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1集集大地震四週年特別報導】 揭開發震構造的真面目
集集大地震的震央,為何不是位在地表破裂的車籠埔斷層線上?讓我們從地質學的觀點,透析地震發生的原理與斷層活動間的關係。
撰文/陳于高(台灣大學地質科學系副教授)
過去100年,台灣陸地上曾發生過七起規模7.0以上的巨震,其中五起又集中在20世紀的前50年間,伴生有地表斷層活動的則有四次,與1999年的集集大地震相隔了約有半個世紀。集集大地震是否預言了未來可能接踵而臨的連續強震?它讓我們有何啟發?
如果我們將集集大震所有地表產生破裂變形的點一一相連,會發現它們在地圖上可連成一條線性區域,它便是公認造成這次發震、綿延有近100公里長的車籠埔斷層。眼尖的人便會發現,這個地震的震源位置並不在斷層線正下方,而是在集集鎮北方約1公里、距離地表12公里深的地底。地震釋放之能量又轉成震波再向外傳播,整個南投縣最接近這個發生地,所以立即陷入恐怖的天搖地動之中。南投人無語問蒼天,心中吶喊:「為什麼是我們?」
這個問題是很有科學意義的。就地質上來看,我們立即覺得有異的不只是震央為何不位在地表破裂的斷層線上(而是位在地表破裂帶的東側),對於這發震位置並未在更東或是更西,也是值得探究的問題。地震過後,台灣的地震專家在破裂帶進行一連串的地表地質調查,這些調查,連同在1997年中央地質調查所李錦發所做的車籠埔斷層調查研究報告,都指出此斷層的斷層面乃一向東傾15~30度的斜面,上盤(車籠埔以東的岩盤)沿著具有高度塑性的頁岩層,向西逆衝。震央位在集集並非偶然,而可能是斷層面幾何型態上的必然,因為車籠埔斷層確實以低角度向東傾的方式,通過集集地底數公里深的地方。這與美國加州大熊鎮與藍德斯城地震,震央便直接位在斷層線上的情形有所不同,其發震斷層基本上是垂直地面的平移斷層。
如何解釋地震發生在集集地底而不在更東或更西的位置呢?蘇強(John Suppe,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普林斯頓大學教授)在1960年代於台灣進行一系列的地質構造研究後,提出了一個讓他享譽全球的理論「推土機模型」。這個一向被視為「薄皮」(thin-skin)構造的理論架構,認為地表所有主要的斷層面,都會向下連接到幾公里至10公里深,較為平緩之一個或以上的「斷層滑脫面(decollement)」,而所有地殼變形也都會發生在此一滑脫面之上。這個滑脫面有兩個不容忽視的特性,一是在該滑脫面上的岩性十分特別,就像這次地震的滑脫面乃沿塑性極高的頁岩層而動;二是滑脫面會經過一個轉折接上「斷層滑坡」(ramp),再向上延伸至地表,此一轉折位置會成為岩盤向西逆衝時的阻礙,以及應力聚積的位置。若將推土機模型應用到此次集集大地震,則發震點所在的集集地底下,也許便是斷層滑坡與斷層滑脫面之連結位置,以致應力不斷累積於該處,一旦突破了靜磨擦力,便會挾巨大的能量帶動整個上部地殼向西向上移動。
新調、老調齊彈
1999年9月21日凌晨1時47分12.6秒,集集車站內的大鐘走到此時打住。在多數民眾業已入睡的這一刻,先是照明逐步消失,接著進入一片漆黑;同時,睡床上的人們會感到一陣上下起伏的波動,和前後左右的天旋地轉。尚未入睡、意識清楚的人們,或許更可感受到超過一次的震動,在原本以為地龍行將止息時,卻又毫無預警地再次翻身,教人在有如無止境的恐懼中掙扎。
從中央大學馬國鳳主任對地震當時斷層面上的錯動分佈,以及破裂波前的傳遞情形所做的分析可以發現,在主震發生後3秒,破裂波前仍停留在震央位置;3~12秒內,斷層同時向南與向北破裂;12~17秒時,斷層僅向北方破裂,且在最北端停留10秒,造成極大的地表變形。在短短30秒的破裂時間內,震波的傳遞情形卻有如此大的差異,這究竟代表什麼?
從地質的角度,也許可為這團謎題找到解答。台大地質系教授陳文山等人在破裂帶沿線做調查,發現依照變形與斷層上下盤岩層關係,可將地表變形分為四個活動區段。在這四個區段中,只有南邊的草屯段與竹山段是沿著地質圖上的車籠埔斷層,垂直位移為1~3公尺;北邊的石岡段位在三義斷層的東側,主要傍山麓前緣出露,明顯地未承接南方的破裂,垂直位移最大,在3~10公尺之間;往北再接上卓蘭段時,此段破裂帶橫過大甲溪的埤豐大橋後,瞬間由南北向打橫變成東西向切過石岡,再向北終止於大安溪北岸卓蘭的內灣,垂直位移在數十公分到八公尺。更有趣的是,卓蘭段的破壞行為並非以斷層為主,而是一連串的急轉褶皺及小斷層的破壞。在這樣明顯非均一的破壞行為下,若以「車籠埔斷層」涵括縱長100公里的破裂帶,不如以「集集大地震破裂帶」稱之適當。
對於這樣不同段具有不同變形行為的認知,釐清了我們一直以來的一個迷思:地震造成的地表破裂,是否會沿單一斷層面而活動?集集大地震的事實告訴我們,同震之地表破裂,可能是主要斷層與其他主要、次要的活動構造,共同形成一個複雜的地震斷層系統。換句話說,「地質斷層」與「地震斷層」是有所不同的:前者指的是以地層的不連續、地層位態的轉變與破裂帶的存在所推論出的斷層,後者則指實際地震運動中,透過應力釋放,而觸發其移動的一連串地質斷層系統或是新的破裂面(這種情形可能較少,因為地質斷層是理論上的弱面,應力若能完全透過弱面釋放,要製造新的破裂面便屬不易)。
如果我們從斷層間彼此觸發的可能性看來,一種緊接而來的誇張想法可能是:會不會有一次地震,造成全台斷層連續大移動,甚至是台灣島的分裂?【如欲閱讀全文,請見《科學人》2003年8月號,陳于高教授將完整介紹台灣的10大斷層區塊、斷層錯動方式與地質學家的研究方法,不可錯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