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找

   新鮮書
   暢銷書
   優惠套書
   推薦得獎書
   Best 100 Club
   非常作家
   套書大賣場

   書目下載

   心靈、勵志

   心理、教育
   文學、小說
   企管、資訊
   自然、科普
   旅遊、時尚
   金庸、推理
   歷史、台灣
   童書、繪本
   健康、生活
   電影、藝術
   學術、傳播
   辭書、語言
   漫畫、有聲書
   CD-ROM

《透視記憶(POD版)》

   導讀   

解開二十世紀人類心智之謎

文/洪蘭

  作為一個現代人最令人興奮的地方,便是我們將祖先傳下來的謎一個一個地解開了,幾千年來,中國人望月興嘆,「碧海青天夜夜心」,現在我們不但上了月球,還打算移民月球,蓋個廣寒宮自己過過癮。從蘇格拉底、柏拉圖到孔子、孟子,每一代的思想家都想知道經驗是如何影響心智內在的組織?人為什麼會「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為什麼有人一目十行,而又有人怎麼教都不會?為什麼人會因愛成癡,又會反目成仇?這許許多多讓古人窮一生之力去探索的問題,現在慢慢在我們面前展現開來,這都要歸功於分子生物學和認知神經科學的結合,它讓我們看到基因和經驗如何共同塑造出腦的功能結構,這個功能又如何做出上面所說的種種行為來。難怪有人說:「二十世紀科際整合最大貢獻的便是解開人類心智之謎。

  本書的作者肯戴爾是二○○○年諾貝爾生醫獎的得主,他以研究海蝸牛記憶的神經機制得到此殊榮,本書是他一生研究的精華。另一位合著者史奎爾是美國科學院的院士,是認知心理學家中少數得到此殊榮的人,他專門研究失憶症者的行為,所以本書是一個神經生理學家和認知科學家的合著,寫的領域正是分子生物學與認知神經科學結合的第一個產品--記憶。

  這本書的出現讓所有對科際整合有疑慮的人之疑雲一掃而空,因為本書清楚的告訴你,對一個行為的徹底了解必須從它的機制著手,認知心理學家提供行為徵狀(即記憶的系統),神經生理學家找出底下的機制(即儲存的機制),兩者的通力合作使我們了解了記憶的本質。正如最後一章所描繪出的遠景,這兩個領域的科技整合創造出了一個新的領域--認知分子生物學(molecular biology of cognition)。這是未來腦科學研究的希望,也是解開人類最後一塊蠻荒之地(the last frontier)唯一的方法。

  記憶不是一個單一的心智組織,它有兩個基本形式:陳述性記憶和非陳述性記憶,這兩種記憶各有各的神經系統與儲藏方式,而且都各有意識和潛意識的效應。所以我們了解為什麼會「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必須用「記憶的潛意識在作用」的觀點去理解。小孩子的壞習慣很難戒除掉,因為習慣化的非陳述性記憶是直接儲存在掌管習得行為神經元的突觸上。記憶來自神經元的改變,習慣化的神經元是神經通路的一份子,習慣記憶儲存在做出這個行為的神經迴路中,一旦迴路形成,要經過很久沒有刺激突觸的連結才會縮回。海蝸牛在經過十次刺激後,所形成的連結要過三個月才會再縮回去。所以這就是為什麼戒除一個壞習慣要比建立一個好習慣多花十倍的力氣與工夫。了解到這一點,父母和師長能不戒慎恐懼嗎?校長能夠上舞廳喝花酒而不怕影響學生的價值觀嗎?

  近代生物學在記憶上最大的發現便是兩個細胞之間的連結是記憶儲存的基本單位,所以大腦中有一百兆(10)那麼多的記憶能力足夠我們使用。人的腦在胚胎期一分鐘長二十五萬個,一出生時有十兆(10)那麼多,再加上每個神經元有一千個以上的連結,因此總共有一百兆那麼多的神經突觸供我們使喚,我們完全不必擔心腦神經細胞不夠用,應該擔心的是這麼多的細胞該如何用才能得到最大的邊際效益,這就是學習的重點。

  學習其實是個去蕪存菁的歷程,把不必要的神經細胞刪除,只留下菁華來使用。了解到這一點,父母不必加班賺錢給孩子買補腦品,因為現代的小孩大多數有良好的營養。父母應該回家去享受天倫之樂,用你的陪伴與關懷去加強孩子神經突觸的連結,孩子需要的不是打補針、吃補品來幫助腦細胞生長,他需要的是父母的關懷,使神經的連結更穩定稠密。

  另外,本書指出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即大腦的記憶儲存機制並不是特別演化出來替我們服務的,它只是附加在一個很有效率的訊號系統上,cAMP的神經迴路並不是專為記憶而設,它在胃、肝、腎中都有。它是在細菌這種單細胞生物中唯一找到的次級信使系統(它送出飢餓的訊號,與生存有重大關係)。這使我們進一步了解為什麼演化是個補鍋匠(tinker),手邊有什麼就用什麼,修修補補將就能用就好,它不是工程師,不是完美的設計。了解到這點,父母不應追求孩子的完美,應該是「有用就好」。人的設計本來就不是完美的,如何能去要求他的完美呢?

  一門學問在表面上是各科各門,好像沒有什麼關係,但是研究下去,到根源時其實是相通的,這就是為什麼博士學位叫作哲學博士,因為當學問研究到透徹時,它回歸到源頭--人與外在世界的關係,這正是哲學討論的主題。這本書是個微觀的人與世界關係,從分子生物討論到人的心智行為。現在我們對於人之所以為人最基本的問題,已經有了科學的解釋,我們知道了記憶的分子生物學機制,便破解了記憶的奧秘,也為阿茲海默症病人帶來了很大的希望。科際整合最大的好處是突破傳統的研究法,科學家不再用內省法去探討人的心智,他們用認知的生物研究方式,系統化的去探討。這種研究方式把哲學問題帶到了一個嶄新的境界,也替科學家打開了一個新的疆域。

  自從今年三月間與陽明交大團隊去日本參觀過他們的腦科學中心之後,我心中就非常憂慮,別人已經跑在前面了,我們還在辯論什麼是認知科學,以及它的重要性是什麼。為了在最短的期間內讓國人(尤其是掌管經費大權的立委高官們)了解什麼是認知神經科學、它與你我日常生活有什麼關係,我挑選了肯戴爾的這本書來翻譯,將它介紹到台灣來。肯戴爾治學嚴謹,他的聲望應該無人懷疑實驗的真偽(他的實驗是心理學界少數不被人挑戰的),所以本書資料的公信力是足夠的。記憶是我們每個人都關心的話題,只要上了一點年紀,大家都會擔心自己有沒有記憶衰退或得到阿茲海默症。在所有心智活動中,記憶是最根本的,它是所有智慧行為的中心。不管是什麼樣的英雄好漢聽到阿茲海默症也免不了談虎變色,就如︽請再告訴我,我是誰︾這本書所說的,阿茲海默症的病人每天都一再地問家人:「請再告訴我,我是誰。」記憶的流失將一個人一世打拚建構自己的一點一滴侵蝕殆盡,一個人沒有了記憶也就失去了自我。本書集合了理論和實用的優點,所以我選了它。

  我希望這本書能有著暮鼓晨鐘的效應,喚起大家的意識,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不能再關起門來做皇帝,畫地自限,我們必須知道外面世界的潮流,當我們的招生簡章中還印著非本科系不得報考時,國外已經有哲學家去上分子生物學的課(如加州大學的切契蘭(Patricia Churchland, UCSD)和西爾(John Searle, UC Berkeley)),從分子生物學的觀點來討論人類的心智行為及心物二元論了。但願這本書也能打開各位讀者的新視野。

[ 返回上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