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寡擊眾 取勝的關鍵在欺敵誘敵、出奇制勝、攻其不備。
使敵備多力分,我則集中一點
眾則力強,寡不敵眾,雙拳難敵四手,古有名訓。
麋鹿比虎豹弱小,但麋鹿成群,虎豹都會避開;一般飛鳥沒有鷹鷲兇猛,但飛鳥成隊,鷹鷲也不敢襲擊;聰明人即使聰明,當眾人聚在一起,聰明人也不敢去冒犯。
有十倍於敵人的兵力,就包圍敵人;有五倍於敵人的兵力,就攻擊敵人;有多於敵人一倍的兵力,就設法使敵人兵力分散;與敵人兵力相當,就衡量狀況決定是否接戰;兵力少於敵人,就採取守勢;實力不如敵人,就要避免與敵人接戰。所以如果弱小的軍隊堅持接戰,就會被強大的敵人所俘虜。
《孫子兵法》主張不打沒有把握的仗,在知道可以打敗敵人時才會挑起戰端,而且只在擁有絕對優勢兵力的狀況下才主動出擊。 為了取得在戰場特定點上的相對兵力優勢,《孫子兵法》力主「形人而我無形」、「致人而不致於人」,要誘使敵人照著我方所寫的劇本演。
作戰時一般的原則是:掌握主動,使敵人備多力分,我方的兵力集中於一點,而敵人的兵力分到十處。若原本雙方兵力相當,則現在已成我十敵一;即使原本敵眾我寡,人強我弱,現在敵分為十,我方就可以扳平劣勢,甚至於掌握局部兵力優勢,將敵人各部分個個擊破!。
如果敵人在數量上占了優勢,我方更要設計欺敵,像是同時佯攻幾處,讓敵人不能不分散兵力在多處防守,而我方卻暗中集中兵力;則在總數量上敵雖勝我,在局部的某一點上——可能就是牽一髮動全局、決定全局勝負的關鍵點——我方卻有優勢的兵力,就能以多數擊敗少數。 敵眾我寡下的欺敵手段,包括多種虛張聲勢的動作,若是能讓敵人不敢貿然立刻來攻,讓我方爭取到撤退的寶貴時間,也是保全自身的良策。
營造有利的環境態勢
另一本同列《武經七書》,比《吳子》更早的兵書《六韜》,是姜太公分別和周文王、周武王討論文韜武略的記載,其中太公和武王也有關於如何以少擊眾、以弱擊強的討論。
太公以少擊眾,以弱擊強的戰術,就是要在天色昏暗時、隱藏在深草之中、守候在險峻的隘口道路攻擊敵軍。而太公以弱擊強者的戰略,則是要得到大國的支持和鄰國的幫助。
幾乎雷同的文字也出現在《百戰奇略》對「寡戰」的說明上。
但如果己少敵眾,己弱敵強,又天不從人願,沒有深草可藏,沒有險峻的隘口道路可守,而敵軍在天色昏暗之前就已經到來;沒有大國撐腰,又沒有鄰國施以援手;那要怎麼辦?兵法告訴我們:一定要用盡辦法,改變時空,營造出對我方有利的環境態勢!
回答武王以上的問題:太公建議使用各種欺敵、誘敵的手段,騷擾敵人的行軍,拖延它的速度,讓敵軍與我相遇的時間落到日暮,讓敵軍因應我們一路上的零星游擊攻擊,改變它的行軍路線、戰術、甚至戰略,走進深草,走入隘路。我們應該以豐厚的利益好處、謙卑討好的言辭,伺候大國和鄰國的領導人、大臣和關鍵人物,以得到他們的幫助。
把以上兵書中的戰術和戰略運用到二十一世紀的商戰上,太公要以少擊眾、以弱擊強的戰術就是:選擇對手視野會被遮蔽、自己可隱藏以出其不意攻擊對手,讓對手優勢人力和資源不能發揮效用的特定區隔市場(Market Segment)。
太公要以弱擊強的戰略就是:找到一個強有力的策略夥伴,藉重它的品牌、技術、資源等等。
典籍出處
- 麋鹿成群,虎豹避之;飛鳥成列,鷹鷲不擊;眾人成聚,聖人不犯。《說苑.雜言第十七》
- 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守之,不若則能避之。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孫子兵法.謀攻第三》
- 故形人而我無形,則我專而敵分。我專為一,敵分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則我眾而敵寡,能以眾敵寡者,則吾之所與戰者,約矣。《孫子兵法.虛實第六》
- 凡與敵戰,若彼眾多,則設虛形以分其勢,彼不敢不分兵以備我。敵勢既分,其兵必寡;我專為一,其卒自眾。以眾擊寡,無有不勝。法曰:「形人而我無形。」《百戰奇略.形戰第二十三》
- 凡與敵戰,若敵眾我寡,敵強我弱,須多設旌旗,倍增火竈,示強於敵,使彼莫能測我眾寡、強弱之形,則敵必不輕與我戰。我可速去,則全軍遠害。法曰:「強弱,形也。」《百戰奇略.弱戰第二十》
- 武王問太公曰:「吾欲以少擊眾,以弱擊強,為之奈何?」太公曰:「以少擊眾者,必以日之暮,伏於深草,要之隘路。以弱擊強者,必得大國之與,鄰國之助。」《六韜.豹韜.少眾》
- 凡戰,若以寡敵眾,必以日暮,或伏於深草,或邀於隘路,戰則必勝。法曰:「用少者務隘。」《百戰奇略.寡戰第十二》
- 太公曰:「妄張詐誘,以熒惑其將。迂其道,令過深草;遠其路,令會日暮。前行未渡水,後行未及舍,發我伏兵,疾擊其左右,車騎擾亂其前後。敵人雖眾,其將可走。事大國之君,下鄰國之士,厚其幣,卑其辭。如此,則得大國之與,鄰國之助矣。」《六韜.豹韜.少眾》
(以上摘自本書第七篇)
不豫則廢 居安思危,是準備的第一步。 不準備,會倒楣
人要是不考慮未來的狀況,憂患很快就會來臨!
事先準備,就能做成,事前不準備,就會失敗。說話前有準備,就不會講得前後矛盾;做事前有準備,就不會中途發生困難;行為前有準備,事後就不會悔恨;講道前有準備,就不會辭窮。
人的憂患,來自不準備、不想好因應的計謀。《黃石公素書》有云:「怨在不舍小過,患在不豫定謀。」「豫」就是「預」,而《兵經百言》對「預」這個字,有如下的解說: 事情出乎意料,必定心慌害怕,心慌害怕就不能在倉促中周詳思考,如此就露出失敗的徵兆了。兵法談到作戰會遇到的狀況有上千種,造成的傷害數以萬計,一定要想清楚敵人來襲時如何因應?敵人掩殺過來時如何抵擋?被敵人衝成兩段時如何對付?敵人自四方而來時如何應戰?凡是艱難危險的事,一定要預先籌劃、分別配置,一定要對預想的各種狀況有因應的方法,對預料之外的狀況有心理準備。如此一來就可以心安氣定,遇到狀況不驚慌,即使在像把雞蛋疊起來的那種狀況下,也不會有危險!
古人出師用兵,在危險困難中進進出出,都能平平安安,沒有禍患,不是因為有什麼特別奇妙的智慧,只不過是有準備而已!
機會眷顧有備的心智
為什麼要準備?吳起由兵家的角度,給了既清楚又簡潔的答案:戰場上,士兵往往死在他做不到的事上,軍隊往往敗在不純熟、不習慣的事上。所以用兵的方法以教練戒慎為首要之事。
一個人學好了,再教成十人;十人學好了,再教成百人;百人學好了,再教成千人;千人學好了,再教成萬人;萬人學好了,再教成三軍。作戰取勝之道就是:以我之近,待敵之遠;以我之逸,待敵之勞;以我之飽,待敵之飢。教練的內容則是:教以圓陣,又教以方陣;教以如何坐,又教以如何起;教以如何行,又教以如何止;教以如何左,又教以如何右;教以如何前進,又教以如何後退;教以如何分,又教以如何合;教以如何集結,又教以如何解散。當士卒把在戰場上所可能碰到的每種變化都反覆練習之後,才把兵器交付給他們。這就是將領該做的事。
用兵打仗如此,世上其他的事情也一樣:思考準備在先,事情發生在後,就會順利成功;事情發生在先,思考準備在後,就難逃失敗覆亡!
在顯微鏡下發現細菌、在生物學發展史上享有盛名的十九世紀法國科學家巴斯德(Louis Pasteur),根據他自身的經驗,曾留下一句名言:
就觀察而言,機會眷顧有備的心智。(Where observation is concerned, chance favors only the prepared mind.)
機會眷顧有備的心智,其實不只限於觀察一事,它適用在任何事情上。
典籍出處
- 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論語.衛靈公篇》
-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中庸》
- 凡事以未意而及者,則心必駭,心駭則倉猝不能謀,敗徵也。兵法千門,處傷萬數,必敵襲如何應,敵衝如何擋,兩截何以分,四來何以戰!凡屬艱險危難之事,必預籌而分佈之,務有一定之法,並計不定之法,而後心安氣定,適值不驚,累卵無危。《兵經百言.智部.預》
- 古人行師,經險出難,安行無患,非必有奇異之智,預而已。《兵經百言.智部.預》
- 吳子曰:「夫人常死其所不能,敗其所不便。故用兵之法教戒為先。」《吳子.治兵第三》
- 吳子曰:「一人學戰教成十人,十人學戰教成百人,百人學戰教成千人,千人學戰教成萬人,萬人學戰教成三軍。以近待遠,以逸待勞,以飽待飢。圓而方之,坐而起之,行而止之,左而右之,前而後之,分而合之,結而解之。每變皆習乃授其兵。是謂將事。」《吳子.治兵第三》
- 謁問析辭勿應,怪言虛說勿稱;謀先事則昌,事先謀則亡。《說苑.談叢第十六》
(以上摘自本書第八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