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雜誌》428期,洪蘭率先引介《學習要像加勒比海盜》觀念:
只重視事實的灌輸與記憶,不注重橫向的連接與思考,是學校教育的通病。培養說故事的能力,才能觸類旁通、舉一反三。找出任何兩件事的關係就是創意的來源。……〔閱讀全文〕
成功的教育來自自我學習/洪蘭
這是一本表面上看起來離經叛道,但是讀起來卻很有道理的書。如果我父親還在,可能會不准我翻譯它,因為它說學校不是得到教育唯一的途徑,好學生也不是坐在那裡被動接受學校給他教育的人,分數更不是最重要的事。但是我非常同意這個說法,分數真的不重要,它只是評量的一個方式,還不是惟一的方式,更不是很好的方式。
事實上,父母只要想一想就明白,分數是跟考題有關,跟孩子真正懂多少不見得有高相關,不然為什麼有這麼多拿高分者,離開課本什麼都不會呢?尤其,平日的分數不重要,只有基本學力測驗那一天的分數才重要,既然不重要,又何必天天斤斤計較少了幾分呢?
本書的作者詹姆斯.巴哈說得好:教育不是一堆事實的總和,不是背多分,更不是標準答案,也不是教條,它是從你所學的東西中脫穎而出的「你」。教育使你跟以前不一樣,變得有氣質、有涵養,所以我們應該給孩子更多的選擇而不是更少。現在是科際整合的時代,在任何領域玩出名堂都會有飯吃,孩子反正是用長處跟別人競爭,所以不需要每天提醒他短處有多少。當他的長處發展出來時,自然會把短處帶上來,父母真的不必太操心,應該讓他們邊做邊學,從做中成長。
教育絕對不是一張文憑,它是自我學習。因為我覺得作者說得很有道理,所以希望把這個新的想法介紹給國人,看能不能改變一些父母老師的觀念。
王爾德(Oscar Wilde)說:「教育是件好事,但是值得學習的東西常常是沒有辦法教的。(Education is
an admirable things but from time to time, that nothing that
is worth knowing can be taught.)」馬克吐溫(Mark Twain)也說:「我不會讓學校阻擾我的教育。(I
will never let school interfere with my education.)」為什麼這些名人這麼反對教育?因為現行的教育制度真的很有讓人垢病的地方,它僵化、死板,不是因材施教,最糟的是它並不能變化你的氣質。馬克吐溫形容「花椰菜是受了教育的包心菜」,本質還是包心菜,經過包裝而已。所以本書的作者一開場就告訴我們:「教育很重要,學校卻不重要,你不需要學校,但是你需要教育。」
他告訴學生學校是暫時的,教育是永久的,你不能因為不喜歡學校而放棄學習,如果你希望有個成功的人生,你必須找出你最有興趣的東西,全力投入,不要等別人來教你,你對那個領域的熱情會自動吸引老師過來。三人行必有我師,只要肯學,生活周遭都是可學的東西。不必擔心文憑或學位,只要你是最強的,沒有人會忽略你。我非常贊同他的話,但我也相信他的這些話會使一些道貌岸然的老夫子跳起來。
這位作者究竟是誰呢?敢這麼大膽的公然反對學校?連袁枚都說「七齡上學解吟哦」,他卻敢挑戰這個制度?
作者詹姆斯.巴哈的父親很顯赫,是寫小學課本教材《天地一沙鷗》(Jonathan Livingston Seagull)的李察.巴哈(Richard
Bach)。雖然書中詹姆斯一直提到父親對他的鼓勵與支持,但是可以看出詹姆斯童年非常不快樂,他的父母早早離異,甚至十四歲就因為與繼父不合,被母親趕出家門獨自住旅館。這也是他在父親送他一台蘋果電腦以後,廢寢忘食,全力投入的原因:外界並沒有什麼吸引他的地方,而剛剛出來的個人電腦卻是一個魅力無窮的世界。一方面電腦吸引他,另一方面學校教學無趣,所以他最後中輟,去追求自己的興趣,二十歲進蘋果電腦公司,二十四歲做到軟體測試部的經理。
這本書值得看的地方在詹姆斯如何教育他自己,使他在眾多的求職人中脫穎而出。一個人能在沒有任何文憑與學位之下,進入蘋果電腦公司,並在矽谷打出他的名號,是有兩把刷子的。他告訴讀者學習的十一個要素我們不是不知道,只是我們從來不敢公然在白天去做白日夢、公然拖延作業的期限、公然犯錯……。其實不讓孩子犯錯是不對的,不敢犯錯就不會有創造力,一件事不試怎麼知道行不通呢?
勇於嘗試是詹姆斯跟別人最不同的地方,他什麼都不知道,但是他敢接案子,因為他對自己有信心,知道自己有學習的能力,不懂,去學就懂了!這是我最欣賞他的地方,有人請他鑑定軟體有無侵害著作權,他並不懂侵權,但是放下電話,立刻動手找資料,把自己教育成那方面的專家,最後打贏這場官司。我們要的就是這樣的學生,中華民國要的也是這樣的人才。犯過有什麼關係,知道必改就好,顏習齋說:「惡人之心無過,常人之心知過,賢人之心改過,聖人之心寡過。」《易經》有云:「無咎者,善補過也。」只有讓孩子去犯錯,他才會對自己有信心,知道下次就會做了,才會培養出樂觀上進的孩子。
行動不一定帶來幸福,但是不行動絕對不會有幸福。作者會成功因為他是行動派,遇到問題立刻動手找答案,劍及履及。書中舉了很多例子,鼓勵孩子做白日夢,再動手把夢想實現出來。人做不到他沒有想過的事情,人無法創造未出現在他腦海中的東西。想像力是創造力的根本,但是目前的教育不允許孩子有想像力,學校的課程把他每一分鐘都安排得死死的,大腦塞得滿滿的,當孩子連喘息的時間都沒有,如何有時間去做夢來發揮他的想像力?人要成功必須是樂觀者,在無光處看到光,我們的教育制度是悲觀者,把這個不存在的光吹熄。
這本書還有一點我很欣賞,就是他不贊成速讀,他說速讀就好像你去到宴會,快速的與每一個人握手、交換名片,把一加侖的酒灌進喉嚨,再把一盤佳餚倒進你的肚子,然後衝到外面,結束晚宴。你是吃到了、喝到了,但是錯失了人們舉行宴會的目的;你收集了名片、握到了手,但是你等於沒有來過這個晚宴。這段話深得我心!作者請了大學教授來教他湯恩比(Arnold
J. Toynbee)的《歷史研究》(Study of History),他以為速讀可以幫他達成目標,結果發現他是錯的。能夠慢慢閱讀是件美妙的事,他從慢讀中得到樂趣和能量,這才是閱讀的真諦。希望這段話能讓逼迫孩子上速讀補習班的父母靜思一下閱讀的目的。
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說:「一棵樹要接受更多的光明,它的根就必須更深入黑暗。(A
tree should grow taller, accept more brightness, then its
root must be deeper and darker.)」教育是一步一腳印,學校不是必然得到知識的地方,你的心才是。打開你的心,去接受外面無窮的知識,你會像作者一樣,駕著小帆船,勇敢的駛出港口,迎向大海的挑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