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封
書籍介紹 關於作者/譯者 QBQ!練習曲 QBQ!推薦 書摘鮮讀 延伸閱讀
定價250元 特價 198 元 放入購物車 俱樂部選書 推到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書籍介紹

QBQ!教養問題背後的問題

優質教養第一步,先學會問問題!

是誰把這裡弄的像個垃圾場?
為什麼我叫你做的事,你就要抱怨?
什麼時候你才會照我的話作?
為什麼你不肯跟我溝通?
接著就是:挫折、吵鬧、崩潰、冷漠、對立……!

一個有擔當的父母,是這樣問的──

我該做些什麼,成為孩子的好榜樣?
我該怎麼成為「不找藉口、不抱怨」的父母?
我可以做什麼,來贏得孩子的尊重?
我可以做什麼來提昇我的親職教養能力?

學會提出以「個人擔當」為原則的精準問題,就邁出優質教養的第一步!

約翰•米勒(John G. Miller)因為觀察到在團隊、組織、企業裡,有狀況發生時,大家總是習慣用抱怨、指責來推諉責任,而不會先問問自己:「我可以做什麼,怎麼做,才能對解決問題有幫助?」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反應,關鍵就在於人們沒有養成「個人擔當」的核心思維。

因此約翰•米勒積極倡導「QBQ」的觀念與學習。以「個人擔當」為核心原則,首先要學會提出可以確實實踐「個人擔當」原則的問題,問對了「問題背後的問題」,解決方案就會自然浮現。這種積極的思考與訓練,不但可以應用在組織團隊裡,同時,也是提昇個人自省自律的有效方法。

本書是約翰•米勒和他的妻子凱倫•米勒將QBQ這個在企業、組織、團隊中已經廣為應用的工具,進一步延伸到親職教養領域。累積了多年的推廣經驗與前三本QBQ系列的寫作,在《QBQ! 教養問題背後的問題》這本書中,作者對QBQ應用在教養上的更形精準而深入,稱得上是QBQ系列的顛峰之作。

這本書是專為努力成為優質父母卻不得其門而入的人而寫,以正向積極的觀念、精準明確的原則,從自我改變出發,先成為「有擔當」的爸媽,進而教養出有擔當的孩子。

全書共有38篇,每篇都有明確的主題,每篇以1-2個故事或是切入或是穿插,傳達精確的教養觀念,同時帶入QBQ的方法練習,說理清晰、方法簡明,立竿見影。書中也特別教導孩子運用QBQ方法,成為有「個人擔當」的孩子,實現從QBQ父母到QBQ孩子到QBQ家庭最終成為QBQ家族的理想。

關於作者/譯者

作者  約翰•米勒(John G. Miller)& 凱倫•米勒 (Karen G. Miller)

約翰•米勒

美國康乃爾大學畢業,是暢銷書《QBQ!問題背後的問題》、《QBQ!的5項修練》與《QBQ!就是要傑出》作者,也是QBQ!公司創辦人。

該公司以推動「個人擔當」為目標,並以此成為公司與個人的一項核心價值。 米勒自1986年便積極參與訓練開發事業,輔導過數百家財星雜誌五百大企業、政府社團與數千名個人,協助他們實行「個人擔當」,並變得更傑出!輔導機構包括:博士倫、美國富國銀行、波音公司及美國國防部等。

凱倫•米勒

為學齡前幼童組織MOPs和學齡孩童組織MomsNext的導師。她同時也在聖經研究團體(Bible Study Fellowship)擔任領導人的職務。凱倫是一名有十六年經驗的護理師。

約翰和凱倫住在科羅拉多州丹佛市,他們於一九八○年結婚,育有七名子女。

譯者  陳麗玉 

臺灣大新聞碩士及輔仁大學英國語文學士畢業,具有豐富的文字工作經驗。曾經在中英文媒體擔任翻譯與編輯的工作,譯作包括:《中小企業經理人的十三大問題解決之道》(獲中經濟部中小企業金書獎)、《創業計畫實戰指南》、《職場女王學》等二十餘本著作。

QBQ!練習曲

別問蠢問題 QBQ! 問題
當父母為什麼這麼難呢? 我可以做什麼來學習新的技巧呢?
誰把這裡弄得亂七八糟? 我可以做什麼來幫助我的孩子養成好習慣?
我的孩子為什麼不聽話? 我可以怎樣改善我的傾聽技巧呢?
我的孩子為什麼這麼愛挑戰我? 我怎樣可以用慈愛的方式畫出一條清楚的界線呢?
我的另一半為什麼不能多幫我一點呢? 我怎樣可以做比較好的溝通,讓他了解我的需求呢?
她怎麼打扮成那樣? 我怎樣可以建立更好的標準呢?
我青春期的孩子為什麼和我這麼疏遠? 我怎樣能夠和他心靈相通呢?
我的孩子什麼時候會停止吵來吵去? 我可以做什麼,來教導他們如何解決歧見?
我的女兒什麼時候會學會懂得尊重人? 我可以做什麼來讓她知道什麼是尊重?
我的兒子為什麼這麼情緒化? 我怎樣可以了解他這些情緒背後的原因呢?

QBQ!推薦

李偉文    牙醫師.作家.環保志工 林文虎    台北市家長成長協會創會理事長
李欣澄    《好讀週報》專欄作家,A寶 番紅花    親職教育作家
李欣恬    《好讀週報》專欄作家,B寶 劉欽旭    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理事長

 

  這本《QBQ!教養問題背後的問題》提供了許多關鍵的原則,也有具體的範例,只要我們看了,並且嘗試著在生活中使用,相信對於每個父母親以及孩子都有非常立即且顯著的改變。閱讀更多── 李偉文(本文作者為牙醫師.作家.環保志工)

作者用了很多親身經驗與故事,告訴我們執行QBQ的技巧與成效。不過,師父引進門修行在個人,作者把看似簡單的「老調」用很有趣的方式「重彈」,就待我們去實踐!閱讀更多── 李欣澄(《好讀週報》專欄作家,A寶)

QBQ原來如此容易,將每次不經大腦、脫口而罵的「你……」改成「我要……」,將指責推諉的情緒改成提振士氣的「我們一起攜手迎向困難」的正面思維。閱讀更多── 李欣恬(《好讀週報》專欄作家,B寶)

《QBQ!教養問題背後的問題》這本書提供足量一清二楚的行動建議,與普天下父母一起「擔當」起該扛的責任。不必每一則都做到,只要有幾則落實行動而且堅持下去,教養當不再是難事。閱讀更多── 林文虎(台北市家長成長協會創會理事長)

  教養二字所說的「教育」和「養育」,充滿了行動的意涵,我誠摯推薦《QBQ!問題背後的問題》這本書給家有孩子的父母們,或許我們不需要太多的教養技巧和理論,面對成長中的寶貝孩子,我們真正需要的,是把道理、紀律、相愛以行動表現出來。閱讀更多── 番紅花(親職教育作家)

  只要能保有對個別差異的認知,隨時調整最佳教養方式,遠流這次出版的《QBQ!教養問題背後的問題》,會是很寶貴的引導書籍,這不限於親子,師生也非常適用。閱讀更多── 劉欽旭(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理事長)

不要嘗試教豬唱歌

李偉文

基於血緣天性,相信每個父母都愛他們的孩子,因此在與孩子互動時,總認為自己所做所為都是為了孩子好,但最後往往只換來孩子不聽話甚至頂嘴叛逆的對待,許多父母在挫折沮喪之餘難免困惑:「到底我的孩子有什麼問題?」

其實問題不是出在孩子身上,而是我們輕忽了在變遷的時代中,父母的角色也從「自然而然具有的身份」轉變為必須學習的專業。的確,正如同作者約翰•米勒所說的,親子教養是後天學習而來的技能,因為孩子身處的環境與我們小時候成長背景早就截然不同,現代孩子面對的困境與煩惱也與我們當年不同,所以我們必須認真地重新學習與孩子相處互動的模式。

米勒原本是企管專家,多年前他為企業組織的管理與溝通提出了一個簡單而有效的工具──「QBQ!問題背後的問題」,提醒大家,以找出罪魁禍的態度並不能真正解決問題,而是要問對問題,要提出可以具體進行下一個步驟的問題。

其實多年來我一直主張父母對孩子要多用點心,這個心是「心機」的意思,要用對待重要客戶或者老闆的心情來思考,因為我發現許多父母總是以最不經大腦、輕易脫口而出的話來跟孩子對話,也許他們認為,反正孩子不像客戶會跑掉,而且孩子也不是老闆會把父母炒魷魚。

美國南方有句俗諺:「不要嘗試教豬唱歌!因為豬會不高興,你也會很累!」在真實世界我們當然不會去教豬唱歌,但是我們幾乎每天都在做同樣的事。明明我們知道這時候跟孩子講這些話沒用,我們還是要說;明明我們講了又講,每次都沒用,結果我們還是用一樣的方式在罵?有沒有覺得,我們就是那個諺語所說的人嗎?

假如一個人反覆用一模一樣的方式操作一樣東西,卻希望有不同的結果,我們大概會認為他一定是瘋了,那麼我們又如何能認為自己「總是」很理智的在跟孩子溝通?

現代父母的角色是一件全年無休的高難度工作,我們必須像是面對職場的挑戰一樣,去找到適當且有效的工具來協助我們自己,這本《QBQ!教養問題背後的問題》提供了許多關鍵的原則,也有具體的範例,只要我們看了,並且嘗試著在生活中使用,相信對於每個父母親以及孩子都有非常立即且顯著的改變。

(本文作者為牙醫師.作家.環保志工)

Watch out! 你QBQ了嗎?

李欣澄

美麗的週末傍晚,我負責找乾糧、老媽拿登山杖、妹妹是個盡責地報時器,不停地催促慢吞吞的我們,老爸露出萬事俱備的悠閒表情站在一旁,一陣匆忙後,終於展開我們週末例行活動──爬山。

居住在新店低海拔的次森林,一推開門就擁有片盎然的森林與豐沛的芬多精。平時埋首於書堆、考試和學校生活,假日我們總會沿著社區的步道散步。短短一個小時的爬山時光,不僅是一趟自然的洗滌、也是一場知識與心靈的對話,它成為繁忙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養分。

「使用完廁所,要檢查廁所的清潔,讓下一位使用者感覺舒適,講了千百遍,為什麼還是沒做好?」ㄜ!今天爬山的氣氛好像有點凝重。老媽終於逮到可以教訓我們倆,而且我們溜不掉的訓話機會。老媽開始「大開殺戒」,把最近幾個禮拜發生的事一一拿出來「剖析、開導」。等老媽教誨到一段落,搶在她要再開口說話前,我們說「老媽,你要多學學QBQ啦!」

「什麼QBQ啊?」頭上浮滿問號的老媽問。

「嘿嘿!且聽我們慢慢說。」掌握發言權的我們好不開心,一搭一唱地介紹QBQ以及《QBQ!教養問題背後的問題》這本書。

作者的第一本書《QBQ!問題背後的問題」》主要描寫如何培養企業領導能力,如何做人處事等。《QBQ!教養問題背後的問題」這本書著重在親子之間的溝通要如何「QBQ」。雖然「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但看完書後,我覺得QBQ在每個家庭裡都適用。」我一面踩著紅色石磚,一面說道。

「『既然我們無法改變社會,但是可以改變我們自己,把重心放在我們可以控制的。』我很喜歡書中的這段話,這大概就是QBQ的主軸了。在責罵、怪罪別人之前先想想自己。該如何幫忙?怎麼做可以避免事情的發生?與其把矛頭指向別人,不如想想我可以如何改進。」我繼續解釋。

唉唷!聽你解釋地頭頭是道,恩,如果你們在日常生活中也能QBQ,那就太好了。」哎呀,正中紅心,不愧是母親大人。理論千萬種,要從口中講出大道理來,實在不難,公民課本有的是。知道是一回事,做又是一回事。要如何把自己知道的道理和方法化為行動,這才困難、這才是學習。

作者用了很多親身經驗與故事,告訴我們執行QBQ的技巧與成效。不過,師父引進門修行在個人,作者把看似簡單的「老調」用很有趣的方式「重彈」,就待我們去實踐!

說著說著,我們漫步回家。老媽看到空蕩蕩的後陽台,扯起嗓門「早上出門,不是一直叮嚀你們,趁著今天好天氣,要洗衣、晒衣,為什麼沒看到……」我和妹妹異口同聲的說:「老媽,QBQ!」

本文作者為《好讀週報》專欄作家,A寶)

QBQ是瓶香水,愉悅周遭每個人

李欣恬

噹啷!自從手中握有了這把寶劍,我和姊姊似乎就成了古代手執兵權的統帥,各將半壁虎符對上,號令三字真言,對抗千言萬語……別急著爭睹這把寶劍,請先詳讀「教戰手冊」!

我,十七歲,介於一個要脫離小孩身份,卻仍未真正踏入大人世界的模糊地帶。最近,奇怪的事發生了:孩子變得越來越少,但談論教養的書卻不減反增。這是父母更關心孩子的表徵嗎?還是因為大人們忘了如何教養孩子,遂起有志之士大力奔走呼籲?好了,再疑惑下去、不停地問「為什麼」(why)就會違反QBQ原則。故事……開始囉,大人們「傾聽」清楚!

「為什麼用完的東西沒歸位?」「為什麼報紙看完亂丟!」「為什麼用過的杯子不順手清洗?」「小孩!馬上!過來!」「如果這是日劇場景中的一幕,畫面必定是瞬間結凍,緊接著超極慢速播放,一團血氣直從脖子竄上髮稍,眼窩快被爆炸的雙眼撐破、更別說青筋爆出、魔爪揮下……好在真實生活裡沒辦法後製、加特效,不過這不正是我們現實生活的寫照?

會來翻閱《QBQ!教養問題背後的問題》一書的讀者必然是內心還嚮往著「我的家庭真美好」的夢想,又或者是常常「囧很大」的爸媽。閱讀這本書,我驚覺作者好像在我家藏了一台針孔攝影機,一切不該犯的我都犯了、幾乎所有錯誤的對話形式我都經歷了!我驚恐於自己感染「個人擔當缺乏症候群」;恐於時時拋出「不正確的問題」,亦即提出「為什麼、何時、何地、何人」的怪罪導向問題;恐於經常不自覺地陷入「被害者泥淖」中,因此,與其煩惱著自己的無知,拾起「QBQ!教養問題背後的問題」,我要探討「The Question behind the question」問題背後的問題。

QBQ原來如此容易,將每次不經大腦、脫口而罵的「你……」改成「我要……」,將指責推諉的情緒改成提振士氣的「我們一起攜手迎向困難」的正面思維;將言語化為行動找出「孩子不摺衣服、爸媽用撼動整座公寓的分貝咆哮、沒人願意第一個承擔錯誤」背後的真正原因。公民課本與輔導課本的大力倡導之下,大家都知道要「溝通」,但是「事情鬧大」常常是因為沒有「有效的溝通」、沒有「虔心認同」!

《QBQ!教養背後的問題」只是一本非常清楚明確的「教戰手冊」、一個可以具體實行的「工具」。它用心記錄、歸納了「全民通病」,但唯有「我」才能賦予這個法則生殺大權。

啊!QBQ不該是把寶劍,不該使家人彼此內耗精神心力;該是香水,灑在自己身上,一不小心,生活周遭的人也會染著清香,一同愉悅了起來。

(本文作者為《好讀週報》專欄作家,B寶)

這裡有簡單的成功術,愛孩子,請做了去!

林文虎

愛孩子是父母的天性,教養孩子的能力卻不是與生俱來。沒有一個國家,立法要求人民須要有足夠的教養孩子能力才能當父母,所以不管哪一個國家,多數人一直到成為父母才開始學著當父母。更糟糕的是學術界汗牛充棟的理論,一旦碰上活生生的父母與子女,就很難派上用途。一十七世紀英國諷刺詩人如約翰•威爾莫特所說:「結婚前,我對孩子的教養有六大理論,現在我有六個孩子,零個理論」。

教養之道無他,看清問題與作好榜樣而已!

當現實上不容易找到一套「簡單有效」的教戰守則,讓火燒眉毛的家長「在職進修」時,最後的結果就不只是「照豬養的孩子」無法期待,就連「照書養的孩子」也前途堪慮!

工作上我接觸到許多親子問題的案例,絕大多數個案的病源通常都是父母而非孩子。我最常問:「家裡哪個大人和這個孩子有著一樣的壞習慣?」這樣的探詢極少落空。誠然「教養之道無他,看清問題與作好榜樣而已!」這和《QBQ!教養問題背後的問題》一書中QBQ的觀念極其吻合。「看清問題,作好榜樣」也是QBQ的兩大法寶,只是兩者都不容易做到。因為前者要有慧眼,是「知難」;後者須有好方法和堅守原則,更是「行難」,反正都不容易修練。

修練履踐前還有一項打基礎的關鍵因素--「擔當的責任感」,這也是多數父母所欠缺。很少父母在教養的第一瞬間,將所有責任先往自己肩上扛,不能擔當就難引發澎湃洶湧的動力。教養修練就連起步都不容易!

先有慧眼,才能看清問題背後的問題!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說的是要有慧眼看清「問題背後的問題」很難!儘管故事不同,每個家庭發生的教養事件,「問題背後的問題」難懂的程度也相去不遠。「以人為鑑」想想慧眼何其難!

這是一所海邊小學,臨海,海風很大,早期除了番薯這種不畏懼環境險惡的作物之外,幾乎很難有其他養生活口的生計。

一年級學生正練習數學,年輕的級任老師很認真。當我巡視時,突然發現講桌前的那位小男孩課本沒打開,忙著玩弄手上的鉛筆!問他:「為什麼沒寫?」小男孩沒回答,眼神左右飄動,沒正眼看我。我沒生氣也沒多停留,只交代:「書本打開,快算喔!」就離開了!

半晌我再回來,看見他還是沒動筆。走近一看,原來他手上的鉛筆沒了筆芯。我問:「有削鉛筆刀嗎?」「或者拿另一隻筆寫好嗎?」在我的注視下,男孩俯下身子在抽屜中翻來攪去,在桌子下像蛇一樣爬上爬下,好不忙碌。定神一看,原來他手上握著扭曲的小布袋就是空鉛筆盒呀!

他都寫好了,而且寫對了。

我問:「你只有一隻鉛筆?」小男孩還是沒回答,依然沒正眼看我。我看見旁邊老師的桌上恰好放了一隻削的很漂亮的鉛筆,拿起鉛筆,告訴他:「你用這隻筆寫!」我話沒說完,其他同學異口同聲拉長音量:「哦!那是老師的筆!」「老師的筆也可以先借用呀!」我回應其他孩子的抗議。

男孩停頓了一下,接過那隻漂亮的鉛筆振筆疾書。等我繞行一圈再回來,他的習作題目也都已經寫好了,而且寫對了。

背後的「大問題」,用這麼複雜的方式「說話」!

從其他孩子的那一聲小抗議,推測這孩子的人際關係應該也不融洽。表面看,他的確像個不守規矩的孩子。剛才一語不發的滿地爬上爬下,恐怕多數人都會看走眼吧!

事實上,弱勢才是他「問題背後的問題」,「弱勢」這兩字背後可有千百個不容易看清楚的難題,每個難題都困擾他呢!這沉沉的擔子累積成深沉的自卑感,使他用擺動斷芯的鉛筆;晃動彎彎的鉛筆袋這麼複雜的肢體語言「說話」,只是想維護他渺小的自尊心罷了!

下課,臨離開學校,我請老師幫忙買半打鉛筆和一個削鉛筆刀送男孩,也請持續關照他。我相信:只要看到問題背後的問題,孩子都會很優秀的!

看清問題之後,請「照書養」的「擔當」起來

看清問題之後,「願意承擔,作好榜樣」的行動力就更須要好方法了。無論從親子互動的提問技巧;成功的說話技術;拒絕給自己找藉口的堅持;當一個不溺愛的堅定父母等等,書中提供百十則「起而行」的要領。就像企業經營要求具體而微的操作手冊一般,《QBQ!教養問題背後的問題》這本書提供足量一清二楚的行動建議,與普天下父母一起「擔當」起該扛的責任。不必每一則都做到,只要有幾則落實行動而且堅持下去,教養當不再是難事。

就算書裡有簡單的成功術,親子間卻不會有簡單的成功。愛孩子,愛自己,就請都做了去吧!

(本文作者為台北市家長成長協會創會理事長)

孩子會愛上、肯定、尊重有行動力的父母

番紅花

長達二十多天的寒假,我的兩個孩子花了很多時間在年前的打掃勞務上,不僅將房間的各處死角、天花板、壁櫃、地板做大動作的徹底清潔,同時他們也大刀闊斧的清洗家裡所有紗門窗、廁所發霉的暗處壁面與刷馬桶,連自家門外的樓梯間公共設施也不放過、將陳年蜘蛛絲一掃而盡、樓梯扶手則擦的晶晶亮亮,奮力勞務的過程裡,他們毫無怨言、甚至還有心情的餘裕唱歌說笑,確實是兩個非常肯做活兒的少年。

親職教養的藉口

一位母親朋友聽了、既疑惑又語帶感慨的問說,
難道你的孩子不會吵著要上網、要玩手機、要看電視嗎?
難道你不必催促他們趕緊完成寒假作業嗎?
難道十一歲的孩子做家事不會拖拖拉拉、叫不動嗎?
為什麼我家的孩子和你的不一樣?
唉,一定是天生的性格不同吧,每個孩子都有他獨特的人格特質。

就像《QBQ!教養問題背後的問題》作者所說,此時我已開始感覺這位母親朋友試著在為他親職的挫折找藉口了。雖然如學者專家所說,每個孩子有他生來的獨特氣質,有的孩子樂觀、有的孩子內向、有的孩子果決、有的孩子謹慎,但是,我相信來自一個紀律、堅定、踏實、樸素的父母教養,不論孩子的先天氣質是內向或外向,他都可以成為一個不亂丟襪子、吃飽飯會主動收拾碗筷、尊重父母、願意試著用理性的方式與父母溝通、懂得物質的節制以及是個遊必有方的孩子。

這些關鍵來自於以QBQ方式教養小孩的原則:相信孩子是父母教養下的產物。
以身作則是所有教導者當中影響力最大的。
傑出的父母起而力行。

亦即,父母的行動力,永遠是最富有意義的教養方式。

因此,父母要避免導致自憐和抱怨的問題,當孩子的叛逆行為發生時,可試著去思考問題背後的問題(The Questions behind Question),當教養的問題被真正釐清時,我們才可能抽絲剝繭的,一步一步正向積極的面對親職責任與壓力。

孩子對名牌球鞋和電子產品,慾望無窮嗎?
先想想我們大人在日常生活裡,孩子年幼時,是否經常示範勤儉有度的消費方式給孩子?

孩子為什麼經常對父母粗魯頂嘴呢?
先想想我們自己當孩子還小時,是否就是一個堅持禮節底線、溫柔但堅定的父母?

孩子寫功課為什麼這麼散漫、沒有效率、敷衍應付呢?
來想想看做哪些事、改善哪些環境,可以幫助孩子得到寫功課的樂趣與自信?

孩子為什麼宅在家裡懶洋洋的,很不喜歡運動?
那麼我們大人自己有沒有展現出喜愛運動的習慣呢?我們可以怎樣在孩子的生活裡,表現出運動的快樂和生活的熱情?

孩子為什麼長大了,越來越不喜歡和我聊心事呢?
大人可以想想看,當全家人一起在餐廳吃飯時,大人有多長的時間在看手機回臉書APP呢?大人能不能從此抽離電視與網路社群,眼光回到孩子的臉上,多和孩子談話互動呢?

教養充滿了行動的意涵

一個快樂正向的孩子,通常不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而是親職教養的實踐與行動,我知道我的兩個孩子之所以能夠樂於參與家中勞務、對自己功課負責任、熱愛大自然、購物懂得規畫節制,是因為十幾年來,我和我先生持續不輟的展現出我們對勞動、踏實、友善、傾聽、溫柔、界線等信仰的堅持與行動。我們一直在練習QBQ的思考方式,全家人彼此提醒,彼此激盪,現在,連我們的孩子面對學校人際關係的困擾時,都學著以QBQ的積極模式,來思索怎麼樣的行動,才能真正改善社交問題背後的問題?

教養二字所說的「教育」和「養育」,充滿了行動的意涵,我誠摯推薦《QBQ!問題背後的問題》這本書給家有孩子的父母們,或許我們不需要太多的教養技巧和理論,面對成長中的寶貝孩子,我們真正需要的,是把道理、紀律、相愛以行動表現出來,問題不在表面的憤怒或失望中,親職的問題往往在大人能不能先從改變自己開始,沉默的身教是最有力量的,孩子會愛上、肯定、尊重有行動力的父母親,這本書提出了許多具參考價值的練習題,值得大人思考玩味,是坊間眾多教養流派裡,很有意思的教養工具書。

(本文作者為親職教育作家)

提個好問題比什麼都重要

劉欽旭

能不能把問題問好,通常是教育專業人員作為判斷老師是不是相對優秀的重要方法,因為封閉、片面、直接評價、指責等等負面類別的提問,正是傷害教育發展、學生學習的不專業行為,通常受過教育專業訓練的老師,大都可以提出開放、完整、引導價值澄清、激勵的問題。

不過,我們也必須承認,老師如果稍有疏忽,還是會出現為了快速得到短期效果的負面問題!可見,問個好問題並不容易,這需要透過訓練與時時自我省察。專業人員都是如此,更別說是家長了。

「個人擔當」(Personal Accountability)的核心思維,是這次遠流出版公司出版《QBQ!教養問題背後的問題》這本書的中心,也就是以個人擔當做為家長教養溝通的核心,親子對話的基礎建立在促進更清楚的個人擔當共識,以我多年服務於教育的經驗來看,無疑是一針見血。

不論數位化時代如何改變師生、親子溝通方式與強度,檢視彼此是否達成良好溝通,還是得回到是否產生良好的教養效果。效果通常來自同理心與覺知自己職責所在,進而改變彼此價值觀和行為模式。

只要能保有對個別差異的認知,隨時調整最佳教養方式,遠流這次出版的《QBQ!教養問題背後的問題》,會是很寶貴的引導書籍,這不限於親子,師生也非常適用。

(本文作者為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理事長)

書摘鮮讀

第四章  「我為什麼這麼倒楣?」

自憐是最壞的敵人,如果向它屈服,我們在這世界上就永遠做不了任何明智的事。

——海倫• 凱勒﹝Helen Keller ;美國作家,首位獲得文學士的盲聾人士﹞

在我們展開運用QBQ以成為更好的父母的旅程之前,記住這點:以受害者自居的父母是愛發牢騷的父母,而且誰想要跟老是發牢騷的人在一起呢?親職角色的受害者心態從提出不正確的問題開始,例如:

  「我為什麼在家裡得不到更多的幫助?」
「我的寶寶為什麼就是不吃我餵的食物?」
「我的孩子為什麼不聽話呢?」
「這些老師為什麼不能夠提供更多的支援?」
「我的女兒為什麼不能更努力?」「我的兒子為什麼不能更有責任感?」
「這為什麼這麼困難?」

雖然父母難為,但是這些「我好可憐」的問題將他們直接帶往典型的自哀自憐,且想要別人同情的心態。恕我直言,我們認為那些問「我為什麼這麼倒楣?」的父母可能需要「面壁思過」!

雪莉是一個十一歲小孩的母親,也是一間藥廠的全職員工。她寄了一封電子郵件給我們,訴說她和女兒愛美之間的關係讓她覺得很沮喪。雪莉離婚後,獨力扶養一個青春期的孩子,她覺得自己經常處於緊繃的狀態、老是吼來吼去,根本不知道怎麼扮演好單親媽媽的角色。但是她不知道如何改變現況。這中間顯然有許多無濟於事的「為什麼?」的不正確的問題被提了出來:

「你為什麼不用功一點?」
「你為什麼動不動就耍脾氣?」
「你為什麼不照我的意思整理房間?」「你為什麼不能交些別的朋友?」

然後雪莉在工作上接受「個人擔當及QBQ!」的訓練。在和同事一起學習如何在工作上提出QBQ想到,「在家裡面」也可以提出更好的問題。的時候,她靈光一閃,突然那天晚上,她問了她的女兒這個QBQ問題:

「好吧!我要怎樣才可以成為更好的媽媽?」

愛美的心房潰堤了。雪莉還來不及反應,愛美就衝口而出:「你可以停止老是羞辱我的朋友!」雪莉楞住了。她想過種種可能,就是沒料到這點。「我很愛批評女兒的朋友嗎?我是個負面的母親嗎?」她的心裡閃過這些念頭。於是她冷靜地回應:「親愛的,你的意思是什麼,可以多說一點嗎?」

雪莉事後回想,一個多小時後,她們結束她們曾經有過最有意義的對話。她們一起又哭又笑,革命情感建立,關係也破冰了,並在她們的心裡留下美好的回憶。這都是因為,這位媽媽停止問「我為什麼這麼倒楣?」的危險問題,避開受害者心態的陷阱,並向她的女兒提出從「什麼」或「怎樣能」開始的問題、把「我」放進問題裡面, 然後將焦點放在行動上面。

雪莉選擇了比較好的個人擔當途徑,方法就是把諸如「我的孩子為什麼不會改變?」和「我的孩子為什麼這麼叛逆?」這樣不正確的IQ 問題,換成了「『我』要怎麼能夠了解她的世界呢?」、「『我』」怎樣能強化我的家庭關係呢?」、當然還有「『我』怎樣能成為更好的媽媽呢?」這樣的QBQ問題。

「問題背後的問題」是一套很棒的實用工具,幫助我們成為傑出的父母。而且QBQ肯定能打敗受害者心態,因為扮演受害者對誰都沒有幫助。

(本文為《QBQ!教養問題背後的問題》第四章)


第六章 不要變成愛抱怨的父母

凡所行的,都不要發怨言,起爭論。

——《新約聖經》〈腓力比書〉二章十四節

我們盡最大的努力去運用QBQ,而且現在還把它分享給其他的父母,是因為我們知道「我們」自己需要它。我們會給你一個例子說明為什麼這麼說。

如果你問凱倫,約翰是否曾經陷入受害者思維並頻頻抱怨「為什麼?」,她會告訴你,約翰在家裡給人的感覺,就好像他在脖子上掛了個招牌似地,清楚昭告眾人他是個:「抱怨大王」!約翰是個言語控的男人,喜歡用權威的口吻、犀利的觀察和主動提供諮詢的方式,把他的所有想法表達出來。他經常聽起來像是在抱怨,而且有時候確實也是。

  抱怨的問題就是樣樣都有問題。它浪費精力和時間,同時讓家庭的氣氛變得低落。抱怨很少能帶來好處,當然,偶爾抱怨可能喚起解決問題或某種可以導致更好結果的討論。但是一般而言,抱怨比較是一種用糟糕的說話習慣來折磨別人的受害者心態。約翰知道自己愛抱怨以及這種行為對家庭的影響, 所以有時候他會問這個很怪的QBQ問題:

「現在我能做什麼來閉上我的大嘴巴?」
當然,比較好的QBQ問題應該是:
  「我怎樣能更正面?」
「我能做什麼去發現好的一面?」
「我可以提供這個問題什麼解決辦法呢?」
  那些都是很好的問題, 而且任何人都可以選擇問這樣的問題……甚至是孩子。

所有孩子多少都會抱怨他們的朋友、老師、功課、家務雜事——以及想要看電視或電腦,卻被叫出門辦事。但是真正令我們忍不住想笑的,是那些抱怨孩子的抱怨的「父母」!當我們問:「我的孩子怎麼那麼多抱怨?」,我們不也是愛抱怨的人嗎?那絕對是一個不正確的問題。

我們認為,父母的職責應該是以溫和、慈愛態度面對,教導孩子抱怨和嘮叨對於事情一點幫助都沒有。一位智者曾經說過:「我的雙手太滿了,裝不下抱怨。」這是給所有人的一個很好的訓誡,尤其是那些本身可能很愛抱怨的父母。

  父母當有的職責是以這個格言為鏡子,並仔細思考「我的孩子是從哪裡學來愛抱怨的習性……是我嗎?」班傑明•富蘭克林(Ben Franklin)曾寫過:「傷痛本身也具有建設性」(That which hurts also instructs)。身為父母也是如此,讓我們進行一些具有建設性的反省——然後問這個QBQ問題:

  「我可以怎樣成為孩子的好榜樣?」

(本文為《QBQ!教養問題背後的問題》第六章)


第九章  「是誰幹的好事?」

正確的讚美比責備更困難。

       ——湯姆斯• 富勒(Thomas Fuller ;十七世紀英國教士暨歷史學家)

  父母是房東;孩子是房客。

  我們曾經考慮購買一棟房子出租給別人,但是我們認識的所有人都勸我們打消這個念頭:「喔,你不會想要當房東的,房客才不在乎你的房子,而且會讓你很頭痛!」所以我們就沒買了。但是擁有七個孩子,某種形式而言我們也算是房東!

  這是真話:爸媽幾乎總是比孩子更在乎他們家的外觀、整齊和狀態——或許永遠都如此。這不是對孩子的偏見,事實就是這樣。在許多方面而言,孩子只是「過客」。因為這種「房東相對於房客」的現象,父母親很容易問這樣的IQ問題:

  「水槽裡的髒盤子是誰留的?」
  「誰把起居室弄得一團糟?」
  「誰把濕毛巾留在浴室地板上?」
  「是誰把玄關的地板踩得到處都是泥巴?」

你是否同意「房東」很容易會問「房客」這些問題?我們知道我們會。問題在於它們意味著比怪罪和指責還要更多一點。諸如這些問題剛好將我們投入責怪他人的遊戲當中, 因為多數的「是誰做的?」問題都是關於找出犯人,而非解決問題。

  當然,想要成為QBQ父母的爸媽會檢視上述不正確的問題,並思考「我還可以用什麼其他的方法找出誰做這或那?」我們了解這種兩難的局面並接受這項事實:偶爾我們還是必須問「是誰?」的問題。如果「語氣」和「用意」是正確的,「誰把襪子留在樓梯上?」本身並沒有惡意。然而,如果語氣是憤怒、嘲諷或尖銳,甚至可能讓別人覺得可怕,那麼就可能是不正確的問題。或者如果用意是找出罪犯,唯一的目的是懲罰而非教導,那麼這問題絕對是一個IQ問題。

  如果你已經告誡過,而你的孩子還是不斷將襪子留在樓梯上,那麼這類QBQ 問題會給你很大的幫助:「我怎樣可以把我的期待說得更明白?」和「我可以做什麼來計畫接下來的後果呢?」同樣的,諸如「我現在可以做什麼來控制我的情緒?」和「我要怎樣才能夠成為我想要成為的父母呢?」等問題,會在我們對那些愚蠢的襪子躺在樓梯上的問題感到挫折的當下,讓我們成為比較好的媽媽或爸爸。

   簡單的說,怪罪和指責他人是沒有意義的。要小心,不要問「是誰做的?」這樣的問題。讓我們約束自己從「什麼」和「怎樣」開頭的有擔當的問題問起。這樣聽起來感覺比較好,我們也比較不會嚇壞別人。

(本文為《QBQ!教養問題背後的問題》第九章)

延伸閱讀

   每本限時特惠 75 折,優惠至 2013.05.20 截止!

書封

QBQ! 問題背後的問題
定價 180 元 特價 142 元

書封

QBQ! 的五項修練
定價 220 元 特價 174 元

書封

QBQ! 就是要傑出!:47個讓組織脫穎而出的方法
定價 250 元 特價 198 元

書封

教養,無所不在
定價 290 元 特價 229 元
放入購物車 俱樂部選書 放入購物車 俱樂部選書 放入購物車 俱樂部選書 放入購物車 俱樂部選書

書封

親密是教養的起點
定價 330 元 特價 261 元

書封

我想遇見妳的人生:給女兒愛的書寫
定價 350 元 特價 276 元

書封

遊戲力:陪孩子一起玩出學習的熱情與自信
定價 300 元 特價 270 元

書封

孩子可以做最棒的自己:EQ教育從小處著手,打造孩子的耀眼神采
定價 230 元 特價 182 元
放入購物車 俱樂部選書 放入購物車 俱樂部選書 放入購物車 俱樂部選書 放入購物車 俱樂部選書

書封

浮萍男孩:發現男生缺乏動機的因素,再造獨立負責的男兒本色
定價 300 元 特價 237 元

書封

養男育女調不同:大腦不同,學習型態不同,情緒表達方式不同,教養方法當然應該不同!
定價 300 元 特價 270 元

書封

投資大師羅傑斯給寶貝女兒的12封信
定價 250 元 特價 198 元

書封

一生受用的快樂技巧:幫助孩子建造心中穩固堅定的樂觀金字塔
定價 320 元 特價 253 元
放入購物車 俱樂部選書 放入購物車 俱樂部選書 放入購物車 俱樂部選書 放入購物車 俱樂部選書

書封

當孩子情緒的魔法師:讀懂寶貝心思,你與孩子可以更快樂
定價 260 元 特價 205 元

書封

大橋媽媽的移動式教養
定價 280 元 特價 221 元

書封

孩子的氣質你最懂
定價 260 元 特價 205 元

書封

親子玩身體:打造孩子幸福成長的八堂課
定價 320 元 特價 253 元
放入購物車 俱樂部選書 放入購物車 俱樂部選書 放入購物車 俱樂部選書 放入購物車 俱樂部選書

書封

棉花糖女孩:充實甜美外表下的空洞心靈,教養出自信健康的生命舵手
定價 300 元 特價 237 元

書封

親子雙贏高EQ,我家的管教好舒服!─11種典型棘手孩子的成長引導
定價 260 元 特價 205 元

書封

0~5歲寶寶大腦活力手冊:大腦科學家告訴你如何教養出聰明、快樂、有品德的好寶寶
定價 320 元 特價 288 元
 
放入購物車 俱樂部選書 放入購物車 俱樂部選書 放入購物車 俱樂部選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