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戰爭2—金權天下》
宋鴻兵 編著
★《中國時報開卷》嚴選推薦
★金石堂強力推薦書


定價380元,特價300元


《貨幣戰爭》
宋鴻兵 編著
★金石堂2008年度最具影響力的書
★長踞各大書店暢銷書排行榜


定價350元,特價276元


《科學人雜誌第71期》
★何謂「碳貨幣」?本期《科學人》專題探討〈一噸二氧化碳賣多少?〉〈台灣如何因應碳交易市場的來臨?〉

定價220元,特價198元


《貨幣戰爭2》+《科學人第71期》
★凡購買《貨幣戰爭2—金權天下》者,可享《科學人第71期》加購特惠價100元

定價600元,特價400元

 

 

 

 

 

 

 

 

「假使金融市場的波動是社會集體情緒的反應,那又是誰或是什麼機構和組織在特定時間和地點扮演觸媒轉化的關鍵力量引導情緒的爆發?」這是我常思考的問題,本書提供了答案!
                                        ──阮慕驊

貨幣作為一項武器──而且是殺人不見血的武器──其威力向來為人所忽略。宋鴻兵由此入手,在二○○七年寫成《貨幣戰爭》一書,立時洛陽紙貴,在華文世界喧騰一時,並譯成多種語言出版。

經過三年的廣泛蒐集資料與密集寫作,宋鴻兵再次推出《貨幣戰爭2──金權天下》,以極具煽惑力的文筆,嫻熟剪裁大量史料,尋找歷史縫隙,提供了不同於一般的歷史圖像。這是宋鴻兵廣受矚目與批評的原因。

更重要的是,宋鴻兵看待歷史的角度──陰謀論、民族主義、精英統治、不信任民主政治──多少也反映了目前中國大陸看待自身、理解世界的方式。在讀者被宋鴻兵的文字所炫惑、驚異、入迷、起疑的同時,更可揣摩這微妙的深層心理結構。

 

 

梳理天下金權的脈絡

二○○九年六月十一日淩晨二時四十一分,《貨幣戰爭2──金權天下》終於完稿了。

從二○○六年夏完成《貨幣戰爭》以來,就開始收集資料,醞釀《貨幣戰爭2》。近三年以來,仔細梳理了德、英、法、美兩百多年來各銀行家族之間的人脈關係,及其與各國的戰爭、革命、政變、危機之間的關聯,其間涉及歐美許多重要事件及其背後的金融運作,得出世界「十七個主要銀行家族」之間的網絡圖。

一千多個日夜,讀了上百部家族史、各國經濟史、各類文獻、地圖、雜誌、報紙、網路文章等,平均每天五萬字,總閱讀量超過五千萬字。二○○九年開春以來,更是每天睡不到四小時,曾連續八周通宵工作,終於完成了這項工程。

以資訊量而言,《貨幣戰爭2》是第一本的十倍以上,有名有姓的人物超過兩百人,第一本書的讀者看完此書,應該不會有浪費時間之感。這兩本書的邏輯完全能夠自洽,大量史實相互印證,許多重大歷史謎團都會有一個合理、統一的邏輯支撐。

中國的理論界在研究西方社會的運作時有一大盲點:忽視了西方社會的人脈關係。社會是由人組成的,對社會的研究也應該以人為中心,尤其是在社會中舉足輕重的少數人。釐清這些關鍵人士組成的人脈網絡,是我們理解西方社會的重要基礎。

每個社會的結構都是呈現金字塔型,關鍵的少數人藉由自身的聰明與勤奮,有時也用暴力與欺詐,在社會中逐漸攀升。當他們具備足夠的財力、影響力時,又會反過頭來改變遊戲規則,藉此鞏固、擴大既得利益,並形成利益互鎖的統治精英階層。如果說東方社會的權力金字塔結構是以政權為基礎的話,那麼西方的統治金字塔則是以非常隱蔽的債權為鏈條,將社會各階層牢牢維繫在一起。在西方社會中,債權人擁有支配性權力,債務人處於被支配的地位,而國家機器的主要功能就在於保護、強化這一鏈條的可靠性。在西方,誰是最大的債權人,誰就是遊戲規則的最終制定者。十九世紀以來,國際銀行家控制下的中央銀行,無疑是整個社會最大的債權人,包括政府在內的社會階層都是他們的債務人。從這個角度來看今天的西方,其實上是金融勢力集團在控制政府的決策。

本書的範圍涵蓋三百年,全面闡述歐美主要金融勢力集團的形成、發展、排擠、衝突、聯合與制衡,解析當今世界幕後主宰力量的運作和決策機制,第一次揭開統治世界的「國際銀行家族俱樂部」的神秘面紗。

這張龐大的國際人脈網絡,迄今為止鮮有人知,它以金融業為核心,盤錯交織著各國政府機構、石油財團、軍工複合體、生技製藥集團、戰略情報體系、國家武裝力量、新聞媒體及遊說集團、司法立法機構、無國界組織、龐大的基金會系統、智庫研究部門、宗教勢力集團、秘密精英團體等社會關鍵力量。要正確理解當今世界頻繁出現的金融危機、戰爭衝突、革命暴動、動亂政變、宗教熱點、全球議程、地緣政治、大國關係、國際組織,必須倚賴這張圖。

關於作者
宋鴻兵
國際金融學者,中國黃金高級分析師,成功預測二○○八年全球金融海嘯,現任宏源證券首席國際金融戰略分析師、結構融資部經理。二○○九年參與創辦環球財經研究院,並參與籌備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CCIEE)舉辦的「全球智庫峰會」,承辦「全球儲蓄消費與金融安全」分論壇的「金融安全」專題。

貨幣戰爭網 http://www.hbwar.com
貨幣戰爭2官網 http://book.sina.com.cn/z/hbzz2
宋鴻兵部落格 http://currencywar.blog.hexun.com

 

 

帝國主義雙螺旋的顯影劑
◎楊照(作家/評論家)

如果沒有帝國主義,那麼龐大的金融資本,不可能形成;倒過來看,沒有龐大的金融資本作為軍事戰爭後盾,帝國主義也無法進一步擴張。兩者互相纏捲,螺旋式地彼此坐大,就成了十九世紀後半葉最重要的歷史變化。

這樣的變化,實質改變了世界的樣貌,改變了國家、政府的性質,也改變了人與人之間的基本關係模式。然而,描繪這段歷史時,帝國主義的核心主體──政治、政府、軍隊、殖民者,受到了集中注意,相對地,與帝國主義構成雙螺旋結構的另一核心主體──金融資本家,卻長期隱身在主流歷史敘述背後,鮮少被拿到檯面上來討論。

在那個國家財政制度還未完備的時代,幾個大型金融資本家族對於各國戰爭的影響力,遠超過國家的正式財政部。漏掉他們如此關鍵的角色作用,歷史的紀錄必然不完整,很多歷史事件的因果甚至就必然變得無從解釋了。

《貨幣戰爭2──金權天下》一開頭,講述了一八六六年普魯士和奧地利之間的戰爭,普軍在薩多瓦會戰中獲得大勝,隨而進逼奧國首都維也納,然而就在這個節骨眼,普魯士首相俾斯麥卻堅持停戰,要趕緊跟奧地利簽訂條約。單純從軍事戰略和政治佈局,乃至加上宮廷鬥爭因素,都無法合理解釋俾斯麥的立場。但是,只要加上一個簡單的變數,原本看來如此難以理解的事,就變得在明白不過了。普奧戰爭打到第七週,俾斯麥沒有能力再動員更多的金錢打仗了。他必須趁奧地利方面發現這樁事實前,利用手中的優勢,見好就收。

這樣的例子貫串了全書,書中詳細紀錄了協助俾斯麥進行金融動員的,是一群什麼樣的人,他們是帝國主義體制下,真正最大的獲益者,他們是革命後舊貴族垮台後,在歐洲悄悄誕生的新貴族,他們享有財富與地位的基礎,不在是傳留下來的封建血緣與身分,而是快速擴大規模的資本市場。

這些人不像拿破崙那麼有名,寫進每一本歷史書裡。但他們逐步興盛的過程,其戲劇性往往不亞於一般流傳的拿破崙故事。這些人,幾乎都出身相對不利的背景,很大一部分是飽受歧視的猶太人,另外一部份是長期被教廷與宮廷以異端罪名迫害的新教徒。正因為缺乏札實的社會地位,這些人才會從事教廷、宮廷反對、看不起的行業,從借貸抽取利息開始了金融資本的運作與累積。

猶太人所受的歧視待遇,在這個過程中逆轉成為讓他們在金融領域出頭的特殊條件。他們不受教會借錢不得取息規定限制,願意承擔違犯教規下地獄的風險,早早就壟斷了借貸的行業。而且,少數民族的身分,讓他們在十九世紀民族國家發展中,跟每一個國家的政治都保持距離。沒有人需要擔心他們會用聚攏的財富,轉換成政治上的操控,於是,他們跟每一個政府都能保持金融關係,遊走全歐洲。還有,猶太文化中對家庭家族傳承高度重視,於是猶太金融事業,就可以沿著家族血脈長遠延續,並不斷擴張。

金融的大動脈,掌握在相對缺乏政治權力與社會發言權的猶太人手上,也是造成這塊歷史變數隱藏在模糊黑幕中的一項主要原因。《金權天下》最大的貢獻,就是讓這些金融家族,在歷史中現身,邀請讀者集中注意辨識,他們都是些什麼樣的家族,用了什麼樣的手段操控資本,又如何在每一個歷史事件背後,發揮了怎樣的影響。

換句話說,《金權天下》幫我們補上了金融家族這項歷史因素,讓我們對十九世紀後半開始,西方國家權力此消彼長的來龍去脈,有了更全面、更完整的認識。《金權天下》試圖說服讀者,真正改變世界的,不是檯面上的政治或軍事英雄,而是他們背後的超級金融家族,或者說,許多檯面上的政治或軍事英雄,從俾斯麥、希特勒到巴頓將軍,其實都只是超級金融家族操控的棋子而已。

為了凸顯這些金融世家的天大本事,《金權天下》書中也就較難如實呈現他們所受到的強烈限制,以及他們成就的極限。如同前述,他們取得力量的條件,來自於隱身幕後,所以他們很少跟社會能夠進行直接、有效的互動溝通,於是一方面依賴他們的政治權力,另一方面就可以利用社會情緒來制衡、甚至威脅他們。不管多有錢,不管有多大的金融動員本事,一路過來,金融世家並沒有想像中那麼自由。

另外,跨越差不多一百五十年的時期裡,「金權」的形式其實有過許多階段的不同變化,尤其是國家金融與國家財政系統一路在和私人金融家搶奪「金權」,而且大部分時候國家都處在步步進逼的強勢地位,如果我們以為十九世紀中葉和二十世紀末的「金權」具有同樣的歷史性質,那可就是天大的誤會了。(本文為節錄)

 

 

基金會:財富的隱身大法

「大道無形」,「大隱隱於朝」,統治者最高的境界就是令對手有形而使自己無形,如此方能立於不敗之地。

二十世紀初,國際銀行家在金融壟斷資本主義發展到巔峰,家族富可敵國,權傾朝野,但副作用也非常嚴重。金融寡頭的勢力越大,對立面就越廣,反抗力量越強,不滿情緒越重,仇恨意識越明顯。當社會各種反對勢力聯手時,金融寡頭必將深陷萬劫不復的境地。

國際銀行家似乎同時參透這個道理,各大家族在一次世界大戰前後,都從公眾的視線消失了。他們都是低調解釋,家族的後代對財產控制不再感興趣,追求各自的興趣和事業,而家族財產多改為投資構架。隨著現代社會新興行業和高新科技的飛速發展,家族積累的財產已大幅縮水。如今的世界已經是完全不同了,人也是完全不同的人,傳統富豪家族已退出歷史舞臺,聚光燈轉到「後起之秀」的身上。實情果真如此嗎?

各大富豪家族的財產其實根本沒有萎縮,而是被合法地藏起來了。財富的實際控制權和支配權從沒有離開過他們的掌心,甚至對財富的控制力還更大。現代的富豪無影無蹤,無聲無息,可又無處不在,無所不能,已臻「大道無形」的化境。代理人出面在前臺做秀,自己則藏身幕後,掌控著社會的運作。

這個完美的新型財富遊戲,就是目前在歐美實際操縱社會運作的基金會體系。

二十世紀前半葉,金融資本主義完成了向壟斷資本主義的過渡,金融勢力集團從直接控制工業資本主義的第一線轉為幕後間接操縱。新興的公司經營構架的核心是:所有權和控制權分離,廣泛募集社會公眾資本,其目的就是以最小的資金,以最大限度的槓桿效應去控制超大規模的社會財富,盡可能控制社會各行業的骨幹龍頭,形成壟斷資本主義的結構,但從外面看不出來真正控制者的身份。公司表面由專業經理人運作,但董事會和關鍵股權的控制完全集中在極少數金融家族手中。金融家族控制龐大的基金會體系和其他投資集團,透過表面的代持機構,來貫徹「形散而神不散」的關鍵股權和董事會的控制。代持機構就是那些著名的金融機構和資產管理公司,擔負起「防火牆」的功能,以便金融家族擋住公眾的視線。越是到了多元資本主義時代,這種現象越是普遍。

但要玩這種新遊戲,富豪家族必須首先做出「犧牲」。正所謂「欲練神功,引刀自宮」,捨得捨得,不捨怎能得?捨去名義,得到實質。財富隱身大法的「入門功夫」就是捐獻,而捐獻的理論基礎就是:放棄所有權,擴大控制權,從而合法隱蔽財產。富豪失去的僅僅是排行榜和被媒體聚焦的煎熬,但卻能得到幕後的清涼和倍增的財富控制力。

基金會避免了富豪最痛恨的高達五○%的遺產稅、收入所得稅、贈與稅,更妙的是基金會的投資增值還逃避了資本利得稅。在完全免稅的情況下,基金會的資產如滾雪球般迅速增長。美國國會報告顯示,由於基金會的存在,美國每年高達三分之二的總收入是免稅的。稅賦的壓力越是放在永遠沒有可能建立自己基金會的中產階級身上。超級富豪的基金會資產就像癌細胞一般迅速擴張,不斷從中產階級的家庭財富細胞中汲取營養,社會財富分配更加不公。

根據統計,一九六九年美國五百九十六個基金會的淨收入超過了美國五十家最大銀行淨收入的兩倍。從一七九○年建立第一個基金會以來,美國的基金會數量越來越多:

一九○○年以前,十八家
一九一○到一九一九年,七十六家
一九二○到一九二九年,一百七十三家
一九三○到一九三九年,二百八十八家
一九四○到一九四九年,一千六百三十八家
一九五○到一九五九年,二千八百三十九家
到了二○○二年,竟高達六萬二千家

基金會僅需要每年「貢獻」五%來進行慈善事業,而國際銀行家賺錢的手段豈只有區區五%的回報?更何況,這五%的慈善投資還可以用來實現社會影響力和學術研究控制力,讓社會輿論環境和法律政策更向自己傾斜,從而獲得更大的利益。

如今,富豪也學會這一招。為什麼要上富豪排行榜呢?為什麼要把財富寫在自己名下,而不是寫在其他人名下,卻受自己控制呢?擁有財富的目的並不是為了滿足虛榮心,而是實現可永續存在的控制力!這就使上市公司的實際控制人往往透過股票代持的辦法以避免曝光。中國與歐美的不同在於沒有類似歐美的「合法的」、「永續的」、「免稅的」、「可繼承的」、「財務隱祕的」、「可互鎖的」、「可衍生的」法律載體,來幫助富豪隱藏財富,以實現直接控制向間接控制,顯性支配向隱性支配轉型的重大財富控制戰略「升級」。

──摘自《貨幣戰爭2金權天下》第八章

 

 

扭曲的美元與「債務堰塞湖」

如果我們把國家看作一個公司,也有一張資產負債表。在這張資產負債表的資產項下,就是國家的財富,即透過勞動所創造的各種商品和服務,在負債項下,則是這些勞動成果的「收據」,即貨幣。貨幣並不是財富本身,只是對財富的一種「索取權」和對財富的「分配權」。

如果說社會的實體經濟主要是在「做蛋糕」,那麼貨幣系統的核心作用就是「切蛋糕」。貨幣體系決定社會財富分配的價值取向,因而構成社會對財富創造者和擁有者的獎懲制度基礎。合理的貨幣系統的作用就是「獎勤罰懶」,只要努力創造財富,誠實儲蓄勞動成果,將獲得制度性的保護和系統性的獎勵,從而鼓勵人民去創造更多的財富和享受公平的成果分配。反之,不合理的社會制度將產生「獎懶罰勤」的效果,刺激財富的投機和賭博行為,嚴重扭曲社會財富的分配機制,懲罰老實的財富創造者,並剝削本份的財富儲蓄者。如果炒股票就能發大財,人何必要去勤奮工作?如果大家都在金融市場上輕鬆獲得暴利,誰還會去踏踏實實,從事實體經濟艱辛繁瑣的辛苦工作?好逸惡勞、巧取豪奪之風日盛,勤儉持家、艱苦奮鬥之氣日衰,整個社會的財富創造的熱情將受到嚴重侵蝕,最後,國家乃至文明將會衰落。貨幣學家弗蘭茲‧皮克有句名言:「貨幣的命運終將成為國家的命運。」

貨幣體系正是社會、乃至文明的道德倫理基石。從這一點看,葛林斯潘等人早已洞悉了誠實的貨幣制度對人類文明究竟意味著什麼。這也是他們最終必將放棄現有在經濟上負債累累,在道德上千瘡百孔的美元體系的根本原因。

這次席捲全球的金融危機,並非是一系列偶然與巧合的後果,而是一場醞釀已久的全球範圍內經濟結構嚴重失衡的總清算。造成這種史上罕見的經濟結構嚴重扭曲局面的最重要因素,就是一九七一年布萊頓森林體系解體以來,美元的過度發行。美元逐年放大的濫發趨勢將世界經濟體中各種潛在的危險因素逐漸聚集起來,在經歷了長達三十多年的緩慢惡化之後已是無以為繼,危機終於爆發了。

這場危機的本質是一場美元體系的重大危機,它不同於一九三○年代以來的歷次經濟衰退,無論這場危機如何落幕,世界都再也不會回歸從前的格局。從世界經濟發展模式到國際貿易分工,從全球貨幣機制到金融市場重建,從國際均勢到地緣政治版圖,從新能源革命到綠色時代的來臨,這場金融危機對現有世界格局的衝擊將不亞於一場世界級的戰爭。

一九七一年,美國單方面廢除了布萊頓森林體系。從此,美元的發行既不受黃金的制約,也沒有國際機構的監督。美國開始走上一條放縱美元發行,利用其世界儲備和結算貨幣的特權地位,盡享向全球徵收鑄幣稅的驚人利益。

一九五九年之後,美元的發行量就持續超越美國GDP的實體經濟增長速度,美元的超量發行在一九九七年進入快速攀升的階段,18這兩條線之間的差距可被視為美國這幾十年來透過美元過量發行向全世界徵收的「鑄幣稅」。特別是一九七一年美國單方面廢除了布萊頓森林體系,乃是美元的重大國際違約行為。布萊頓森林體系是世界各主要國家簽署的國際公約,具有法律約束力,美國政府未經協商,突然單方面廢除了美元與黃金的掛?,相當於美元的嚴重賴賬行為。既然美元有過違約的「前科」,那麼未來再次違約和賴賬也不無可能。

──摘自《貨幣戰爭2金權天下》第九章

 

 

◆單本79折,三本以上75折(包含《貨幣戰爭2—金權天下》《貨幣戰爭》)
2009.10.15截止優惠,敬請把握!

惡兆—中國經濟降溫之後

威爾.賀頓(Will Hutton)著
定價350元,特價276元


西方因忽略啟蒙價值而自限困境,中國則因無法切割經濟發展與社會改革而進退兩難。中國在經濟降溫之後,如何應付隨之而飆升的失業率?如何營造「和諧社會」?全球將會退回保護主義的屋簷下嗎?

脆弱的強權

謝淑麗 著
定價380元,特價300元

美國前副助理國務卿謝淑麗全觀力作!中國崛起確實可能帶給許多國家威脅,甚至在軍事上擦槍走火,但原因不全在於國力強大所致,而是隨著中國經濟崛起,造成政治弱化,這才是中國「脆弱」之所在。

文化研究期刊第8期:想像中國崛起專題

劉紀蕙、石之瑜、陳國棟 等著
定價350元,特價276元

「中國」,是個特定政權之下的國家?還是個內外情境型塑了一個多世紀卻仍未確定的民族?是個經濟?還是個文化?而「崛起」,則兼有向上爬升與相對落後的意涵。「中國崛起」仍然值得我們認真想像。

中國‧崛起

吳曉波 著
定價380元,特價300元

在《中國.崛起》中,吳曉波藉由勾勒中國令人嘆為觀止的改革歷程,以解釋現在,甚至預想未來。同理,讀者也唯有領會啟動中國改革的總體政經結構條件,才能理解吳曉波筆下中國的經改歷程。

中國‧飆富時代

吳曉波 著
定價500元,特價395元


本書歷歷描繪草根企業人物在改革開放時期,如何趁勢而起、抉擇、奮鬥與掙扎,甚至殞落的故事。吳曉波從企業家個人命運的角度來寫中國的企業發展,在中國相關財經書籍裡,非常具有開創性。

哦,原來中國是這樣!

王志仁 著
定價280元,特價221元

王志仁看到的,是面對市場機制與全球化,一個正在學習發展中,真實而不極端的中國。他對於中國的獨特觀點與生動比喻,如「飛機+手機=商機」、「徽商、晉商,不如網商」,堪稱最到位的第一手說法。

中國怎麼想?

馬克.里歐納德(Mark Leonard)著 行人出版
定價200元,特價180元

中國將如何型塑我們的世界?藉由歐洲外交關係協會執行主任里歐納德的中國見聞,清晰而有趣地告訴我們中國改革開放之後的思想軸線。索羅斯、彭定康、胡志強、胡忠信、劉勝驥等各界菁英一致推薦!

歐洲如何打造21世紀?

馬克.里歐納德(Mark Leonard)著 行人出版
定價0元,特價0元

在美國霸權逐漸衰退,歐洲正悄悄地建立新的國際秩序!作者指出,歐洲的力量是一種「弱權力」,事實上那是一種非凡的「變革力」。本書讓我們看到21世紀除了美國、中國之外,另外一個發展的可能。

注意!重點不在GDP—郎咸平談振興經濟對策

郎咸平 著
定價280元,特價221元


郎咸平為什麼說:救經濟不能只靠基礎建設,這樣下去只會越來越窮?他如何從股市、房市切入,解讀中國經濟的結構性問題?郎咸平的獨特觀察與精闢見解,教你輕鬆看懂中國經濟、掌握不虧錢的因應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