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明天:醫療健康與社會變遷的思考
作者:彭宗平、李知昂、IC之音 編著
出版日:2018/08/01
定價:450元
優惠價:79折356元
醫療健康×社會變遷,
二大主軸綜觀台灣永續發展。
醫療技術、公共衛生、食品安全、長照與健保,與每個人的生活品質息息相關,也與社會大趨勢環環相扣,在國民平均壽命不斷提升之下,確保照護系統財源的穩定以及人力的充沛,並推動醫療產業國際化,是當務之急。
媒體現象、司法改革、國會運作、民主體制都與社會變遷密切關聯,透過培養思辨能力、追求核心價值,引領社會朝正確的方向發展。在資訊化和全球化的衝擊下,轉變思維、突破框架、創造正能量,發展空間將無限大。
醫療政策的良窳,關乎國民的健康,社會風氣的正向提升,需要更多的共識和參與,一起推動具美感、有品味的生活型態,台灣的未來值得高度期待。
彭宗平
清華大學材料科學工程學系講座教授。曾任元智大學校長、清華大學教務長、中國材料科學學會理事長。榮獲教育部學術獎、國科會傑出研究獎等多項榮譽。
李知昂
IC之音‧竹科廣播品質與創意總監。曾獲三座廣播金鐘獎;第一屆倪匡科幻獎小說組並列首獎、第一屆第三波奇幻文學獎首獎。
IC之音‧竹科廣播
IC之音‧竹科廣播(FM97.5),成立於2002年,長期提倡公民社會價值,關注社會趨勢,推廣「I Care. I Can. I Change! 我在乎、我能夠、我改變」的新IC精神,以此喚起民眾,響應公益,改變社會,為全台唯一三度榮獲廣播金鐘獎專業頻道獎的優質電台。
序
追求永續,不能停歇………………………………………………………………………方略
必須被看見的真相…………………………………………………………………………張孝威
自序
發揚正向的力量……………………………………………………………………………彭宗平
二○一七年——續曲……………………………………………………………彭宗平、李知昂
第一部 健康與醫療
導言:掌握趨勢,未雨綢繆………………………………………………………………彭宗平
公共衛生篇………………………………………………………………成功大學校長 蘇慧貞
公共衛生面面觀
擴大視野看公衛
食品安全篇………………………………………………………………衛福部前部長 蔣丙煌
不可不知的食品安全
法令、稽查、資通訊,全面護食安
長期照顧篇………………………………………………………………陽明大學教授 李玉春
長期照顧的明天
長期照顧的財源與人力
健保制度篇………………………………………………………………前衛生署署長 楊志良
全民健保知多少
健保永續的挑戰
醫療與國際化篇………………………………美國 AHMC 醫療集團聯合總執行長 邱文達
預防重於治療
變革思維與國際視野
結語︰因應變局,防患未然……………………………………………………彭宗平、李知昂
第二部 社會現象與變遷
導言︰面對劇變,致力革新………………………………………………………………彭宗平
媒體現象篇…………………………………………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 鄭家鐘
台灣媒體的發展
未來的媒體趨勢
法治與執行篇……………………………………………博譽國際法律事務所負責人 李復甸
法律傳統與法學教育
亟待改革的司法
為人權而改革
國會與民主治理篇………………………………………東吳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院長 黃秀端
立法院功能與運作
國會監督與改革
青年思維轉變篇………………IMPCT共同創辦人 陳安穠、PanSci泛科學網創辦人 鄭國威
懷抱使命,邁向國際
年輕人的優勢與反思
社會風氣篇………………………………………………………東海大學社會系教授 高承恕
關注教育,社會有序
社會風氣正向提升——談風氣之所本
結語︰了解現狀,翻轉逆境……………………………………………………彭宗平、李知昂
發揚正向的力量
彭宗平
一九九二年秋,剛取得博士學位的捷克青年馬丁.魯斯喬(Martin Ruscak),從捷克飛來台灣,到清華大學加入我的實驗室,做了一年的博士後研究。當年的捷克剛結束共產統治,人均所得僅為二千餘美元,大約是台灣的五分之一。馬丁在遙遠的西方,對台灣的經濟與科技快速發展,早有耳聞,當時還沒有網際網路,他借來一張磁片,其中收集了許多有關台灣的歷史文化、風土人情及經濟奇蹟的資料,讓他決心到台灣一探究竟。
這是馬丁第一次離開東歐,親戚朋友都以為他瘋了。
四個月後,他的妻子與兒子飛來台灣相聚,在台灣度過了非常愉快的八個月,對台灣人的友善與勤奮、特別頻繁與高效率的經濟活動、欣欣向榮的社會發展,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九九三年一月捷克與斯洛伐克分離為兩個國家,當年八月,他們選擇做捷克公民,回去布拉格。經過二十年的努力,最近捷克的人均所得已經約略與台灣不相上下。
馬丁回捷克的第二年,台灣材料科學學會在新竹主辦一九九四年十月的世界電子材料會議,吸引了超過五百位外國學者從世界各地來參加這項第一次在台灣舉辦的會議,他們驚豔於台灣電子產業的崛起,很想藉機了解電子材料與產業的發展情形及成功的因素。
當時,台灣許多電子與資訊產品,在世界市場的占有率名列第一;若再加上台幣對美金的升值,逐年從四十比一上升到二十五比一,台灣的經濟實力,著實受到國際重視;台灣人民在世界各地觀光旅遊,強大的消費能力,更是廣受歡迎。
二十年前的台灣,人民充滿活力與信心,社會充滿正向的力量。企業年年加薪,國民所得年年攀升,大家對未來的發展前景都有無限的期待與盼望。《禮運大同篇》描繪的富足康樂世界,指日可待,真是何等美好的光景!台灣的快速發展,被稱為「台灣奇蹟」,世人將台灣與韓國、新加坡、香港並稱為「亞洲四小龍」。
二十年過後,這兩個名稱卻已經不再響亮。台灣各方面的發展,出現了明顯的停頓與斷裂,而大陸經濟卻在同時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快速成長,兩岸在社會、經濟、貿易、科技、文化、教育各方面的競合關係,也產生了巨大的改變。大陸在國際的影響力日增,相對擠壓了台灣的發展空間與國際地位。
面對台灣未來發展的困境,大家都很著急,感到相當憂心。台灣在許多方面的優勢與競爭力已經逐漸流失,如何群策群力,再創榮景?
二〇一四年六月,IC之音的田麗雲台長主動邀約,討論在IC之音主持節目,以探討攸關台灣未來發展的重大議題之可能性。當時的世界先進章青駒董事長與方略總經理(現任董事長)討論再三,希望藉其贊助,讓IC之音成為一個平台,大家共同關心台灣的未來。
經過半年的思考與討論,我們最後決定開闢一個新的節目《台灣的明天.明天的台灣》,每週三十分鐘,由我擔任主持人,規劃攸關台灣未來十年、二十年發展的重要主題,分別邀請適當的專家學者來討論各主題所含括的相關議題,為台灣的明天把脈,提供建言。
IC之音還特別安排李知昂先生與李心茹小姐擔任節目製作人,他們兩位都是經驗豐富,專業能力超強的金鐘獎得獎人,可見對此節目的重視。
《台灣的明天.明天的台灣》和一般談話性或訪談的節目不同,每年鎖定四個重大的主題,分別進行為期三個月深遠而廣泛的討論,如此才能夠達到「提出未來願景」這麼宏大的目標。這個節目還有一個副標題:「探索真相,追求永續」。我們當然無法呈現所有的真相,但持續的探索與關心,絕對是必要的。希望從傳播上盡一份力量,喚起大家的關注,瞭解議題的內涵、事實的真相,最後的目標就是追求永續。
每季我會分別在第一集與最後一集做導言和結語,建立整體的架構,中間邀請來賓針對選定的議題從各種層面深入討論,錄音前我就會先跟來賓討論、取捨,達到共識,最後才鎖定題綱。過程中必須做很多的功課,畢竟我對許多議題的瞭解是有限的,但藉這個機會從中學習,我對議題所涵蓋的範圍和深度都有更多瞭解。更重要的是,希望透過這樣長期、縝密的規劃,聽眾、讀者可以對四季的主題有全面而深入的認識。
開播之前,我們就決定,為了擴大能見度與影響力,除了語音節目之外,也要將訪談內容記錄為文字,在IC之音的網站傳播,並在日後整理為專書出版。這些想法都獲得IC之音主管的同意,世界先進更是全力支持。李知昂先生因此每週還要費心整理記錄,每集的文字稿也經由我及受訪人校閱後才公布於網頁。同時,也要特別感謝清華大學林錦櫻小姐協助校閱每集的文字,確保內容正確。IC之音的潘國正副總經理更協調將每一季的訪談內容,擇要在《聯合報》刊登,並在臉書宣傳,獲得數以萬計聽眾與讀者的迴響。
《台灣的明天.明天的台灣》這個節目,在二〇一五年完整播出五十二集,每季一個主題,分別為「教育與人才培育」、「少子化」、「能源與環境」及「科技產業」。原訪談記錄由天下文化出版社改寫成專文,分成兩冊出版。
二〇一六年繼續探討四個主題,分別為「基礎產業的轉型與升級」、「服務業與文化創意產業」、「公共建設」及「國土規劃」。我們將節目內容直接以對談形式呈現,也分成兩冊,由遠流出版公司出版。
二〇一七年是製播這個節目的最後一年,再探討四個重要主題,分別為「健康與醫療」、「社會現象與變遷」、「兩岸關係」及「邁向先進文明社會」。我們保持以對談形式將節目內容直接呈現,也分成兩冊,仍由遠流出版公司出版。
本書得以出版,要感謝世界先進方略董事長的全力贊助,IC之音的張孝威董事長、張令達總經理、田麗雲台長的大力支持,與張靜宜小姐的聯絡和安排。
希望藉由此書的出版,讓更多人一起來關心台灣的明天,一起為台灣美好的明天努力,讓台灣能持續發展,提升國際競爭力,邁向先進文明的社會。
追求永續,不能停歇
世界先進積體電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方略
這些年,台灣社會始終困於意識型態、政治對立的框架中,一波未平,新的議論浪潮又接連掀起:社會正義的抗爭、教育制度的改革、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平衡,到近期對於民主真義的多方探討……眾聲喧嘩中,我們相信:改變,必須從聆聽開始!
二○一五至二○一七年,我們以千日時間軸描畫出台灣的「明天」,藉由IC之音《台灣的明天.明天的台灣》節目,邀請彭宗平教授擔任召集人的角色,舉辦了百餘場空中馬拉松論壇。長達三年的論壇接力賽,冀求的是為台灣針對迫在眉睫的問題,擘劃出實際可行的策略方案。
追求永續,不能停歇。我們用心匯集各方建言,於二○一六年出版了二冊節目精華。回顧當時針對「人才培育與少子化」的思考,對應今(二○一八)年四月台灣正式宣告邁入高齡化社會的現況,不啻是預警,更希望政府部會能提出長遠因應之道。如今賡續出版三至六冊,格局大自邁向先進社會的文明思考、兩岸關係、國土規劃,切身至與你我生活息息相關的醫療、健康領域。每一次彭教授與來賓的對談間,字字珠璣、激盪出我們對未來深切的期待。
世界先進生根於台灣,依著這塊土地的呼息同之起落。我們尋找志同道合的媒體夥伴如IC之音,在各自領域貢獻己力,齊一的目標就是台灣美好的明天!著眼當前,儘管檢討聲此起彼落,但不也是振作奮起、傳達心聲、尋回盼望的契機!
此刻,若你認為台灣的明天正在走下坡,我們誠摯希望這本書是下坡時的剎車,延後危機到來的時刻,為台灣多爭取一點時間、一些空間,給有志、有識之士發聲的機會。請靜下心聽聽這些真誠的建議,然後,開始行動吧!
必須被看見的真相
IC之音.竹科廣播董事長 張孝威
二○一二年五月,我接任TVBS董事長職務。對我來說,媒體是民主社會中極具影響力的第四權,更肩負社會教育者的重責大任;但曾幾何時,媒體竟淪為許多台灣人心中的社會亂源。我心中的強烈使命感,驅使我在耳順之年進入媒體業核心,期勉自己帶來更多正向的改變——相同的使命感,IC之音從二○○二年開播以來,也時時在每一位電台同仁的心中迴盪著。
《台灣的明天.明天的台灣》節目於二○一四年開始籌劃討論,一開始就以三年為規劃期的大跨度思考,盼望減少時間的限制,讓節目有更全面、完整的縱深與廣度。很幸運的是,有世界先進積體電路公司方略董事長一路支持,以及清華大學彭宗平教授全力投入,用三年時間深度探討台灣社會未來發展的關鍵:包括第一年的「教育與人才培育」、「少子化」、「能源與環境」、「科技產業」等領域的建言;第二年,我們開始深入探討「基礎產業的轉型與升級」、「服務業與文化創意產業」、「公共建設」、「國土規劃」等重要主題;第三年則鎖定「醫療、健康與社會變遷」、「兩岸關係與邁向先進文明社會」的思考。
二○一六年,在世界先進的支持下,我們將第一年的節目內容彙整為二冊出版。如今,集結第二、三年的節目精華,我們彙整為四冊完整內容,含括近五十位的菁英領袖,以他們的專業為本,探索背後必須被看見的真相。在彭宗平教授與各界重量級來賓的對談中,沒有聳動的標題、也無強迫你眼球停留的驚嘆號,一切從事實出發,佐以數據、他國經驗,誠懇建言。因為,想要有美好的明天,必須從今天開始準備。
「探索真相,追求永續」是《台灣的明天.明天的台灣》最初的企劃宗旨,三年走來,我們始終堅持這樣的目標,即便大環境紛紛擾擾,我們仍懷抱「媒體清流」的自我期許,盡己之力,讓所有的真相不再被掩蓋,讓說出口的每一句話,都能成為這個社會的祝福。
懷抱使命,邁向國際
IMPCT共同創辦人陳安穠說:「青年,是推動台灣前進的加速器。」
二○一五年九月,四位政大IMBA(國際經營管理碩士學程)學生組成的IMPCT團隊,獲得美國霍特獎冠軍。他們在全球兩萬多支學生團隊中一路過關斬將打進前六強,最後更從美國前總統柯林頓手上接下一百萬美元支票。
他們在薩爾瓦多貧民窟建立首間學齡前教育中心,把教育當成事業來經營,協助當地居民教育發展,建立起自食其力的社會企業。而後更把這樣的理念帶回台灣,協助原鄉部落用經濟作物的模式來支持原住民的族語文化扎根教育。
陳安穠將與您分享她眼中的青年同儕,以及青年該如何迎接未來社會挑戰,並探討社會變遷中的青年角色。
跳脫框架,成為社會加速器
主持人 彭宗平教授(以下簡稱彭)——談到青年思維的轉變,我們都知道台灣幾十年來社會有相當幅度的變遷。這幾年,特別由於網路與行動通訊的發達,台灣和全世界已經連結在一起。而青年對社會的影響也越來越大,事實上未來的社會就是這一代青年要承擔的。但我個人一直有一種感覺,最近青年的一些想法和我的距離越來越遠。可能我們習慣用的資訊載具不一樣,當然也是因為整個世界的變遷太快了。
所以今天請安穠特別來談這個議題,主要是妳在國際的平台得了大獎,在國內又創辦了IMPCT,是個國際性組織。所以我很想了解,從妳的角色還有想法,覺得在整個社會變遷中,青年扮演的角色是什麼?
來賓 陳安穠小姐(以下簡稱陳)——這個議題實在非常深,我必須謙卑地說,我沒有辦法代表廣大的青年,只能發表自己的一點意見。第一個想與大家分享的是,我覺得現在年輕人必須學會獨立思考,而且要會觀察周遭。不是只要承接上一輩既有的耕耘等著收穫就好,或是承接上一輩的思想就沒事了,我覺得這樣不行。
年輕人要跳脫,有點像是英文說的think out of the box,跳脫自己的框架與思維,從更宏觀的角度看世界。然後,也要用自己的獨立思考去發現,什麼是大家一直都沒有注意到的,可以發揮自己的影響力去改變。像現在,比如大家常常談到共享經濟或其他共有的模式,都算是破壞式創新。破壞式創新可說是打破既有的框架再融合,把原本很制式的世界打散之後,莫名其妙地又把大家連結得更緊密了一點。
所以,在現在這個社會,我會把年輕人定義為「加速器」。意思是說,每個年輕人都是社會的一具加速器,會用自己獨立思考的方式,去解決想要解決的社會問題,讓自己發揮這樣的影響力。
彭——妳用的字眼讓我非常吃驚,也非常受到啟發,就是青年是社會的加速器。但是台灣的社會變遷,有些地方是負面的,我們之前談過像媒體、法治、國會等等,大家常常有一些負面的聯想。台灣在國際社會上又慢慢被邊緣化,當然這和兩岸關係有一點相關;加上經濟發展停頓,很多年輕人的收入不高,都會區房價又很高,所以開始傾向追求小確幸。還有網路、手機的興起,讓很多人變成宅男。在這種情況下,年輕人要具備怎麼樣的經驗、涵養,才能真正達到「加速器」的功能?
陳——我覺得年輕人可能需要營造自己周圍的環境,創造出正能量的感覺;或者是哪裡有正能量就往哪裡去,哪裡充滿動能就讓自己融入在那樣的環境中,才有辦法成為社會的加速器。
有沒有夢?青年同儕的不同面向
彭——常常有人說,現在的年輕人競爭力不夠,一代不如一代。可是我們都知道,整個社會與科技都一直在發展,這樣的描述其實並不恰當。妳作為一個年輕的楷模,又是《遠見》雜誌的新台灣之光,怎麼看妳的青年同儕?
陳——不敢當。以我現在來講,看到的是兩個族群。第一個可能是更年輕的一輩,對於未來沒有目標、沒有夢想,也不太曉得去哪裡追逐自己的夢想。他們會想很多,但又沒有勇氣踏出那一步。所以如有機會和他們分享,我會以跨出自己的舒適圈為例,鼓勵年輕人抓住自己的渴望,採取行動,更美好的未來才會出現。
可是,我也看到另外一群和我現況比較像的年輕人。他們有夢想,也採取行動,問題在於如何堅持,因為堅持是更艱難的。有時候在創業或追求自己夢想的道路上,遇到的挫折實在非常多。此時如何堅持自己的夢想?其實,就有點像是如何永續經營自己的人生一樣。
彭——無論任何時代,整體社會的發展總要有菁英,由一些往前衝的加速器來帶頭,不過中間的群落也要跟得上;當然還有一部分,講得不好聽也許是醉生夢死,或不知道人生的方向在哪裡,社會上的青年就由這三類堆砌起來。
台灣將來要在國際上有競爭力、有個舞台,總是希望正面的力量越大越好。因為我們年紀上有一點差異,所以我真的很想知道,到底將來的年輕人如何帶領台灣的社會繼續往前發展?我想,首先需要一群很棒的年輕人,就像妳這樣。
我也很想知道,在台灣,特別是一、二十年的教改過後,對台灣的教育、人才的培育影響如何?有些人可能失去了競爭力,有些人可能不知道因何而往前,為何要往前。妳覺得像妳這樣的人算是稀有動物嗎?還是妳真的看到一大群很有朝氣的加速器?
陳——謝謝誇獎。坦白說,我真的看到一大群和我們很像的年輕人,很有夢想,也採取行動,堅持在自己的道路上前進。當然,也有可能是像我剛剛分享的,因為我把自己放在充滿正面能量的圈子裡,所以看到的都是一群很努力的朋友。我覺得以這些年輕人來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規劃,夢想的同質性未必很高,不過在採取行動時還是有群聚性,大家都希望從其他人的人生歷練中能取得很多的經驗。
而且現在的台灣也有些轉變。身為社會企業家,我發現台灣的社會企業也越來越蓬勃發展,像IMPCT就算是領先的國際型社會企業,因為我們上班的地方可能有很多國際人才,交談也是以英文為主。以現在這樣的社會,我想我們已經越來越努力把台灣的社企平台推到國際市場上,讓大家都能夠看到。
青年國際競爭力是關鍵
彭——這就讓我想起一個很重要的主題:台灣青年的國際競爭力。剛才妳也提到年輕人要think out of the box,英文的能力也必須加強。妳怎麼看待台灣青年朋友的國際競爭力?普遍來講,妳覺得他們可以和國際接軌嗎?
陳——我覺得還是要加強,尤其語言這一塊。台灣人很棒的地方是不會害怕表達,也不會對英文感到陌生而恐懼,是勇於嘗試的。只是在表達意見時需要更清楚的口條,對外語也要建構一套更好的述說方式。這樣子,才會讓自己本身看起來更專業,也更有自信。
彭——我們說台灣必須在國際的舞台上和大家競爭,因為地球是平的,妳也創辦了一個國際的社會企業。從妳的角度,如何看待我們迎接未來的社會或台灣未來的發展?
陳——以我的觀點,就是大家要做自己最熱愛的事,唯有那份熱情足夠強烈,才有辦法永續地推動自己,把世界帶到更好的地方去。以我自己來說,我會做的就是開放心胸,一直不斷地吸收很多知識,讓自己不斷地更新再更新。也希望透過我和夥伴很多的分享,把自己移往充滿正能量的地方,甚至讓這個正向的圈子變得更大,帶領更多的人一起往前衝。
彭——最後,妳還有哪些事一定要讓現在的青年知道?對他們所處的位置和未來要迎接的事,有什麼樣的看法與他們分享?
陳——有幾個小小的意見可以分享。首先,大家都知道現在是一個國際舞台,所以像彭教授剛剛提到的,語言這項基本能力還是必須具備。希望大家可以透過不同的方式增進自己的語言能力,因為它真的只是工具,不是專業的東西,但只有具備這項基本的工具,才可以讓自己提升到另外一個平台,宏觀地看這個世界。
再者,我鼓勵大家多去看世界各個角落。不只是透過網路、平面新聞或其他媒體,有時候真真切切的旅行會帶給人很大的衝擊。說到旅行,也不要只是去觀光勝地,真的要走一趟當地,可能去一趟市場或一般人不會推薦的地方,才可以看到這個世界上真正發生什麼事情。
比如,聯合國現在有十七項永續發展目標,這些都是我們新一代年輕人需要認識也必須採取行動改善的。因此鼓勵大家,把自己當做世界的公民,只有像這樣,透過很大、很寬廣的一顆心,才有辦法讓自己發展得更好。
彭——非常高興能夠邀請到二○一五年霍特獎得獎人,也是IMPCT共同創辦人,《遠見》雜誌推崇的新台灣之光陳安穠小姐,與我們討論青年思維的轉變。她特別提到,青年是未來社會的加速器,應當充滿正能量,而且以世界公民來自許,讓台灣在國際上能夠有競爭力,而且讓大家看得見。
書號:O2083
裝訂:平裝
尺寸:14.8 × 21 × 1.92 cm
類別:應用科學類
分類號:412.07
頁數:384頁
重量:530公克
出版社:遠流出版
ISBN:9789573283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