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榮獲2014年9月【誠品選書】
文創、社造工作者的實踐典範 / 旅行、藝術愛好者的完整收藏
與160萬人一同感受大地藝術之美!
全球最大國際戶外藝術節、三年一度的「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以農田作為舞台、藝術作為橋樑,連繫人與大自然;透過藝術的力量、當地居民的智慧及社區的資源,振興日漸凋敝、人口外流的日本新潟縣越後妻有地區。
國際知名策展大師、大地藝術祭發起人暨藝術總監北川富朗,鉅細靡遺地敘述這個「以藝術開創地方」的宏大計畫,如何從提出構思、促成藝術家和當地居民的共同參與,到吸引160萬人感受大地藝術之美。
本書收錄大地藝術祭的企劃軌跡、實踐歷程及五屆活動的精彩作品,猶如一場視覺饗宴。隨著書頁翻動,大師現身說法、彙整歸納10種創新思維,分享如何藉藝術超越地區、世代與領域的隔閡,串連起人與人之間的協同合作模式,是所有文創產業與地方再造工作者借鏡的典範!

藝術與生活一體的時代已經來臨,在都市化的現實中,具有魅力的大自然環境將成為召喚你我心靈成長的場域,期待本書能帶給有志於此的青年啟發與學習,堅持理念並且能夠勇敢地去親身實踐!── 丘如華(臺灣歷史資源經理學會秘書長)
如此規模龐大的藝術祭中,北川富朗只幽幽地說:「透過藝術,希望那些被遺忘的地方能拾回希望,被冷落的孤寂老人們能綻放笑容。」字句間,是浪漫理想主義者的靈魂。── 林舜龍(大地藝術祭、瀨戶內國際藝術祭參展藝術家)
大地藝術祭其解決社會問題、創新價值和社會影響力是社會創新的典範,更進一步促進了全民美學素養和提升國民生活環境,並且形塑了藝術造鎮、生態策展和文化外交的經營模式。── 吳靜吉(政大創新與創造力研究中心教授)
北川跨越了城市與鄉村的鴻溝,國際與在地的藩籬,開啟了藝術與農民的對話,促成企業與藝術的合作,更持續地處理政府與民間的磨合與挑戰,大地藝術祭以嶄新的模式跨越了藝術與社會的疆界。── 林秋芳(宜蘭縣政府文化局局長)
北川先生在書中寫到,「我想讓那些一戶戶人家逐漸消失的村落中的老爺爺和老奶奶有開心的回憶,即使只是短期間也好」──其實並不需要過高的陳義,只是依循著如此單純的理念,便創造了當地人、訪客、土地與藝術家之間的邂逅。── 工頭堅(資深部落客、國際領隊,《欣旅遊》總編輯)
14年來的累積,協同合作的社群共同治理模式,撐起了可持續發展的網絡,新的信任,新的文化,新的生態,新的經濟,帶來新的希望;藝術成為路標,人來了,讓人恢復了對土地的信心,充滿笑容的新故鄉,正在形成。── 廖嘉展(新故鄉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作為扎根地方的藝術節之模式、規模與續航力,「大地藝術祭」展演的能量與美學,十餘年來讓人目不轉睛。而這本回顧十年軌跡的中文版圖書的登場讓我們終得一窺全貌,意義重大。── 黃貞燕(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助理教授)
東方的「大地藝術祭」、西方的「瀨戶內國際藝術祭」是用現代美術使地方再生的方程式!── 福武總一郎(福武書店創辦人∕瀨戶內國際藝術祭總製作人)
「大地藝術祭」顯示地方進步之路。── 關口芳史(新潟縣十日町市長∕大地藝術祭執行委員長)

.想更深入了解大地藝術祭,請見「北川富朗談大地藝術祭_影片」

山區丘陵的現況
位於新潟縣南端的越後妻有,從平原邊到山間,都是深山峻嶺,很少有平地可以耕種。要在這個地區推動地方營造,首先想到的是老年居民。
1990年代推動地方營造之際,當時大家對市中心街道開發、吸引企業投資曾經有過幻想與期待,然而從與藝術祭連結的大多數是老年人這一點,暗示該地區其實已經面臨人口外移、逐漸被居民拋棄的事實。由於經濟效益至上主義的影響,日本的農業衰退,且人口往都市集中,使得村莊高齡化或者乾脆廢村。如果繼續以經濟效益為優先,那麼人口勢必逐年遞減,村落也會持續崩壞。
這件事在接觸過越後妻有、和各式各樣的人談過之後,情況益發明朗。居住山區的老人當中,有兩成表示死心,「恐怕只有等我的葬禮時小孩才會回來吧。」這似乎已成定局。
另一個相關的事實是,當我們準備藝術祭,想要在梯田上做些什麼時,調查梯田的所有人之後,卻發現其中四分之一或三分之一的梯田,已經沒有特定的主人。可能原先的主人搬去東京等大都市,他們雖然留下最早的地址,但是由於發展得並不順利,後來又搬了家,就此斷了音訊。因此這些梯田就在無人耕作的情況下,長年荒蕪、乏人問津。由於搞不清楚權利歸屬,就算想用也插不上手。這個地區的情況,根本就是被放棄、無人居住的嚴重情況。
人口外移與高齡化、疲憊的村落
後來又發生「啊,原來如此」的事。例如老年人碰到下大雪,儘管腰都彎了,還是要鏟雪。新潟至今,每年有4個人死於鏟雪意外。聽說吃晚飯時,發現「爺爺不見了,到哪裡去了?」外出查看,才發現爺爺已經埋在雪中死亡……這類情況多不勝數。不只他們不自覺已經年紀大了、擅自行動的結果,實在是年輕的族群紛紛捨棄農事、離開村落,結果鏟雪的人手不足,年老者儘管身體衰弱,依舊必須從事耗體力的勞動。這個狀況日積月累,伴隨著高齡化的便是村莊的沒落。
願意耕田的人越來越少。該地區的生活習慣、日常與生計皆被剝奪。人們只好割捨農業。
想看見老人的笑臉
我們得到的結論非常簡單:想看見生活在越後妻有的爺爺奶奶的笑臉,想讓他們開心,想貼近他們的心情。他們是支持日本、守護日本的力量。或許沒有為了國家要怎樣的偉大抱負,但是他們含辛茹苦的在山裡開墾,使稻米和蔬菜的收穫逐漸增加,大家一起合力興建村莊。這些人如今在講求合理化、效率之下被瞧不起,儘管當地疲弊叢生,他們也不會揚起憤怒的拳頭。
老實說,不管以地方營造為名實施什麼政策都無關緊要。重要的是能夠讓老人家開心。我有這樣的覺悟。
如此過了17年,從開始思索有關越後妻有的事,到概念逐漸明朗。我們決定在因人口遞減無法舉行廟會的村莊,舉辦三年一次的「祭典」,讓老爺爺老奶歡喜參與。在這個前提之下,持續舉辦大地藝術祭。
為什麼是藝術?
我心目中的「藝術」是「發現」、「學習」、「交流」、「協同合作」。
藝術中,照片能讓人們實際體驗到某些無法言傳的東西;也有把人吸引過來的力量。當初設計「越後妻有藝術鍊構想」時,為了使它成為「具有發送訊息能力的藝術祭」,因此考慮到藝術的力量和效果。
2000年第一屆大地藝術祭中,卡巴戈夫製作《梯田》的相關過程,便實際展現了這個力量。請各位參考本書第36頁的詳細介紹,卡巴戈夫製作《梯田》的過程,以及在藝術祭首次展出所發生的事,後來也在很多作品中發生。當地人給予大地藝術祭許多不同形式的協助,包括提供茶水和飯糰在內,這就是所謂的「協同合作」吧。因此這些作品不是靠作者一個人,是由當地人共同創作出來的。
梯田因為有小孩加入而增添活力。或許,當地人在對觀眾解釋作品如何製作時,感覺作品更加親切。藝術品不是靠照片看到的色彩與形狀,而是現場實際感受到的整體空間。這樣的體驗讓人感動,口耳相傳,吸引更多人投入。
(以上內容摘自本書資料篇)


![]() |
主題1【感動百萬人!日本大地藝術祭+瀨戶內藝術祭的魅力】 時 間:103 年 9 月 3 日(三) 19:30 - 21:30 地 點:台北永康人文空間(台北市信義路二段 207 號 3樓 ) 主講人:吳慧貞 *雄獅旅遊特別企劃【傳統風土vs現代藝術】新潟越後妻有大地藝術の里 + 彌彥神社+輕井澤+伊香保古街, 9月23日出發,報名資訊請上網查詢→ http://bit.ly/1qWg5qG
|
![]() |
主題2【作者分享:北川富朗】 時 間:103 年 9 月 20 日(六) 19:00-21:00 地 點:華山 1914 文創園區 遠流別境 2 樓拱廳(台北市八德路一段1號) |
時 間:103 年 9 月 6 日(六)~10 月 2 日(四)
地 點:華山 1914 文創園區 遠流別境
想擁有大地藝術祭的設計商品嗎?您的機會來了!
活動時間:2014/09/01 - 2014/10/10
參加辦法:將本書腰帶上的印花(影印無效),於 2014 年 10 月 10 日前(郵戳為憑)寄回遠流出版公司。
活動說明:遠流將於 2014 年 10 月 17 日抽出幸運讀者,贈送大地藝術祭限量設計商品。
好禮介紹:以下產品圖片取自大地藝術祭官方網站(http://www.tsumari-shop.jp/)
其他聲明
- 來信請寄:100 台北市南昌路二段 81 號 6 樓 擁抱大地藝術祭 活動收
- 請註明個人資料:姓名、連絡電話、地址、email,以便通知中獎事宜。
- 活動相關事宜,以此活動網站公告為準。
- 參加者請詳實註明個人資料,若因資料有誤,致影響聯繫或活動舉辦,將視同放棄得獎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