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健吉(宜蘭縣教育處長)
「圖書館來了……一個真正的學校也於焉展開」,圖書館可以說是一所學校的命脈,更是學生的知識寶藏;在面對網路資訊氾濫的時代,有人會質疑圖書館的功能是否會被網路所取代?
從《駱駝移動圖書館》這本書,正好可以突顯圖書匱乏與資訊氾濫的對比與衝突下文明的差異。事實上,在台灣各中小學的圖書藏書量有明顯的城鄉差距,對於一些偏遠學校而言,圖書館的藏書不僅老舊同時也相當地不足,這些學童們對於圖書的渴求不亞於本書中小女孩卡妮卡對駱駝圖書館的期待。
早在今年四月宜蘭縣政府舉辦「閱讀四月天」時,我就有個構想,推出「行動圖書車庫」,可以巡迴各鄉鎮學校;如今看到《駱駝移動圖書館》更加深我要去實現的企圖心,希望明年在宜蘭的各個社區和學校就可以看到「行動圖書車庫」的蹤跡,也許我們會在車的兩側各畫上一隻駱駝。
◎凌爾祥(天下教育基金會執行長)
一直很捨不得放下這本書:書裡描繪著非洲黑色大陸的貧瘠荒涼,在大漠裡,那群「扎根在塵土上的人群」,如何因著一隊駱駝馱著書箱,把外面世界的知識帶進來,而產生的矛盾與衝突。
故事敘述的方式,很吸引人,對每一個人物印象深刻。故事所點出的古老文明與現代知識的抗衡,也令人深思。
正如書中阿巴希所說:「這些人過著艱困的生活,遵循古老的價值觀,而且以此為榮。他們已經發展出應付乾旱和死亡的哲學。當我們從外界來,得要他們學習讀書,……比較起來,我們識字的定居社會,反而缺少一種靈活應變的能力。……究竟是誰應該教導誰?」
這本書讓我們更謙卑!也再次提醒我們對不同文化的尊重包容與理解。
◎徐文濤(台中縣明道中學教師、國文科召集人)
在明道,推行閱讀運動已行之多年,學校圖書館每年編列預算,大量購買各類書籍及有聲出版品供學生借閱。並且搭配各類活動如圖書館週、文藝季、借閱排行榜,以及各類閱讀心得寫作競賽,並且提供獎金、獎品等鼓勵學生們養成閱讀的好習慣,並且將閱讀變成一輩子的習慣。
在我拜讀完《駱駝移動圖書館》這本書之後,我告訴自己,一定要讓這些都市的學生們知道:在這個世界上,並非每個人都可以理所當然地從各種管道,以最廉價的方式取得想要閱讀的圖書。書中的場景在非洲的肯亞,從一九九六年開始,肯亞國家圖書館為了服務廣大偏遠地區的民眾,特別安排了三隻駱駝,馱著四只書箱,以及一些帳篷、生活醫藥補給品,長途跋涉炎熱而難行的肯亞東北省份,為這個有著高達百分之八十五文盲的落後地區送來來自西方世界的知識,同時也送來了無限的希望。因為,唯有接受教育,才有機會擺脫這猶如宿命般的貧窮與落後。作者巧妙地改寫了這個真實的故事,並且融入了文化尊重與人性善、惡的省思,為當今提倡閱讀運動的台灣教育界,提供了一本鼓勵學生閱讀的最佳教材。
◎陳一誠(台灣閱讀文化基金會暨愛的書庫執行長/南投縣旭光高中教師)
期待台灣是「書香社會」、「閱讀是全民運動」的我,一直把這份期待視為努力的目標,只是紛沓而來的問題與挑戰,往往感嘆推廣之不易。
何其有幸,《駱駝移動圖書館》一書的出版,拯救台灣無數推動閱讀與教育之作者(包括我在內)。相較非洲推廣閱讀的困難重重,我們遇到的阻礙根本微不足道,實在太輕鬆嘍!更可貴的是,這本書拋出諸多發人深省的議題,例如:全力推廣閱讀,該如何展現文化的尊重與包容?進入新的部落地區,該選擇什麼給當地孩子?教育什麼才能讓人真正受益……。這些議題的省思與探討,將閱讀推廣從基礎的號召行動響應,提升到「深謀遠慮」的完善配套措施。
看完《駱駝移動圖書館》,閤上雙眼,腦海中想像駱駝背著書箱,走在非洲荒涼陸地的情景,對照台灣富庶進步的環境,內心更篤定相信:「閱讀」是台灣的全民運動,「書香社會」是台灣的未來願景。
◎陳宗鈺(台灣學校圖書館館員學會理事/基隆女中圖書館理事長)
瑪夏.漢彌頓以肯亞葛里薩的駱駝移動圖書館建立偏遠村民的閱讀習慣為背景,描寫這個改變對於當地社群文化與外來思想的矛盾所造成書中主角的內心衝擊,絕大部分人因為習慣於傳統習性及對於改變後的結果沒有把握,所以常假借理由而排斥改變。
趨勢大師約翰.奈斯比說過「二十一世紀人類決勝的關鍵在於學習與改變的速度」,由於科技突飛猛進,傳統學校教育的人才已經無法滿足企業的需求,需要不斷地從閱讀中吸收新的知識,因此圖書館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教導讀者學習如何學習。
《駱駝移動圖書館》經由漢彌頓有系統的組織架構及細膩的人性描述,可以體會出圖書館員費歐娜如何做好圖書館行銷;以及在疤子塔班還書的事件上,催討者不思改變以謙卑態度傾聽別人意見,以致得到了反效果;看完這本書有如倒吃甘蔗,漸入佳境。
◎陳昭珍(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教授兼圖書館館長/中華民國圖書館學會理事長)
這不是報導一位「文明社會」的圖書館員懷著熱情,以駱駝將書送到非洲「原始部落」的單純故事。作者在本書中所提出的觀點,是複雜、衝突與矛盾的,如同部落面對「外來文明」而捲入的掙扎;也讓閱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斷陷在和自己爭辯、徘徊於「文明」與大自然的生態鏈,掙扎於《聖經》中,上帝要人選擇「生命樹」,而非「知識樹」的困擾中,尤其是本書的結尾,讓人覺得錯愕,不過也明白,「除此之外,似乎別無他法」,因為是大自然做的決定。
但在矛盾的思辯過程中,讀者也再一次體會到「閱讀世界」的深遂、豐富與美妙。這也是熱情的圖書館員,為何老是義無反顧地要將「文明世界」的知識產物,送給所有人的原因。
◎曾淑賢(輔仁大學圖書資訊學系教授)
駱駝移動圖書館讓書中的女孩看見未來、讓偷書的傷疤男孩有一處安頓感情的地方、也讓祖母重溫充滿希望和憧憬的日子,……作者以閱讀的力量為主軸,對書所帶來的衝擊、族人在接受與抗拒書籍帶來的改變之間的掙扎,以及毀損書的男孩該如何懲罰的價值觀,描寫深刻動人。故事交織著祖孫、夫妻、朋友、兄弟、父子、情人的複雜糾結,人物多彩多姿,充滿衝突和驚奇。書中對肯亞風土人情的敘述,也讓讀者聞到部落的氣味,彷彿置身於肯亞的小村落。
◎黃運生(台南一中校長)
這是一本值得細細品味的好書,書中的美國女孩——費歐娜.史維尼帶著熱情與夢想,離開文明便利,踏入與過去迥異的非洲部落;人民百分之八十五是文盲,過著半遊牧的生活,在乾燥貧窮的沙漠尋找水源以求生存。史維尼認為書才是孩子的未來,才能讓他們和世界連結,藉著由駱駝移動圖書館試圖將文字、教育帶入灌木林中未開化的部族。
然而部落有自己的傳統與價值,有千年以來與大自然相處的模式,他們不敢違逆主神「百足太一」的指示,與惡靈相敬相畏。強行置入西方文明,所產生的矛盾與衝擊,為這些純樸部落帶來興奮、希望,卻也有恐懼和憤怒。
台灣處於多民族融合的時代情境,當文化發展一致朝西方潮流傾斜時,我們更應該停下腳步,思索一切的行動為何而起?終將導致什麼樣的結果?在教育普及、資訊發達的現階段,當我們游移在推行主動的「有品閱讀」與被動的「灌輸教育」時,《駱駝移動圖書館》是抉擇時很好的參考。
◎《出版人週刊》
漢彌頓以優美流暢的文筆,編織出令人記憶深刻的角色、原始質樸的感情,以及高貴的主題:西方強加的「教育」,抗衡村民所感受到的,向已開發世界門戶洞開的危機。
◎《學校圖書館期刊》
書中人物輪流充當每一章的敘述者,讓讀者更充分了解他們在故事中的處境。故事最後,每一個人都被移動圖書館改變了,但改變的方式都出乎他們(或我們)的意料之外。十幾歲的孩子不只可以享受這本小說多元文化的一面,還可以欣賞那寧靜的戲劇,情節的曲折,以及由此鋪陳出的人物之間的差異和類似。
◎《紐約時報》
作者使我們知道,在一個飽受貧窮之苦的地方,所擁有的每一件物品都如此珍貴,卻又岌岌可危。但是,更大的衝突也無法奪去這些人所抱持的榮譽觀念;這觀念根深蒂固,即使只剩下一、兩本書。
◎《今日美國》
瑪夏.漢彌頓對遊牧文化的描繪,可愛而多彩多姿。那是以畫家之眼瞥視西方人鮮少看見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