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蘭教授善於從認知心理學的觀點,觀察社會上發生的形形色色事情。在民智已開的現代社會,光是「知其所以」是不夠的,必須「知其所以然」才行,所以她透過諸多不同的方式打動人們的心,改變大眾的觀念,獲得廣大的迴響與認同。
無論老師、父母、學生,不同的人讀這本書,都能從作者紮實的專業素養、豐富的閱讀經驗、說故事般的生動敘述和深入淺出的意理中,擷取可反思、可轉化、可實踐的專業知識、宏觀洞見。
改革最主要是改「心」,只改制度心不改時,再好的美意,也不會有好結果。雖然「心」的改變是緩慢的,但是只要秉持著一鏟一鏟挖壕溝的努力,有朝一日,終將水到渠成。
洪蘭教授
加州大學河濱校區實驗心理學博士,曾在加州大學爾灣醫學院神經科作博士後研究,於聖地牙哥沙克生物研究所任研究員,並於加州大學擔任研究教授。一九八六年獲王安研究獎金。一九九二年回台,先後任教於中正大學和中央大學,目前為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近年來有感於教育是國家的根本,而閱讀是教育的根本,前後去過台灣大大小小超過一千所的中小學作推廣閱讀的演講。除積極投身科學生根及閱讀推廣工作,十多年來致力於譯介心理學、生命科學等領域書籍,已翻譯三十本書;並於各大報章雜誌發表文章,相關寫作專欄已集結成九本書。
【洪蘭博士著作】
【遠流出版】
【洪蘭作品集】
《講理就好》(2001)
《打開科學書》(2004)
《知書達理》(2004)
《理應外合》(2005)
《良書亦友》(2006)
【天下文化出版】
《歡樂學習,理所當然》(2004)
《見人見智》(2006)
【信誼出版】
《讓孩子的大腦動起來》(2004)
【天下雜誌出版】
《大腦的主張》(2006)
自序
小孩子都覺得時間過得很慢,要吃一口月餅得等上一年,要穿一件新衣也得盼上一年。但是人一長大,不知怎地,同樣是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日子卻過得飛快,變成像小學作文簿上寫的「光陰似箭,日月如梭」,每天進辦公室還沒做幾件事,下班的交通車又要開了,只得急忙收拾書包趕交通車,成天被期限趕得透不過氣來。
算一算,從《講理就好》出版到現在匆匆二年過去。這兩年間,物換星移,世事滄桑,我父親過世了,我從陽明大學借調到中央大學,成立了台灣第一個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先生回到學術界,孩子離家上大學……但是不論人間發生什麼事,日月一樣運行,天地一樣如故。就像父親剛過世時,全家頓時覺得支撐的棟梁倒了,日子過不下去了;但是每天早上,旭日一樣東昇,人也只得跟著一樣起床、做事,跟著它轉。結果,真的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只要有做就會有成績出來,就這樣每天追星趕月,居然又到可以彙集成冊的地步了。
在寫專欄之初,我非常恐慌,心想:「哪有這麼多話每個月說呢?」想不到,跟著日月星辰的運轉,在編輯的催促下,一篇篇的稿子竟陸續出爐,連父親過世的月份都沒有脫稿。人有時真令自己驚異。尤其從父親過世後,我額外多承諾了《國語日報》的專欄,因為深深感到「時不我予」,要趕快把握時間多做一些事,以不辜負此生。
這本書收集的是自二○○一年十二月到○三年十二月的《康健》、《遠見》等專欄所寫的文章,大部分是從認知心理學的觀點看社會上發生的形形色色事情。認知心理學是一門探討人的大腦和行為的科學,台灣因為過去心理學的傳統是由社會心理學主導,因此,生理心理學和認知心理學的發展極為緩慢,這麼多年來所培養的人才屈指可數,所以我急著把這方面的資訊帶進台灣並喚起國人的注意。畢竟,認知神經科學在國際上已躍為主流。美國把神經科學訂為研究發展的重點,「這是腦的十年」(This is the decade of brain.)從老布希講到小布希,全世界都在成立腦科學研究中心,全力研究腦,只有我們還在努力向國人解釋什麼是認知神經科學。我很希望政府重視它,更希望引起年輕人的興趣,進入這個領域—人多才好辦事,只有匯集很多的腦力才可能解開腦的奧秘。
三十年前我去美國留學時,我們老師說:「人腦發明電腦,電腦反過來研究人腦,靠著無限大的記憶容量,或許我們可以解開腦的奧秘。」過了二十年後,人腦更發明了腦造影技術,有了核磁共振儀、正子斷層掃瞄儀,人類第一次在活人身上看到大腦工作的情形,這真是一個了不起的發明,難怪這方面的研究者中已經有五位拿到諾貝爾獎了。我們的祖先真是做夢也不會想到可以在你思考的同時,看到你大腦活動的情形,或是在你說謊的同時,透過你大腦的活動知道你在說謊。有了這些技術,大腦秘密檔案之謎底的揭曉也就愈來愈近,成為國際競爭的目標。
因為語言是個窺視大腦的窗口,人人都會說話,所以有類化價值;而說話代表大腦思考的歷程,因此研究大腦處理語言的歷程,就可以知道大腦內在工作的情形。同時,人類靠著學習才能生存到現在,而學習歷程現在已經可以自腦中看到,我們可以進一步從腦的演化推測人類的演化。
由於漢語的特殊性(動詞沒有時態變化,名詞複數不加s等等),詞和詞之間沒有邊界,每個字都是同等距離(如天花板,每個字之間的距離都一樣,每個字又有它自己的意思,天和天花不同,天花又和天花板不同,每增加一個字就可以改變新詞的意思),所以漢語的研究帶給我們一個研究大腦很好的工具。可惜的是政府一直看不到腦科學的重要性,雖然我們不斷大聲疾呼,卻眼睜睜看著別人在進步,而我們只在原地踏步(這就是退步),心中真的很著急。我的感覺很像丘逢甲在台灣割讓給日本時,所寫的詩文「宰相有權能割地,孤臣無力可回天」,只好知其不可而為之,盡自己的力,能做多少算多少。
有人問我這麼老了,現在推認知科學,將來來得及看到成果嗎?我心中想到的是《容齋隨筆》中的一個故事。南宋洪邁四十七歲告老還鄉,回到鄉里種樹,他所種的松僅高四、五寸,土壤又貧瘠,種下去也不保證它會活;但是過了二十年後他回去看,「蔚然成林,皆有干霄之勢」。他引用白居易的〈栽松〉一詩:「小松未盈尺,心愛手自移。蒼然澗底色,雲濕煙霏霏。栽植我年晚,長成君性遲。如何過四十,種此數寸枝?得見成蔭否?人生七十稀。」我只要好好做,當我七十歲時應當會看到中國的認知神經科學蔚然成林,干霄雲天。
事實上,這是一件非做不可的事,因為在民智已開的社會,光是「知其所以」是不夠的,必須「知其所以然」才行。只有知道原因,醫生才能對症下藥,孩子才會心悅誠服的改變他的行為,最重要的是一個錯誤的觀念才可能改得過來。從事社會工作的人都知道,觀念的改變非常緩慢,在「水到渠成」之前其實需要非常多的人力挖壕溝、打先鋒,水來到時才會順著壕溝往正確的方向流。歷史上不知有多少人物先看到事實的真相,但是時機未成熟,他所提出的論點就如輕煙一樣,隨風而逝,沒有在人們的心目中留下任何痕跡,必得等到這個觀念逐漸形成共識,時機成熟,登高一呼,才能成氣候。
這本書所收集的,就是我一鏟一鏟挖壕溝的努力,希望有朝一日,水到渠成。或許有些話你覺得耳熟,那些話是我認為的重點,希望透過不同的方式打動人們的心,改變人們的觀念,獲得人們的認同。只有獲得認同,改變才能成功。就像教改十年被人罵得一塌糊塗,但是有多少人曾捫心自問,我的觀念改變了嗎?我是否還是保持「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陳舊觀念?我的觀念趕得上時代的需求嗎?我是否在這個多元的社會裡仍然要求孩子一元,只要功課好,別的都不要管?我是否仍要求他考一百分,不論他的性向、努力、長處?
對我而言,教改是必然的,因為社會在進步,時代在改變,現實世界對年輕人的要求已經不一樣,教育必須跟著改,才能配合時代的需求。但是改革最主要是改「心」,心不改,只改制度時,會「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再好的美意,不盡心去做,也不會有好結果。
很不幸的是,心的改變是緩慢的,只有當社會大眾看到「行行出狀元」,黑手、小販不憑學歷憑實力走出一片天,或是人人稱羨的醫師、律師、工程師最後還是改行去繪畫、創作、寫文章才得到快樂,才會了解順著孩子的天性發展親子關係才會雙贏。金錢和快樂不是線性關係,當基本需求照顧到以後,增加金錢所增加的快樂就很有限;相反的,自我得以發揮所帶來的滿足感和快樂的關係就是一個線性關係,自我成就愈高,帶來的快樂愈高。了解到這一點,父母應該順著孩子的天性,鼓勵他發展他的長處,因為只有孩子快樂,父母才會快樂。
親子關係是一個很奇妙的關係:父母快樂,孩子不一定快樂;但是孩子快樂了,父母一定快樂。這就是為什麼每一個人應該走他自己的路,不應該取悅他人,因為一時的「孝」,最後會變成「不孝」,你的不快樂會帶給父母懊悔,反而變成不孝。
我的父親活在這個世界上九十年,沒有浪費一分鐘不去充實他自己或是盡他的本份。我很遺憾父親不能看到這本書的出版,但是生死本來就是自然的韻律之一,父親常說:「肖形天地間,範圍陰陽內,其生也天,其死也天;死生聚散世之常態,何憂喜之有哉。」我不能悲傷他的逝去,只是很遺憾他必須走,讓我非常的想念他。謹將此書獻給我的父親,讓他知道我也沒有浪費一分鐘不去充實我自己或是不去盡我的本份。希望我在離開這個世界之前也能像他一樣,充充實實的過一生。
李序
台北市私立復興中小學校長
李珀
日前接到洪蘭的電話,她說:「我要把最近寫的文章,集結成冊,你幫我寫序。」雖知自己的愚鈍,不夠資格,但無法拒絕,因為我喜歡洪蘭的人,她的真、純;喜歡聽洪蘭的演講,它豐富了我的心靈;喜歡看洪蘭的文章,它帶我進入一個我感興趣但不深入的領域—認知神經心理學。身為教育工作的一份子,深深地察覺出,我們要儘快的讓老師、家長及喜愛教育的人,從認知神經心理學的角度探討並了解教育的本質及正確的學習方法,才能幫助更多的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的樂趣。
洪蘭一直大力的推動閱讀,在〈最有意義的花錢法〉一文中提到喬龍慶博士發起認養偏遠地區的圖書館,捐錢買書給貧困的孩子,她們一起參訪甘肅省一個資源困乏的藏族小學,看到善心人士認養的圖書館,裡面的書都包上書皮,這些書拓廣了老師的視野,改進了教學法,學生也從閱讀中增加詞彙,提昇作文能力。家長感激的說:「你們幫助了孩子,點燃了家鄉的希望。」
是的,閱讀可以建構知識的鷹架,大量閱讀後就架構了豐富的背景知識,建立常識、累積學識後,一個人就有了見識,而見識廣才可能有辨識的能力及創造力,孩子們的未來才有競爭力。文章中顯示出閱讀和聯想力、創造力、理解力、記憶力等有極大的關聯。愈來愈多的研究發現,擁有良好的知識關鍵在廣泛閱讀,因為每一學科都要透過閱讀來學習。學習曲線像波浪般一開始很慢,累積一段時間(一旦背景知識累積夠了,觸類旁通的機會增加了)後,學習就能成長了。學問一定要紮紮實實的打根基,知識是一步一腳印累積來的。
在書中,洪蘭認為家庭教育首重品德的培養及人格特質的提昇,要多欣賞孩子的優點,好幾篇文章中都提到成功的條件不在聰明智慧而在人格特質,而父母的身教重於言教,給予孩子們溫暖安全的家,培養孩子正面思考的習慣及正確的價值觀,帶孩子一起讀書,陪孩子一起成長,比給孩子萬貫家財還來得重要。
洪蘭對於社會現狀十分憂心,社會沒正義,道德沒標準,國家沒有目標,在位的領袖沒有良好的楷模,在在引起社會的亂象,再加上台灣社會沒有閱讀習慣,因為無知產生恐懼,不求證產生謠言迷信,也因為沒有同理心,無法內化別人的感覺,就產生批評漫罵,如同SARS事件等等,這些現象需要在位者之正視,尋求改進之道,還給台灣一個健康、和樂、安靜及積極向上的社會。
最後的兩篇文章,看到洪蘭的人,她的真、純、誠樸及踏實。從〈憶父親〉中,感受到她思念著影響她一生的父親,她說:父親讓我了解形體消失了,但不會影響宇宙的運行,我們可以用「立德立功立言」影響宇宙的運轉,所以我必須把握時間去影響人。這大概是為什麼在這麼短的時間中,能寫出那麼多篇影響深遠的文章吧!
盼望所有讀過這本書的人,都有收穫。
丁序
台北市立中山女高校長
丁亞雯
洪蘭,國內第一所認知神經心理所所長;大學讀的是台大法律系,出國後跨組跨院去讀神經心理學;每日工作近十五小時,三十年不易;一九九五到二○○三年,九年之間,譯作達25種。
單純、熱忱、專注、堅毅在她身上融為感人的動力。關注教育的她,六年來,無論再忙再累,只要時間允許,從不拒絕各個中小學的演講邀約,以她一貫的認真態度,向教育工作者、家長闡示最新的認知神經學發現,強調閱讀的重要。專業的熱情,大大鼓舞了教育工作者,同受激勵能夠為指導學生的閱讀學習作出貢獻。
洪蘭的信念與堅持,讓我想到日本明治時期影響力最大的啟蒙思想家福澤諭吉(1835~
1901,日本的萬圓紙鈔上的人頭像即為福澤氏)。
一八七二年福澤諭吉在《勸學》中說:「為達富強祖國的目標,人民應該端正自己的品行,熱心於學問,廣泛吸收知識,每個人都擁有與其身分相稱的智慧與人格。」
一八八四年福氏發表〈必須摒斥支那風〉,內容大致為:比較西洋文明流入中、日兩國的途徑不同,中國是經由商人流入,日本是經由知識分子流入。經由中國商人流入的西洋文明只停留在外觀的層次,只是讓市面上多了一些舶來品,並沒有對中國產生思想上的根本變化。日本在鎖國時代,則由知識分子努力研究西洋學問,把吸收來的西洋學問藉著開班授徒及著書立說加以傳授,這些知識分子因為文化水平較高,所吸收的都是西洋文明中最深層的部分。
福澤氏認為,中國引進了西洋文明的膚淺外觀,日本則引進了深層內涵,這是為什麼中國文明化的腳步如此遲緩,而日本那麼快捷的原因。他大聲疾呼「支那不足畏」。(呂理州著《福澤諭吉傳》,頁193~94)
我很喜歡看洪蘭的書,無論是科普的譯書或是她自己的文章,文筆流暢,架構完整,說理清晰,專業紮實、內容豐富、可讀性高、實用性高是她的特色。
《知書達理》闡釋一個信念:閱讀非常重要。她說:
.閱讀是教育的根本,未來的公民必須具備國際觀,才能與外面世界同步成長。要達到這個目的只有兩個方法:經驗與閱讀。
.多媒體教學始終是個輔助教學,無法取代閱讀。它的確可以引起學生興趣,經由多感覺管道將訊息帶給學生,但是,要奠定基礎必須靠閱讀,因為資料不等於知識,內化了的資料才是自己的知識。網路上的訊息太多,除非有組織能力與邏輯性思考能力,否則無從取捨。而閱讀正是培養邏輯推理最好的方式,因此,未來公民必須靠寬廣的背景知識作為吸收新知識的鷹架,幫助他適應新世紀的挑戰。
.學生作文退步是因為他們沒有廣泛閱讀,與考試無關。
.生手和大師的差別在於有沒有足夠的背景知識來建構他的基模。當基模健全時,外界傳入的訊息經過基模的解讀,意義釐清後被放入適當的位置中,就像我們在玩拼圖遊戲一樣。
.廣泛的生活知識及因閱讀而來的背景知識是創造力的基本條件,閱讀培養邏輯性的思考方式,而邏輯性的推理是創造力的根源。
.有創造力的人通常不是知識最深、最聰明的人,但他一定是最有觀察力、知識最廣的人。因為知識廣在神經學上代表的是各個神經迴路之間的連接很密,可以觸類旁通。記憶在神經學上的定義是神經迴路的活化,當許多條神經迴路都被活化,共同的交接點就會產生新的點子的觸發,也就是所謂的創造力。
.學生上台作報告,當一個學生可以不看講稿侃侃而談時,他所講出的是已被他自己吸收、內化了的知識。在學習上亦然。因為一個死記背誦的知識是無法轉換的,而無法轉換的知識是無法觸類旁通、引發新知識的。知識的不足,使得我們的學生無法達到批判性思考的地步,或做出獨立判斷的能力,假如你不知道別人講得對不對,如何能做出任何的判斷?假如你不知道這件事的來龍去脈,如何能對它提出批判性的思考?目前我們社會上充滿人云亦云的現象,最基本的原因就是我們國民的知識不夠,不足以作有智慧的判斷。
.對一個高中生而言,最需要是語文與組織能力。語言是國際語文能力。之所以需要組織能力,是因為在所有的資料都在網上,下載便可。但是,如果沒有組織能力,呈交出來的便是「資料彙集」而非「心得報告」。資訊太多了之後,必須知道取捨,並從取下的資料中找出彼此之間的關係,整理出自己的創見。
.想像力無法憑空而起,無中生有,多少要有一些依憑,才可以捕風捉影。閱讀正是提供想像力最好的翅膀,沒有想像力就沒有創造力。
.一個有創造力的心靈必須是自由的,它必須不受束縛,而閱讀正是解開它的束縛,使它飛翔的金鑰匙。在談創造力的今天,讓我們從創造力的基本做起,鼓勵孩子閱讀,打開他們心靈的世界,放他高飛翱翔。
老師、父母、學生,不同的人讀這本書,都能從作者紮實的專業素養、豐富的閱讀經驗、說故事般的生動敘述、深入淺出的意理中擷取可反思、可轉化、可實踐的專業知識、宏觀洞見。這是一本好讀、好用的書,非常值得向大家推薦。
書號:A3403
裝訂:平裝
尺寸:14.8 × 20.9 × 1.4 cm
類別:總類
分類號:078
頁數:256頁
重量:350公克
出版社:遠流出版
ISBN:9789573259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