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被書評譽為「波赫士會寫的書」。

具有自傳色彩的小說主角──阿圖羅.貝拉諾(與作者的姓氏發音相近)和烏里塞斯.利馬,兩人有著若干相同且奇特的背景──販毒、寫詩、喜好居無定所的漂泊之旅,並同屬於墨西哥一個反權威、反傳統、反崇拜的「內在寫實主義」(real visceralista) 前衛詩派團體。兩人以尋找在墨西哥革命中失蹤的詩社前輩──女作家蒂納赫羅作為開端,邁向一趟漫無目的地的追尋旅程,然而這個「尋找失蹤者」的目的,卻是讓自己成為另一個失蹤者的企圖,這是一個「歷程」重於「目的尋找」的永恆之旅,也是一個無止境的隱遁之遊。

兩人的行蹤透過六、七十位書中人物交代,因此,每一次的偶遇都是一段獨立開放的故事,在看似錯落的敘述中,如鑽石般閃亮耀目又直白得好似不見風采的文字,隨著不同角度的轉動變換著面貌,那追尋的對象也彷彿隱晦了起來;它擺脫了拉美文學「魔幻寫實」的刻板標籤,也是一張指涉了拉美文學傳統與恩怨的地圖。在這本博拉紐自稱為「寫給我輩的情書」中,青春襲來,如此狂暴又混亂,又如此悲傷而溫柔,如同悼念一個世代的輓歌。

「生命把我們所有人都遺棄在我們想停留或祂方便丟棄的地方,然後忘掉我們。」──《狂野追尋》(立即試閱)

 

《狂野追尋》Los Detectives Salvajes

作者:羅貝托.博拉紐(Roberto Bolaño, 1953-2003)

生於智利首都聖地牙哥,先後移居並浪跡於墨西哥、薩爾瓦多與歐洲等地。以詩人自居的博拉紐於四十歲開始寫小說,第一部長篇小說《狂野追尋》在拉美文壇引起轟動,榮獲多項獎項殊榮,不亞於《百年孤獨》當年出版的盛況。2003年,因肝病去世,享年五十歲,留下的作品仍陸續被西方國家發掘出版,佳評如潮。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推崇他是「那一代西班牙語世界中最值得欽佩的小說家」,《明鏡周刊》則稱他為「當代西班牙語文學中最大膽的作家」。(更多關於作者)

譯者:楊向榮、非爾
出版:遠流出版
定價:499元

1998年羅慕洛.加列哥斯國際小說獎(Romulo Gallegos Prize
2007年《紐約時報書評》年度十大好書
2007年《華盛頓郵報》、《紐約時報》年度十大好書
2007年美國最大獨立書店鮑威爾書店年度之書
2009年美國書評人協會年度小說獎得主
2009年深圳讀書月年度十大好書
★美國Amazon年度編輯選書、讀者票選十大書籍
★世界西班牙語大會評選「25年來100部最佳西語小說」第3
20128月誠品選書
2012年《聯合文學》334期聯文選書推薦拉美文學的新經典

榮銜加身、佳評如潮,文壇祭酒蘇珊.桑塔格、諾貝爾文學桂冠作家尤薩……等人大力推薦!!

●諾貝爾文學桂冠作家尤薩(Mario Vargas Llosa)談《狂野追尋》與作者博拉紐

王思迅(如果出版總編輯)、王盛弘(作家)、王聰威(小說家)、丘光(櫻桃園文化總編輯)、伊格言(小說家)、朱亞君(寶瓶文化社長)、何献瑞(「背包客棧」創辦人/小說家)、李金蓮(前《中國時報》開卷版主編)、阮慶岳(建築師/小說家)、周易正(行人文化總編輯)、林宜澐(東村出版總編輯)、紀大偉(小說家)、胡金倫(聯經出版副總編輯)、唐薇(翻譯家)、徐嘉澤(小說家)、高翊峰 (小說家)、尉任之(作家)、張亦絢(小說家)、張淑英(台灣大學外文系教授)、張經宏(小說家)、張懸(歌手)、張鐵志(作家)、陳小雀(淡江大學美洲所所長)、陳夏民(逗點文化社長)、陳素芳(九歌出版總編輯)、湯皓全(大塊文化執行副總編輯)、童偉格(小說家)、須文蔚(詩人)、黃崇凱(小說家)、黃麗群(小說家)、楊照(作家)、葉美瑤(新經典文化發行人)、廖志峰(允晨文化發行人)、蔡逸君(《印刻文學生活誌》主編)、駱以軍(小說家)、鴻鴻(詩人)、蘇偉貞(小說家)--------------------------------------------------------共同推薦----------------------------------------------------------

「博拉紐提醒了我們,在閱讀的熱情之中有多少深刻的樂趣。」──《文學雜誌》(Le Magazine Litteraire)

聯合文學、中國時報、自由時報、華盛頓郵報、紐約時報書評、洛杉磯時報、衛報、泰晤士報、每日電訊報、金融時報、明鏡週刊、先鋒報、文學雜誌……國內外媒體、書評一致盛讚!!

「繼馬奎斯、尤薩等人後,智利詩人暨小說家羅貝托.博拉紐再掀起一波拉美文學的震撼潮流。」──《自由時報》

「他不僅是拉美文學在魔幻寫實之後的全新代表人,現在更被英美視為世界級作家。」──《中國時報》

「知道來日無多的病重時光中仍拚命寫作、邊緣之姿批判拉美文壇前輩,博拉紐用他的人生與文學,寫下傳奇。」──《中國時報》

「我們將不再介意,究竟是自然的際遇仍舊年輕、永遠熱淚盈眶,還是那些小說人物以及我們自己。」──《破週報》

「破碎、多元的敘述,其實有著嚴謹連貫的結構,等待讀者去整理、挖掘,讀者付出愈多,小說就相對給予愈多閱讀樂趣的一部神奇之作。」──《中央社》

「拉丁美洲文學經典裡極為重要的一部作品,但其中並無艱澀高深之處。《狂野追尋》是一部邋遢的史詩,部份是公路電影,部份是逸趣橫生又充滿鄉愁的告白。……一部渾然天成的文學巨作。博拉紐讓自己成為小說的核心,重新創造了凱魯雅克,卻少了自我膨脹……。」──《每日電訊報》

「博拉紐營造出一個已成追憶的迷人世界,充滿青春和烏托邦的理想,既獨特而生動,又悲傷而無法遏抑。」──《出版人週刊》

「博拉紐盤據在許多拉丁美洲作家的心頭(四十多歲的那一代也不例外),就如當年馬奎斯盤據著同輩與後輩作家一般。」──《紐約時報》

「稱博拉紐為天才絕非過譽。光是一本《狂野追尋》就足以讓他永世不朽。」──《華盛頓郵報》

「一項極為獨特的成就──角色與事件都很豐富的現代史詩……(博拉紐是)自馬奎斯之後拉丁美洲最重要的作家。」──《舊金山紀事報》

「波赫士會想寫這種小說的。一本極有原創性、極為美妙的書:有趣、感人、重要。」──《國家報》(El Pais)

「博拉紐被譽為後馬奎斯時代的文學巨人之一。毫不費力就將彼此不相關的幽默與輕柔的悲劇感交融在一起。」──《週日電訊報》

「詹姆斯.伍德(James Wood)、約翰.班維爾(John Banville)、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都推崇博拉紐為他那一輩最具影響力的作家。他的小說力道立見。激動人心。」──《展望雜誌》

「崇高與邪惡交替並陳,《狂野追尋》是一個時代──同時也是任何一個熱情體驗文學和人生的時代──的壯闊肖像。」──《先鋒報》(La Vanguardia)

「很可能是現今西班牙語世界中最大膽的作家。」──《明鏡週刊》(Der Spiegel)

「一點即燃……。一本如鑽石般閃亮翻轉的書……。讀者掩卷之際,將會相信沒有比人類語言更有力的發動機。」──美國明尼亞波里《星論壇報》

「博拉紐的傳世巨作,確立了這位智利小說家在拉丁美洲文壇的惡童地位。」──《時尚》雜誌

「讀了博拉紐之後,會讓你覺得自己變了。他會改變你看待世界的角度。」──《衛報》

「狂放逗趣,但也同樣溫柔。……這本小說是寫給一個世代的悲歌。」──《獨立報》

「《狂野追尋》讓人別無所求……。一部極好的小說。」──《洛杉磯時報》

「他那一輩最受推崇、最具影響力的作家……。古怪有趣,同時又隱隱令人害怕。」──《國家》雜誌

「一本勃然蔓生、政治意味十足的流浪漢小說。」──《Elle》雜誌

「趣味狂野……。博拉紐巧妙融匯了他的喜感與感傷。」──《紐約時報》書評

《狂野追尋》給了我們第一個真正的徵兆,那一條自負好鬥的南美作家的行列終於走完了:它標示著那些拉美文學大爆炸的大作家已開始終結……。這本書也讓我們認識了一位驚人的作家,他提醒了我們,在閱讀的熱情之中有多少深刻的樂趣,而他卻是在無人察覺到的深淵邊緣度日。他在那裡做什麼?在俯視一片虛空的岩壁上,他寫作。於今回顧,《狂野追尋》以及在他死後出版的巨作《2666》必須被視為博拉紐非凡、傳奇作品的兩條主幹。──《文學雜誌》(Le Magazine Litteraire)

「《狂野追尋》是對過去三十年粗暴又抒情的紀錄。」──《世界書刊》

「一位罕見而多產的才子。」──《泰晤士報》文學副刊

「博拉紐是當今拉丁美洲世界中最閃亮的文學巨星。」──《國家報》

「博拉紐的兩部長篇小說──《狂野追尋》和《2666》──對拉丁美洲的小說創作(以及對美洲的英語創作)有著無可估量的衝擊。」──亞馬遜書店

「這部小說……可能是你今年讀到最有創意的小說。」──《泰晤士報》

「能讀到一本禮讚生命與文學的書,令人雀躍無比。」──《每日電訊報》

「書中不乏極為美麗而詭異的片段。」──《金融時報》

「一部龐大、線索四處的公路電影式小說……熠熠生輝。」──《前鋒報》

「未來南美洲文學最閃亮的希望。」──《新蘇黎世報》

「有些書很快就從眼前掠過。我們希望這種書能更厚一點,於是算著頁數,並不是因為書太無聊,而是因為想到要跟書中角色道別,就感到焦慮。《狂野追尋》就是這麼一本書……。《狂野追尋》成功地捕捉到過往的狂熱,還有追回過往的可怕又不可能的渴念。」──《法國搖滾怪客》

「強烈又毫無章法。……博拉紐的作品都是幽默四溢,生猛卻精緻。」──《金融時報》

「博拉紐有說故事的天分,與湯瑪斯.品瓊(Thomas Pynchon)、唐.德里羅(Don DeLillo)等人同級。」──《加泰隆尼亞報》(El Periodico)

「當今拉丁美洲文學最重要的小說之一。」──《薩克森時報》(Sachsischen Zeitung)

「博拉紐的作品時而美麗非凡,(至少對我來說)也是全新的經驗……。閱讀博拉紐就像是在聽祕密故事,個別事件的脈絡展現眼見,得見藝術和人生的軌跡在地平線共一色,在彼處如夢一般縈繞,當我們醒來之後一定會更仔細端詳這個世界。」──《紐約時報》書評

「他那一代之中最優秀的拉丁美洲作家……,博拉紐的聲譽和傳奇扶搖直上。」──《紐約時報》拉丁美洲特派

盯著距離外的目標,倒退走

……這是現代人的漫游,源自七〇年代「垮世代」的荒涼疏離,如同凱魯亞克(Jack Kerouac)「垮世代/是一群孩子/在路上/討論著世界末日」的俳句,內在的悲觀性格更接近德國導演溫德斯改編、賦予現代精神的《威廉.邁斯特》,一九七五的公路電影《歧路》(Falsche Bewegung)。
追尋、流浪、迷失是《狂野追尋》的命題,也是博拉紐/貝拉諾,桑提亞哥/利馬的生命寫照,內在寫實主義詩人結局,失蹤的失蹤,過世的過世,停筆的停筆,他們是迷失在墨西哥市的墨西哥人,也是迷失在歐洲(甚至非洲)的拉丁美洲人。荒涼虛無的漫游像盯著距離外的目標倒退走,朝著不知何處而去。博拉紐的文字幽默又柔情,說是寫給同輩的情書,更像悼念一個世代的輓歌。「青春是一場騙局——,」他說:「生命把我們所有人都遺棄在我們想停留或祂方便丟棄的地方,然後忘掉我們。」……(全文閱讀) ──尉任之(作家)

-------------------------------------------------------------------------------------------------------

羅貝托.博拉紐.阿瓦洛斯與《狂野追尋》

《狂野追尋》之所以被稱為鉅作,在於作者博拉紐對現實的洞察力,以及他將現實世界的片段以出其不意的手法加以詮釋。在《狂野追尋》中,博拉紐從故事開頭就透過敘事節奏、荒野式幽默等特點來抓住讀者的目光,……讀者可以感受到博拉紐在敘事結構上的文字敏銳度,而同時他熱情澎湃的寫作風格,以及他在寫作上的才氣與投注,都是無法令人忽視的。
《狂野追尋》的西班牙文版不知道吸引了多少讀者浸淫於書頁之中,而《狂野追尋》的繁體中文版將用同樣的文字力量抓住讀者的目光,光想到這點就令人期待萬分。……
博拉紐在讀者眼前展開一幅由不同人事時地以及多重敘事角度所交織出的萬花筒,而他在人物內心戲以及人物多樣性的精湛描寫,也給了筆下人物自由發展的空間。文本中多處,尤其是小說後半部,一再突顯了博拉紐能夠透過文字把一個世界變成一個文本的天賦。加西亞.馬德羅(García Madero)認為,這本小說饒富興味的地方在於其故事和史詩的連結,讓讀者可以重新認識歷史。抑或,這就是當下?……(全文閱讀)──耿哲磊 Miguel Ángel González(輔仁大學西語系專任副教授)

《最後一個晚上,在世上》Last Evenings on Earth

博拉紐第二部中文版鉅作,2013年春季即將出版!!

「憂傷流亡的民間傳說」氛圍瀰漫在《最後一個晚上,在世上》的十四個短篇故事之中,這也是作者博拉紐對這些故事的定位。《舊金山紀事報》指出,博拉紐的主角們常在其不幸的人生命題上掙扎奮鬥。他們都是流亡到拉丁美洲和歐洲的智利人,是作者摯愛的「失落的一代」,這些引人注目的故事,將再次展現博拉紐「絕對的輝煌才華」。

台北市南昌路二段81號6樓 TEL:(02)2392-6899 FAX:(02)2356-4929
服務信箱: ylib@ylib.com取消收閱會員特惠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