有讓步皆是出於為達成更大目標而務實評估的結果。各個層面的主權愈是受到公共討論,政治辯論就愈加激烈,頗有可能對中國敵意上升。

因此,基於實質理由及政治理由,台灣必須要做好功課,釐清對主權的認識。就國際空間而言,台灣應該要在各種目標當中界定優先項目,並設計良好的策略以達成最重要的目標。台灣經濟應該對中國開放到什麼地步,則應做為確保整體經濟競爭力這個廣泛評估的一環,詳加研究;同時,擴大加入亞太經濟自由化過程,也變得愈來愈重要。如果台灣的國際空間有哪個方面應該列為最優先,非它莫屬。在國內主權及西發利亞式主權方面,重點在於促成民眾能夠掌握資訊、辯論它們各自涉及什麼、又有哪些方面值得捍衛。

但是要在意見分歧對立的政治體系裡說清楚、講明白主權議題並不容易。二○一二年大選期間,國民黨和民進黨為「台灣共識」激烈辯論即證明這個先天的困難。理論上,這個主張是對的。對中國有廣大的共同看法可以鞏固台灣的談判地位、賦予它政治支持。事實上,打造這樣的共識並不是新主意、也不全是綠營的主意。台灣領導人和觀察家長久以來都認知到政策分歧使中國在談判時佔上風,也有人用缺乏共識拖延談判。陳水扁上任之初曾試圖打造跨黨派共識。蘇起在二○一○年十二月用過「台灣共識」這個字詞,認為缺乏共識會「拖垮台灣」。綠營方面,童振源更進一步,事先界定他認為什麼構成台灣共識:台灣是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名稱為中華民國;台灣人民「現階段」希望維持現狀;他們不希望走向統一或改變國號(北京會把後者解讀為台獨的記號);台灣的未來應該由兩千三百萬人決定。童振源本質上亦支持李登輝認為兩岸是「特殊」關係的主張。當然,童振源的觀點並不反映全體台灣人民的觀點、或甚至多數人的觀點;因此,才更需要有建立共識的過程。

就這一點來講,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民進黨對中國未來的立場。二○一二年總統大選期間,民進黨候選人蔡英文拒絕以九二共識為兩岸關係的基礎,但依然聲稱她可以維護住台灣在二○○八年以後的好處。她沒有說明她會如何做到(見第六章)。她這麼做有可能是因為她不希望疏離民進黨的基本盤,或稀釋他們的熱情。她卻因而創造空隙讓國民黨可以向珍惜現狀、不希望失去它的中間選民訴求。

大選過後,民進黨就蔡英文為什麼敗選進行檢討。他們列出蔡英文對中國立場以外的因素:選民對民進黨執政能力懷疑;國民黨和中國針對民進黨若是勝選,發動恐嚇戰術;國民黨握有執政優勢的資源;有些民進黨選民不方便在間隔一星期之內兩次回家,一次投票、一次過農曆年(台灣沒有通訊投票制度);投票率不理想、低於預期;棄保效應,支持獨立候選人的選民把票投給馬英九、防堵蔡英文勝選。民進黨認為,這些因素交互影響,使得蔡英文在選戰最後兩星期支持率滑落。

但是民進黨內有人強調蔡英文的對中國立場。有位民進黨立委認為這是她落敗的主要因素,使得國民黨把民進黨抹上「反商」、「反兩岸交流」的色彩;他警告說,除非黨改正這個形象,日後還會敗選。民進黨籍前任副總統呂秀蓮也說,蔡英文沒有向選民深入說明為何反對九二共識。

因此,找出一個有廣泛基礎的政治共識,以及就台灣是個主權實體這個議題界定什麼與它攸關重要、什麼又不重要,就引發出一系列問題。以程序而言,藍、綠之間敵意如此之深,相互猜疑對方的目標,要如何去建構共識?例如,各政黨應該談判諒解嗎?立法院將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應該如何運用民意調查?例如,如果四分之一反對共識、且是激烈反對──假如共識反映的是藍營和淺綠的觀點、而非深綠的觀點,這是頗有可能的事──能被接受嗎?

蘇起曾經建議分三階段推動建立共識。首先,民進黨先調和黨內獨派人士和覺得有必要務實制訂中國政策人士的內部衝突。根據這一理解,民進黨和國民黨再來協商跨黨派共識。有了跨黨派共識,台灣才「與中國談判比較複雜的問題,如『一中』議題和台灣主權」。或許漸進程序會比較好,先從反映兩大黨比較中間立場觀點的學者做起,然後再納入其他學者、政黨本身等等。二○一二年三月,台北論壇基金會一個政策小組建議政府成立「兩岸和平發展委員會」,廣納政黨代表與社會菁英,以它做為「凝聚國內(對中國政策)共識的正式平台」。

──摘自《未知的海峽:兩岸關係的未來》第八章

名家推薦

 

★ 他們都推薦《台灣的未來》

卜睿哲追溯兩岸爭議的核心,認為關鍵不在台灣領導人的分裂主義意圖,而是海峽兩岸國內政治的互動、彼此在國際上的競爭、對主權和安全議題有嚴重的實質差異,才造成中國和台灣之間的雙輸動態。雙方如何在美國略做點撥下解開死結,卜睿哲對此是有些想法的。總而言之,這是一本布魯金斯出版物的典範:它結合了學者對歷史和時事的了解,實務工作者對外交是一種「可能的藝術」的認識,以及天生作家對於說理文體的掌握。閱讀全文── 布魯金斯研究院院長 陶伯特(Strobe Talbott)

卜睿哲先生寫出他和台灣走向民主化的長期關係,讀來充滿感性。他說台灣要自強的最主要部分是民主體制的改革,另外他也提到對於主權觀念、制度及作法,台灣民眾及菁英的認識不足,他在這方面的分析確有相當大的貢獻。到目前為止,討論兩岸關係的著作,很少針對這個最根本問題作出學理及制度面的分析,卜睿哲先生不但做到,而且把問題的核心指出來,也提出了解決的方向,這是他的書最具特色的地方。閱讀全文 ── 國立政治大學副校長 林碧炤

卜睿哲提供一個非常簡單明瞭的分析架構,有助我們透視當前依然複雜難解的兩岸關係。兩岸的結雖已鬆開,彼此也都展現解決問題的誠意及善意,但許多深層的問題仍然存在,有待各方持續的努力。他的書因此能協助我們,繼續理解兩岸關係的各個面向。其次,由於他長期在美國政府工作,橫跨不同行政部門以及國會,所以他的研究具有超越一般著作的廣度以及深度視野,有利於我們瞭解美國菁英看待此一議題的基本態度。閱讀全文 ── 前國安會秘書長 蘇起

★ 他們都推薦《一山二虎》    

卜睿哲治學嚴謹,對中國及亞洲之了解,尤其台灣之認識,早已名享士林。在過去三十多年來,《一山二虎》是第一本我看過比較完整,而且是客觀、具學術及政策意義,讓讀者對中日這兩個曾經走過和戰階段,愛恨交及,既合作又競爭,非常特殊的大國政治及其他重要特質。閱讀全文 ── 國立政治大學副校長 林碧炤

這是個兼具綜合與分析的一流研究,專家和一般讀者都能從中獲益。只有卜睿哲這樣擁有廣博經驗與眼光的學者,才能從制度、文化、流程以及戰略世界觀等角度,清楚解釋中國和日本的外交行為。本書是對相關領域的一大貢獻! ── 美國海軍分析中心副總裁 馮德威 Dr. David M. Finkelstein, Vice President, Center for Naval Analyses

東亞地區戰略格局正面臨重大的變化,中國正在快速發展,美國與日本也採取因應作為,彷彿歷史上常見的衝突與戰爭的背景。卜睿哲這本新書,對於這情勢有極為深刻的描述,也發人深省。關心台灣、關心東亞局勢的人,本書已經成為經典之作。── 前駐美代表 吳釗燮

東亞的和平主要維繫在三個國家的互動與平衡:美國、日本與中國。熟稔東亞地緣政治的卜睿哲博士從中日兩國的歷史恩怨、人民認知、國力興衰、經濟互賴、決策體制與國內政治的角度,融合美國的戰略調整,深入剖析中日關係的未來,是我們瞭解東亞戰略變局的必讀著作。 ── 國立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特聘教授 童振源

中日關係糅雜了各種矛盾:在經濟上互相依賴,在地緣政治上競爭。美國的決策人士設法找到一個策略,能讓日本安心,又能勸阻中國,卻不會加劇兩國之間的針鋒相對。卜睿哲以對中日兩國的細緻研究,加上久經官場歷練,實事求是尋求解決的眼光,打破了常規的處理手法。 ── 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 麥可.葛林 Michael Green, 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卜睿哲從現實主義學派的安全困境概念、歷史的記憶、以及特定議題的互動等三個角度,對近期日中兩國之緊張關係提出令人信服的解釋,並且解構雙方國安議題決策機構之運作架構,展現其結合實務工作者與學者之才華。──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東亞系助理教授 林賢參

卜睿哲以清晰而周延的研究,呈現了日本與中國在東海海域的島嶼主權與資源歸屬的重大爭議。對於各個能驅使雙方走向既非故意、也無人樂見的衝突的因素,卜睿哲的分析令人信服,對那些相信理性行動者不會拿經濟和政治進步來冒險移動界標的人,不啻是當頭棒喝。《一山二虎》立論精闢,解析了東亞在安全上的挑戰,最後並針對如何著手注意這些挑戰,提出建言。我相信本書很快就會成為政府內外東亞安全專家的必讀書籍,未來也將成為持續受關注的個案研究。 ── 美國海軍戰爭學院中國海事研究所 彼得.杜東 Peter A. Dutton, China Maritime Studies Institute, U.S. Naval War College

一位台灣通所寫的重要著作

◎ 布魯金斯研究院院長 陶伯特(Strobe Talbott)

放眼全球,今日所有潛在的引爆點之中,對國際和平的威脅以及對美國的挑戰最大者,莫過於台灣海峽。美國關於這個議題的專家,能說明其起源、分析其意涵,並提供務實又具想像力的解決之道的,莫過於卜睿哲先生。

一言以蔽之,卜睿哲先生是美國頂尖的台灣通。他是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博士,在美國政府的行政、立法兩部門擔任公職二十年,專注東亞事務、尤其著重台灣事務。他擔任過東亞事務國家情報官、美國在台協會理事主席等重要職位。後者是個敏感、重要,而又反常的職位,因為他要負責執行華府對一個與美國並無正式外交關係的國家的政策。

卜睿哲先生於二○○二年加入布魯金斯研究院(Brookings Institute),以外交政策研究計劃資深研究員身分,兼任東北亞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他在本院的角色有如「球員兼教練」,不僅督導東北亞政策研究中心訪問學人計劃和兩場年度會議,還要抽空寫論文、專著。二○○四年,他出版了《美台關係史》(At Cross Purposes: U. S.-Taiwan Relations since 1942),二○○五年又推出《台灣的未來》(Untying the Knot),說明中國和台灣儘管種族相同、經濟互補,在體育、文化、教育和宗教上交流,為何卻仍爭執不斷、頑抗和解。

一九九○年代初,中國和台灣曾短暫試圖把經濟和社會的匯流轉化為政治上的修睦。到了二十一世紀初,雙方的互不相信卻更加具腐蝕性。卜睿哲追溯爭議核心,認為關鍵不在台灣領導人的分裂主義意圖,而是海峽兩岸國內政治的互動、彼此在國際上的競爭、對主權和安全議題有嚴重的實質差異,才造成中國和台灣之間的雙輸動態。

雖然中國和台灣把兩岸關係打成一個死結,但是雙方如何在美國略做點撥下解開死結,卜睿哲對此卻是有些想法的。他過去的公職經驗多半就在處理此一議題,現在他強調美國扮演配角、而非主角的重要性。他也提醒,華府若能便捷北京與台北間的重新接觸,將能比退到旁邊更有效用。最後,對於雙方若是不能有永久解決方案,他也提出若干建議來管理爭議。

總而言之,這是一本布魯金斯出版物的典範:它結合了學者對歷史和時事的了解,實務工作者對外交是一種「可能的藝術」的認識,以及天生作家對於說理文體的掌握。

直指問題核心,盼台海享和平

◎ 國立政治大學副校長 林碧炤

兩岸關係對於台灣的重要性不言可喻。它同時也是當前國際關係中受到重視的主要議題之一,不但兩岸關心,鄰近的亞太國家及主要大國也注意或留意兩岸關係的發展。大國考慮的是他們自己的利益,小國也是如此。對於台灣來說,這個問題恐怕是每個百姓、每天都會聽到或碰到的事,沒有一項公共政策的影響層面可以和大陸政策相比。隨著兩岸關係的發展,它的影響層面會愈來愈廣、愈深。

卜睿哲先生(Richard C. Bush)的《台灣的未來》在二○○五年出版,所以沒有討論到二○○八年五月之後的兩岸關係。雖然如此,這本書被認為是從美國及國際角度來分析兩岸關係最為完整及深入的著作。卜君本人研究中國問題多年,在哥倫比亞大學得到博士學位,以後分別在不同的部門工作,其中以擔任美國在台協會理事主席及目前在布魯金斯研究院從事研究的期間,對於兩岸關係的觀察及了解最為深刻。這本著作是長期研究,也是實際參與決策過程或提供建言之後得到的整體心得。條理分明、客觀分析、有憑有據,是一本研究兩岸關係的必讀著作。

兩岸關係的研究是很難的。一是外國人不說,單就兩岸及其他華文社會來說,幾乎是只要有興趣的人都可以談兩岸關係,也自稱是兩岸關係的專家,所以,資料、報導、文件和各項論文及專書實在太多、太雜,要做出整理及選擇可信及可用的資料本身就是一大挑戰。以前的資料選擇相對比較單純,大概每天讀《人民日報》就夠了,今天的大陸已非往日的封閉,更不用說那麼多的報章及其他分析和報導,要作好研究真是難。

二是兩岸關係應該附屬在整個人文及社會科學的研究領域,在這方面有不少學者在努力推動,也使得它的社會科學要求愈來愈得到知識社群的認同,其中又以經濟學及社會學的表現令人刮目相看。有關大陸的中央與地方關係、地方治理、環境保護、財政及稅收、農村及城市各方面的研究在以前幾乎是無法想像,今天已經有不錯的成果。社會科學本身的主觀和客觀性在這方面就成為爭議的問題,要找出一個知識社群普遍都接受的答案恐怕不容易。

三是兩岸關係相當程度是進行政策分析,它可能也是在區域研究或其他社會科學研究中,倚重政策分析程度最高的學門之一。政策分析必須考慮到問題本質、政策目標、方案選擇、利弊得失、法令規定及預算編列,困難度可以想見,挑戰性更大的是兩岸關係的政策分析如果無法從專業的角度去進行,維持「客觀正確、具體可行」,做到「忠言不逆耳」,提出的分析和出版的專書自然得不到重視。

卜睿哲先生的著作幾乎都克服了前述的困難。一是完全從嚴格的社會科學要求去撰寫,引經據典不說,還有實際訪談。二是他不是完全從美國的立場去看問題,整本書以「為台海塑造和平」為宗旨,在這個大主軸上,不斷去分析和整理不同的意見及看法。他盡量避免主觀,力求客觀。三是在社會科學的學術分析和公共政策的研究報告兩者之間,他作了一個平衡,在塑造台海和平這一部分,他的討論是相當的具體和深入。就此而言,他的分析及建議超越過其他專家。即使在二○○五年出版,在今天或以後還是有很高的參考價值。他有如此表現是他對於台灣的認識及了解。這絕非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的確是下了苦功夫。

對於台灣的讀者來說,大家可能對卜君的著作中有關台灣及美國這兩大部分的分析最注意。他對於中華民國政府的決策過程、體制及相關法令都有分析,也提出了改革的建議。這些改革如果不進行,將來的兩岸關係還是會遭遇到困難。

美國的角色幾乎是關鍵性的,任何台灣的主政者需要維持密切、友好的台美關係。在兩岸關係上,他坦言台灣在地理上太靠近大陸,在經濟上太依賴大陸,在作策略選擇時就很不容易,而台灣往往在「統獨」或「依附或抗拒」之間作選擇,把兩岸關係過於簡化。他的最直接建言是台灣一定要面對中國崛起的現實,作好改革及自強。

在書中,卜睿哲先生寫出他和台灣走向民主化的長期關係,讀來充滿感性。他說台灣要自強的最主要部分是民主體制的改革,另外他也提到對於主權觀念、制度及作法,台灣民眾及菁英的認識不足,他在這方面的分析確有相當大的貢獻。到目前為止,討論兩岸關係的著作,很少針對這個最根本問題作出學理及制度面的分析,卜睿哲先生不但做到,而且把問題的核心指出來,也提出了解決的方向,這是他的書最具特色的地方。我們如果對台灣的主權都弄不清楚或爭論不休,如何去研究和處理兩岸關係?更不說國防、外交及整個政府的合法性。

和其他社會科學或政策研究的著作一樣,讀者不需要、也不必要完全接受作者的看法。歷史的事實是不能更改,可是歷史的解釋會有不同,而歷史經驗的採用更是因人而異。卜睿哲先生的書像一面鏡子,讓我們看到這些年來,台灣內部的討論似乎可以有更寬廣的視角。他說兩岸習慣用太多的口號及術語,對於問題的討論及分析並沒有幫助,反而是限制。這本書至少告訴我們,不管問題多複雜,都可以客觀的分析、理性的討論,逐步的找出解決的方法。誠如卜睿哲先生所言,經過完整的分析之後,如果無法作出選擇,不選擇也是一種選擇。謹向關心兩岸關係的朋友推薦這一本值得細讀的書,更盼望兩岸關係能持續穩定與發展,為雙方創造最大的福祉,自然的找出妥善的解決方法,而不是去作一項選擇。

審慎中帶悲觀,理性中有期待

◎ 前國安會秘書長 蘇起

卜睿哲的中文新書問世,比他的英文原著晚了整整五年。五年前兩岸關係剛剛走出風雲詭譎、爭議不斷甚至高潮迭起的二○○四年(修憲、公投、改名、大選、槍擊案等)。卜睿哲原著的基調因此是審慎中透著悲觀,理性中帶著一絲絲期待。

在陳述兩岸關係「經熱政冷」的矛盾架構後,他全書反覆分析的是兩大「結」與三小「結」的意義及困難。這兩大結是「主權」與「安全」,而三小結是「雙方的內政」「雙方的決策體系」以及「槓桿遊戲」。這大小「結」扭在一起造成的幾乎就是一個死結。對於這個死結,他建議美國不必積極介入,以免吃力不討好,只需「理性循循善誘」(intellectual facilitation)讓兩岸自行管理即可。

兩年前馬政府上台後,經由各方的努力,兩岸的時空環境已有大幅度的轉變。他所擔心的幾個結雖然還沒有完全解開,但已經鬆了很多。

首先,兩岸戰爭的烏雲已經遠離,美國不必再擔心因北京或台北的蓄意挑釁、誤判、或意外而被拖下水。兩岸溝通管道不僅恢復,而且經過多次面對面談判,舉行了四次江陳會,簽署了十二項經濟類協議,強化了台灣經濟的競爭力。雙方的相互瞭解已經增進到即使在最困難的「主權」問題上都能「求同存異」的程度。透過台美關係的改善及兩次重大軍購,台灣的「安全」也有更大的保障。此外,因為邦交關係的穩固、無邦交國交往的強化,以及國際組織的參與提升(如亞太經合組織、世界衛生組織)等,台灣的國際空間也有了明顯的擴大。

雖然如此,這本書在五年後的今天仍然有很大的參考價值。首先,卜睿哲提供一個非常簡單明瞭的分析架構,有助我們透視當前依然複雜難解的兩岸關係。兩岸的結雖已鬆開,彼此也都展現解決問題的誠意及善意,但許多深層的問題仍然存在,有待各方持續的努力。他的書因此能協助我們,繼續理解兩岸關係的各個面向。其次,由於他長期在美國政府工作,橫跨不同行政部門以及國會,所以他的研究具有超越一般著作的廣度以及深度視野,有利於我們瞭解美國菁英看待此一議題的基本態度。

不過最難能可貴的是,他長期關注涉台事務,朋友遍及台灣不同政黨、階層與職業,因此他的著作對台灣內部的解析超過許多西方相關著作。記得去年美國政黨輪替前後,曾有一位熟悉台海兩岸的美國官員私下說,「如果要我給美國新總統做個有關中國大陸的簡報,我大概需要兩小時就可以讓他從不懂變懂。但如果要做關於台灣的簡報,大概需要五小時。」有了卜睿哲的著作做參考工具,相信美國總統或一般讀者對兩岸關係必定更容易就會有既完整又深入的理解。 在此也要對譯者林添貴先生表示崇高的敬意。翻譯本來就是沒有名、沒有利、非常寂寞的志業。但在大眾傳播媒體日益向內看的台灣,如果沒有像添貴兄這樣的譯者努力不懈,維持一扇小窗的開啟,不斷引進國際社會的重要研究結晶,台灣這個海島必然愈來愈封閉,從而徹底的邊緣化。添貴兄這些年不僅譯作等身,適時媒介國外擲地有聲的作品,而且他的譯筆力求信雅達,工作態度嚴謹,不放過任何枝微末節。相信讀者必可在最短的時間內,以最小的精力,掌握到卜睿哲大作的精髓。

◎國立政治大學副校長 林碧炤

美國在亞洲的角色是其他大國無法替代的。它可能是巧合、同一位培里(William Perry)在一八五三年打開日本門戶,不久向美國政府建議設法擁有台灣。在列強紛紛瓜分中國之時,要不是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很難想像今天中國會是什麼樣子?以後的國共內戰以至於兩岸分治,到今天的兩岸關係,美國的角色始終是關鍵,不必贅言。今天,我們說美國要重返亞洲,其實美國早在亞洲,不必重返。

這些年,學界以比較中國和印度為風潮。龍象之喻到處可見。卜睿哲先生的《一山二虎》這本新書不知是否可稱之為「梅櫻相映」?卜君治學嚴謹,對中國及亞洲之了解,尤其台灣之認識,早已名享士林。在過去三十多年來,這是第一本我看過比較完整,而且是客觀、具學術及政策意義,讓讀者對中日這兩個曾經走過和戰階段,愛恨交及,既合作又競爭,非常特殊的大國政治及其他重要特質。一位美國學者能對亞洲有此深刻及宏觀的見解,誠屬不易。

不知卜君有意將美國包含進去,撰寫另一本新書?如果如此,是否合宜暫稱它為「龍鷹及劍」?是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