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讀享生活文摘 > 世界瞭望

人人都是設計師

作者:陳瀅仙

為什麼芬蘭不見「長得一樣」的東西?
因為沒有人拿一把尺做標準,來衡量另一個人的能力;
反之,重視的是個人創造力,並提供舞台,
讓每個人都有機會創作,使創意如百花般綻開。



赫爾辛基設計博物館展出的小朋友設計師。
雪來得晚了。曾經在十月就降下瑞雪的芬蘭,今年直到一月才開始飄雪。雪連續下了幾個月後,溫度總算開始慢慢回升,然而三、四月的融雪期,反倒是一年裡生活最艱辛的。雪被踩得稀爛後硬成一團,濕濕滑滑地難以行走;雖然溫度上升了,偶爾還是有刺骨低溫,不穩定的天氣讓大家躲在室內不願出門。但短居的學生哪允許太多猶豫?每一次的假期都要好好把握!難得的復活節,我和室友拜訪了波爾沃(Porvoo)。

波爾沃建於十三世紀,是個以「航運古城」名號吸引旅客的中世紀小鎮。鎮中心有條河川流經,兩旁小屋毗鄰河畔依坡而建,錯落的褚紅色木屋是小鎮最大的特色。

我和朋友從巴士下車處慢慢步行到鎮上,遠遠地聽到教堂傳來匡噹匡噹的鐘響,那一刻,心突然被搖動了一下,我終於聽到了「真正的」教堂鐘聲!

幾個月前,我深陷在一首岡德雷琴曲的泥淖中,因為我無法將仿擬鐘聲的樂段揣摩好。辛妮卡老師苦思許久,她後來猜測,我的耳朵可能不曾感受過真正的鐘聲,苦無辦法之下,她東翻西找,拿了一片東正教教堂的鐘聲錄音,播放鍵一按下,鐘響擺盪,若有似無的旋律迴繞在整間琴房,餘音殘留在琴弦上,微微振動著……。那次的聆聽發揮了效用,那首曲子開始有了轉變,但於我,對鐘聲的嚮往不曾忘記,沒想到這一次旅行,意外達成了一個小願望。

誰是設計師?

鐘聲殘響仍在耳邊,一路愉快地走到鎮上主要小巷,兩側一排漆著淺顏色的木屋,幾乎全是手工藝品店。尚未走入,就不時地被店外的小物件吸引,一隻襪子、一隻假鳥與彩色羽毛的裝飾品、一個裝滿小禮物的竹籃……。入口的木門上通常都有裝飾物,比如一個小花圈,可愛的模樣像在召喚著我們入內參觀。推門進去,是個小小的空間,在芬蘭的小店裡,進門的第一眼不會是「x% off」,而是親切、和諧、不多的商品陳列,可以悠閒地隨意走走看看。

 
姊弟檔設計師和他們的作品。
店內一面牆上懸掛著玉石首飾,但商品仍以居家用品較多,主要的圖樣是由四到五種不同顏色的圖畫造型變化出來的,它們共同的特徵是濃濃的拙趣。由歪斜線條表現的小豬、蝴蝶、捲毛綿羊、輪子大小不一的汽車,在原木杯墊、毛巾、餐盤、鑰匙圈上都印了這些小圖案。

我很好奇作者是誰,櫃檯小姐笑著指了指作品旁的小立牌,上面有兩張照片,告訴我「設計師」是一對姊弟倆,一位七歲,一位十七歲。他們倆是老闆的姪子和姪女,老闆喜歡他們所繪的小圖,就將這些隨手塗鴉蒐集起來,送到工廠轉印在各式商品上。

剛到芬蘭時,我經常流連赫爾辛基市區,無論是林立市中心的大品牌旗艦店,或是小巷弄裡的獨立小店,琳瑯滿目,看著看著總讓人疑惑起來──為什麼芬蘭不見「長得一樣」的東西?直到光顧波爾沃這間店後,頓時豁然開朗,因為小朋友也可以設計東西。在芬蘭,人人都可能成為設計師。

 
左:用地板建材折成的手拿包。右:凱莎的米老鼠盤子。
除了姊弟檔之外,另一家店的幾件商品也讓人有同樣的感覺。一組看起來與「米老鼠」有幾分神似的杯盤,是由雙腿截肢的漫畫家凱莎(Kaisa Leka)所設計,米老鼠是她漫畫中的主角,實則是Kaisa自己的縮影。這本漫畫記錄了她穿著義肢和先生單車環歐的過程,後來作品受到當地政府重視,米老鼠被買下版權,做成了杯盤販售。另一區的其他特殊商品,像是以環保為設計理念的設計師,用廢輪胎做成耳環和髮飾,連裝潢後剩下的地板建材,都可以拿來摺成手拿包。

芬蘭設計,讓我有了新的體會:沒有人拿一把尺做標準,來衡量另一個人的能力;反之,重視的是個人創造力,並提供舞台,讓每個人都有機會創作,使創意如百花般綻開。

愛吃小蛋糕的詩人

魯內柏格畫像撲克牌和滿是小蛋糕的馬克杯。
「那是魯內柏格最喜歡的小蛋糕。」端詳著陳列架上一個藍底馬克杯,心中正納悶杯身上滿布的「紅點」是什麼,身後那位戴紅色鏡框的女士為我解了惑。

她走向前,順手拿起旁邊一盒撲克牌,說:「這就是他。」紙盒上一個水彩手繪的男肖像,臉上露出淺淺的微笑。這盒紙牌和馬克杯底色一樣,泛著淺藍,打開紙盒倒出來的每張撲克牌,背面全是「小蛋糕」。

魯內柏格(J. L. Runeberg, 1804~1877)是芬蘭很重要的詩人,他也是芬蘭國歌《我們的國家》(Maamme)的作詞者。記得第一次看到這個名字,是在學校發的芬蘭文行事曆上,「魯內柏格日」(Runeberg Day)被清楚地標記在二月五日的日期下。二月五日是魯內柏格的生日,芬蘭稱之為「詩人節」。當時我陷在芬蘭文與英文夾雜的音樂文獻裡,神智不清地把兩個字首有點像的字──Runeberg與runolaulu(古芬蘭文詩歌)混淆,以為是「詩歌節」。直到聽到芬蘭同學們討論,才化解一場英文、芬蘭文的大誤會。

巧的是,魯內柏格和古芬蘭文詩歌並非完全沒有關係。他與採集古芬蘭文詩歌的隆諾是大學同窗,隆諾比魯內柏格大兩歲,一八○九年兩人尚在孩童階段,便經歷了瑞典戰敗、芬蘭被劃為帝俄國土的艱苦歲月,十九世紀浪漫主義所催生的國族情感,使兩人在各自的領域皆有一番作為。

魯內柏格的祖先是瑞典移民,從小在家中講的是瑞典語,直到上大學後,他為了補貼自己的生活費,利用暑假到芬蘭中部擔任家教老師,接觸了當地的農民,質樸的農村文化與迷人景致,強烈地觸動了他。每天生活在講芬蘭語的場域裡,也聽到許多故事,這些素材後來深深影響了他的詩作。

魯內柏格最喜歡的小蛋糕。
波爾沃居民對鎮上這位名人感到特別驕傲。一八八二年,魯內柏格的家對外開放參觀,是芬蘭第一個「故居」形式的博物館,就連魯內柏格生前最喜歡的小蛋糕,除了印製在商品上,食譜也被完整地保存、流傳下來。

在設計小店老闆的指點下,我們找到了鎮上這一間古意盎然的甜點店,發現了魯內柏格的小蛋糕,它和其他款式的甜點一起在透明圓形的展示窗裡旋轉著。小蛋糕酥黃的塔皮內有些果仁,中心填滿了厚厚的覆盆莓醬,表面外圍一層糖圈,樣子十分可愛。吃起來有點乾,不過味道還不錯,據說魯內柏格喜歡把小蛋糕當早餐。

我和室友坐在窗邊的木質椅子上,邊吃著甜點,邊享受在波爾沃小鎮最後的時光,分享彼此買下的設計小玩意,回味著作品背後那些感動的故事,這些點滴足以珍藏在心中一輩子。

出處:遠流出版《聽‧見芬蘭:音樂、教育、設計、生活的交換旅程》

 

回到讀享生活文摘首頁

 

上一篇 下一篇
沒有譜的演奏 二十年一覺──肯特的動畫電影夢
書人觀點
健康醫療
職場求生
世界瞭望
精采人物
品味生活
歷史解碼
新知探索
自我成長
文藝漫遊
親子教養
商業理財