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個人能夠作主自己的前途,才能享受生命的確實滋味。 大家或許都想做「拒絕聯考」這種事,但沒人敢做,而他做了。 在那個大學生仍很稀有的七○年代,一個建國中學三年級的學生,在大考前夕做下決定:拒絕聯考!緊接而來的,是父親兄姊的反對失望,是同學朋友的質疑擔心,再加上初戀破碎的酸澀難解,他時而苦悶孤獨,時而堅強清透,少年的心理獨白不斷反芻。這讓他明白,他終能清楚地看穿事物的隱晦面貌,多情地看待身邊每一個人,更能欣喜地看向未來所有考驗…… 「這是一本才氣和勇氣的化身。」作者說。才氣,來自於他對人生高度和文學高度的追求;勇氣,來自於他對舊時代與舊價值的顛覆。透過自己的故事,這個小子真誠地訴說著年輕人的共同苦悶、情感和心事。為自己喜歡的付出,走自己堅持的路,即使歷經不同的世代,仍能給每一位年輕人(每一位家長、老師)打開另一扇自由清朗之窗! ◆ 作家 王文華推薦:一個青春的故事
高度決定態度 「人生的意義不在結果而在過程」,這是西方文學的。「拒絕聯考」就是實踐這種和中國主流價值不同的人生觀。如果他的人生目標是追求「福祿壽」,就斷不可能有「拒絕聯考」發生。他崇尚的是像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美國作家海明威寫在《老人與海》中的句子:「人不是為失敗而生的。人只能被毀滅,不能被打敗。」(Man is not made for failure. A man can be destroyed but not defeated.) 《拒絕聯考的小子》本來只是一本書。誰知道,竟然會變成人的名字。「你就是拒絕聯考的小子本人嗎?」「今天拒絕聯考的小子要來我們學校演講。」就是句型範例。三十六年來,不少老朋友還是叫我「小子」,好像忘記我爸爸有給我取名字。三個兒子中的一個曾經這樣叫我:「小子爸爸。」離譜吧?第一次見到李登輝總統伉儷時,他介紹我給總統夫人認識:「他就是那個不考聯考的。」報告總統:「不考聯考」和「拒絕聯考」氣勢差很多。 臺灣有史以來最具魅力的新聞局長宋楚瑜,三十多年前邀請我去他的局長辦公室,興奮地說:「你是我最崇拜的偶像。」他挑戰聯考,吃足許多苦頭。最值得讀者們起立敬禮兼祈禱的,是遠流出版公司的王榮文董事長。當年只是個創辦一家小出版社的年輕小伙子,老闆兼送書,風塵僕僕地全省抓《拒絕聯考的小子》盜印版,好像抓到四五種。正在暗爽可以進行賠償談判,黑道出來嗆聲:「有飯大家吃。」 《拒絕聯考的小子》出版於一九七五年十二月三十日,這是初版版權頁上記載的日子。三十六年後,「世紀經典版」重新上市,我只想強調:《拒絕聯考的小子》是一本「小說」。 這本「小說」是不是我自己真實的故事?既然是「小說」,當然不是「真人真事」。然而,這樣的說法恐怕造成更大的誤解。錯誤的命題容易造成錯誤的結果。如果這樣問:《拒絕聯考的小子》是不是在寫我的故事?答案就比較清楚:不是的。我的故事有甚麼好寫?我只是透過自己的故事,書寫同個時代年輕人的共同苦悶,情感和心事。文學的殿堂沒有任何人的故事值得寫。文學就是這麼眾生平等和超越個人經驗。這是我十幾歲時對文學的基本理解。沒有這樣的認知,就沒有《拒絕聯考的小子》。或者說,「我的故事」就不會寫成這個樣子。 「聯考」只是一種象徵,象徵舊時代與舊價值對時代中人的壓迫,和造成年輕心靈的苦悶。「拒絕聯考」就是「拒絕壓迫」,「拒絕苦悶」,「拒絕舊時代」,「拒絕舊價值」。三十六年來,我從來沒對這本書「就書論書」。不是因為它帶給我多麼悲慘或不便的人生,事實上恐怕正好相反。書既出版,就屬於讀者。作家當然可以談自己或別人的書,只是稍一不慎,容易「不適格」。點到為止都還得小心從事。 高瞻遠矚或深謀遠慮,通常不發生在我人生任何一個行動的開始。更準確地說,從來就沒出現過。我的人生只是一個不斷自我調整和修正的歷程。人生各有理路。「人生的趣味往往起源於嚴肅的事」,這是我的自剖。是真實人生,不是小說。「拒絕聯考的小子」是一本小說和小說中的男主角或稱主人翁。「拒絕聯考」的「小子」則是一個作者。兩者在我心中就這麼嚴肅地區別著,從來也不曾混淆過。這種不妨稱為「高度嚴肅」的思維和行為模式,就從「拒絕聯考」的「小子」開始。 一般高中生的最高標準是考上第一志願,或前幾志願,或只要能考上大學就心滿意足。那小子卻認為,高中三年讀的國英數理化加上史地,共七科。如果把上下學期課本合成一本,三年高中總共讀二十一本書,一個低標準的數字。他一個暑假就可以看完超過五十本的世界名著。 他看到臺灣的年輕人傾盡全部青春,在區區的二十一本書上比輸贏。人們認為考上第一志願和考不上大學是天壤之別。他卻認為考上第一志願和考不上大學的,一樣都只讀完全相同的二十一本書。只可能有機會的不同,不可能有程度上的太大差異。 到今天,我仍無法確定他為甚麼那麼「標準高度」不同。但是,我樂意為他作證:他絕對不是故意的。一切都只是某種自然而然的結果。 人家在擔心月考,模擬考,聯考。他卻在擔心這個國家將來怎麼辦?他眼前的國之菁英,未來的國家棟樑,個個都只是讀二十一本書的井底之蛙。一個聯考就把他們壓得不成人樣。沒有膽識,沒有擔當,怎麼領導國家?他不是瞧不起人家甚麼。他很合群。他只是年紀輕輕想太多。 「不要看課外書。」當年的老師都會如此苦口婆心,盡忠職守。他卻拚命看。透過閱讀,他天天與世界級和世紀級的大師為伍,造就他不同的讀書態度。思來想去,我只能找到這些引誘他「誤入歧途」的「幕後黑手」。也總算更了悟老師的告誡,原來有比把握時間準備考試更深沉的理由。 我舉他讀國文的態度當例子。 建中的學生真不是蓋的。國文月考考一百分的,每次都是全班一半以上。一百分就是他們的最高高度。他卻認為,學國文是學習表達。把觀念,情感或情緒表達得更精準,更深沉,更強烈,或更優雅。觀念的啟蒙和情感的積蓄都優先於表達。 他感應到,人的腦海就像一個湖或海。要小心保護,不能亂倒垃圾。國文要考一百分,就要背進一些垃圾課文,妨礙腦部健康。那個年代的臺灣,連環境保護的觀念都還沒有。他已經懂得腦海環保。國文月考默寫三四十分,大約一半出自好作品,一半出自垃圾課文。棒的作品背一背就行。垃圾的那一半,全部「送老師分數」。他真的就是這樣想,也這樣做。每次考國文就先送老師十五到二十分。 奉勸各位不要譏笑他。多少人功成名就後去拜山門,學禪七。他小小一把年紀,就身體力行「捨得」的人生道理。有捨才有得。大方地捨,努力地得。他善待自己的腦子,次級品休想進入他的腦海。他就是這麼高度決定態度,形塑我的人生。……(本文為節錄)
◆ 關於吳祥輝 21歲創作第一本小說《拒絕聯考的小子》,一夕成名。「拒絕聯考」遂成為他人生履歷表上第一個最顯著的「成績」,已故作家三毛譽為「臺灣的麥田捕手」。他的書為「釋放苦悶,激勵人心」而活,《拒絕聯考的小子》就是這種寫作人生的開始。他博覽世情,洞悉人性,富涵詩意,樂觀自在。讀者世代一代接一代。他的作品是閱讀記憶,也是生活記憶。是作家記憶,也是生命記憶。是鮮明記憶,也是深沉記憶。屬於作家,屬於讀者,也屬於臺灣。 ◆ 重要作品 1970年代 1980年代 2000年代 2010年代 E-mail:brianwu211@yahoo.com.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