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法、兵、釋等各家學說「經典」,近來經常被提起。豐田汽車前社長奧田碩曾提到《論語》是領導者必學的第一課。另外,在美國西點軍校裡,《孫子兵法》是課堂上的教材,而臺灣最高學府臺灣大學,也在102學年開始推動「經典閱讀計畫」。以往的學校教育裡,學生讀到《論語》時,心中都不禁想問:「讀論語能做什麼?」但現實中,許多企業的領導人或經理人卻鼓勵我們重拾經典來閱讀,這不禁令人好奇,其中有什麼祕密?
臺大化工系畢業、在美國哈佛大學取得企管碩士及法律學博士的元大創投董事長李克明,同時身兼中華儒道研究協會的理事長,在推出個人第二部作品《當孔子遇上哈佛.二部曲:個人戰技》一書中,他將持續帶領讀者深入知識寶庫,探索儒、道等各家經典精髓,重新闡釋古典文化中的現代管理智慧,透過18道黃金關鍵課題,讓讀者能藉此提升職場技能、贏得嶄新的續航力。
透視道、神、聖、賢的精神內涵
李克明 臺大化工系學士,哈佛大學企管碩士、法律學博士。曾任英美法執業律師十五年,東吳大學法律研究所副教授,台北市選出之第二屆國大代表,證券金融專業經理人十五年。現任元大創業投資(股)公司董事長、中華儒道研究協會理事長。 「當孔子遇上哈佛」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Origineducation
孔子 VS 哈佛 第二棒
以年輕時在哈佛讀商、學法所練就的思考邏輯細讀中國經典,驗證內涵,領悟真義,正是——孔老夫子遇上了哈佛,故取之以為書名的《當孔子遇上哈佛》,不講學術,非考據訓詁;被我自己定位為:幫助讀者扮演好「人」這角色的生活、生命工具書,實踐順遂人生的參考書,品嚐文言文之美的休閒書,生死關頭的救命書,抓住「二十一世紀是中國經典世紀」時代大趨勢的時尚流行書。
接續《首部曲:志業職場》,《二部曲:個人戰技》登場,接下引領我們進入道、神、聖、賢心性智慧奧妙宏偉殿堂的第二棒!
首部曲出版後所得到讀者廣大而正面的回響,深深鼓舞著我!雖然它是本需要細嚼慢嚥的書,非一時一刻、一天一晚就可以消化讀完,大多數讀者的平均閱讀進度是一天或一晚一篇;但是許多讀者都告訴我說:這本書對他們真的有用!道、神、聖、賢的心性智慧真的珍貴!讓我慶幸自己所立下寫書的使命沒有錯誤,所投入的心血沒有白費!而藉由首部曲和更多愛好經典的同道結了緣,有機會向他們請益學習,猶其餘事!
二部曲的章節內容
首部曲以十八篇的篇幅闡述了讀者讀了之後可以立刻在競爭激烈的職場中派上用場的十八項心性智慧,故以「志業職場」作為副題,二部曲則介紹了十八項學了之後可以讓個人做人處事能力大大竄升的核心功夫和圓融手腕,故以「個人戰技」作為副題。
「見形測微」是看和觀察的訣竅,「聽之以神」是傾聽的智慧,「能語善默」、「說難知心」和「諷諫少辯」是說話的技巧,「智愚之分」和「何來苦讀」是讀書的方法,「思慮之政」是思考的概念,「成章始達」則是動筆寫的道理;讓讀者把道、神、聖、賢怎麼看、聽、說、讀、思考和寫作的六種核心功夫一次學到!
「秉公權謀」、「用人之智」、「收攬人心」、「欲取先與」、「教之化之」、「信賞必罰」、「不忍壞事」、「知止不殆」和「龍不現尾」則是道、神、聖、賢所運用以在人生趨吉避凶的圓融手腕!其內涵深遂廣大,都是心性智慧的精華,讀了,會有相見恨晚之嘆!
舜何人也? 禹何人也? 有為者亦若是!二部曲就是要有系統地整理出歷史上聖君良相、英雄豪傑趨吉避凶、成就功業、完成圓滿人生的整套壓箱本領,與有心、有為的讀者分享!
由首部曲到二部曲,涵蓋的人生議題愈廣,引用的經典章句愈多,我對自己的才疏學淺愈有感覺。不只因同一經典的不同版本,文字容有少許出入,標點符號則出入甚多,本書所引經典原文章句標點符號與讀者所讀其它版本者可能不同,會造成不便;而因才疏學淺所致的筆下錯誤更是在所難免,還請讀者多予包涵指正。(以上為部份摘文)
古籍經典浩瀚,明知其中有寶,卻往往不知從何著手。《當孔子遇上哈佛》恰好為我們提供了此一吸收學習的管道。這本書體系相當完整,讀者可以從不同的主題略窺各種古籍經典對此一主題的看法,而且其內容與現代的管理哲學也似乎緊密呼應。——經營策略大師•政治大學講座教授 司徒達賢
本書實為不戰而勝的中外經典智慧,更是避禍享福之道的巨著。由「說難知心」即可窺知一二,如能做到古聖賢所說「說者言不及事,聽者即把事做成」,關說遊說何難之有?如此高明智慧怎可不學!不讀!先「學」後「多習」,「悟」後而「做」,則成功自然水到渠成。——自動化之父•華人競爭力先鋒 石滋宜
古籍卷帙浩繁,文字艱深,不是大家都有時間閱讀,也不是人人都能讀懂。這些年作者結合同道,宣講我國「道、神、聖、賢」在浩繁的典籍中留給我們做人做事的智慧。和首部曲一樣,《當孔子遇上哈佛.二部曲:個人戰技》也包含十八條人生秘笈,告訴我們如何善加運用古人的智慧,讓我們的人生得意。——中華企業倫理教育協進會理事長 孫 震
透過閱讀「當孔子遇上哈佛」首部曲及二部曲二本書,我們可以很快打開中華浩瀚文化寶庫之門,如同佛門龍樹菩薩到龍宮大圖書館參觀,用跑馬看花、走馬看花、或停立品嘗,是多麼愜意的享受,因之,請大家告訴大家,快來分享「哈佛」進入「孔子」殿堂的豐收慶宴。——兩岸企管先驅•公益企管教育推手 陳定國
近四百年來,科技大力發展,中華兒女終於明白:王道仍須船堅炮利。全球競相提升軍備,商業化腐蝕人心。哈佛人遇上孔子,又發現原來經典十分實用,可以導正科技,並且喚醒道心,實為人類之大幸。令人感佩,更衷心讚嘆!——中國式管理大師•央視《百家講壇》主講人 曾仕強
人類現代生活已經無法擺脫金融政治與聲光電化之學,但是滾滾長江東逝,水湄岸旁總不免有靜默深思之士,李克明正是其中之一。這本書融合東方老智慧與西方新知識,是東西文化相遇在一個現代人心中所撞出的火花,充滿了智慧沉澱後的深思與體會。——華碩創辦人•和碩聯合科技董事長 童子賢
觀察是創新、決定和解決事情的重要技巧,
天下之物,見形可以測微
善於細心觀察的人,可以看到許多別人看不到的。經典中對這項本領有不少著墨,摘出幾段,以為借鏡。
*韓生料秦王
秦王喜好打獵,常騷擾到獵場附近的人民,這次秦王又下令要在北郊打獵。前一天,人民紛紛搬遷走避。一個名叫韓生的人勸阻大家:「別忙!別忙!大王的愛子已經生病三天了,大王心裡擔憂,一定不會外出打獵。」結果果如其言。有人於是問他:「我宿衛王宮,還都不知道大王的愛子生病了,你又是怎麼知道的?」韓生說:「我聽說大王的愛子喜歡放紙鳶。我登上小山頭眺望王宮的上空,已經有三天沒有看到飛翔的紙鳶了,由此判斷大王的愛子已經生病三天,大王一定不會外出打獵!」 ①
《潛書》針對韓生能夠如此精準地預料秦王的心思舉止,以如下的評論稱許韓生:「天下的事物,見到外形就可以推測出細微支節;有智慧的人憑此做出決策,笨拙的人卻只會懷抱質疑。能夠料敵如韓生推測秦王舉止一樣的,即可稱得上有智慧了!」 ②
*聽於無聲、視於無形
齊桓公與管仲商量出兵討伐莒國,還沒商量出個結果,這事就被國人知道了。桓公對此覺得很奇怪,於是詢問管仲。管仲說:「國內必有聖人!」桓公輕歎一聲說:「嘻!今天我到城牆上巡視在下邊幹活的民工,有一名拿拓水杵的人一直向上注視我,想必就是他吧?」於是命令這些人重新來服役,並且不得由他人代替。沒過多久時間,衛士帶上了一名叫東郭的人。管仲說:「這一定就是我要找的人了!」於是,命令迎賓侍者站立在臺階兩邊,迎接東郭。③
管仲先問東郭:「就是你在外面說我國就要出兵討伐莒國的嗎?」東郭回說:「是的。」管仲又問:「我從沒有說過要討伐莒國的話,你為什麼會這樣說呢?」東郭回答:「君子善於立謀決斷,小人善於揣摩猜測。我國就要出兵討伐莒國的事是我自己私下推測出來的。」管仲很好奇,接著又問東郭:「既然我都沒有說過要討伐莒國,你又是憑什麼推測出來的?」④
東郭的回答是這樣的:「我聽人說君子有三種臉色:在悠閒自得、宴享喜樂時,臉上是鐘鼓的顏色;愁悶悲傷、清靜無為時,是喪服的顏色;勃然奮發、躊躇滿志時則是兵革的顏色。那一天,我遠遠望見國君站在城台之上,臉色勃然滿志,這是兵革的顏色,表示國君想發兵打仗了。國君嘴巴動了而沒有發出聲音,說的是『莒』的口形;國君舉起手臂而指向遠方,指的方向與你同樣是向著莒國。我私底下猜測,現在齊國周圍還沒臣服的小諸侯只有莒國,所以才這樣說。」⑤
《說苑》因此評道,有見識的人說:「用耳朵聽,靠的是聲音。現在沒聽到聲音,而憑表情和手臂做判斷,是東郭垂不需要用耳就能聽聞到事情。桓公、管仲雖然善於謀劃,但也不能瞞過能那能聽於無聲、看於無形的聰明聖人,而東郭垂就有這樣的本領!」⑥
心目相關,眼為靈魂之窗
心目相關,生死相因,物機相應,沒有一刻間斷。人為萬物之靈,每天和千萬事物交相接觸,一念之起,隨念生於物;一念之滅,隨念死於物。然而,人的心不是自生於外界事物的,它要靠眼睛和耳朵才能和外界事物聯繫。⑦
心不自絕於外界事物,而是與外界事物相聯相應,其聯繫就在眼睛和耳朵。人如果黑白不分,美醜不別,則心同太虛,怎麼會有念生?又怎麼會有念死呢?只因為聯繫的機關在眼睛,眼睛接觸到外界事物而使念動;一睹美色,立刻生愛;一見厭物,旋即憎惡。
所以,愛之,而欲心生,是此心生於物也;惡之,而欲心死,是此心死於物也。它們的來處,難道是心之本然嗎?其實,這些都是由眼睛做為機關聯繫所生的。所以,上聖有內觀之經,仙家有簾目之法,儒家講非禮勿視,釋家說清淨眼根,它們所闡述的都是類似的道理。但是,瞎眼的人也有嗜慾,那豈是只有眼睛獨為機關而已?所以說眼睛和心同為與外界相聯的機關。
觀察為文化生成之源
據傳,八卦是包羲氏仰觀天文,俯察地理,中通萬物之情,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而總結出來的一個系統規律。
《易經》之理和天地的理等同,因此能普遍地包含天地間一切的道理。依《易經》之理,仰觀天上日月星辰的文采,俯察地上山川原野的理紋,就能夠知道晝夜光明幽暗的原因。推究萬物的原始求其終結,就能夠知曉死亡生成的說法。精氣聚為物,遊蕩之魂就是物的變化,就能夠知曉鬼神的情狀。⑧
《易經》之理和天地相似,所以不會違背天地之道。能了解《易經》完整涵蓋萬物的道理,而以它匡濟天下,所以行為不會過頭。普遍推行於天下而不流盪,樂天知命,所以不會憂愁。安於所處的環境,敦厚地施行仁義,所以能博愛天下人。《易經》可以範圍天地的化育而不過頭,曲折地成就萬物而不遺漏,通達晝夜陰陽的道理而無所不知,所以《易經》之理神妙不拘一方,變化也不定於一體。⑨
中華文化的生成起源,在那沒有文字記載和書籍的年代,所靠的就是聖人的上觀天文、下察地理。觀察之妙,由此可知!
相一徵而知全貌
古時有十位善於相馬的良工,每一位都能以「一徵」——馬的一個特徵——知道這匹馬的狀況:寒風觀察馬的口齒,麻朝觀察馬的面頰,子女厲觀察馬的眼睛,衛忌觀察馬的眼毛髭,許鄙觀察馬的屁股,投伐褐觀察馬的胸肋,管青觀察馬的嘴唇,陳悲觀察馬的腿腳,秦牙觀察馬的前半身,贊君觀察馬的後半身。⑩
這十人都是天下相馬的大師,他們相馬的方法雖各有不同,卻都是只觀察馬的某一項特徵,就能知道馬匹的全貌:品節的高低、腳力的快慢、體質的強弱、耐力的長短等等。⑪
不只相馬,人也有徵可以觀察,事物和國家也都有徵可以觀察。聖人上知千年以前的事,下知千年以後的事,靠的不是主觀隨意猜測,而是觀徵之後有所根據才說的。綠圖幡薄等預言吉凶禍福的書籍和器物,都是因此而生的。⑫
先察外徵與內情
做任何事之前都應該蒐集資料,了解相關狀況,做為決策的參考;經典的教誨就是如此主張的。
兩軍作戰,必先察敵情。《黃石公三略》教人先看敵人的倉庫是否豐足,計算他的糧草是否足夠,判斷他的軍力強弱,觀察敵人天時地利的狀況,窺伺探出敵人的虛實和弱點。所以,國家還沒打仗就在運糧,表示倉庫空虛;人民面有菜色,表示生活窮困;而老百姓生活窮困,看到糧食運送百里之遙,就可估出國家將有一年缺糧;看到糧食運送兩百里之遙,就可估出會缺糧兩年;看到糧食運送三千里之遙,就可估出會缺糧三年;這叫做國家空虛。國家空虛,則人民生活貧苦;人民生活貧苦,則國家難以上下一心,一旦外有敵國外患攻打,民盜必起於國內,則可以判斷國家必定潰亡。⑬
以上是兩國作戰前必做的敵情觀察。而侍奉主上,進謀獻策,也必先察其情。察的是所待處理事件的來龍去脈、前因後果。只有把緣由因果、相關人等、利害關係搞得一清二處,才能為所擬定的解決方案打下紮實基礎,貢獻出有效務實的策略。
人、事、物,有什麼內情內涵,就有什麼對應的外徵表象;反之,有什麼外徵表象;也必有相對應的內情內涵。
要成為善於觀察的人,須學習兩件事:第一,能分辨各種不同的外徵表象;第二,熟記內情內涵和外徵表象的對應關係,什麼和什麼對應。學會了這兩件事,就可以由觀察到的外徵表象來推斷內情內涵。這就是西方管理學中所說的線性分析(Linear Regression)。
有時候,我們也可能在曾看過或已看熟的外徵上發現新的內情。觀察舊情境、舊事物,卻能看出些新苗頭,豈不妙哉!靠的就是要打破自己觀察的老習慣和窠臼。
要做到這樣所費不多,只要我們戴上一副新眼鏡,以新的眼光看世界,就可以在已知的外徵上發現新內情。⑭ 【典籍出處】
道、神、聖、賢的精神內涵猶如一張生命大地圖、一本人生處事解題大全,其價值超越任何可以用金錢衡量的物質。熟讀經典得以讓我們能夠成功地應付人生的各項挑戰,不僅古今社會適用,即便未來也是歷久彌新的傳世智慧。
「當孔子遇上哈佛」是淘金洗鍊出的精彩寶藏,帶給我們分析、判斷、創造、思考的能力,歡迎參加本書的講座活動,透過作者的心得詮釋,讓我們邁向更圓滿、精采的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