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牡丹亭」公演日期在即,周邊相關的美學設計和出版品也陸續亮相登場。繼4月14日王童發表劇中演員的服裝造型之後,緊接著,由白先勇策劃製作、遠流出版的「青春版牡丹亭」劇本及其製作過程的總紀錄──《奼紫嫣紅牡丹亭》,也於4月19日面世發表。為了引領一般大眾都能進入崑曲藝術的堂奧,白先勇也同時推出其最新著作《白先勇說崑曲》,由聯經出版。這次,遠流與聯經共同攜手為白先勇舉辦新書發表會,也堪稱出版界難得一見的美事。
在《奼紫嫣紅牡丹亭》書裡收錄的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主任鄭培凱的專文中,特別從大歷史的觀點,將《牡丹亭》原作者湯顯祖與英國的莎士比亞相提並論,詳盡闡述了湯顯祖在整個文學史上的重要定位。湯顯祖與莎士比亞同時誕生於十六世紀末葉,甚至在1616年同年逝世,兩人才情相當,遭遇卻大相逕庭;莎士比亞隨著大英帝國的聲威,成了西方文明的代表,湯顯祖卻因中國傳統崑曲的沒落,其代表作《牡丹亭》也成了空谷足音,難窺全貌。值得慶幸的是,2001年5月18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首次宣布「人類口述非物質文化遺產」共十九項,而崑曲榮登榜首,終於讓崑曲這項藝術超越時空限制與文化隔閡,臻於世界地位。由此角度來看,被譽為「崑劇之母」的《牡丹亭》,在2004年由白先勇號召兩岸三地熱愛崑曲藝術的文化菁英齊聚一堂,根據湯顯祖原著重新編排,以青春版《牡丹亭》面貌呈現,足為今年文化界的一大盛事;而配合青春版《牡丹亭》的演出,白先勇同步策劃《奼紫嫣紅牡丹亭》一書,其出版意義尤其深遠。
在白先勇心中,湯顯祖筆下的「天下第一有情人」杜麗娘因夢生情,一往而深,上天下地,終於返回人間,與柳夢梅結成連理;《牡丹亭》中的愛情可以超越生死,衝破禮教,感動冥府和朝廷,得到最後勝利,不折不扣是一曲歌頌青春、歌頌愛情、歌頌生命的讚美詩,它上承《西廂》,下啟《紅樓》,是中國浪漫文學傳統中一座巍巍高峰。白先勇指出,《牡丹亭》的主題在於一個「情」字,「青春版」的劇本也就貼近湯顯祖「情至」、「情真」、「情深」的理念來發展:第一本啟蒙於「夢中情」,第二本轉折為「人鬼情」,第三本歸結到「人間情」。白先勇特別感謝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副所長華瑋、台大中文研究所教授張淑香、台北藝術大學教授辛意雲三位學者一同參與刪編劇本的工作,他們前後共琢磨了五個月,把五十五齣的原著,撮其精華刪減成二十七齣,編好之後還要隔海互動,由導演汪世瑜逐齣排演,以達到舞台表演的要求,如此幾經修改才終於定稿。
白先勇表示,一般《牡丹亭》的演出本偏重杜麗娘,以旦角表演為主,「青春版」的劇本則還原湯顯祖原著精神,加強柳夢梅角色,尤其將〈拾畫〉設計為男遊園,以與女遊園相互呼應,如此生旦並重,雙線發展,達到了對稱平衡之美。白先勇還說,青春版《牡丹亭》的演出由「蘇州崑劇院」的演員擔綱,也具有特殊意義:蘇州是千年古都,在中國歷史上一直扮演著「江南文化」的重鎮,明清時期,一度是全國崑曲中心,崑曲發韌於蘇州鄰近同屬於吳語系的崑山絕非偶然,吳儂軟語,也就決定了崑曲委婉綺麗的風格。這次由蘇州子弟同心協力演出的青春版《牡丹亭》,很可能成為蘇州復興崑曲的前奏。
參與劇本整編工程的台大教授張淑香,則從神話的觀點來解讀《牡丹亭》的藝術精神。張淑香指出,在《牡丹亭》故事中,杜麗娘由生活在精神的荒原、接受自然的情色啟蒙,經歷夢境、而到死亡與復活的過程,已構成英雄歷險的神話原型完整模式,它與成長危機的原型冒險具有相同的涵義,象喻青春期的心理轉化與精神成長。由此可見,杜麗娘的愛情之旅,實是一種靈魂冒險的神話。然而,湯顯祖「情至」思想的特色,不在於「情」「理」對立,而是以「情」注「理」,創造人性與文化的完整和諧。因此「青春版」的劇本也必須保留原作的本來面目,上中下三本的安排與串聯,從「愛得死去」、「愛得活來」、到「愛的完成」,終於征服世界,正好將愛情神話的主脊,突顯得非常清晰。
《奼紫嫣紅牡丹亭》可說是1598年《牡丹亭》問世迄今的全記錄,由兩岸三地知名學者專文撰述,從湯顯祖創作背景、《牡丹亭》的魅力,一直談到白先勇改編青春版的來龍去脈與現代詮釋意義。全書包括青春版劇本、重要曲譜、民國以來演出回顧及精采劇照,最可貴的是,書中蒐羅百餘幀老照片、木刻版畫插圖,均為海峽兩岸三地人士珍藏,得來不易,彌足珍貴。白先勇深深期許這部圖文並茂、古今對照的《奼紫嫣紅牡丹亭》,能成為後世最權威、最完整的定本。
遠流發行人王榮文表示,白先勇一生的追尋,從「現代文學」到「崑曲」,從《台北人》、《紐約客》到青春版《牡丹亭》,事實上,跟整個時代潮流若合符節,甚至隱隱紀錄、引導著其趨向,難怪這麼多兩岸三地的文化界菁英,在白先勇登高一呼之下,即刻響應協助,各獻所能,這也是白先勇與眾不同的魅力所致。作為一個出版人,能夠躬逢其盛,且參與其中,為《牡丹亭》這樣一齣充滿亞洲智慧的傳統戲劇──從1598年誕生之日到2004年的青春新生──作一完整紀錄,毋寧是讓人再興奮不過的一件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