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簡介
故事現場
關於作者
推薦
系列演講/座談
書摘鮮讀

 

 

書籍簡介

書封

《福爾摩沙三族記》

陳耀昌 著
定價 360 元 特價 284
放入購物車 俱樂部選書 推到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好禮隨書

16歲的荷蘭少女瑪利婭從小生長在台夫特,是新教牧師亨布魯克的二女兒。亨布魯克牧師聽了曾在福爾摩沙服務14年的牧師學長描述,對於前往「美麗之島」傳教充滿嚮往。1647年,瑪利婭懷著對初戀情人楊恩的思念,與一家人帶著夢想,搭船前往福爾摩沙。

在那裡迎接他們的,包括平埔族西拉雅女子烏瑪。烏瑪是部落第一美女,剛與長老之子直加弄成為「牽手」。夫婦倆是最早一批接受荷蘭教育、受洗為基督徒的平埔族人,期待部落生活有新的改變。烏瑪很快便與瑪利婭姊妹們成為好友,學習彼此的生活、文化和語言。

而在海峽對岸,漳州人陳澤加入鄭芝龍的商船大隊,穿梭於東亞各國港口。但好景不常,大明崇禎皇帝自盡,滿人攻打入關,鄭芝龍決定降清,然而他的兒子「國姓爺」鄭成功與父兄決裂,高舉「反清復明」大旗。陳澤心懷忠義,決心投靠鄭成功,成為鄭營大將。

在當時荷蘭人與漢人口中,鄭成功有著雙重面貌。他是有著伊底帕斯弒父戀母情結的悲劇英雄,一方面性格堅毅、聰穎過人,卻也多疑、易怒、殘暴。1661年,鄭成功率領大軍攻台,與荷蘭人歷經海陸大戰、圍城對峙,歷時將近一年,終於令荷蘭守軍投降,退出福爾摩沙。

面對戰爭的無情殺戮、親人摯友的永別,瑪利婭、烏瑪與陳澤一同捲入這場歷史動盪,三人的生命交織成一段驚心動魄的大時代故事。


 

故事現場

亨布魯克牧師帶著女兒瑪利婭等一家人,接受荷蘭東印度公司(VOC)的聘任,來到福爾摩沙傳教。圖為仿造VOC船艦的阿姆斯特丹號,停泊在阿姆斯特丹的海事博物館前。鄭成功的軍隊渡海來台,與荷蘭軍隊的第一場交戰發生在北線尾沙洲,當時的殺戮戰場深埋在土地之下。三百多年後,許多遺骸在台南四草大眾廟後方出土,目前建有「荷蘭人骨骸塚」,實際上包含了雙方士兵的遺骸,令人懷想當時殺聲震天的悲戚場景。

隨著荷蘭人與漢人遷入福爾摩沙,烏瑪的西拉雅部落生活有了劇烈的改變。圖為荷蘭人達波(Olfert Dapper)描繪平埔族的殺豬祭典。出自《第二、三次荷蘭東印度公司使節出使大清帝國記》(Tweede en Derde Gesandschap an het Keyserryck van Taysing of China,1670年出版)。陳澤是鄭成功麾下大將,隨著軍隊來到台灣。他的府邸後來改為陳德聚堂,為陳氏宗祠,位於台南市永福路二段152巷20號。鄭成功是一位悲劇英雄,《福爾摩沙三族記》描述他的成長背景造成的雙面性格、他的反清復明堅定意志、他對三太子哪吒神像的崇拜,讓他的一生充滿傳奇色彩。圖為台南鄭氏家廟的鄭成功大像。

關於作者

陳耀昌

永福國小,台南一中初、高中,台大醫科畢。擔任台大醫院血液及腫瘤醫師三十年,治療疑難雜症數千人。為台灣骨髓移植先驅,奠立骨髓庫基礎,也是幹細胞研究開拓者。創立台大法醫學研究所,催生「法醫師法」。跨足政界,任國大代表,也參與社運,關懷人權。榮獲台南一中傑出校友,目前仍擔任陳德聚堂管理委員。亦在《財訊》雜誌寫專欄,出版過《生技魅影:我的細胞人生》(財訊出版)及《冷血刺客之台灣秘帖》(前衛出版)等書。

作者的話

當人生的喧嘩歸於平靜,我伴著晨星曉月寫出來的這本《福爾摩沙三族記》,或許才是我對母親台灣的最大回報。因為骨髓移植、法醫制度、反貪與人權,沒有我,其他人也都可以做。唯有這本書,如果沒有我的成長背景──出身府城老街、與陳德聚堂的淵源,也夠LKK,還來得及浸潤於台南的古蹟氛圍與寺廟文化;受家父陳永芳醫師深刻影響,使廟宇成為我腦海中台南地圖的座標,連我唸的永福國小都是古蹟所在(前身為台灣府時代清朝治台最高行政機關「台廈道巡道署」);又正好身為醫師,懂得一些DNA及疾病鑑別診斷知識──其他人不見得寫得出來。

所以我在部落格上說:寫完這本書,我想我可以無愧鄉梓,無愧祖先,也無愧此生了。但我卻對我的六個小孩有愧。在此,我要向雅瀅、雅珣、雅琦、雅婷、智銘和雅虹致歉。雖然家庭革命無罪,但青春莽動有悔。多年來,因爸爸興趣過雜,兼又身體力行,因此給你們的時間太少。爸爸永遠以你們為傲。而這本書,出發點也正是寫給你們年輕人看的。就算是我獻給你們和這一代台灣兒女的一點心意吧。

 

推薦

陳耀昌醫師觀點詮釋歷史的《福爾摩沙三族記》,宛如投響三百多年來的空谷足音,透過不同的角色詮釋歷史的發生、過程,以及交會在那個時代錯綜複雜的恩怨情仇,最後進入餘音繚繞的尾聲…… ── Uma 萬淑娟(臺南縣平埔族西拉雅文化協會理事長)

陳耀昌醫師的新書為大航海時代的台灣史添上一個嶄新的、多元的、耐人尋味的角度。 ── 平路(作家)

陳教授很用力閱讀有關史料,運用醫學專業的觀點批判史料,然後心地寬厚地寫出一幕幕深具人情味、有血有肉、有淚眼有笑容的人間交往。《福爾摩沙三族記》寫活了歷史,也發人深省,深值一讀三思。 ── 江樹生(《熱蘭遮城日誌》譯註者)

這是一本充滿驚奇的書,是歷史、是故事、也是一本小說。書中細緻描繪十七世紀的世界大航海時代,位在東西航道要衝的台灣(福爾摩沙)躍上世界舞台,在殖民貿易和戰爭的動盪大時代中發生的小故事。 ── 呂理政(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長)

《福爾摩沙三族記》這本歷史小說可以彌補長久以來的遺憾,從精采的故事中,我們能重新看到台灣何其難得在時代變遷中,變成許多不同民族最後落腳的共同家鄉。 ── 李偉文(作家.環保志工)

陳耀昌醫師的新作《福爾摩沙三族記》,是大航海時代荷據台灣時期,來台的荷蘭人、台灣原住民(西拉雅族)和中國來台漢人的「三族」的故事,種族衝突、權利爭奪、情愛糾葛,多源匯聚;面對十七世紀的台灣之巨變,既有宏觀巨視,又有對於小說人物細微的互動與心理變化的諸多敘寫。 ── 李瑞騰(國立臺灣文學館館長、中央大學中文系教授)

《福爾摩沙三族記》豐富了我們對台灣歷史與文化的了解,也為深化台灣的認同指出新的道路。 ── 林克明(加州大學(UCLA)榮譽退休教授)

看到《福爾摩沙三族記》這本書,我們終能了解,或許歷史總是背對著我們,但當我們轉過身,與歷史看往同一個方向、看到同一段過往,於是我們知道,所謂的刻記,是歷史代替遠古至今的祖先們遺留給我們的禮物,叫做「反省」。 ──林慶台(牧師)

陳耀昌醫師有一個遠遠超越一般漢人史觀的胸襟和手筆,還原了十七世紀大航海時代台灣多元族群互動、交融、對立、友愛和生離死別的種種人生相,呈現真實感人的場景。 ──孫大川(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主委)

《福爾摩沙三族記》是一部多元史觀的小說,但又可以當做歷史作品來閱讀。在二十一世紀後現代的今天,作者引導我們看見前近代的情感與記憶,使讀者終於覺悟,台灣歷史是如此豐饒,如此矛盾,又如此燦爛。 ──陳芳明(政大臺文所所長╱教授)

《福爾摩沙三族記》不是他個人家族史,卻是所有台灣人的共同家族史。我們的身世遠比我們所知道的更複雜,比我們所想像的更精彩。陳耀昌這部他自稱「小說化的歷史而非歷史化的小說」的歷史小說,像《維梅爾的帽子》,利用畫布的一角,還原整個時代的全貌。 ──胡晴舫(作家)

我在《福爾摩沙三族記》作者陳耀昌身上,看到老派醫師人文主義的風格。專業之外,他從自己容貌、家族與台南故鄉的疑問問起,最後構思成族群恩怨情仇的長河小說。這是很標準的人文主義者作風,不斷面對、思索自己時代,進而豪語「為台灣留下歷史,為歷史記下台灣」。 ──翁佳音(中研院臺史所副研究員)

閱讀更多

 

《福爾摩沙三族記》系列演講/座談

免費活動•歡迎參加

第一場 遙遠卻真實•強悍而美麗-《福爾摩沙三族記》新書發表暨座談會

時 間:2012年2月4日(六)下午2:00-2:45
地 點:台北國際書展一館「黃沙龍」
主持人:蔡詩萍先生 作家、節目主持人、《聯合晚報》總主筆
主講人:陳耀昌醫師 臺大醫院血液科醫師、醫學院檢驗醫學科教授,《福爾摩沙三族記》作者
與談人:陳芳明教授 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所長/教授

活動內容
演 講:我為什麼寫《福爾摩沙三族記》
對 談:遙遠卻真實•強悍而美麗

議題方向

  • 遙遠卻真實的台灣開拓史詩
  • 是歷史的必然還是偶然?
  • 西拉雅、荷蘭人與漢人,三族共同寫下的時代故事

主辦單位:遠流出版公司

 

第二場 400年前,我們在此相遇-從陳耀昌《福爾摩沙三族記》談起

時 間:2012年2月11日(六)下午2:30-4:00
地 點: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展示教育大樓1F博物館商店Forum空間 臺南市長和路一段365號 06-3568889
主持人:呂理政館長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長
主講人:陳耀昌醫師 臺大醫院血液科醫師、醫學院檢驗醫學科教授,《福爾摩沙三族記》作者
與談人:Uma 萬淑娟 臺南縣平埔族西拉雅文化協會理事長
    王浩一 文史工作者、作家
    石文誠 臺灣歷史博物館助理研究員

活動內容

演 講:當現代醫學家遇上17世紀的靈魂—我為什麼寫《福爾摩沙三族記》
對 談:400年前,我們在此相遇!

議題方向

  • 我的祖先是荷蘭人?
  • 福爾摩沙是這樣開始的!
  • 啊!Formosa—梅花鹿的民族西拉雅美麗與哀愁
  • 鄭成功,英雄的傳奇、矛盾的性格、死亡的迷霧?
  • 西拉雅、荷蘭人與漢人,三族共同寫下的時代故事
  • 臺灣開拓時代,文明的衝撞與護衛、文化的消失與融合、族群的弱化與興盛
  • 《福爾摩沙三族記》的書寫策略及其所帶來的積極意義
  • 用新眼睛探訪17世紀的遺跡與文物

活動參加辦法

不需報名,但配合臺史博免費取參觀券入館方式,可提前1∼2小時來館取參觀券入館,或於活動開始前15分鐘(下午2點15分)至臺史博展示教育大樓2號側門登記領取臨時學員證,由館方集體帶隊至活動場地。

合辦單位:遠流出版公司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書摘鮮讀

十六歲的瑪利婭一直不明白,為什麼爸爸決定要離鄉背井,前往「福爾摩沙」那個與荷蘭完全不同的蠻荒世界。

瑪利婭一家人住在台夫特1的新禮拜堂旁,有一棟雖然不大但很舒適的房子,三層樓,五個房間,而且靠著運河。他們家有一艘大船、一艘小船,瑪利婭最喜歡和姊妹們划著小船,在台夫特的運河中穿梭。她們的爸爸是牧師亨布魯克2,生於鹿特丹,從萊登神學院畢業後派駐到台夫特牧會,在台夫特和安娜成婚,小孩也都是在台夫特出生。他們一家人在台夫特備受尊重,一直過著其樂融融的日子。

爸爸決定去福爾摩沙,是因為聽了他在萊登大學神學院的前輩學長尤羅伯牧師3對福爾摩沙的描述。

尤羅伯在福爾摩沙前後服務了十四年,一六四三年才離開福爾摩沙回到荷蘭。 尤羅伯回到故鄉台夫特以後,對福爾摩沙人一直念念不忘,於是在這一年春天一個下雨天的下午,來到了亨布魯克的家。

瑪利婭永遠忘不了,她在客廳門後偶然聽到的爸爸和尤羅伯的對話。

「既然他們有獵人頭的惡習,為什麼你那麼喜歡他們?」爸爸問道。瑪利婭正要端出小餅乾招待客人,偶然間聽到「獵人頭」的字眼,不由得屏氣聆聽。

「說起來很矛盾,他們確實有獵頭的習慣,但他們並不是食人族,也不凶暴。」

尤羅伯解釋著福爾摩沙人的生活習俗。「這麼說你一定會覺得很奇怪,其實福爾摩沙人算是善良的民族,他們獵頭只是個不幸的習俗,用來證明狩獵者的勇士氣魄。他們並不愁吃,因為福爾摩沙的整個大草原到處是梅花鹿。福爾摩沙人很聰明,有計畫地捕殺野鹿,絕不過量,人與鹿群維持著很好的平衡。福爾摩沙人太好命了,只有梅花鹿以及各種美麗的鳥類,卻沒有老虎、獅子等凶惡的動物,會傷人的頂多只有一些野豬。聽說高山的地方有一些黑熊,還有體型比較小一點的豹。

閱讀更多

返回頁首

YLib 遠流博識網

返回頁首 返回頁首 返回頁首 返回頁首 返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