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間.古今事(科學人雜誌特刊15號)



作者:趙丰

出版日:2013/09/01

定價:380元

特價:342元

優惠價:342

內容簡介

腳踏綠色大地、仰望藍色天空,地球人兼科學家趙丰「以今爍古、以古驗今」,一一檢視東西方古籍裡的種種自然謎團、科學史上重大發現的來龍去脈,以及先進科技對於地球、大氣與環境的最新研究。
 
翻開這本筆記,一連串結合了科學與人文的心智饗宴,就要在你眼前展開。
 
精采選輯:遠古傳奇- 現代版 天地因緣 真情世界 大地組曲 時空奇航
 
單元一:遠古傳奇:現代版
 
《山海經》裡千奇百怪的事物、后羿射日、女媧補天,其實都有科學根據?《聖經‧創世記》的大洪水,竟是海平面上升?
 
單元二:天地因緣
 
每一個文明都嘗試理解日升月落、天地運行。古老的中國人發展出了陰陽五行,16世紀以後的歐洲人則把地理大發現系統化、科學化!
 
單元三:真情世界
 
你知道公尺、公克的定義,原來和量測地球有關嗎?是因為可見光、電磁波,才造就地球上現在我們所見的這些生物?
 
單元四:大地組曲
 
地球自轉越來越慢?地震會把地球震歪嗎?全球暖化與聖嬰現象,真的會造成海平面上升?地球磁場、重力場也還有許多謎團呢!
 
單元五:時空奇航
 
探索太空(以及尋找外星人)是人類最雄偉的夢想,然而從太空回望這顆藍色行星,人類會看見什麼?
 

作者.譯者簡介

趙丰
 
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1951 年生,台灣大學物理系畢業,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校區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地球科學博士;曾任美國航太總署(NASA)哥達德太空飛行中心的太空測地實驗室主任、中央大學地球科學院院長、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所長。研究專長為地球與行星動力學、重力學、地震學、地球環境變遷,喜好歷史、地理,和一切人類的故事。
 

目錄

1遠古傳奇﹕現代版
 
自序
 
002 「羿射十日」事件始末報告
 
008 將軍崖岩畫:天外來客?
 
014 燭龍:千百世代的古今奇緣
 
019 龍:風中來去
 
第一幕:畫龍‧話鼉
 
第二幕:畫龍‧話字
 
第三幕:風中的回答
 
The answer is blowing in the wind
 
042 天山裡的一零一夜
 
047 浩浩神水何方來
 
052 一代司天監,千古說夢溪
 
057 康熙、台北、湖
 
063 海陸之際的災變:海嘯在台灣
 
2天地因緣
 
070 陰錯陽差
 
075 又見龍年
 
080 春日札憶:時空、陰陽、五行
 
085 地老天荒問幾何
 
上半場
 
下半場
 
095 天旋地轉尋根由
 
101 問蒼茫大海何去何從:經緯之辨
 
107 問蒼茫大地何去何從:方向為憑
 
112 北回歸線,歸去來兮
 
117 晝夜分「明」
 
晝篇
 
夜篇
 
3真情世界
 
真戲假辨──別傻了! 128
 
假戲真作──別鬧了! 133
 
夏蟲字彙裡的「冰」字:What's in a name? 138
 
本末倒置的命題 144
 
單位計量的吊詭 149
 
遙測:老把戲+新科技 154
 
尺寸、維度惹麻煩:Size Matters 159
 
費曼大師的小失誤 164
 
4大地組曲
 
170 自歌自舞自逍遙:地球的自轉
 
漸慢板的樂章
 
多姿多采的旋舞
 
181 此曲只應地下有:地球的音樂
 
189 弄假成真的旁門左道
 
195 聖嬰聖女:一樣頑皮兩樣情
 
200 地震!規模二三事
 
206 地震!把地球震歪了?
 
211 雙場記:A Tale of Two Fields
 
磁場篇
 
重力場篇
 
225 海平面,你隱藏了多少秘密?
 
5時空奇航
 
太空裡的歷史迷思:NASA和哥達德 234
 
太空裡的科幻迷思:NASA和外星人 239
 
天上人間:藍色的彈珠 244
 
咫尺天涯 248
 
蓋棺論定太空梭 253
 
太空垃圾知多少 258
 
地球的奇異小夥伴──月亮 263
 
重返月球──這回玩真的嗎? 269
 
我的時空奇航 275
 

序文前言

天地間‧ 古今事自序 趙丰
 
「老趙,為我們的雜誌寫個地球科學的專欄吧。」老友李家維口氣裡帶著命令。他任《科學人》雜誌的總編輯。
 
如是開始了我近四年不間斷的〈上下古今人間世〉專欄。誠如本書最後一章〈我的時空奇航〉裡說的﹕每一篇對我而言都是一次真切的學習、一份完成的喜悅。如今暫時擱筆之際,回首把這些篇幅輯成一冊,另有一番小小的興奮。
 
這些篇章,另加一兩篇採自過去《科學月刊》雜誌的拙文內容,在編排上重新集結,文字上補正疏順,期使原來獨立的篇章間能夠相互呼應,前後思維邏輯得以連貫。在敘事上則多有加強,圖片也做了不少更新,連當初限於篇幅而被編輯精簡掉、而不得不割愛的許多內容,也被我趁機加了回去。
 
「科普」文章的寫作,簡單地說,從事的是知識的搬有運無──把從別處學來的知識,打點整理後,用自己的話重新說出來給其他的讀者聽,少不得的還有一番加油添醋。其首要之務當然是讓讀者看得懂、看得有興趣﹔同時,我的理想目標是絕對不能枉費讀者寶貴的閱讀時間,我希望讓文字裡包含的知識訊息量趨向極大值,用儘量簡潔的文字,雖不敢說是傳道、授業,至少要做到解惑、達意。在某些題材上偶有一得,也希望能得到讀者心中的共鳴。這裡有十六萬字,我希望每一段都能讓讀者從中得到些什麼。這裡還有上百幅圖,也都是費心挑選或繪製的。
 
即使是區區一科普讀物,從知識的點點滴滴,而能夠匯聚成冊,我所需要感謝的人,包括父母,師長、家人,和同事、同學、學生,真是太多太多,雖然無法細列,但您們都在字裡行間。
 
(作者為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導讀推薦

【推薦文一】
 
◎台灣大學地質科學系教授 沈川洲
 
我家訂閱《科學人》,每月雜誌一到手時,我就直接殺入趙大師兩頁的古今時空中,猶如「華生」附身,跟他一起偵破千古懸案!每每在想,自從黃袍加身後,趙家人就註定這麼非凡嗎?我想問你的是,你喜歡望著藍天發呆嗎?喜歡在夜空下亂想嗎?喜歡歷史嗎?喜歡中華文化嗎?喜歡福爾摩斯嗎?你是熱血男孩嗎?你是聰明女孩嗎?假若其中一、兩點是你的選項,那麼恭喜你,趙丰教授這本《天地間‧古今事》將會是你愛不釋手的一本書。
 
【推薦文二】
 
◎北一女中地球科學退休教師 吳育雅
 
趙丰教授是今日的沈括和中國的福爾摩斯,他的新書可說是現代版的《夢溪筆談》、地球科學界的《福爾摩斯全集》。閱讀此書能明瞭非凡科學家的好奇心智及敏銳洞察,感受到科學研究慎思明辨的剖析精神,把地球內外古今中外記錄的許多現象統整貫通。讓原來風馬牛不相干的問題,在觸類旁通之後內心的豁然開朗,最終取得自然現象的明確理解。他格物致知的探究精神和豐厚涵養的文學妙筆,結合成這本學問盡精微而致廣大的絕妙好書。
 
【推薦文三】
 
◎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特聘教授兼系主任 吳俊傑
 
多年前與趙丰老師相遇於一場研討會,徜徉在日月潭的山光水色之間切磋科學議題,卻見他信手拈來,皆是中國經典古籍與現代科學理論的交融,不僅博學多聞、見解讀到,談吐也相當幽默風趣、充滿熱情,在在讓人拜服。趙老師20多年來的科學與文學跨界研究,化為筆墨,見諸《科學人》的〈上下古今人間世〉專欄,四年來筆耕不輟,如今集結成書,內容上通天文、下達地理,行文引經據典、旁徵博引,展現古老傳說與當代科學最耀眼的交會。
 
【推薦文四】
 
◎中央大學地球科學系教授 馬國鳳
 
真佩服趙所長上通天文、下達地理的博學。此書中的各篇文章,猶如書名《天地間‧古今事》,以最新的科學知識及新聞為引子,結合中外科學史及文史,娓娓道來,隨意又自在。天干地支、天地五行、天文、地理,信手拈來,毫不閉塞,自在又逍遙。自有歷史以來,人類對自然的好奇從沒有減少過。探索太空、探測地球,與大自然共存,是人類唯一生存之道。
 

amoxil antibiotic dosage blog.pragmos.it amoxil dose

精彩試閱

浩浩神水何方來
 
如果有人這麼宣稱:諾亞方舟已在亞拉拉特山頂被發現了,你的反應是?
 
諾亞方舟的故事,在基督教的《聖經‧創世記》裡是這麼說的:善人諾亞受到上帝的指示,在大洪水來臨之前建成了巨大的方舟。大洪水懷山襄陵;藉著方舟,諾亞一家人及動物物種得以倖存。漂流七個月後方舟停在「亞拉拉特(Ararat)群山」中,大水在第十個月開始消退。
 
語焉不詳的亞拉拉特群山是指哪裡?自古以來都認定是在高加索的古老的亞美尼亞地區(甚至某拉丁文版本中,Ararat可轉譯為亞美尼亞)。更確切的地點呢?千百年來歷經口述及各種文字傳述,加上基督教、猶太教、回教的教義文化各自表述,追溯之下,曾有不同的主流說法;近世比較盛行的,認為方舟就停在後來被直接命名為亞拉拉特山的那座山。
 
亞拉拉特山是座休眠火山,頂高海拔5137公尺,山勢雄偉壯麗(見48頁下圖),是亞美尼亞高地的最高峰;在歷史上不停歇的爭戰、紛擾中,如今屬於土耳其最靠東的國境內,臨近伊朗、亞美尼亞邊界。
 
宗教神跡的地點,當然不會被冷落。除了古早的論證外,13世紀《馬可波羅遊記》就曾提過它。到了19、20世紀,陸續有攀登亞拉拉特山的探險行動,甚至有熱中者自稱目擊方舟,但最後都以「事出有因、查無實據」告終;其間還穿插了令人好氣又好笑的一廂情願和訛傳,甚至惡作劇、沽名釣譽的杜撰事例。宗教熱忱導致脫序行為,應該慎之、戒之。
 
新一輪的諾亞方舟熱,始自美國中央情報局攝於1949年的一段空攝影片,於1995年被解密釋出,當然也少不了媒體的渲染。從影片中努力穿鑿附會的話,可見一個長形「異」物橫在終年積雪的山頂左近(見左方下圖)。這幾年持續有人試圖從高解析度的衛星圖像裡辨認其蹤,也曾有人組團實地尋覓察看(土耳其政府基於國防原因並不歡迎),除了確認了該長形異物只不過是地質岩塊外,殆無所獲,然而諾亞方舟重現的傳聞卻從不曾間斷,至今猶然。
 
且拋開木質物在完全的露天環境有無可能數千年不朽爛這事不議,從地球科學的角度,重點並不是高山上有沒有諾亞方舟的遺蹤,而是「舟在五千公尺的山上」這檔事根本毫無可能!我們可以直截了當地說:地球表面根本沒有那麼多水可以把任何東西抬升(更別說漂流了)到海拔數千公尺高處。即使今天全地球陸地上所有的冰原、冰川都融化成水(外加相較微不足道的湖泊、河水),一股腦兒流入海洋,只夠抬升海平面區區八十公尺。
 
可是,海拔五千公尺、甚至更高,不是往往有岩層夾著魚、貝化石嗎?沒錯,可是那是因為今天陸地上含海生物化石的沉積岩層,曾幾何時其實是海底,後來因為板塊造山運動,歷經不知多少千萬年,被慢慢抬舉上去的。
 
那還有,亞拉拉特山不是座火山嗎?不是會因噴發、流出岩漿而「長高」嗎?對不起,火山長到那麼高所需的時間也是數以百萬年計,而且既然是岩漿、噴發(其實亞拉拉特山這幾千年來並沒噴發),哪可能還有任何方舟遺蹤可尋呢?
 
子虛烏有的方舟遺蹤不值得科學追尋,讓我們看看原罪的那個大洪水。這裡有一個公認的有趣事實:幾乎所有人類古文明的早期,都有大洪水的傳說,甚至將文明的緣起或「重新洗牌」和大洪水畫上等號。歷來大洪水事件對人類文明進程的衝擊不容小覷,越古早越是如此,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這些古傳說中的大洪水是怎麼回事?
 
諾亞大洪水這傳說來自最古的蘇美文化,人類文明搖籃之一的美索布達米亞(也就是所謂的兩河流域,見50頁左圖),時間上溯到五、六千年前;之後的巴比倫、希臘,以至印度古文明,都傳述著那一次歷史性的大洪水加上方舟的故事,版本大同小異。最受人傳頌的則是宗教版本──基督教的《聖經》和回教的《可蘭經》,都直言諾亞其人。
 
古中國的大洪水也沒少過,例如《尚書.堯典》的描述:「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萬民崇仰的大禹治水故事的背後,當然就是那四處泛濫而無從駕馭的災難大洪水。中國西南少數民族、玻里尼西亞(南島)各族,以至沒有文字的北美原住民、南美原住民、澳洲原住民都有不同的洪水滅世的傳說。
 
是真的在幾千年前發生過那麼一次全球性的海面大抬升嗎?誠然,全球海平面是會隨著冰河期的去、來而大幅度漲、落;最近一次就在一萬多年前,上一次冰河期結束時,陸冰融化流入海,全球海平面在兩、三千年中上漲了130公尺(見112頁〈北回歸線,歸去來兮〉)。然而僅相當於每年幾公分緩緩的漲水,對於新石器時代那時海邊生活的原始人,頂多習以為常就得了,應該談不上什麼影響或衝擊,更絕不至於被傳說成為種種災難式的大洪水。全球海平面在隨後的幾千年裡,基本上都持平,沒有特別的行為──直到今天我們開始擔憂人為的全球暖化的影響。
 
既然不是全球海面大抬升,那麼傳說中的大洪水應該是各地區在不同時間自行發生的大洪水了,那就款式不一啦。最直接的,是大規模的暴雨造成的。暴雨洪水年年屢見不鮮,尤其內陸平原地區;只要來上一次「千年一遇」,就足以成為該地區傳說裡的大災難洪水了,例如諾亞洪水就在《聖經》裡被描述成大雨四十天外加地裂湧水的後果。
 
另外,當冰河期結束、陸冰融化時,北歐和北美大陸都有可能發生大規模的冰河堰塞湖潰堤事件,能造成毀滅性的大洪水。最富戲劇性的莫過於嘗試解釋諾亞洪水的「水灌黑海」假說(見右頁〈地科教室〉)。濱海地區的個案,則不能排除大海嘯事件──海底大地震、海底火山爆發,或海底滑坡都可以引發海嘯,大隕石、彗星落海會造成更劇烈的海嘯,這些古早事件當然都一時無從查證。
 
《聖經》裡面的所言所述,長期植入了西方人以宗教觀為主導的自然認知裡。現代地質學在百多年前的啟蒙期間,曾被全球大洪水一說扯了些後腿──畢竟世界各地都有陸地上的岩層沉積著魚、貝等海生物化石,這是不是就明顯佐證了曾經發生的全球大洪水嗎?後者不是很直接地解釋了沉積層裡的海生物化石嗎?如前所述,現在當然已知道完全不是那麼回事。全球大洪水也曾被引用來解釋散佈在北歐及北美的許多地質來源莫名其妙的巨石群;現在則已確認那些巨石群,是冰河期時經過冰河千里迢迢的挾帶和運送、最終融掉後的堆卸物。
 
可不是嗎?人世間想當然耳的論述,在奇妙的大自然面前,總顯得那麼的貧乏、缺乏想像力。
 

amoxil antibiotic dosage blog.pragmos.it amoxil dose
amoxil antibiotic dosage blog.pragmos.it amoxil dose

產品規格

書號:SM915

裝訂:平裝

尺寸:20.8 × 28 × 0.5 cm

類別:

分類號:

頁數:288頁

重量:510公克

出版社:遠流出版

ISBN:4719025004790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