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乘新的火車──高鐵,作者的視野不改獨家。他說,搭高鐵就像觀看一部台灣的生態紀錄片,九十分鐘的車程,活力與頹敗,文明又荒野的畫面輪番上映。也可以盡情地「流動鳥目」,由北南下,二三千公尺高山的雄峙嵱嵷,中低海拔淺山的嶙峋嵾嵯,在眼前逐一聳立而過。那興味,唯有搭高鐵,才得以盡情感受。 風物特產、鐵路便當,作者更是當寶似地翔實研究,那股熱情,彷彿永遠十七歲,還在情竇初開。 這回配備依然多元,文字爬梳、車站地圖、風物素描、行旅攝影。透過劉克襄的文字與圖片,我們彷彿第一次搭火車,遇見另一個迷人的台灣。 精采目次 〈喧嘩旅驛〉
〈寂寞小站〉
〈高速風景〉
〈風物尋味〉
台灣最慢的火車,最短區間的里程,最便宜的旅行,票價是11元。 比如,池上至富里、壽豐至志學、萬榮至鳳林之類。有趣的是,如今它們幾乎都集中在花東縱谷。 質言之,11元潛藏著,緩慢的節奏、淳樸的生活、迷人的風物。更湊巧的,「11」也隱含著另一層意象:「我是坐11路來的」,以二條腿旅行。 十多年來,我的漫遊,如是不斷地實踐著。從東部到西部,從北迴到南迴。甚而,從台鐵到高鐵。 我保持高度的浪漫,有一點懷舊。自得其樂地,發揮到極致。 為何如此執著? 這種情境自童年延伸出來後,似乎未曾斷奶。五歲尚未離開烏日九張犁時,大清早,祖母帶我到水田插秧,旁邊就是鐵道。小學時就讀台中大同國小,旁邊也是鐵道。 再大一點,居家離鐵道遠了。自己在房間玩火車,依舊興奮地搭建各種複雜的路線,搜集各種材料。努力造橋鋪路,甚而興建市鎮。年紀更大時,我的熱情持續不減,蒐集各個年代的鐵道圖,繪製車站周遭環境。繼續摸索消失的車站,發掘新增車站的妙義。 年少時玩火車,可以關在房間內一整天。現在迷火車,彷彿一輩子都可以鎖在台灣。儘管鐵道消失很多,鐵道交通彷彿沒落了。但我的鐵道記憶,不只橫向拓展,上下亦根鬚般縱深。悄然地,從小苗,似乎有了喬木的身影。 百年前,火車出現在台灣時,凡其馳騁停靠之地,往往帶來鉅烈的生態環境破壞。如今火車沿著鐵道行駛,載著多數人來去,不再噴出濃密的黑煙。相對於,汽機車的隨意來去,一二人成行,消耗大量的石油。它反而變成較為環保的交通工具。 火車的來去拘限於固定路線,軌道不輕易隨山勢起伏,彷彿減緩了人類破壞土地的面積。鐵道事物乃逐漸變成守舊的代名詞,火車停在面前,或者一條鐵軌的橫陳,都明白地告訴你,「很抱歉,我只能這樣,只能到此,其他就靠你自己了。」 靠什麼方式呢?下了車,我幾乎都用走路。我的鐵道旅行,大抵是以這種節奏存在的。常以車站為中心,在周遭不斷地漫行、散步。不論大站小站、喧嘩寂寥,我好奇地尋訪市井鄉野。 鐵道不是一把尺,而是圓規。車站為針尖腳,我是那活動的鉛筆腳。慢吞地畫出半徑或圓圈,丈量著經過的大城大鎮小村小落。透過此類鐵道旅行,我的書寫當然更無法自滿於硬紙票、號誌燈、轉轍器之類的元素,或者懷舊地尋訪老車頭。我經常脫軌,溢出鐵道的思考範疇。 我不是一個鐵道迷。或者,我是另一種,11元那種,大家還不認識的鐵道迷。我酷愛小題大作,牽扯很多乍看跟火車無關的內容。但或許,這才是真正的鐵道風物,只是過去搭火車的人較少注意。 高鐵是另一類型的火車,速度較快的火車。它的出現,我不得不,把自己的旅行地圖畫大一些。但仍是我的國界,仍是11元的內涵。我學習,從快中找慢,從科技中發現自然。也藉由高鐵經過的新地理,接觸到另一個台灣,另一個自己。 這本鐵道旅行蒐集了千禧年以來,我在各地搭乘台鐵和高鐵的見聞。一個人的,結伴的。也有上百人旅行,像候鳥的集團遷徙。對我而言,鐵道不只是旅行,它還是鄉土教學,也是環保教育,自然教學不可或缺的課程。 搭火車是快樂而知足的旅行。凡鐵道周遭的餖飣小物,都想悉心摩挲,抽剝出興味。 搭火車是環保而簡樸的旅行。花費很少,卻耗費很多時間。但那是用最輕微的自己,在接觸這片土地。 搭火車是安全而緩慢的旅行。我把自己交給一輛駛向遠方的列車,彷彿把自己的一輩子交給另一個人,腦海卻更從容地,面對世界。 我像小孩子在野地探險,活蹦亂跳,消耗不完活力。自以為有一個秘密基地,自己是首領。在鐵道的世界裡,我永遠長不大,也不想長大。持續握著11元的車票。 —摘自《11元的鐵道旅行》自序 【關於作者】 劉克襄
電視廣告裡,村子的廣播器大聲放送著:「張君雅小妹妹,你家的泡麵已經煮好了,你阿嬤限你一分鐘以內趕緊回去呷……」這時只見,仍穿著學校白衣黑裙的她,套著笨重的木屐,喀隆喀隆,著急地跑下石板道的巷弄,趕回家去。 這一淳樸的小鎮畫面,相信大家都還印象深刻。張君雅跑過的石板道叫中華街。如果這是真實的故事,我猜,她本來可能正在鐵道邊和同學玩耍,那兒有一家打鐵舖,老師傅已經很少開爐。 此段中華街約一百公尺。按理,張君雅小妹妹跑下去的時間,可能是下午放學沒多久,也有可能是暑假。 總之,這時段絕不是例假日。如果是那時候,張君雅一路跑下去,絕對會撞到許多遊客。甚至,根本不用跑了。街上太多遊客的喧嘩聲,再如何廣播,恐怕都沒幾人聽得清楚泡麵的訊息。
斜對面則有一家雜貨行,叫新永隆商店,販賣一些傳統的食材,都會罕見的蘿蔔絲、紅花米等,這邊還相當常見。它的旁邊是一間此地著名的順發黑豬肉舖,這時可能打烊了。 張君雅繼續跑。越過平溪橋前,橋頭有一家咖啡簡餐店,但經營沒多久就歇業。此一早夭,告知了,此地並不流行咖啡這種時髦飲料。隔鄰的菁桐迄今約有八九家,這兒卻一間也難以維生,顯見兩個小鎮間,在生活內容與觀光發展上,勢必有著微妙的歧異。 越過平溪橋時,旁邊牆壁漆塗著愛護社區、關懷他人之類的標語和漫畫。這些圖文被刻意彩繪,似乎突顯了,此一小鎮意欲維持的民風。 隨即,張君雅來到了小鎮唯一的十字路口。
只有對面的手工芋圓依舊熱賣,便宜大碗,芋頭又特別香。美好的口碑,早就傳開甚久。晚近,它也常被拿來和九份的芋圓比較。此間的芋圓原料主要來自大甲,早年是一位老先生經營,後來由外甥女承繼,已經開了三十多年。 張君雅若住的更遠,接近石底橋那邊。她還會經過更多店家。比如,她偶爾感冒要拿藥的瑞安診所,專賣豆餅和中藥草的雜貨舖,還有名聞遐邇的福昌餐廳。這家店以傳統的辦桌料理出名,在餐廳從事炊煮工作的,都是老嫗和老漢。平溪小鎮的餐飲特色,當以此店為鵠首。 張君雅的家若是從十字路口繼續往前,那兒是公園街。一家倚著鐵道斜坡搭起的小攤,叫紅龜麵店,生意挺興隆的。一對小姊妹花放學時,常在這兒幫忙父母。例假日,更常忙得不可開交。她們都就讀平溪國小,學校就這麼一百人,張君雅一定認得她們。
籠統來說,不論張君雅跑向哪一邊,這一個範圍大抵是平溪小鎮最熱鬧的精華區,也是例假日時,觀光客最愛走逛的老街。 我卻喜歡非例假日到來。黃昏時,徜徉在街道上,想像著張君雅小妹妹跑過石板道,踩踏出響亮的聲音,以及那急切的表情。 我也會看到張君雅的同學們,在這條老街周遭的角落,繼續他們的捉迷藏,或者在基隆河釣魚。也有的,在家裡幫忙做生意,或照顧著店面。這裡有老人緩慢的聲音和身影,但也有很多孩童稚嫩而吵雜的歡笑聲,支撐起平溪小鎮的歲月,也活絡了近鄰的十分和菁桐。
還有,這個廢校政策,其實也跟我們的旅遊休閒息息相關。它們或許不是什麼充滿建築特色的小學,值得參訪。旅遊指南裡,也不會有這些小學的介紹。但走進校園參觀,都能清楚感受此地師生的用心。 這是三所不同風貌的鄉村小學,各自摸索著地方的日常風俗。當來自都會的孩子看到這些鄉下孩童對待自然的角度,以及呈現的作品,一定感觸良多。大人也會有一個對照,了解鄉下的孩子,如何在電腦網路不發達和沒有便利商店的地方成長。 除了天燈、瀑布、煤礦和火車,平溪線的美好,更在於,還有這麼幾所充滿特色的小學。這一個面向,始終被人忽略。三個小鎮,三所近百年小學之存在,讓平溪線呈現細膩的多樣化。張君雅小妹妹能夠無憂無懼地跑過街上,也是因為這些學校強調鄉土與自然教學。 在這些偏遠的小鎮巷弄,除了老人,繼續有小學的鐘聲,以及孩子嬉戲的笑聲,平溪線才算正常地活著。 —摘自《11元的鐵道旅行》喧嘩旅驛 ![]() 視野更高,路線更荒涼。再加上,驟快的速度,高鐵不僅如預期帶來城鄉差距的洗牌,也帶來全新的旅行視野。 從年初迄今,搭乘數十來回後,我便有不少感慨。尤其每次從台北出發,好像步入電影院就座,火車穿過長長的隧道後,一部台灣寫實片開始放映了。 早上搭乘南下列車時,陽光從東邊照射進來,我習慣選西邊的座位眺望。此一位置,光線柔順地照向西海岸,風景最為舒適。 反之,選擇東邊的座位,就得碰運氣。陽光若未強烈,那就幸福了。遠眺時,還可望見雪山山脈和中央山脈,縱使沒有辨認山頭的能力,跟大山的矗立遙遙相對,亦是一大享受。 高鐵經過的路線,大抵有二大類地理環境。北部桃竹苗,以丘陵地居多,南部出了八卦山之後,幾乎是平野。 儘管風景如此簡單分明,仔細觀察,每一個區域仍大異其趣。我們常讚美,台灣具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或可從這一緯度二十五下抵二十二多度,近乎兩格半的小小差異裡,看出鮮明的變化。 比如同樣是丘陵,桃園地區眾所周知是埤塘之鄉,水稻青綠錯落,工廠卻也爭相簇擁。新竹山區乃油桐樹密集之地,碧綠的山坡林相,間有柑橘、柿子等果園景觀。苗栗則不再是工廠伴護著稻田,農家院落較為普遍,卻也呈現幾許破敗的荒涼。 這一大片以紅土和卵石為基調的家園,最後,延伸出了鐵砧山、大肚山和八卦山等相思樹的台地。 又比如同樣是平野,濁水溪以北,大抵為水稻和旱地的混雜環境,樹林則由防風林羅列,逐漸轉為園藝樹種或人造林的景象。過了濁水溪,雲林的田野換成另一種風貌,多半為綠色紗網鋪蓋的葉菜類栽培區,有時一望無垠,形成綠毯般的驚奇。 一過嘉義站,逐漸換成大面積的甘蔗田,一塊塊鮮明地,和稻田、旱地錯落。接近台南時,漁塭和菱角田的環境逐漸多了,但工廠也相對地增加,再次形成緊張的土地關係。 最後,靠抵終點站的半屏山時,一棟龐然的東南水泥廠矗立,尷尬地為這部生態紀錄片畫下休止符,頗有電影戲劇手法的震懾高潮。 這是一部台灣平野景觀的自然紀錄片。以前搭火車,往往要四五個小時才演完,現在濃縮成短短的九十分鐘。高鐵製作的是部快轉的片子,時速若三百公里,每分鐘,劃過眼前的景觀約有五公里長的景物。每秒則約八十公尺。這麼迅快,旅客往往來不及咀嚼,就得拋諸腦後。 這部片子所呈現的視角也迥異於過去,它的位置更高,平均高約十公尺,帶著略微俯瞰的視角,巡行這片土地。 ![]() 一路上邂逅了綺麗明媚的田野鄉間,驚歎著許多山野丘陵的婉約,居然尚未前往。連目前最為翔實的旅遊指南,都還不曾記錄過。假如你跟我一樣,一路做筆記,認真記下那些驚鴻一瞥的風景,日後再逐一邂逅,相信將有走不完的旅程。沒有一部紀錄片,能夠如此緊密地展現這般華麗而多樣的台灣景觀。 只是,也會詫異,土地濫墾和生態破壞竟如此嚴重。搭乘高鐵望向窗外,無疑地,那是認識台灣生態環境破壞最佳的課程。 搭乘愈多回,目睹的也愈多。從北部城鄉建築的醜陋面貌,丘陵林相的大量開墾濫伐,以迄中南部農產耕作的凋零,工廠違建的嚴重污染之類,又或者溪流水質的惡化、河岸的胡亂整治等等,總是讓人觸目驚心。 幾乎每一分鐘,車窗的畫面,都會帶來教人傷痛的無奈場景。對環境土地敏感者,簡直在看一部台灣版的《不願面對的真相》。 也望見,遠遠的大地上,常有一老農老嫗,渺小地站在荒涼的農地上,跟祖先一樣,已經站了一輩子。還有一些耕地正在轉作,重新以花卉栽植,嘗試著尋找新的出路。又或者,更多的土地在休耕中,偶有一些,還栽植了漂亮的綠肥植物,養土護地。這些景象都讓我更小心地思考,我們和土地的關係。 當然,也驚覺,外來種的植物不斷地入侵。比如蔓澤蘭,早已從中南部擴散到北部丘陵,在桃竹苗的相思林蔓延開來,大塊大塊的淺綠之色澤,浸染了整個森林,彷彿整個西部山區都將淪陷。還有那晚近常被我們稱頌的油桐樹,竟然漫山遍野,不斷地增加面積,對丘陵地原生物種產生嚴重的威脅。 難道沒有油桐花的林海,春天就不能美麗旅行? 我的高鐵旅行風景,永遠夾雜著這些與那些複雜的美麗與哀愁,活力與頹敗。這部家園大地的紀錄片,無法剪接,也無法掩飾。它總是很老實,原原本本的,把每個時節該有的景觀赤裸裸地展現。這些文明又荒野的畫面,不斷地輪番轟擊我的雙眸。 通車快一年了,我還無法如過去,在台鐵的火車上,習慣地安穩熟睡。總是撐著眼皮,想多看窗外幾分,好像目睹一部家鄉自製的精彩電影,不看覺得可惜,但看到了,卻又抑不住傷悲。 —摘自《11元的鐵道旅行》高速風景
侯硐的小麵攤為何那麼出名? 即日起至2009年6月3日(三)止,只要在遠流博識網/各大書店或網路書店/郵購,購買《11元的鐵道旅行》一冊,在本活動網頁填寫個人資料,即可參加抽獎,有機會「與劉克襄漫遊平溪線」。
活動名稱:「11元的鐵道旅行——與劉克襄漫遊平溪線」讀者專屬活動 【得獎者:共34名】 【備取:6名】 ※說明:如得獎者未能參加本次活動,則備取依照上述順序,安排參加活動。 參加活動三步驟: 特別說明:
劉克襄年輕時以鳥類生態為散文題材,開啟台灣自然寫作風氣。晚近創作主題則以生態旅遊,古道探查和野菜蔬果為主。在多年的創作過程裡,不斷嘗試各種自然文體和題材的試驗,大至地理文史的論述,小及昆蟲花草的研究,都潛心著墨。 動物故事系列是劉克襄書寫台灣山林半甲子以來,耗時最長的創作。1991年第一本《風鳥皮諾查》出版後,獲評為當年開卷十大最佳好書,一時洛陽紙貴。此後每隔一段時日,皆有動物小說出爐。2007年出版《野狗之丘》,描述野狗的生活習性,探討城市流浪狗的問題,引起熱烈迴響。晚近則完成《永遠的信天翁》,敘述台灣最傳奇的鳥類──短尾信天翁的歷史、生態與冒險歷程,榮獲2009台北國際書展「小說類」書展大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