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二十一世紀的人類,正以快速的發展衝向未來。我們的優勢是:資訊豐富便捷帶給我們解決問題的方便性,虛擬技巧發達增進我們嘗試試驗的選擇性,生活自由多元孕育我們成就作為的創意性。然而,幾近氾濫的資訊使現代人迷失自我,虛擬文化的浸染教人脫離現實,過度自由無羈造成情意上的失控──這些都是新生活的危機。
這是一個勝任自己就掌握幸福的時代。要適應劇變的社會,培養自尊和自我功能,讓自己有能力做正確的選擇和判斷,能明白事理、看清真實,有一套健全的自我控制系統,是免於掉入生活困境,防杜心理困擾的必要準備。
唯識論中的「善法」就是著力在培養良好的自我功能。學習勝任自己,要從發展自尊(參悟信、慚、愧三種法門)、面對現實(實踐無貪、無嗔、無癡三項法要)和學習自律(遵行精進、輕安、不放逸、行捨和不害五個基本紀律)三個方向著手。要在新世代中享有幸福和成功的生活,唯有做一個能勝任自己的人。
佛教的信仰和修持,必須配合現代生活的需要,信仰和生活相融,才能做到「解」與「行」相應。唯識心理學提供了科學和清晰的解釋,讓修持者有清楚的實踐方法。其宗旨和重心,在發展個人正向的性格、態度、情緒和優點,並引導一個人作正向的人生覺悟(正等正覺),找出有限生命的無盡希望。
唯識心理學目前已完成六部作品,都以唯識論中「心所法」為藍本,結合心理學理論和實務經驗,所建構出來。另外五本書分別為:《換個想法更好》、《尋找著力點》、《精神體操》、《過好每一天》與《生命轉彎處》。
鄭石岩
心理學家鄭石岩,宜蘭縣員山鄉人,政治大學教育學碩士,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研究,當過中學老師,也在大學任教多年,並擔任教育部訓育委員會常務委員,負責學校輔導及訓導工作,現已退休。從事心理諮詢與教學研究三十餘年,曾獲頒教育部輔導工作優良貢獻獎;七歲即接觸佛法,對佛學與禪學素有修持;半工半讀完成學業,務農做工經商,人生閱歷豐富,是融合心理學、教育學與禪佛學於日常生活應用的倡言人。他理論與實務並具,著作超過四十本,曾獲行政院新聞局優良圖書金鼎獎,是積極入世,以書文度人的最佳見證。每年有兩百場以上的演講,其著作在海內外廣受歡迎,自詡為踏實悅樂的生活者。目前研究與旅行是他的學習方式,寫作與演講是他的工作,助人與講經則是他的行持。
總序/我的創作歷程 4
導讀/正向的生活智慧:唯識心理學的意義 14
自序/勝任自己就掌握幸福
壹 發展自尊
1.肯定性的魅力 32
2.自尊的神采 40
3.激勵信心 49
4.清醒面對生活 57
5.賞識與自信 65
6.領導重在取信 73
7.克服羞怯 81
8.在反省中領悟 89
貳 面對真實
1.適當的抱負水準 104
2.覺察你的滿足感 112
3.不受貪婪擺佈 120
4.緩解心中的憤怒 128
5.保持恬淡的生活 137
6.心平氣和的應對 145
7.把握實用的想法 153
8.表明自己的定見 161
9.跳脫悲觀的心情 169
參 學習自律
1.力求振作的生活 185
2.涵養工作的毅力 193
3.選擇精進的態度 201
4.勇於任事的習慣 209
5.克服倦怠感 217
6.學習自律和自我控制 225
7.做喜歡生活的人 233
8.割捨中求取平衡 241
9.走在寬恕的路上 249
自序
勝任自己就掌握幸福
今天,我們已踏上新的紀元,這是由高科技所引導的生活方式,無論在經濟生活上,社會結構上,乃至整個文化型態上,隨時都會發生巨大變動。它將直接衝擊每個人的心靈,影響每個家庭,並改變生活適應的型態。
這將是一個快速變遷,競爭更加激烈的時代;資訊像免洗餐具一樣,用過就丟;社會變動快,人際支持越來越不穩定;人與人之間接觸容易,但彼此疏遠;虛擬的意識和觀念變成生活的一部分,卻導致許多人脫離現實,有了新的心理困擾。
這是一個具挑戰性的世代,我們正面對一個新文明前的蠻荒;它的發展有無限的可能性,但也埋伏著許多新的危機。我們只有發展更成熟的自我功能,才能適應新的世紀,勝任自己的生活。
每個人是否有所準備?準備更好的自我功能去面對這複雜和變遷快速的資訊社會?是否把提升自我功能當做第一要務?對於下一代的子女,是否做了這方面的教導?這個時代,每一個人都面對著自己與時代變遷競爭的局面。別把生活看成跟人競爭,現在你像掉入大海,是一個E世紀的大海,你要跟海浪搏鬥,必須有好的思考、理性和回應挑戰的覺察力,否則就會載浮載沈,不知去向,甚至失落或滅頂。
生活在二十一世紀的人們,首先面對的是層出不窮的資訊和觀念,它成為市場上的商品,是生活現實所必須面臨的場景。你不再是接納它,從一而終,而是如何選擇和判斷,組合成你自己生活所需要的。唐朝的馬祖大師說:「西江之水只取一瓢飲。」但是,現代人所要面對的是,怎麼去取那一瓢?無論在生涯、工作、理財、人際、感情或休閒上,你都要面對洪水般的資訊。所以,要有好的自尊和自我功能才行。
現代人在網路上作交易、交友和交談,是真實是虛擬?是真是假?你不免有些困惑。成長在虛擬文化的新生一代,現實生活和虛擬之間有更多重疊,以致在生活上有了脫離現實的傾向。然而,生活永遠是一個現實,必須面對現實才能活得好。這些脫離現實的人,將成為失落憂鬱的一群。
資訊化社會的目的,是讓我們透過資訊,更能認清真實;但資訊化的系統,也提供和製造許多虛擬的觀念和情境,讓人誤以為它就是現實生活。目前已有許多青少年,甚至成年,迷失在網路上,用「虛擬的自己」去跟別人的虛擬角色交往,著迷於個中的認同、友誼或時尚,而對於現實生活則越覺得格格不入,他們成為現實生活的逃避者。
要適應這樣一個社會,培養自尊和自我功能,讓自己有能力去選擇和判斷,能看清真實,有一套自我控制的系統,是現代人免於掉入生活困境的必要準備。
我從事心理諮商工作,旨在助人勝任自己的生活。眼看著現代社會的變遷,有更多人陷入困境,例如生涯倦怠、情緒失調、婚姻與感情的困擾,乃至因生活上的挫折導致憂鬱傾向等等。我總覺得,現代人當務之急就是擴充自我功能。
審視心理學的發展,回顧東方《唯識論》的智慧,不難發現兩者有互相啟發和互補之處。融和兩者,對現代人生活做了更多觀察和研究後,我可以肯定《唯識論》所謂的「善法」,對現代人具有良好的啟示性。經整理成提升自我功能的原則如次:
●發展自尊:從信、慚、愧三個法門著手,建立正確的信仰和自尊,並從反省思考和探討中訓練理性能力。
●面對真實:實踐無貪、無瞋、無癡三個法要,透過真實、冷靜和明白事理,去認清和承擔生活的現實。
●學習自律:遵行精進、輕安、不放逸、行捨及不害五個基本紀律,從而建立健全的自律系統,以維持身心平衡。
發展自尊與當代心理學家布蘭登(Nathaniel Branden)所揭示自尊(self-esteem)的理論是可以相通的。自尊是人類心靈健康的根源,面對世界的無常變化,更加需要自我認知,具備充分的能力和健全的價值觀。本書在發展自尊這一篇中,論述了八個子題,從肯定性到自我反省,從日常生活討論到宗教的信念,提供讀者活用的實踐步驟,以期發展健康的自尊。
其次,面對真實與葛拉塞(William Glasser)的現實療法(reality therapy)是相互契合的。每一個人都必須面對現實生活的真實性,脫離現實無異是虛幻或生活的脫軌,心靈生活上的諸多問題即是脫離現實所造成的。在面對真實這一篇,從適當的抱負水準談到滿足與幸福感,從情緒的變化到生活的調適之道。這一篇的重點是:認清自己貪婪和憤怒的情緒,學習平心靜氣,以期看清真實。這是生活在紛繁多慾的社會裡,所必須具備的基本修持。
其三,學習自律與佩克(M. Scott Peck)所強調的生活紀律相通。紀律是一套生活的工具,而人生就是一個不斷解決問題和克服困難的過程,有好工具就能勝任愉快。我們的思考、情緒和生活回應能力,都需要一套軟體,以執行其精密的步驟,確保健康和幸福。因此,良好的自律,是在複雜的資訊社會中,保持獨立思考和避免受到誘惑所必須的工具。本篇共計討論九個主題,從力求振作到保持輕鬆,從熱愛生活到寬恕療傷。這些都是現代人必備的自律美德。
高科技和資訊化,雖然帶給我們更多作為的機會、更好的享受和方便,但相對地也帶來新的負擔和衝擊。因此人人必須警覺,有所調適,否則就會陷入迷失,帶來新的苦難。正確的方法就是學習勝任自己,要從發展自尊、面對真實和學習自律三個方向著手。
我們已踏上這個新世紀,面對氾濫的資訊、高度競爭的生活和無常的變化,我們只有一條路,即提升自我功能,去勝任自己的生活,否則就會成為資訊的奴隸,迷失在其中。
這本書結合東方的智慧和西方的心理學,作了系統的闡釋,每一個單元都是生活現實中,必然面對的課題。我透過心理諮商的經驗,觀察社會脈動和趨勢,提出建議,供讀者培養勝任自己的方法。
祝福你在新世代裡,有著成功和幸福的生活。
緩解心中的憤怒
每一個人都不免有憤怒的時候,當行動受挫,目標受到阻撓,自尊受到損害,都會引起憤怒。不過,憤怒是極具毀滅性的情緒,稍有不慎,就會弄得不可收拾。
現代人普遍過著緊張的生活。在無常的資訊中疲於奔命,在高度競爭中追求成長和效率,在諸多不同價值衝突中討生活。交通是擁擠的,人際互動是冷漠敵意的,心境常懷不安。在這樣緊張的氣氛和壓力之中,難免為了小小的摩擦惱怒而大動肝火。
憤怒不但容易陷入錯誤的意氣之爭,更容易破壞人際情誼;若因而說錯話、做錯決定,更是悔不當初。
憤怒也不全是負面的。有時適當表示憤怒,可以表達立場,堅持自己的主張,並警告對方,自己容忍的限度,令對方有所節制。不過,這種憤怒的表達不是抓狂,不是喪失理智的行動,而是保持心情的穩定,表達適當的憤怒情緒。
每一個人都不免有憤怒的時候,當人的行動受挫、目標受到阻撓、自尊受到損害等等,都會引起憤怒。不過,憤怒是極具毀滅性的情緒,稍有不慎,就會弄得不可收拾。因此,要發怒之前,要先注意:
● 如果雙方都堅持己見,憤怒可能導致彼此的僵持和衝突。
● 憤怒會傷害對方自尊,造成敵意和仇視引發暴力衝突。
● 憤怒很容易和自己對生活的不滿,混淆在一起,讓事端擴大,衝突深陷,誤解加大。
● 憤怒令人失去理性,一味發洩情緒,而疏於為事理著想,造成溝通中斷。
● 當你用憤怒的手段,屈服了對方之後,憤怒的行為從而強化,養成錯誤的待人習慣,造成對自己身心和人際關係的傷害。
兩個堅持己見的人,如果不使用憤怒,並設法維持彼此的自尊,總會找到溝通的管道,發現彼此意見的交集。不過,急躁的人會耐不住性子,憤怒的表情和言語脫口而出,衝突即刻發生。而這類衝突,大多源於「自以為是」的態度。一對夫妻為教育孩子的事,前來晤談,他們的孩子已屆狂飆期,凡事愛頂撞,有明顯的偏差行為。他們都重視孩子的教育,而孩子的成績卻一落千丈;父母都是守規矩的人,但孩子卻有了犯行,要接受保護管束處分。這對夫妻雖一起來晤談,卻彼此疏離,存有嚴重的敵意。他們的對話是:
「每當我管教孩子的時候,她就阻擾我!」
「我哪敢阻擾你,只告訴你不要體罰,你就火冒三丈!」
「你根本就在袒護孩子,溺愛,刻意跟我作對!」
「你才存心跟我過不去;我說什麼都是錯的。這孩子所以會弄成這個地步,就是你弄出來的。」
夫妻來回對話兩次,已經怒不可遏,面紅脖子粗。很明顯的,他們都「自以為是」,互相攻訐,詆毀自尊,怒目而視。他們的兒子在這種敵意環境中長大,怎麼不會有偏差行為呢?
這對夫妻在敵意的人際互動之中,衝突增加,不同的意見也增加。意見不同,往往為反對對方而起,彼此更覺得對方無理,而陷入義憤填膺之境。「義憤填膺」成為關係惡化的第二個因素。他們的對話往往是:
「孩子都是你害的。」先生氣憤的指責太太。
「你有沒有良心?如果不是你那瘋狂的壞脾氣,把孩子的自尊折損成那副樣子,他怎麼會變壞呢?」太太語氣更尖銳地說。
經常的衝突,使這對夫妻彼此不滿之情加深。於是,每當為孩子的教育,有了不同意見時,過去未解的憤怒合併當下的怒氣一起發作,他們的對話是:
「孩子被裁定保護管束,令我丟臉。現在我不管了,那是你的事;有其父必有其子,我氣死了!」
「你在說什麼三八話?我受夠了。再把我惹毛了,連你一起揍!」
「你敢!」
「沒理性的動物,跟你作夫妻真倒楣!」
他們互相貶損自尊,造成更嚴重的敵意和衝突。尤其是在性急的推波助瀾下,很容易一發不可收拾。歸納容易憤怒引起衝突的人,他們有以下幾種特質:
● 敵意較高,遇有不合意的事,便引發憤怒。
● 心理潛存著憤怒的情緒,尤其是童年的情緒衝突,會在不如意時引爆。
● 有自以為是的習慣,對別人的批評容易反駁、衝動。
● 受到屈辱或抨擊時,容易義憤填膺,想用憤怒來壓制別人。
● 自尊脆弱,容易受到創傷,而造成憤怒。
● 輕視別人,認為別人俗不可耐,從而引發怒氣。
憤怒的發作,還有它的幫兇。除了人格特質和憤怒習慣之外,尚有一些外加因素,促成憤怒行為的出現。最常見的因素包括:
● 身心疲倦不適時,容易觸動憤怒。
● 受挫折時,容易失控而發怒。
● 悲傷沮喪時,會失去耐性而發怒。
● 緊張和焦慮使壓力提升,從而引發憤怒情緒。
人在身心疲乏時,遇到不如意的事,就很容易觸動憤怒。身心疲乏有很多原因,但與憤怒關係最密切者,應該是睡眠不足。從兒童到青少年階段,睡眠不足者,早晨起床情緒就不好,常常會跟父母親嘔氣。如果多說幾句,會憤怒而說氣話,甚至擺出一張臭臉。這種情形,在成年生活中亦屢見不鮮。一對年輕夫婦在晤談時,太太說:
「先生一早起來總是臭著臉,很容易憤怒,連孩子都怕惹他。我早晨起來,把許多事打理好了才叫醒他,但他的情緒總是不好。」
「早上嘛!一大早起不來,那時身心俱疲,心情就是好不起來。」先生有些靦腆地解釋:「不過,我若發脾氣,都是你們惹毛了我才會。」
「我哪敢惹他?只是遵照他的囑託叫他起床,以免上班匆忙發生意外,或到辦公室遲到。我只稍說一兩句催促的話,他就發怒了!」太太無辜地說:「有時孩子也起不來,先生竟然會失控責備孩子,體罰孩子。」
在晤談中,先生說出睡眠不好,常常使他情緒失控。在家或在辦公室,都會因為一點不如意小事,而與人起衝突。顯然,這個個案在還沒有處理家庭人際溝通之前,必須先從建立良好睡眠習慣著手。
受過心創的人,也很容易引發憤怒;剛剛離婚、失戀和親人過世的人,特別容易因失控而發怒。有一次,我搭乘計程車,與司機閒聊,他說:
「我父親在兩週前過世,喪痛令我精神沮喪,並引發腹瀉。在公路上我內急得厲害,不得已停在路邊,跑到草叢裡方便。警察看到了,把我羞辱一頓,一時憤怒難當,便與警察發生推擠,而構成妨害公務!」他說到這裡,又氣又懊悔。我告訴他:
「事到如今,要安靜自己,妥善處理。否則節外生枝,更是痛中加痛。」於是,我為他說了另一位計程車司機告訴我的事,該司機說:
「我剛把一位生病的老人送到醫院去。先前我在麵攤吃午餐,看著老人頻頻向計程車招手,卻沒有人停下車來。我用過餐,把車子開過去接他,扶他上車,送到醫院。我看著老先生深陷的眼窩裡,露出暖暖和感激的淚水。」我說:
「你真是一位樂於助人的人。」
「啊!先生!人在互相扶持時才會有溫暖。不瞞你說,我一個月前喪偶,她得癌症過世了。我身陷喪痛之中,但我總不能因為喪痛,就不做該做的事啊!」
許多人總以為,自己的不幸應該得到別人的同情,這時如果得不到了解和同情,會更加憤怒起來。其實,人不該等待別人的同情,因為等待本身就會產生很大的挫折感和沮喪。
緊張與焦慮是一種強大的心理壓力,在這種壓力下,如果有人對你挑剔批評,對你有微詞,就容易爆發憤怒。在父母親意見不合爭吵期間,特別容易為孩子行為失檢而憤怒責罵;在職場上,又忙又急必須在一定時限趕工完成的員工,只要稍不如意,就會觸動憤怒。
緊張與焦慮,很容易觸動非理性的憤怒;它有時一發不可收拾,不可不慎。尤其是心裡底層,潛藏著早期不愉快經驗的人,只要一觸及這部分焦慮,就會爆發強大的憤怒,造成暴力事件。
人都不免有憤怒的時候,然而憤怒時該怎麼辦?最好的方法就是及時叫停。心理學家告訴我們,叫停、想一想、再去做這三個步驟,是避免陷入怒火中燒的最好方法。我們每天忙著工作,就像車子在高速行駛中,別忘了要隨時注意煞車的功能,避免冷不防就撞上去。
其次,在你感到怒火中燒時,及時反問自己:「憤怒能解決問題嗎?」「我究竟要的是什麼?要怎麼處理令我憤怒的事件?」當你的思想轉移到如何處理事件時,理性的力量會被喚醒,衝動盲目的情緒將減緩下來。
其三是憤怒在適當時機,也有其可取之處,只是它必須有正當的理由,而且其持續時間不能超過一分鐘。超過這界線,憤怒的負面價值將開始蔓延開來,造成禍害。
憤怒是與生俱來的強烈情緒;它能宣洩內在的積鬱,能引發實踐的行動,也可以成為毀滅性的力量。了解它,控制得好,就會有成功的人生;不了解它,任憑憤怒的情緒擺佈,就會陷入悲情和困境。
書號:A3A43
裝訂:平裝
尺寸:14.8 × 20.9 × 1.45 cm
類別:哲學類
分類號:192.1
頁數:260頁
重量:310公克
出版社:遠流出版
ISBN:9789573266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