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刊158年,全球科普雜誌第一品牌 每月 6 日、20日發刊 
2003/09/20 出刊
  免費訂閱電子報:
‧「一訂雙贏」優惠專案,讓您手握科學人雜誌與CNN互動英語,悠遊於科學與英語對話的世界!
‧《台灣昆蟲大發現—追蹤常見昆蟲125》,是你觀察昆蟲的最佳指南!!
‧第一本以圖解手法呈現的古建築工具手冊《台灣古建築圖解事典》,搭配《古蹟入門》最正點!
‧聯合國定今年為「國際淡水年,」希望大家一起關懷全球水資源。歡迎大家一起參與2003科學週「水水台灣」永續台灣的挑戰-河川與海洋特展!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10月全新推出「掠食者特展」,和大型電動動物模型做朋友!
‧高雄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週日與院士的邂逅」系列專題講座,歡迎報名!
‧科學進行式─92科教研習營開始報名!
‧關於「聽到高頻的聲音為什麼會起雞皮疙瘩?」一些補充
‧為什麼動物細胞沒有細胞壁??
‧歡迎到科學人雜誌文章討論區一遊!
【發燒新鮮事】小老鼠大如牛
【講座報導】 火星,越看越驚奇!
【新書搶先報】生命的線索 & 基因組圖譜解密 & 連結
【921大地震四週年特別報導】 揭開發震構造的真面目

◎ 小老鼠大如牛2003/09/19
在我們的印象中,小老鼠只有手掌大,胖胖的天竺鼠最多也只有一公斤重,可是天竺鼠的祖先,竟然像犀牛一樣大!最新發表的化石顯示,超大鼠悠遊於800萬年前南美洲的熱帶濕原,牙齒很長,嚼食鹹草維生。它們的化石骨骼重見天日,也為我們描繪出中新世的史前景象。
減肥新福音2003/09/16
減肥藥常常有不良的副作用,那麼要如何減得有效又健康?如果能找到身體內調控「飽足感」的生理機制,讓身體提早感到「吃飽了」,就不必吃一堆危險又可能無效的減肥藥了。目前科學家找到兩種蛋白質,它們在身體裡都是用來傳達「吃飽」的訊息,因此若能提高兩種蛋白質的濃度,便能抑制食慾,達成苗條體態!
複製動物有沒有明天?2003/09/12
繼桃麗羊因病痛不斷接受安樂死後,台灣的三隻複製小豬同樣難逃厄運,近日陸續因心臟病發不幸死了,複製動物的安全性再度受到高度質疑。然而,其負載著醫療遠景的美夢,仍受到大眾寄予高度期待。
最明亮的電波星光2003/09/09
科學家以新型的電波望遠鏡,觀察到有史以來最明亮的無線電波閃焰,這與年輕星體的強大磁場有關。未來陸續興建完成的更新型電波望遠鏡,將有助於我們了解這些新興燦星的更多秘密。
女王蜂的抉擇2003/09/04
女王蜂產下的受精卵可孵化成雌蜂,而未受精的卵則孵化成雄峰,這大家早就耳熟能詳。但是,牠們的性別到底是如何決定的?

【7月科學不簡單講座】
火星,越看越驚奇!
主講者︰孫維新(中央大學天文研究所教授)

《科學人》訂戶獨享︰講座全文精采揭露!

 這陣子利用晴朗的好天氣,在晚上10~11點左右,東南方的天空中會有一顆亮得不得了的橙黃色亮星,這就是火星。火星從古到今、不分中外,都被認為是不吉利的星體,而它之所以為橙紅色,是因為火星表面富含氧化鐵,是一顆「生鏽」的星體,其實沒有任何不吉祥的因素跟紅色有關,卻曾給先民帶來許多恐懼。

 火星每兩年會有一次火星衝,即火星和地球較接近。地球和火星繞太陽的公轉軌道皆為橢圓形,而太陽位於橢圓的兩個焦點之一處,因此橢圓軌道有近日點及遠日點。所謂的火星衝是指太陽、地球、火星排成一直線,且地球位在近日點,而火星位在遠日點,這時候火星在地球的背面,和地球最接近。由於軌道受引力影響會不斷飄移,所以每次接近的距離不一樣,而這次的火星衝是2003年8月27日,為7萬3000年以來地球與火星最接近的一次,火星平常的亮度大約只有一等,而這次火星的視星等可達-2.9,超越木星的-2等,接近金星的視亮度。

 火星是太陽系第四顆行星,距離太陽 1.6 個天文單位(天文單位是地球到太陽的距離),而且是距離地球第二近的行星(最近的是金星)。火星介於地球和小行星帶之間,它的兩個衛星就是從小行星帶來的。

 那麼,我們為何研究火星呢?因為除地球之外,我們所知最多的行星便是火星。另外一個原因則是火星可能有水,所以是另一個可能孕育生命的地方,所以大家對它很有興趣。火星約在38億~40億年前應該有水存在,可能是海洋、湖泊或大河,去年的最新觀測顯示,水都在地底下不深的地方,所以有關火星的教科書有一半都要改寫了。

 此外,火星的垂直溫差大,因為大氣層非常薄,沒辦法將熱量維持在地表。火星上還有很多高火山區,顯示火星當年的地質活動相當活躍;還有深谷,例如水手谷,橫幅有美國那麼寬,而且很深。另外還有海臘斯盆地,是一個大隕石坑,相信以前它的作用也像是一個湖泊。火星上有時會有高速沙暴席捲整個星球,遠比蒙古的沙塵暴嚴重得多,可以捲起沙塵達三公里高。在2001年有一次沙暴,在兩個月的時間內,把整個火星給覆蓋住了。

 新的一波火星探險風潮比較成功的有1997年美國成功發射了拓荒者號和逗留者號,然後是1997年美國的全球探勘者號,在火星軌道上繞行了2018天。距今前一次的火星任務為2001年美國的火星漫遊號,於2001年4月7日發射,已於2001年10月24日抵達,在火星軌道上繞軌運行了506天。它的主要任務包括研究火星地表元素和礦物的種類及分佈、尋找地表之下的水,以及尋找火星上的生命。大家可能注意到,這些火星探測船大多是於單數年發射,而且一去去好幾個,因為火星公轉週期1.88年,地球是一年,大約每兩年地球跟火星接近一次,所以大多數火星任務是每兩年發射一些太空船。像是今年年初到現在,到火星的太空船絡繹不絕於途,其中日本有一艘「希望號」已經在半路上了,今年6月歐洲發射了火星快遞軌道衛星,大約12月會抵達火星,然後是美國於6月10日發射精、7月8日發射機會號,預計明年1月抵達火星

 未來十年的火星探險的最終目的是希望送人登陸火星,並利用表面土壤、大氣,進行火星的環境改造,改造到適合人居住為止。而如果有火星生物怎麼辦?按照我們人類的劣根性來看,最善良的做法可能是為這些生物設置保留區!其實大家應該好好思考一下,我們真的希望把火星改造成另外一個地球嗎?今天很高興跟大家談談火星,最近希望大家能有機會去看看它,畢竟火星很可能是人類下一個希望。

【主題書評】
基因定序競賽的兩種敘述
書名:生命的線索/基因組圖譜解密
作者:薩爾斯頓、費莉(J. Sulston & G. Ferry)/戴維斯(K. Davies)
譯者:潘震澤、杜默/潘震澤
出版時間:2003年6月/2001年8月
出版公司:時報出版公司(台北)
書評撰文:周成功(陽明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

科學家、政客加上投機炒作的商人,使人類基因組定序的過程充滿了曲折與雜音。《生命的線索》與《基因組圖譜解密》這兩本書都是敘述其中的經過,但由於作者出身背景不同,而呈現完全不同的風格,也讓我們對於其中緣由有更深入的看法。

【SCIENCE 書摘】
《連結》
作者:布侃南(Mark Buchanan)
譯者︰胡守仁(淡江大學數學系教授)
出版公司:天下文化(台北)
預計出版日期︰2003年9月

你和中央研究院院長、證嚴法師或老牌影星凌波,可能沒有機會相互認識,但是你可能透過朋友的朋友的朋友……與他們產生聯繫,然而,你們之間需要經過多少人,才能夠發生連結?這個問題的答案,指向「小世界」理論,一門關於「連結」的新興科學。《連結》這本書為我們揭開這個跨越電腦科學、全球經濟、社會學、物理、數學、生物、生態的「小世界」之謎。  

【921集集大地震四週年特別報導】
揭開發震構造的真面目

集集大地震的震央,為何不是位在地表破裂的車籠埔斷層線上?讓我們從地質學的觀點,透析地震發生的原理與斷層活動間的關係。
撰文/陳于高(台灣大學地質科學系副教授)

 過去100年,台灣陸地上曾發生過七起規模7.0以上的巨震,其中五起又集中在20世紀的前50年間,伴生有地表斷層活動的則有四次,與1999年的集集大地震相隔了約有半個世紀。集集大地震是否預言了未來可能接踵而臨的連續強震?它讓我們有何啟發?

 如果我們將集集大震所有地表產生破裂變形的點一一相連,會發現它們在地圖上可連成一條線性區域,它便是公認造成這次發震、綿延有近100公里長的車籠埔斷層。眼尖的人便會發現,這個地震的震源位置並不在斷層線正下方,而是在集集鎮北方約1公里、距離地表12公里深的地底。地震釋放之能量又轉成震波再向外傳播,整個南投縣最接近這個發生地,所以立即陷入恐怖的天搖地動之中。南投人無語問蒼天,心中吶喊:「為什麼是我們?」

 這個問題是很有科學意義的。就地質上來看,我們立即覺得有異的不只是震央為何不位在地表破裂的斷層線上(而是位在地表破裂帶的東側),對於這發震位置並未在更東或是更西,也是值得探究的問題。地震過後,台灣的地震專家在破裂帶進行一連串的地表地質調查,這些調查,連同在1997年中央地質調查所李錦發所做的車籠埔斷層調查研究報告,都指出此斷層的斷層面乃一向東傾15~30度的斜面,上盤(車籠埔以東的岩盤)沿著具有高度塑性的頁岩層,向西逆衝。震央位在集集並非偶然,而可能是斷層面幾何型態上的必然,因為車籠埔斷層確實以低角度向東傾的方式,通過集集地底數公里深的地方。這與美國加州大熊鎮與藍德斯城地震,震央便直接位在斷層線上的情形有所不同,其發震斷層基本上是垂直地面的平移斷層。

 如何解釋地震發生在集集地底而不在更東或更西的位置呢?蘇強(John Suppe,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普林斯頓大學教授)在1960年代於台灣進行一系列的地質構造研究後,提出了一個讓他享譽全球的理論「推土機模型」。這個一向被視為「薄皮」(thin-skin)構造的理論架構,認為地表所有主要的斷層面,都會向下連接到幾公里至10公里深,較為平緩之一個或以上的「斷層滑脫面(decollement)」,而所有地殼變形也都會發生在此一滑脫面之上。這個滑脫面有兩個不容忽視的特性,一是在該滑脫面上的岩性十分特別,就像這次地震的滑脫面乃沿塑性極高的頁岩層而動;二是滑脫面會經過一個轉折接上「斷層滑坡」(ramp),再向上延伸至地表,此一轉折位置會成為岩盤向西逆衝時的阻礙,以及應力聚積的位置。若將推土機模型應用到此次集集大地震,則發震點所在的集集地底下,也許便是斷層滑坡與斷層滑脫面之連結位置,以致應力不斷累積於該處,一旦突破了靜磨擦力,便會挾巨大的能量帶動整個上部地殼向西向上移動。

 新調、老調齊彈

 1999年9月21日凌晨1時47分12.6秒,集集車站內的大鐘走到此時打住。在多數民眾業已入睡的這一刻,先是照明逐步消失,接著進入一片漆黑;同時,睡床上的人們會感到一陣上下起伏的波動,和前後左右的天旋地轉。尚未入睡、意識清楚的人們,或許更可感受到超過一次的震動,在原本以為地龍行將止息時,卻又毫無預警地再次翻身,教人在有如無止境的恐懼中掙扎。

 從中央大學馬國鳳主任對地震當時斷層面上的錯動分佈,以及破裂波前的傳遞情形所做的分析可以發現,在主震發生後3秒,破裂波前仍停留在震央位置;3~12秒內,斷層同時向南與向北破裂;12~17秒時,斷層僅向北方破裂,且在最北端停留10秒,造成極大的地表變形。在短短30秒的破裂時間內,震波的傳遞情形卻有如此大的差異,這究竟代表什麼?

 從地質的角度,也許可為這團謎題找到解答。台大地質系教授陳文山等人在破裂帶沿線做調查,發現依照變形與斷層上下盤岩層關係,可將地表變形分為四個活動區段。在這四個區段中,只有南邊的草屯段與竹山段是沿著地質圖上的車籠埔斷層,垂直位移為1~3公尺;北邊的石岡段位在三義斷層的東側,主要傍山麓前緣出露,明顯地未承接南方的破裂,垂直位移最大,在3~10公尺之間;往北再接上卓蘭段時,此段破裂帶橫過大甲溪的埤豐大橋後,瞬間由南北向打橫變成東西向切過石岡,再向北終止於大安溪北岸卓蘭的內灣,垂直位移在數十公分到八公尺。更有趣的是,卓蘭段的破壞行為並非以斷層為主,而是一連串的急轉褶皺及小斷層的破壞。在這樣明顯非均一的破壞行為下,若以「車籠埔斷層」涵括縱長100公里的破裂帶,不如以「集集大地震破裂帶」稱之適當。

 對於這樣不同段具有不同變形行為的認知,釐清了我們一直以來的一個迷思:地震造成的地表破裂,是否會沿單一斷層面而活動?集集大地震的事實告訴我們,同震之地表破裂,可能是主要斷層與其他主要、次要的活動構造,共同形成一個複雜的地震斷層系統。換句話說,「地質斷層」與「地震斷層」是有所不同的:前者指的是以地層的不連續、地層位態的轉變與破裂帶的存在所推論出的斷層,後者則指實際地震運動中,透過應力釋放,而觸發其移動的一連串地質斷層系統或是新的破裂面(這種情形可能較少,因為地質斷層是理論上的弱面,應力若能完全透過弱面釋放,要製造新的破裂面便屬不易)。

 如果我們從斷層間彼此觸發的可能性看來,一種緊接而來的誇張想法可能是:會不會有一次地震,造成全台斷層連續大移動,甚至是台灣島的分裂?【如欲閱讀全文,請見《科學人》2003年8月號,陳于高教授將完整介紹台灣的10大斷層區塊、斷層錯動方式與地質學家的研究方法,不可錯過!】

 

©2003 Yuan-Liou Publishing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SCIENTIFIC AMERICAN" is a registered trade name owned by
SCIENTIFIC AMERICAN, Inc., New York.
It is used under license by Yuan-Liou Publishing Co., Ltd..

科學人網站  創刊158年‧全球科普雜誌第一品牌
版權所有 未經授權 禁止轉貼節錄
科學人雜誌 遠流出版公司 台北市南昌路二段81號6樓
電話︰02-2392-6899 傳真︰02-2393-2230
如有任何意見請E-mail至科學人編輯部
建議最佳瀏覽解析度:IE4.0以上版本 800x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