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淑華
定價:399元 優惠價:359 元
◎ 附贈「彰化小食導覽地圖」
◎ 精采宣傳影片,歡迎分享和賞味
![]() ★榮獲2013年2月【誠品選書】 不僅是美味的食記 肉圓、肉包、爌肉飯, 台灣各地都有肉圓,但彰化肉圓為何有種綿綿不絕的拉彈力道?那可是獨尊番薯粉的肉圓皮,在油鍋裡歷練翻轉而出的獨特光芒? 貓鼠麵、黑肉麵,乍聽有些嚇人呢!那其實是一碗碗以肉燥煉湯的美味煮麵,清甜湯頭裡的蛤仔味,絲毫不遜於以蝦頭熬成的台南擔仔麵。 幾乎家家都煮得出的尋常爌肉,怎麼成了舒國治筆下的「市吃」?彷彿二十四小時接力賽般賣著爌肉飯的各個店家,怎麼為這簡單的味道注入山城特有的魅力?又勾勒出怎樣日夜不歇的勞動身影? 全台「最好」的小食攤,乾炒花生米、煎魚、筍湯、糯米大腸,再平常不過的鄉野小食,到底有多細膩清淡有味?深藏著怎樣無法複製的烹調祕方?「圓仔湯」、「燒肉圓」,日本時代作家賴和、楊守愚筆下闖蕩街頭的走擔,今日可還覓得到同樣的味道? 彰化,被作家舒國治譽為全台最好的小吃所在,也是陳淑華味覺記憶的原點。繼《島嶼的餐桌》後,她將關注的飲食田野移駐到家鄉彰化,循著賴和等作家筆下描述的場景,交織出彰化街頭飲食在傳統的執著中所創造出的顛覆滋味,串起一趟穿越百年的彰化小吃奇幻旅程。
‧十二道彰顯地方風格的主味 從主食到點心、小菜到湯品,透過十二道鹹甜冷熱兼具的彰化在地街頭飲食,「肉圓」、「蛤仔麵」、「爌肉」、「燉露」、「鹹麻糬」……作者以自身味覺回憶為原點,品嘗走訪各色小吃店家,並翻找爬梳各式文獻志書,引讀者穿越時空祕徑,踏上彰化小吃的百年旅程,領略舌尖之外,由文化風土醞釀出的豐富真切滋味。 ‧十三種不容錯過的延伸滋味 天熱不想吃燒燒的肉圓,就來顆有如果凍般口感的「涼圓」;成為「市吃」的爌肉飯聲名在外,但「排骨飯」與「豬腳」也歷久彌香;費時費工的古早味燉露鮮美濃郁,可小食攤上的免費「清湯」也不容小?……主味固然讓人垂涎,延伸滋味的「尋幽訪勝」也是不容錯過的味覺小旅行。 ‧十四幅擴展視野的延伸風景 老一輩的北斗人說,當他們年輕時候正在品嚐北斗肉圓時,彰化肉圓還不知道在什麼地方呢?事實真相是否如此?而如今全台各地的肉圓口味又有什麼不同?另外,有別於彰化一碗單純的肉羹,綜合肉羹與麵線糊成一碗的吃法,外加香菇肉羹淋在其上的台中肉羹飯或麵,又形成什麼風格?以主味為核心,進而了解台灣南北各地甚至世界其他地方,同一食物或相近食材的運用與文化。 附贈「彰化小食導覽地圖」(請見書衣背面) 貼心收錄店家資訊,方便讀者按圖索驥、輕鬆攜帶,品嘗各式小吃。
《彰化小食記》精采宣傳影片,歡迎分享和賞味 八卦山下的盛宴 劉克襄 作家 書本裡的每道食物更像一條祕徑,通往這個城的核心。一般旅人攜著尋常小吃指南,還不一定能抵達。唯有作者的提示,猶若此一孔道的通關密語。正因為肉圓、燉露、爌肉飯等小小祕徑的交叉連結,彰化市才能為旅人攤開一張綿密的小食路線。也唯有作者這樣懷抱家園的食物意識,才能把飲食和城市連結得更加緊密,編織出錦緞般的地圖。(以上為部份摘文) 細嚐飽含生命力的常民吃食 周馥儀 賴和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在一堆強調口腹之慾的美食文中,淑華以平實文字蘊藏文化觀點與歷史縱深,成為寫入心坎的異數。兩年前,偶然在淑華的部落格讀到〈圓仔冰與賴和〉,寫圓仔冰長年與鐵路醫院形成彰化特色街景,以賴和筆下的圓仔湯,牽引出家人對鐵路醫院的深刻記憶,反思若鐵路醫院被拆除、那巧甜的圓仔冰會如何走味?面對深具歷史底蘊的城市,我們該如何形塑她的容顏?淑華的書,成為一個激發想像的創造起點。(以上為部份摘文) ![]() 天熱!想吃彰化涼圓 入口,明明是蒜味,卻淡淡的,帶著一種風雅。水水柔柔的咀嚼,軟軟嫩嫩、清清涼涼,齒間是甜甜的迴盪,盡頭卻是扎實有味的香菇與鮮肉,鹹鹹甘甘的醬油味收歛在其中,這真是一趟奇特的味覺旅程。 前陣子要回彰化時,問媽媽說要帶點什麼回來?涼圓好了。一個沒想到的答案。小時候,我滿腦子想的都是肉圓,根本容不下涼圓,我無法想像涼掉的肉圓沾著蒜泥是什麼味道?以致對於當時永樂街大道公夜市裡的那家涼圓擔沒有留下深刻的記憶檔案。 如今多少年過去,永樂街的夜市似經過一番整頓,我也終於知道供奉著大道公的那座廟叫做慶安宮,廟埕的小吃攤淨空,留下一片可以仰望的天空。而那家搬離夜市的涼圓擔,從第一代傳到第二代,不但一家茁壯成兩家,還高掛「彰化涼圓」的招牌,讓涼圓成了今日彰化街頭的名物。 好想也吃它一回,於是一年多前的彰化行,特別跑去品嚐,便這樣開啟了涼圓的味覺旅程,不過,起初我還是不能適應,只陷在甜鹹對比的彆扭中。誰知後來將它們買回家,冰箱冰過一回,隔天再入口,我的舌尖竟慢慢馴服於如此奇妙的口味。這一二天,高溫一度飆高到35℃,翻著一年多前的筆記,想起一二個星期前帶回來給媽媽吃的涼圓,跟媽媽一起吃的涼圓,竟在記憶裡召喚我,那樣的旅程確實適合炎炎夏天。難怪五十多年前,原來賣花生糖的「彰化涼圓」第一代老闆林錥錤,會想以它來拯救夏日花生糖賣不出去的困境。 番薯粉先用冷水攪拌,再以細網篩過,然後加溫開水沖開,待粉半熟至呈泥土色的透明糊狀,即可取來瓷碟包餡製作涼圓。這個程序說是容易,但掌握起來可比做肉圓還難。彰化肉圓展現的是番薯粉帶出的堅脆彈性,涼圓則必須將那股彈性化做一種服貼的滑嫩,其間的關鍵就是水分。清明節前雨季未到收成的番薯含水量較少,製成的番薯粉較扎實,最適合拿來製作肉圓;涼圓則以砍下去有香濃乳汁溢出的番薯製成的番薯粉為佳。不過單靠選種還不夠,番薯粉與水的比例調配才是關鍵中的關鍵,涼圓的水嫩口感靠的是大量的水,番薯粉攪入冷水後的溫水一沖,幾乎就是無可挽回的決定性瞬間,不像肉圓的粉漿,還可以事後加水加粉做調整。第二代老闆承襲父業,個中關鍵掌握的學習自是深刻,哪個季節,氣候如何,水分的多寡,溫度的高低,都是青春在歲月中焠煉出來的刻度。 過去,人們習於冬天吃肉圓,夏天吃涼圓,如今一年到頭都有人吃肉圓,肉圓擔做肉圓都來不及了,那還有餘力顧及涼圓,以致夏天普遍出現的涼圓幾乎從彰化街頭退場,僅有一二家賣碗粿或肉圓的擔子摻雜著賣,唯有林家獨樹一格讓「彰化涼圓」的招牌不分春、夏、秋、冬的豎立著。當年林錥錤向一位做肉圓的朋友學得這一手製涼圓的技藝,只為因應夏天花生糖的淡季,沒想到,將近五十年過去,原是本業的花生糖現反成副業,成了冬季的限定商品。 就從今年的夏天開始吧!我要好好品嚐彰化涼圓,或許以後也會不分季節的愛上它。(以上摘自本書第一章) ![]() 所幸還有一碗蛤仔麵 這陣子回彰化,隨便一個擔子坐下來,叫一碗麵吃,吃來吃去,湯裡總迴盪著一種相似的味道!老闆,你們的湯有加蛤仔喔?在那些沒有掛著蛤仔麵的店家,幾乎每次得到的答案都是肯定的,何時彰化街頭的麵都充滿蛤仔味? 彰化市街頭的麵擔,小時候只認識兩家──離家幾分鐘腳程,孔廟前的「黑肉麵」,只有生病時,母親才會買來安撫孩子微恙的身體;而離家更遠,位在小西鬧街,貴為今日彰化三寶之一的「貓鼠麵」,則是夢寐以求也難求。大嫂娘家昔日就在「貓鼠麵」第一代老闆陳木榮住家的對面,她的父親今年已八十多歲,據老人家回憶,小學時一碗豆花或鼎邊趖大約一錢,貓鼠麵卻要三錢。她的叔叔更記得當時圍著下午出擔的貓鼠麵的,有許多是穿西裝的有錢人,那真不是一碗一般人家平常吃得起的麵。 「黑肉麵」,一個皮膚黝黑,被叫做黑肉的人賣的麵。它的歷史雖不如貓鼠麵久,但名氣似乎並不遜色。也許因為離家較近,在我的記憶裡便可親許多。媽媽常說「黑肉麵」好吃就是湯頭裡的蛤仔,但以前執著於很難吃到的就是美味,也就無法進一步感受母親所說。如今搬離彰化多少年後,我才吃出了黑肉麵裡的蛤仔味;並體會歷史更悠久的「貓鼠麵」昔日如何靠湯裡的蛤仔味,贏得許多老彰化市人的口碑。 在貓鼠麵出現彰化街頭後的二十多年,台灣光復那年,收拾起之前從事的雜貨行當,胡火雞也開始挑擔賣起麵來。從太平街夜市開始,來到天公壇一旁棲身,又轉到孔廟前的違章建築,一賣二十多個年頭過去。大骨頭熬湯為底,加肉燥續熬,再入蛤仔的湯頭也形成。黑肉麵的名號也被喊了出來,最後隨著孔廟整建,違建拆除,幾經搬遷終落腳今孔廟斜對面的店家,黑肉麵的名聲從此屹立不搖。 兩家老店藉以建立名聲的湯頭,看似皆以豬肉味做為主調,但仔細嚐之還是有所分別。「貓鼠麵」完全以瘦肉熬成的肉燥煉湯,在那個物質短缺的時代,如此做法是一件既費工又耗成本的事,難怪當時光顧貓鼠麵的,大多是醫師、律師、商人或政治人物等上流社會。也許是反應市井的需求吧!「黑肉麵」煉湯過程中雖還是會加入炒過的肉燥,但常見的豬大骨湯已入列成為主角。不過,儘管如此,兩家老店還是不約而同借助蛤仔之力,讓湯汁達到「甜而不膩」的境界。 從近百年前誕生的貓鼠麵開始,彰化麵湯裡這一口蛤仔味的誕生原點到底在哪裡?彰化市,自小生長的地方,雖從兒時的認知就是一座山城,但只要一站上八卦山大佛前的平台,朦朧的天涯竟隱約可追到海角。「定寨望洋」、「鹿港飛帆」就這樣躍上清代的《彰化縣志》,成為自古文人歌頌的「彰化八景」之一、二。大海茫茫,飛帆在目,海邊溼地豐產的花蛤仔或文蛤(也稱蛤蜊、蛤仔、粉蟯)也唾手可得,怎會不入菜呢!而一九六○年代以後,台灣文蛤養殖興起,讓彰化的麵擔有更大的空間,可以煮出一碗又一碗的蛤仔麵。山城得天獨厚,讓農家的豬肉香與漁家的海鮮味相互激盪出一碗讓人難以罷口的湯麵。 攤開彰化縣的地圖,鹿港、線西和更北的伸港海岸已劃作一塊塊的彰濱工業區。「定寨望洋」,大海迷茫,彰化八景模糊了,所幸還有一碗帶著蛤仔味的麵留下來,讓我在湯裡回味……(以上摘自本書第二章) ![]() 出身彰化的作家賴和,人稱「台灣新文學之父」,本活動由賴和文學地景志工隊與作者陳淑華,帶領民眾跟著賴和的文學步履,除感受日治時期彰化市街的動人風貌,也將品嘗庶民生活小吃,同步體驗彰化古城的文化風景與幸福美味。 活動預計在5月「賴和音樂節」進行,相關訊息請密切注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