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南極不能賣比基尼?
誰說餐廳不能賣蟑螂壽司?
為什麼請人喝杯檸檬汁有機會得到一架直升機?
為什麼賈伯斯會說:「被蘋果開除是我這輩子碰到最棒的事」?
婷娜.希莉格主持「史丹佛科技創業計畫」多年,是非常成功的創意與創業導師。當她的兒子快要上大學時,她回想起自己讀大學和初入社會的挫折與經驗,不禁希望當年20歲時有人能提點她,於是與兒子分享這些寶貴心情。後來她對史丹佛學生分享這些觀察和領悟,把演講題目訂為「真希望我20歲就懂的事」,引發熱烈迴響與共鳴,最後她將豐富經驗和創意課程寫成這本激勵人心的精采著作。
希莉格說,每個人20歲時都會有茫然面對未來、不知何去何從的強烈焦慮感,其實你應該欣然接受這種不確定,因為最有趣的經驗往往發生在偏離既定道路、挑戰傳統假設、從失敗錯誤中看出全新契機的時候!
全新增訂版邀請希莉格專為台灣讀者撰寫一篇新序,定名為〈如今我學到的事〉。並整理撰述了美國Instagram創辦人創業成功故事,同時,精選幾位台灣成功創業家,採訪報導他們的親身實證,提供讀者從他人的成功經驗中汲取希莉格的精髓觀點!
不管你是20歲、30歲、40歲甚至50歲,只要願意跳脫人生框架、勇敢嘗試失敗、以健康的心態挑戰所有「不可能」,活用本書作者提點的創意與觀念,一定有機會讓自己的人生擁有無限的可能,再次大放異彩!
特別企劃
為因應國內外近幾年創新、創意、創業的在觀念與應用上的變化,特別企劃「國內外創業家親身實證」專題,整理撰述了美國Instagram創辦人創業成功故事,同時,精選幾位台灣成功創業家,採訪報導他們的親身實證,提供讀者從他人的成功經驗中汲取希莉格的精髓觀點!
如何從「矽谷搖籃」到矽谷?
婷娜.希莉格擔任史丹佛科技創業計畫執行長時,同時也擔任梅費爾德計畫(Mayfi eld Fellows Program)的共同主持人。這個計畫培育出許多矽谷科技新秀,像是 Instagram 兩位創辦人凱文.斯特羅姆(Kevin Systrom)和麥克.克雷格(Mike Krieger)。
2011年5月,希莉格邀請斯特羅姆和克雷格回母校分享創業經驗。這兩位謙虛且充滿自信的青年創業家在台上侃侃而談,從談話中不免發現,這些創業、創新、創意的訣竅都在《真希望我20歲就懂的事》一書中可以找到。
婷娜.希莉格:「如果能清楚界定問題,合理的解決方案就會自然而然出現。」
Instagram 共同創辦人之一克雷格說,在創業課程中他學到,要先找出想解決的問題,然後努力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並在接下來的學習時間一直研究,如此便能具備提問能力。因為在創業課程中,老師會明白告訴學生,他也不知道這學期要教什麼,學生們得自己去找出答案。
斯特羅姆說,每個人都面對相同的問題,同時自己也有解決問題的自信,但最難的是定義問題,並且不斷升級解決方案。一旦問題出現,找到解決方案就不難。
斯特羅姆更進一步舉 Instagram 為例,他說:「那時我們列出使用手機遇到的三大問題:第一,大部分的手機照片都不怎樣。第二,上傳照片花很多時間。第三,使用者希望能把照片發到許多地方。這三個問題立刻讓我們確立了創業方向,後來就成了 Instagram 的樣子。」
面對失敗,斯特羅姆說,失敗絕對可以被接受。在 Instagram,他們也常遇到功能性的失敗,但重點是你得不斷進步。完美的想法不可能隔天一早起床就想到,直接拿來執行。即使 Instagram 今天如此成功,但造就成功的 Instagram 之前,也得先有個較不成功的Burbn 應用軟體。
(摘自《真希望我20歲就懂的事》全新增訂版附錄 1)
助弱勢自立自強,台灣學生奪全球冠軍
二○一五年九月,政大 IMBA 學院的 IMPCT 團隊拿下霍特獎(Hult Prize)全球冠軍,團隊成員由台灣的陳安穠等四位政大學生組成。他們在全球兩萬一千多支學生競賽團隊中,一路過關斬將打進前六強,最後決賽的六強團隊中更有牛津大學(University of Oxford)等名校。
這四位年輕人從美國前總統柯林頓手上接下一百萬美元支票(約新台幣三千兩百五十萬元)。他們在薩爾瓦多(El Salvador)貧民窟建立首間學齡前教育中心,讓全世界的人投資,將教育當成一個事業經營,協助當地居民教育發展,建立一所能自食其力的社會企業。其中不少創業、創意概念,與《真希望我20歲就懂的事》所提及的內容十分相似。
婷娜.希莉格:「創造性思考的觀念其實和日常生活及企業經營息息相關。」
陳安穠表示,這項企畫發想來自台灣原住民的兒童照顧系統。他們發現偏鄉地區原住民父母多外出工作,以致小孩常被托育在教會、長老家中。無獨有偶,薩爾瓦多當地的父親大都外出他鄉工作,教養責任通常落在母親身上,然而母親也無法時時刻刻照顧孩子,工作繁忙時只得將孩子託付給附近人家照顧,五歲以下孩童一天收兩塊美元作為托育費。因此,他們直覺認為這已經成為一門生意,能夠帶來穩定營收,決定朝此方向擴展,將原先只收三到四名孩童的規模擴大到十五名,並且以蒙特梭利系統培育教師,另一方面也對母親們傳授基本教養常識,將教育觸角伸向家庭內部。陳安穠說,他們希望將臨時托育的標準提高,成為既能托育又有教育功能的專業學校,期望孩子從幼兒園結業進入國小一年級時,能夠擁有基本知識,未來能有效提高上學意願,降低中輟生比例。
婷娜.希莉格:「如果你不斷衝撞極限,而且不怕失敗,最後很可能會成功。」
IMPCT 團隊亦曾受主辦單位之邀,到波士頓參加多個研討會、工作坊,當他們將企畫構想傳達給經驗豐富、名校畢業的金融家、NGO 社團,這些專家學者只是搖搖頭,表示這根本是不可能的任務,認為計畫沒有掌握當地人的心態,或是計畫在當地法令並不可行……等等,一連串的否定讓他們喪失信心。
後來果然遇到難題。貧民窟的存在原本就屬違建,更遑論蓋學校。原本設想好的企畫內容,因為地權的問題全部打了回票。但這群年輕人不放棄,在詢問過多位律師、建蓋房子的 NGO「TECHO」後,他們發現,當地法律規定,只要不向下挖地基,就無侵害地權的疑慮。
而且當地政府若要拆除貧民窟學校,則必須在他地蓋回原校,將學生全數遷入才能拆遷。這次經驗讓陳安穠深刻領悟到:每個人都可能因為不了解的事情而害怕,像這次,他們團隊面對未知的挑戰,專家學者們又表示質疑,因此對即將要做的事感到害怕、懷疑、恐懼。但她認為,還是要靠自己的力量蒐集資料、面對難題,努力過後才可下定論。
(摘自《真希望我20歲就懂的事》全新增訂版附錄 2)
要做就做強的!葉慧瑜把英文老師帶進家中客廳
說到台灣的幼教 App,習詠有限公司(Quick Language Learning, Q.L.L.)公司研發的 App 可說是箇中翹楚。於二○一○年發行第一款學習中文的 App 至今,Q.L.L. 已經開發出超過一百八十四個 App,累積下載量近一千萬人次。仔細爬梳這些數據背後的成功方法,亦能看見《真希望我 20 歲就懂的事》的精采觀念。
婷娜.希莉格:「創業家隨時都在尋找可以轉變為機會的問題。」
Q.L.L. 創辦人葉慧瑜在大學讀的是法文系,畢業後進入時尚業,過去從事 GUCCI、和 Polo Ralph Lauren 等國際名牌。但儘管她每年出國十幾趟,心中仍有些失落,因為台灣在時尚界沒有聲音,好像只能做永遠的「中國風」。好強的她直言:「我要做強的,不要做弱的!」在職場拚搏多年,有感於「多會一種語言,就多比別人更上一層樓」,又觀察到台灣的語言教育落後,看到這樣的狀況,於是與擔任軟體工程師的哥哥聯手創辦軟體 App 公司── Q.L.L.。
Q.L.L. 一開始製作聽故事學英文 Talking App 系列,大受歡迎。她分析其中成功原因:「對成人來說可能稍嫌無趣,但六歲以下的孩童能藉由一句英文、一句中文,了解故事內容並擁有英文語感。」看起來簡單的 App 技術,卻帶來成果豐碩的學習效果 Q.L.L. 所研發的「進擊の單字王」和「熊熊來鬥陣」等親子同玩的 App,皆獲得大量下載支持。Q.L.L. 也因此獲得《數位時代》雜誌頒發「NeoStar」創業之星獎項、日本 B Dash Camp 創業競賽評審團大賞及亞洲《紅鯡魚》前一百強企業等。
婷娜.希莉格:「現實人生是一場可以敞開課本、盡情翻書的考試。」
葉慧瑜更預告,Q.L.L. 將於二○一五年底推出 QLand 語言內容交換平台,任何人都可使用該平台的素材來建立專屬於自己的線上教室。一張圖片、一段影片、一段文字解說都能在 QLand 上開課,搭配簡單的選擇、填空、問答測驗模板。教師能輕鬆地寫教案、出考題、改考卷。使用者可以下載 App,在 QLand 平台上隨時隨處學習。Q.L.L. 將教學的權力分享給使用者。葉慧瑜說:「科技改變了教育的重點。」比起以往的威權式教育,葉慧瑜更崇尚讓學習者找答案的方式,「別讓所謂的『老師』壟斷了教學權力,要讓這個世界成為你的老師。」這也是葉慧瑜看過近年來教改政策反覆後的最大感觸。
在 Q.L.L.,大多的創意都來自於公司的人才。葉慧瑜說:「我的創意都來自員工。」Q.L.L. 裡臥虎藏龍,有人能做手工難度極高的擬真羊毛氈模型、有人會寫小說或在外頭兼課教學軟體設計、有人會 3D 立體設計……葉慧瑜特別欣賞有才華的人,也覺得員工多才多藝能幫助公司的創意發展,因為「如果一個人沒有私生活,怎麼在工作上成功?」她認為,工作並非生活的全部,懂得生活、懂得玩的人才可能在工作上推陳出新,創意源源不絕。
(摘自《真希望我 20 歲就懂的事》全新增訂版附錄 3)
中港台跨界創業,楊方儒:「創業是為了遠大的理想。」
楊方儒是一個專業新聞人,他的新聞資歷豐富且完整。早先在台灣的遠見雜誌、商業時代、今週刊,二○一○年轉往大陸媒體圈,擔任周末畫報財富版的執行主編。在北京的三年多工作經驗是楊方儒「人生中的一席盛宴」!北京把他的人生都顛覆了,楊方儒在北京看到許多有想法、有才華的年輕人,積極地創造新事業。這三年,楊方儒的創業靈魂被喚醒,他慢慢開始吸收北京蓬勃的創業養份,希冀有天也能一展長才,實現創業夢想。
在香港時,楊方儒擔任彭博商業週刊中文版的執行副總編輯,他深深體會到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傳統媒體遭遇的困境。終於,過往的經驗造就他創業的養分,他回到台灣,將心態重新歸零,決心向網路產業挑戰。
Knowing 是楊方儒歸台後的創業之作,不僅是台灣第一個原生移動媒體,更是一個針對手機族群所專設的新聞 APP,瞄準手機不離身的18至30歲年輕人族群。他希望能讓一篇篇的好文章,以更快速度、更低成本、更高效率,被更多的人看到,讓Knowing能在未來成為兩千三百萬人的新聞資訊移動入口。
另外,Knowing 能針對用戶喜好與興趣標籤,為其推薦新聞內容,資料庫運用了近年廣受注目的「大數據」,讓新聞是「懂你的」!大幅增加使用者黏度。
婷娜•希莉格:「問題愈大,機會也愈大。沒有人會付錢請你解決不是問題的問題。」
楊方儒對「創業」近來這個熱門詞彙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說:「其實創業跟做生意是完全不一樣的。」他進一步解釋:「創業最終目的是希望能解決一大群人的問題,真正改變世界現狀,創業者具有他的理想。」與傳統的做生意,開小吃店、咖啡店出發點完全不同,這是楊方儒對這一世代創業家的觀察。
他也建議有心創業的年輕人,創業第一關的考驗的就是募資能力,「要能有將你的夢想說出來的能力」,未來有意創業的年輕人不妨從製作PPT、練習上台簡報開始訓練自己。
最後楊方儒也特別提醒,「有很多人因為不想替別人打工,而決定自己創業當老闆,這樣的出發點不一定正確!千萬別為了創業而創業。」
創意推薦
中央研究院院士 曾志朗 政大名譽教授 吳靜吉 大小創意齋創意長 姚仁祿 廣播人、文字工作者 馬世芳
卡內基訓練®大中華區負責人 黑幼龍 政大科管智財所專任教授 溫肇東 王品集團創辦人 戴勝益 政大名譽教授 鍾蔚文
曾志朗(中央研究院院士):
我鼓勵 20 歲的年輕人好好的閱讀這本書,從中建立一個一生受用不盡的心態:自己是可以改變的!即使你不再 20 歲,或過了兩個、三個20歲,也不妨拿起這本書,看完放下書,讓心靈澄淨,然後回顧自己一生的行事,你也許也會說:「我是可以改變的!」
我推薦這本書,還很希望所有人才培育的機構,包括學校的老師、企業界的研發長,管控公務員訓練的人事主管,都能以他山之石可攻錯的精神,把書中一再闡述的實作式腦力激盪模式,納入人才培育的教學裡。
吳靜吉(政治大學名譽教授):
這本書適合各個年齡層希望尋找或重新界定自己、在所處的環境中快樂成長的人。作者發揮她的個人創意和說故事的能力,書中充滿了動人的故事和激發創意的練習,從創意的發想、創新的執行談到創業的實踐,讓讀者一氣呵成地體會創造力的歷程。
姚仁祿(大小創意齋創意長):
對於「創意能力」的定義,作者的核心論述有二:
一、好的創意心靈,必須具有「接受模糊目標」與「勇敢經營無法預測的未來」之雙重能力。
二、好創意的基礎,一定來自「長期深入的思考」與「大量累積失敗」的過程。
至於「創意能力」的測驗,本書有許多好例子,例如發給學生紅色橡皮筋,請學生限時實作,盡可能發揮這樣東西的最高價值;學生受到鼓勵後,令人驚嘆的發想實例很值得我們思考與揣摩。
黑幼龍(卡內基訓練®大中華區負責人):
我們每個人都有一些但願年輕的時候就知道的事。作者分享的十件事中,我願帶著一顆感恩的心來見證,它們真的都很實用,因為有些我真的很早以前就做到了;有些好像現在還可以開始做。
溫肇東(政大科管智財所專任教授):
雖然史丹佛處於高科技創業的聖地,但作者希莉格在書中所舉的例子並不完全是科技產業的創新,更多是一般的態度,她提出的創新個案從迴紋針到太陽馬戲團都有,因此本書除了可以給二十歲前後的大學生及早打通任督二脈,也適合所有教授創意、創新與創業的老師,更適合不同年紀想要創新與創業的人。
戴勝益(王品集團創辦人):
世界上有兩件事是沒有極限的,一是宇宙,另一是創意。你的創意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寬廣!不管你現在是幾歲,閱讀《真希望我 20 歲就懂的事》這本書,都能讓你的創意無限延伸,讓生命增添最多的驚奇!
鍾蔚文(政大名譽教授):
有三種人應該讀《真希望我 20 歲就懂的事》這本書。所有要進入社會的人應該讀,因為這本書談的是:在真實世界裡必須具備哪些觀念和能力,才能生存和發展。所有要走向未來的人也該讀。這本書談創新、談擁抱不確定,其實談的是:如何因應高度不確定的未來。最後,所有老師都應該讀,因為這本書談的是:為了帶領學生迎向未來,學校應該教卻多半沒有教的一些事。
亞當斯(James L. Adams)《創意人的思考》作者:
這是一本指引你朝向更精采、更有創意、更充實人生的偉大作品!
麥德森(Patricia Ryan Madson)《即興創作的智慧》作者:
這本書充滿智慧、機智,也是很多成就不凡、創造許多財富的人的故事,唯一麻煩的是,你會買數十本送給身邊的人。
墨爾(Geoffrey Moore)《跨越鴻溝》作者:
希莉格是我所認識最能啟發創造力的人,她的書不只對著你的頭,也對著你的靈魂敲下重重一擊!
凱利(David Kelley)IDEO 設計公司創辦人:
這本書裡的原理原則絕對能激發新的想法,對下個世代的創業家及創業人士而言都是必讀之作!
蘇頓(Robert Sutton)史丹佛管理學教授:
希莉格是史丹佛大學最有創意、最具啟發力的教師之一,她的書很值得一讀。我真希望我20歲就讀到這本書。
史蒂夫.凱斯(Steve Case)「美國線上」共同創辦人:
本書充滿實用的工具與祕訣,能幫助我們展現最好的一面。
蓋伊.川崎(Guy Kawazaki)Alltop 訊息網站的共同創辦人:
管他 20 不 20,這是我現在就想知道的事…… 希莉格真是幫了我們一個大忙,提供我們一張生命地圖!
精彩鮮讀
如今我學到的事
本書首度出版時,小兒喬許剛滿二十歲。如今喬許已經二十六歲了。
這六年中,居然發生了這麼多的事情!可以想見,其中有喜有悲。但無論好事或壞事,都提供了重要的學習機會。從中學到的諸多教訓強化了我們在本書初版中討論的事情,有些則激發新的體悟。很榮幸能在此分享我的學習成果。
首先,我很訝異過去六年來,竟然有這麼多讀者寫信給我,雖然信函來自世界各地,裡面包含的訊息卻十分相似。儘管文化背景迥異,但無論台灣、日本、韓國、泰國、俄羅斯、以色列、土耳其、巴基斯坦、巴西、非洲或美國的讀者都在信中明白透露,他們渴望在人生中做點有意義的事情,也努力尋找能幫助他們的工具。有些人面對驚人的外在挑戰,例如極其有限的資源和來自父母的壓力,有些人需要因應內在的掙扎,例如感覺無能為力或缺乏自信,深恐達不到目標。儘管情況各異,大家都渴望找出一條能反映自我、邁向未來的道路,而且覺得本書的故事有助於思考。
回信時,我也藉機反思:我們如何決定自己想要有什麼成就,以及克服邁向成功的過程中必然面對的重重挑戰。在此期間,我又寫了兩本書,可說是本書的續集。《真希望我20歲就懂的事》主要探討如何培養創業心態,看到周遭的無窮機會;第二本書《學創意,現在就該懂的事》提供了一套為個人、團隊、組織解決問題的創意工具;第三本書《Insight Out》則勾勒出一步步激發創意、進而實現創意的藍圖。以下是這三本書最重要的共通點:
行動會點燃熱情
許多人都痛苦的面對不確定的人生,不知道自己究竟想做什麼。他們不知道怎麼樣找到自己有興趣走的路,因為遲疑不決而陷入一灘死水。他們深入探索自我,希望找到答案,卻犯了大家都常犯的錯誤,誤以為必須靠深入反思,才能找到心中蘊藏的熱情。其實恰好相反,熱情乃是學習而來的,當你積極參與社會,熱情亦會自然湧現。舉例來說,聽完小提琴演奏後,你可能開始熱愛古典音樂,想學拉小提琴。首度嘗試踢足球之後,你可能決定加強鍛鍊球技,未來成為一個出色的足球員。在廚房中小試身手之後,你可能決定進修廚藝,日後成為知名大主廚。你花在追求這些興趣的時間愈多,你愈可能從中得到樂趣。我在《Insight Out》中寫道:
一見鍾情的情況十分罕見。你和某人、某個行業、或某個問題共處的經驗愈多,自然會變得愈熱情,愈投入。比方說,倘若你很想結婚,千萬不要只是獨自坐等電話鈴響,或希望白馬王子、夢中情人自動在門口現身。你認識的人愈多,就愈有機會找到理想伴侶。行動(約會)會影響態度(感情),而非態度引領行動。沒錯,男女交往過程中,你可能失誤頻仍,嚐遍失望滋味,但除非你欣然投入發現的過程,否則永遠無法成功找到伴侶。
有個好例子是,我們曾在史丹佛課堂上給學生一個挑戰,要他們重新設計從牢獄邁向自由的經驗。修這門課的學生過去從來不曾思考過這個問題。有個叫「最後一哩」(The Last Mile)的組織在加州聖昆汀監獄開設創業課程。透過和「最後一哩」組織合作,我們的學生逐漸了解監獄囚犯重獲自由後面對的種種挑戰。學生一方面在監獄中授課,同時又訪談數十位刑事司法系統工作人員,了解他們的看法,然後腦力激盪出幾百個創意,再向滿屋子相關人士報告他們想出的解決方案。
有了這段經歷之後,學生對於這個完全超出他們視野的問題產生濃厚興趣,好幾個學生花時間在監獄與囚犯共處後大受感動,決定致力於這個目標。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無論在西餅店或監獄,一旦你積極投入,都能看到其中蘊藏的機會,並進一步點燃你的熱情。(文未完,全文請見《真希望我20歲就懂的事》全新增訂版)
(摘自《真希望我20歲就懂的事》全新增訂版新序)
拍賣史丹佛學生 ── 買一送二
如果你手上只有五塊錢美金和兩小時的時間,你要怎麼樣賺到錢?
我在史丹佛大學上課時,給班上學生出了這樣一個作業。我把班上同學分為十四組,每一組都拿到一個信封,裡面裝著五美元的「種子基金」。我告訴他們,他們可以盡情花時間做周詳的規畫,不過一旦打開信封、拿出鈔票,就必須在兩小時內設法賺到錢,愈多愈好。完成作業的時間是從星期三下午到星期日。到了星期日晚上,每一組都必須寄給我一張投影片,描述他們如何完成任務。然後到了星期一下午,每一組都有三分鐘的時間,向全班報告他們的做法。我鼓勵他們充分發揮創業精神,努力發現商機、挑戰假設,利用有限的資源以小搏大,盡情揮灑創意。 閱讀更多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