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采書摘》傳說時代篇
刑起於兵,法起於律 ── 中國法律的鼻祖
「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鉞,中刑用刀鋸,其次用鑽笮,薄刑用鞭撲,以威民也。」這裏的大刑,是斧鉞,也就是砍腦袋;甲兵呢?盔甲和兵器,指代軍隊。你不聽話,派兵討伐你。所以呢,「兵」,也就是打仗,乃是刑的老祖宗。那麼同樣的,法也出自於打仗。比如聊公要去打仗了,那麼讓某甲衝鋒,就得有個號令。這個號令以什麼來發布呢?打擊樂。這不是聊公胡扯的,這是《易經》和《周禮》上說的
精采書摘》西周篇
在西周犯罪
聊公走出來,對著鏡頭說,「西周審理案件已經開始重視證據。通過辭、色、氣、耳、目五方面進行觀察,以判斷當事人是否在說謊。這叫做『五聲聽獄訟』,乃是世界上最早的將心理學運用於司法領域的測謊技術。雖然還很粗糙,但是相比起同時期的歐洲還在沿用的神判法,肯定是文明而人道且科學的曙光啊!當然啦,這是在毫無證據的情況下採用的偵破辦法。有證據,則從證據。」
精采書摘》秦朝篇
竹片上的法律
「黃帝四經」之首是《經法》,《經法》首句便是「道生法」。作為道家末流的法家代表,商鞅們所追求的並不僅僅是「令」調節國家生活的麻利和高效,這樣的話與縱橫家們通過口舌來撬動國際局勢使之瞬息萬變有什麼區別?法家更追求的乃是道的人間代表,恆常而不易的「法」。所以商鞅作出了一個大的改革,真正的一字千金之改──改法為「律」。律是什麼意思呢?乃是標準的「音」。古有十二律
精采書摘》漢朝篇
春秋決獄
聊公道:「仲舒啊,你不要混淆是非。法律是道德的底線,這裏的道德乃是人類的公共道德。而你的春秋決獄,卻單單是以儒家之理殺人,根本扼殺了信仰的自由。」董仲舒沉思片刻,道:「春秋決獄的是非恐怕不是你這一兩句話所能辨清的。而這一制度恐怕對你那個時代,也深有借鑒意義。重慶有位睡龍先生,說你那個時代的中國乃是依法缺德的時代。如何為法輸入德,並且不損害法律本身,是個大問題啊。」
精采書摘》魏晉南北朝篇
不識《泰始律》,讀盡法律也枉然
張斐:「晉律〈刑名律〉總結歷代立法技術與法律解釋之大成 ,規定了二十個法律術語。有:故、失、謾、詐、不敬、鬥、戲、賊、過失、不道、惡逆、戕、造意、謀、率、強、略、群 、盜、贓。」……聊公擊節叫好:「晉律居然作出如此細緻而精確的規定,大有實現法律科學之希望啊!」張斐撓頭:「法律科學?這恐怕是玄學的產物。」聊公大跌眼鏡:「玄學?玄學怎會產生如此精確之科學來?」
精采書摘》宋朝篇
十三歲少女殺人未遂事件
阿雲案的整個經歷,聊公已經進行了最大限度的簡約,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去翻看《宋史‧刑法志》等材料。在本案中,論辯雙方所體現出來的高度的法律素養和法理學養,以及宋朝司法制度的高度發達與文明,想必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中華法系之高度發達,其內核精神並不在於包公和展昭,而在於朝堂之上的這種論議。第一,從律法之爭到禮法之爭。第二,從律敕之爭到變法之爭。
本書寫作緣起
聊公讀西哲孟德斯鳩之《論法的精神》(The Spirit of the Laws,又譯《法意》),至第三十一章,有云:「我們應當用法律去闡明歷史,用歷史去闡明法律。」乃撫掌大笑曰:此言得之!孟氏得之,畢竟是西洋的東西。聊公決心用自己一枝如椽大筆 ,數著歷史上幾個或真或假的公案,來聊上一聊。故曰「聊公案」。聊公的案子,都是些平淡無奇、情節簡單的小案子,斷然比不上包公之迴環曲折,亦不如狄公之疑霧重重。但以其機節獨到、啟思發想,與禪宗公案頗有似處,故錄之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